來源:鄭重微言
鄭重/文
再融資新規之所以迅速激活了沉寂四年之久的定增市場,很簡單,有錢賺,而且有大把的錢賺。
做個對比,新規之前,參與定增者看上去是一夜暴富,但大都是紙上財富。鎖定期三年,三年之後股票解禁,股價已經腰斬甚至更低,不少參與者最終得到的結果是幾近爆倉,損失慘重。這也是定增市場沉寂四年的主要原因。
沒錢賺而且還有可能傾家蕩產,傻子才會去參與。
新規解決了兩個主要痛點,一是價格,二是流動性。
先來看看價格。
新規前的定增定價是9折,現在是8折,而且定價基準日董事會可以靈活掌握。僅考慮折價率貢獻的收益,定價定增的年化收益即可達16.7%,更別提定增預案發布後在二級市場的推波助瀾下,市價與發行底價之間的溢價往往驚人。
實際上,新規發布後截至目前公告的定增方案中,參與定增者最高的浮贏已經超過30%。
再來看流動性。
按照新規,定增限售期由之前的三年、一年調整為18個月、6個月。鎖定期減半,尤其是僅僅半年到一年半的時間,對於參與者來說基本上是等於買了個「盈利保險」。
監管層出臺再融資新規的目的,在於為上市公司大股東實現紓困,達到去槓桿的目的。
不過,讓市場想不到的是,這些提出定增申請的上市公司不僅大股東不差錢,而且很多公司的董監高等一眾高管自己也不差錢。
一個佐證是,參與公司定增認購的,大部分是公司的大股東以及公司的董監高等一眾高管個人。
來看一個數據,東方財富Choice統計顯示,最近五日(3月1日至3月5日發布鎖價定增預案的10家上市公司中,大股東參與認購的有8家,另外2家則有高管參與認購。
在新規後新發預案中,參與對象中包含了大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關聯方或公司高管的上市公司,佔了70%多。中核鈦白(002145.SZ)、賽騰股份(603283.SZ)、新研股份(300159.SZ)、大康農業(002505.SZ)、百邦科技(300736.SZ)、天沃科技(002564.SZ)、贏合科技(300457.SZ)等上市公司中,大股東是唯一認購方,只有機構投資者和自然人參與的案例為個位數。
以3月3日晚赤峰黃金髮布的定增預案為例,共有16名特定發行對象為戰略投資者,其中9名為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及下屬子公司核心管理人員,鎖定18個月。公司明確表示核心管理層持股有利於提高企業活力,增強歸屬感。
動輒數億數十億甚至數百億的定增資金,參與定增的大股東以及公司的高管們,錢從哪裡來?
應該很大一部分來自銀行(當然,只是猜測,或許人家本身手裡就有大把的閒置資金)。
一個佐證是,不少銀行已經把新規發布後的定增業務看作了一塊「肥肉」。
據第一財經報導,再融資新規下,大股東作為戰略投資人參與上市公司鎖價定增成為普遍現象。基於可能存在的各類資金短缺、發行等問題,一些銀行也嗅到機會,迅速出擊。
報導稱,針對上述痛點,平安銀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在董事會公告定增方案後,平安銀行即可針對募投項目提供信貸支持。推介材料顯示,在上市公司定增前,平安銀行可以傳統信貸業務、債轉股、理財直融等方式提前介入,解決上市公司短期資金需求。
與此同時,針對上市公司再融資發行困難以及定增投資者的資金需求,平安銀行也能通過投行產品,為投資者提供股質融資、投資配資和投資撮合等綜合服務。
銀行之所以如此服務到位,當然也是看中了項目的安全性。
問題來了,按理,定增資金主要的發行對象應該是能夠為公司發展提供多方面扶持的戰略投資,這也是上市公司定增之要義,目前的情況,定增顯然已經成了上市公司大股東或者公司董監高們套利的工具。
更重要的是,由於銀行的參與,名義上大股東認購的股票,實際上又成了上市公司隱藏的負債,「代替」上市公司負債的大股東,能不變著法的從上市公司找回來?
假若沒有法規制度約束或者存在漏洞,難免。
從這一點上,呼籲監管層從保護上市公司中小投資者利益的角度,儘快把這個漏洞補上。
【我是鄭重,江湖人稱光頭幫主,一位做了20年財經記者的投資者。寫文章只是因為愛好,所有提示僅供參考,不構成投資建議。炒股有風險,入市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