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覺得凡是和文化有關的東西,總是有人喜歡這樣有人喜歡那樣……,文玩核桃也是如此。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克數成為評價文玩核桃的標準之一,而且,在一些商家的炒作之下,導致許多不明就裡的玩兒家都開始「迷信」起了克數更高的核桃。
正方的意見是:同品種同尺寸的核桃,克數越高說明密度越大。就這一點而言,我無從辯駁——如果你的目標是「買密度大的核桃」,那麼同品種同尺寸的條件下,克數高的核桃確實更有可能密度大一些,但是,密度大的核桃就一定是好的文玩核桃嗎?就一定上色快,走色正,更容易玉化嗎?這是所有「克數論」商家們都沒有舉出過實際案例的一個話題。
我不是反方,我也沒有道理反對別的玩兒家喜歡克數高的核桃,但是就我本人而言,我確實更喜歡同品種同尺寸條件下克數更低的核桃,理由無他——無論什麼品種,我都更喜歡紋理深一些的核桃。
第一,我玩而核桃,在乎的是紋理,因為如果沒有紋理作為區別,所有的核桃就變成了「無差別」了,正是我對於紋理的執著,才讓我能夠更分清楚文玩核桃的品種種類。所以,就我本人而言,我更喜歡紋理更深一些,特徵更鮮明的核桃。
第二,我們不妨假定有兩塊密度重量尺寸完全相同的球形木頭被雕刻成核桃,如果一個紋理深一個紋理淺,那麼紋理深的那個雕刻品一定要被摳下來更多的木屑,剩下的,自然要輕一些。即便撐住最外部輪廓的尺寸是一樣的,紋理淺的那個一定克數更高,紋理深的那個一定克數更低。
第三,克數高可以作假,克數低做不了假。青皮剛開出來的核桃肯定會更重一些,那是因為核桃裡面的水分保持得更多。但是輕的核桃呢?我真的很難想像那些商家怎麼通過手腳把一個文玩兒核桃的分量變得更輕一些。由此,在我無法判斷核桃到底是離樹兩周還是兩個月時候,我更相信輕一些核桃不太容易在以後發生變化。
真實綜合了以上三點:一、我喜歡紋理更深的核桃;二、紋理深就意味著「肉少」;三、我認為商人們不會在「輕」傷做手腳,因此,就我本人而言,對於同品種同尺寸的核桃,要麼我根本不介意克數,一旦我我介意,發現最後被我挑上的,總是克數低的那對兒。
最後說一點另外的個人體會:紋理深的核桃,不但因為紋理所在的地方「薄」而更容易「上色」,並且,因為核桃的走色是和光線反射、折射原理有關的,所以核桃「薄」的紋理的顏色更容易走紅。這也是我看到很多西北燈籠都被稱為「血燈籠」的原因——西北燈籠的「刺」很大,正常的盤玩兒下,很容易因為各種反應而上色,在同樣的盤玩兒時間下,要比麻核桃更容易上色,比楸子更容易顯紅。
被一堆槓精抬槓抬怕了,我只是談出自己的看法,並不否定任何和我意見不同的觀點,自古文無第一,文玩核桃也是如此: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這才讓文玩核桃品類如此繁多,才更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