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素有「十八怪」,石屏今便有「八奇」。今天,大家一起來聽聽石屏這些,你知道或不知道的有趣奇談,許多奇聞無法考證,權當消遣,只圖一樂。
異龍湖裡有海戰,石屏城裡多奇聞。
帽合山高寶塔鎖,秀山仙跡自古傳。
湖水變紅一夜天, 吃的與眾不一般。
舞龍全是巾幗女,變廢為寶皆大歡。
石屏是雲南省紅河州的一個安逸小縣。這裡交通便捷,東西南北都有公路連通周邊各縣市。
對石屏這塊祖國邊陲的彈丸之地,前人多有溢美之詞。
清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兩廣總督吳文熔在為石屏「玉屏書院」題聯的《序》中寫道:「臨安山水人物甲於通省,而石屏尤為臨安之冠」(當時的石屏隸屬於臨安府)。
來自錦繡之地,文苑之鄉的兩位石屏知州,即清雍正六年(公元1728年)的四川人龍為霖,在為知州送學子赴省應考分別之地的「化龍橋」題聯,讚揚石屏是「山川東迤無雙境,文學南滇第一州」。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時,浙江人史魯璠則題《文獻名邦》匾額懸掛於石屏縣城之東門城樓。
「經濟特元」邑人袁嘉穀在走過大半個中國,又東渡日本考察了學務政務之後,遊於家鄉的秀山,欣然命筆寫下了長聯「遊世界三千隻愛此空山風月古寺煙霞聽澈梵鐘聲聲入耳,覽營盤十二問誰將綠雨桑麻黃雲稼穡寫來試卷字字關心」。
這四位大人物憑著他們的人格和經歷,他們對石屏風光文獻的讚譽,就不是一般的虛與委蛇(yi)了。
名人們的讚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在民間,又有著許多神奇的傳說,從各個方面在讚頌這塊神奇的土地。
這並非危言聳聽,而是實實在在的事實。
異龍湖一帶世居著烏麼蠻(即今天的彝族「三道紅」)。那期間,土司頭人就是地方官。明朝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明政府大軍入滇。清雍正年間實行改土歸流政策,廢除了這裡的土司制度,削去了土知州馬黑奴的地方官職,因而爆發了民族衝突。馬黑奴率眾反抗,明政府實行鎮壓。一個叫萬中的明將帶兵進剿,一場徵討與反徵討的激烈戰鬥就在異龍湖海面上展開。
馬黑奴在民眾中很有威望,大家尊稱他叫「落色」。面對萬中的進攻,落色率眾據守在湖東和北面的楊家莊。馬黑奴的女婿白馬將軍則在異龍湖遼闊的湖面上迎戰萬中的水軍,戰鬥十分慘烈。然而,落色終於抵敵不過退居南山。
為了阻斷萬中的進攻,落色帶領民眾挖斷深入異龍湖,並連接兩山的山腰,讓自成半島,想據險而守住他們的家園。萬中則用豬和牛的尿泡數十相連浮於水面,在豬牛的尿泡上插上點燃的蠟燭佯裝作戰船,於夜間鳴鑼打鼓向南山大舉開進。兵不厭詐。落色誤以為對方勢力強大,估計難以抵擋。為了使民眾少犧牲,他一命相許,自縊身亡,海戰遂告結束。
海戰結束了,民眾的心沒有平,彝族老老少少悲痛不已。為了紀念這位彝族人民的忠實兒子,他們就把落色所在的村子稱為「落色村」,把臨近村子的那一片水面稱為「落色灣」。 又在村子背後的山峰上蓋了一座廟,稱為「羅色廟」。在「羅色廟」的四壁,描繪了當年與萬中海戰的壯烈場面。這幅畫至今依稀尚存。幾百年來,居住在以「羅色廟」為中心的幾支山峰(俗稱「五爪二山」)一帶的彝族人民,於每年的農曆二月初八日都會殺豬宰羊去「羅色廟」祭奠落色的英靈。而在那以後的許多年間,異龍湖南山的彝族漁民是不允許萬姓的人乘船於異龍湖上的,以顯示他們的意志。
鬥轉星移,世仇終於過去,異龍湖回復了昔日的平靜。
異龍湖方圓百裡,山上樹木青翠蔥蘢。從湖的北面山肚子裡流出來的汩汩水流形成沿湖的許多個龍潭。傍海龍潭裡的水緩緩流進異龍湖,置換著湖內的水,湖水清澈見底。湖的西面有上遊流來的水流進異龍湖。有民諺說「水漫肖家海,秀才滿街擺」,道出了水盛年豐與人文的關係。湖的南面山連著山,山勢曲曲彎彎,形成七十二道海灣。每個灣內有村落,便是一個個漁村。湖的東面是出海口,有「洄瀾橋」下的水閘控制著水位。出水流入建水縣的西莊,灌溉那裡的萬畝良田。
異龍湖內有三島,明清時期相繼在「和龍島」(今大瑞城)上建有「海潮寺」;在「末束島」(今小瑞城)上建有「來鶴亭」。漁家環兩島而居,以打漁,種藕,採菱為生。登臨島上的亭閣觀賞風景,修心養性;品嘗漁家的美食,放舟湖上,如入仙境一般,是旅遊的絕好地方。湖中尚有一島曰:「馬寶瓏」,其上建有「洞賓亭」,如同一仙島——無論水漲水落,「馬寶龍」島都以同樣的吃水深度呈現於湖中,故「馬寶龍」又稱為「浮石島」。異龍湖湖面上波光粼粼,漁船點點,「九曲三島」(三島,即較大的海灣)風光無限。
然而,由於人口的增加,人類活動的頻繁,乃至施政之失誤,異龍湖被蒙上了霧紗。
為了保護石屏靚麗的風景線,保護漁民賴以生存的母親湖,黨和政府、沿湖漁民用了很大的力氣,採取了許多保護母親湖的措施整治異龍湖。
黨委政府發布了保護母親湖的政令,在沿湖設置了許多保護母親湖的標語牌,用大型機械抽取淤泥,大規模的打撈水葫蘆,修浚城市排汙下水道,在異龍湖周圍的山上植樹造林,拆除了汙染水源的養魚網箱,搬遷了水上餐廳,退田還湖、清淤打撈、清水入湖等工作徐徐開展……諸多舉措的進一步落實,靚麗的異龍湖正姍姍走來。
如今,越來越多的遊客來到異龍湖度假消暑。人們稱讚異龍湖的風光,稱讚石屏人的美食,大有旅館爆滿之勢。人們坐上遊艇或者劃著小船徜徉湖上,沐浴著溫暖的陽光,呼吸著清新的空氣,穿行在荷花園中,採荷花,吃蓮子,撈海菜,摘菱角;釣魚,看水鳥,遊泳,聽漁歌,有無窮的樂趣。
據說,「三國」建興三年(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徵到雲南,遙望南滇上空,雲煙繚繞,雲海蒼茫,疑有奇兵,乃佔卜,謂左右曰:雲氣之下一巨石耳,尚無人居。石為雲根,云為文採,千五百年之後,此地必與中州相頡頏。
歷史演進到唐天寶年間,當地先民在今石屏縣城一帶聚邑耕種,掘地發現一大奇石,遂以「石坪」而名之。(明朝政權建立以後,把草坪的坪改為屏障的屏,沿用至今。)千五百年之後的公元十七、八世紀,石屏果然人文蔚起,科舉連連: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許賀來開雲南翰林之先河。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和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張漢兩次考中翰林,成為一代佳話。此後,又於1721年,1723年,1760年,1796年,1799年和1903年連中翰林十五人次。袁嘉穀再奪「經濟特科」桂冠,是全國唯一的「經濟特元」。石屏中進士,舉人者均以百數計。縣城之內有「繡衣裡」「進士裡」。出現了「一門三進士」,「三步兩翰林」的奇觀。清朝時期,在各省設立於北京的「京館榜」中,雲南共四榜(即四人),石屏四中有三(即「博學鴻詞」科張漢,「傳臚朱淳,經濟特科袁嘉穀。另一人是昆明人蕭應椿,他與袁嘉穀同榜經濟特科)。
一樁樁奇人奇事把諸葛亮的預言驗證了。
石屏縣城內掘地三尺便得水。在引用自來水以前,石屏縣城內家家有水井。其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絕。更為奇特的是,倘若一家的水桶掉入水井會浮出在另外一家的水井面上。這一現象說明,水井地下相連,猶如地下的河流或海洋,縣城猶如浮在水面上的舟船。
然而,石屏縣城的地勢高居於周邊各縣,地下水是從何而來的呢?
如果說,石屏縣城的地下水真的是連成一片,這也不對。因為,同處於一地,甚至同一個家院內的兩口水井,可以一口是甜水井,另一口則是酸水井。這顯然說明,石屏城的地下是存在著兩股不同水流的。
不知道從什麼年代開始,石屏城裡人就懂得用酸水作滷點制豆腐。因為石屏城裡的地下水有酸水和甜水,因此製作豆腐的方法也就有兩種。一種是用一般的水熬漿,用石膏點制,做出來的豆腐叫做石膏豆腐;另一種是用酸水和老水(老水即頭一天留下來的豆腐水)點制。這樣的豆腐漂在水面上,用布包成小塊或大塊,叫做酸漿漂花豆腐。石屏豆腐口味鮮美,遐邇聞名,尤其以酸漿豆腐為上品。這都得益於石屏的地下水。所以,現在一些豆腐廠家就把自己生產的豆腐譽稱為「神水豆腐」。
凡是到過石屏一中的人都會看到,在企鶴樓下有清康熙年間石屏書法家晫所書的「噴珠」兩個大字。所指噴珠,就是從池水中噴出的,有如銀珠一樣的一串串泡泡。人們用一隻玻璃瓶倒放在銀珠泡之上,一時間瓶內的水被排除;此時把瓶蓋好,然後劃一根火柴放到瓶口處,火柴馬上就滅了。這證明,所噴出的不是水泡,而是二氧化碳氣泡。這樣的水泡有十餘處,「咕咕咕」不舍晝夜把氣噴出。
噴珠池邊尚有塗晫所書狂草聯:「不是虎丘寧無聚石談經處,誰穿花徑為有噴泉喜客來」,說的是,這裡有如蘇州虎丘一般的歷史文化景觀,塗晫之子塗應恆為此書寫了「喜客泉」石碑。
然而,多年前有人就在離石屏一中不遠處的火車站附近,建了一個溫水沐浴池(現已關停),其水卻是滾燙的溫泉硫磺水。
試想,兩種不同的水同在相距不遠的地下,這豈不又是一奇觀?
現在,縣城高樓聳立,蓋樓房一點也不奇怪。可是,在明清時期是不允許蓋樓房的。因為,皇帝居住的故宮是平房,老百姓的住房當然就不能高於皇宮。
可是,奇異的事居然發生了,而且就發生在石屏。
據說,石屏人許鎡於明朝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考取鄉試第一名後,次年考中進士。因其個性耿介,皇上用作「監察御史」。有一次,許鎡巡行回來,皇帝和他閒話家常,問:「你家裡住多大的房子?」許鎡回答說:「啟稟皇上,我們地方很小,很窮,一家人就住一間矮小的屋子。」皇帝脫口而出,說,「屋子小,加上一層,不就寬了?」許鎡一聽,又驚又喜,連忙跪下說,「皇恩浩蕩,皇恩浩蕩!」心裡雖然知道,建樓房是犯上的事,但是,這又是皇帝的口諭,豈能不遵從,豈能瞞住聖旨不傳呢。於是,許鎡把皇帝的口諭傳回家鄉。從此,許家蓋了樓房,石屏從此有了樓房。
出石屏城一裡許,有一小山,名曰「帽盒山」。為什麼叫帽合,這裡就有一段神話。
這段神話說的是,當時,帽盒山一年長高一臺,一直要長到此地的人們站在山巔能看到北京城。
時任知州蔣振閲對這座山的怪異心裡很是不安。他想,皇帝,皇宮,皇城至高無上,怎麼能讓這座山如此生長,怎麼能讓邊民百姓窺視皇宮呢。如果真的那樣,別說自己性命難保,就是滿城百姓也是要遭殃的。他遂於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在這座山頂上建造了帽合塔。建成的塔有如山的帽子,此山就叫帽合山,此塔就叫帽盒塔。
帽盒塔建成之後,蔣氏給了一個美好的說法。他說,建這座塔,是為了「裝點湖山風脈勝景」,「煥發石屏文化」。蔣氏還因此題寫「換文塔」其名。
「煥文塔」塔高十九米,七層,採用六角形,中空。說來也怪,帽合塔建成以後,這座山居然不再長高了。
無法證實傳說的可靠性,後人只能看到昔日一臺臺長高的坡形。但石屏縣誌記載了知州蔣振閲建帽合塔一事卻是不爭的事實。
蔣振閲是一位熱心地方公益事業的知州。在他的任上,善事不少。他於乾隆三十八年上任伊始,了解到石屏水患嚴重「恆雨不時,波成為患,水及城淹」,就大力「浚修海河,修築海河長堤,復繞堤植柳」。次年,又於海河堤上建「洄瀾亭」,使水患變為水利。
時間過去了二百餘年,「帽合塔」已經開裂傾斜。為了保住這一歷史文物和此地風光,保護遊人安全,石屏縣委、縣人民政府於公元1994年拆除舊塔,專門延聘通海技藝高超的師傅來屏重建,並將此山建成「煥文公園」,有四百級臺階,有車道,可以很方便的登臨其上。在「煥文公園」又蓋了「文獻樓」「狀元樓」等,以展示石屏人文。
「帽合塔」與落色廟一南一北在異龍湖之南北兩面遙遙相望,造成湖光山色的靚麗景觀。
從石屏縣城西行二十裡,便到了石屏的上壩——寶秀壩。
寶秀壩南有秀山,北有寶山,兩山相峙,中隔一個赤瑞湖。整個壩區約萬畝良田,村落密布,稱為「九衝十二營盤」。
秀山與幾隻山相連,因為山形奇異,有「龍上天,虎下壩,鳳凰飛起,馬跑下」的民諺相許。有的村名,也就以山形而名,如:金雞衝,鳳山,龍口衝等。群山環繞著異龍湖和寶秀壩,僅有東面一個出口,號稱海河,直通異龍湖。秀山的巔峰稱秀山大腦。秀山大腦上野生的「梭羅茶」,茶水青綠,其味清醇,有消炎解暑的功效,是不可多得的香茗,因秀山險峻,只有當地農民上山採集。
秀山是石屏的風景勝地。驅車來到秀山腳下,有一湖水倒影著秀山景色。山腳有一涼亭,遊人在此小憩一會,沿山路拾級而上,路邊有一石碑,鐫刻著 「秀山」二字,筆力遒勁,是石屏書法家塗應恆所書。漫步一二十分鐘,至秀山門口,見門對二副。一副寫的是:「上谷風高無雙玉鏡無雙寺,東林竹舞一半青山一半雲」,讚美秀山寺的風光幽靜秀美。另一副寫的是:「古寺闢乾坤樹鎖巖扉一片煙霞飛鳥外;仙蹤留歲月苔盤棋局數聲雞犬白雲間」,描寫了一副神仙境界,記述了一段神奇的傳說。說的是,天上的仙人十分愛慕秀山的山水,有兩位仙翁每到月明之夜就下凡到秀山遊玩,常坐在秀山門口對弈。山下的村民們也能聽到仙翁談笑的聲音。有一天,一個好奇的樵夫擔柴歸晚,有意偷看仙翁而被仙翁發覺,頓時間,仙翁也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從此不再來,只留的棋盤依舊。
就讓我們帶著神秘而虔誠的心情進入夢幻般的秀山寺。
風雲變幻,許多歲月過去了,有幸這裡的僧人愛護,寺內匾額依舊,一些被搗毀的泥塑佛像得以修復,三層屋宇整飭一新。大雄寶殿內香火瀰漫,木魚聲聲。大雄寶殿外的花池中,芍藥、牡丹開的十分鮮豔,尚有修竹叢叢。寺內東西兩廡修葺了,那是供奉三佛和僧人居住之地。一切似乎已恢復了舊觀。
從側門過去,是一個較為寬敞的園林區。1923年,那位創建石屏中學的蒙自道尹陳鶴亭先生,為了使到秀山遊玩的人們有一個登高望遠和休憩的地方,倡建三重飛簷的「凌雲閣」。在「凌雲閣」下挖掘荷花池。圍繞著荷花池種植了櫻花、桃花、菊花和竹子。春天,桃花,櫻花紅爛漫;夏日,朵朵蓮花送清香;秋天,菊花獨放顯英姿;冬日,碩大柚子掛樹黃。從」凌雲閣「西行幾十步,有一水池。那水是從山肚子裡浸出來的,清冽可口,無一點汙染。據說,有一年,秀山上住了國民黨一個團,此山泉水也用之不絕。
「凌雲閣「旁建蓋有耳房,供遊人留宿。
登上「凌雲閣」則天高地寬,寶秀風景盡收眼底,青磚灰瓦的十二營盤,房前屋後的水稻桑麻,明鏡一般的赤瑞湖……袁嘉穀先生描繪的那一副田園風光歷歷在目,叫人心曠神怡。
赤瑞湖又名石屏西湖。赤瑞湖的由來有一個神奇般的傳說。
清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開春後的某一天,清澈明亮的湖水竟然變紅了。人們十分費解,找不出答案。一天天過去了,湖水依舊「紅如丹砂,經月餘不散」(此語系石屏縣誌記載)。民間有以紅為喜之說,便回憶起往事:五年前,經縣官考試,又經歷了府試,院試,歲考,科考等道道關口,他們村子裡的張月槎穎脫而出,於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帶著大紅花到省城應鄉試中了舉人,後來又到了京城參加會試。此事轟動全村,成為全村人的一大驕傲。人們想,一定是張月槎金榜題名了。
人們沒有猜錯。月餘之後,捷報傳來了,張月槎不但中了進士,而且點了翰林,做了京官了。
這個赤瑞湖邊張本寨村的才子(後來更名張漢),生於清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考入翰林這一年他二十八歲。他出任京官之後,又任河南府知府。公元1736年乾隆登基做皇帝,開「博學鴻辭」特科選拔英才。張月槎以政績顯著而被召參與考試,高中二等第三名,二次進入翰林院,復授「檢討」。此時,正在石屏督察的兩廣總督吳文熔聞訊,欣然命筆寫道「舉翰林而入鴻博者,滇南唯張月槎一人亦。」
張本寨村子裡出了這樣一位大才,是張月槎一家的光榮,是張本寨一村的光榮,也是赤瑞湖一帶人們的光榮。從此,西湖更名為「赤瑞湖」。
石屏縣城裡人們的飲食是與周邊各縣是不大一樣的。
先就說「八寶飯」。外地人的「八寶飯」是乾食,而石屏人「八寶飯」是用湯泡著吃,而且,「八寶飯」的湯是重油雞湯,過濾除去肉渣,十分講究的。所謂「八寶」是指糯米,紫米,六穀米,西米,皂角米,蓮米,花生米,其它為配料。配料包括:雞肉,大棗,冬瓜蜜餞,橘皮,芝麻,香櫞絲,桂圓等。「八寶飯」的做法是:先把紫糯米浸泡後蒸熟,用豬油攪拌勻,用碗裝滿,放在蒸籠裡待用。把冰糖放進熬好的雞湯中煮化。把除了紫米,糯米以外的其它米放進湯裡煮熟;把配料分別制好用豬油拌勻。到了要上桌的時候,把蒸好的紫米糯米飯倒扣在一個很大的湯碗中,鋪上配料,澆上豬油,打進熬好的湯,用一個大碗蓋好,這樣就可以上桌了。因為「八寶飯」是甜食,所以上桌後並不先吃,要等桌上的菜吃得差不多了,人們才開始吃「八寶飯」。
有這樣一個笑話,說的是,又一次,有一家人到異龍湖畔的小瑞城請客,請了名師王友去做菜。當王友的「八寶飯」上桌以後,有客不知,就舀了一勺進嘴。不料王友的油用得很重,湯的熱氣冒不出來。滾燙的湯把那個客人直燙得抓舌頭捶胸膛!
說過八寶飯,二說石屏的豆腐圓子。石屏得天獨厚用天然酸水點制豆腐,使石屏豆腐遐邇聞名。這種酸漿豆腐做成小長塊,用水桶裝著出賣。把小豆腐買回來後,放入小粉,肉末,薑絲,香脆花生,味精,攪拌成絨狀,然後做成小個圓形,放入肉湯中煮到圓子漂到水面上,就可以舀入碗中,灑一些細蔥,芫荽,芝麻以增色香,就成了一碗很好吃的豆腐圓子。
三說石屏煎魚。據說,其它地方煎魚是先把魚殺死,去皮,用油炸,而石屏煎魚與此大不同。其做法是:從魚鰓處掐破,去腮,掏出苦膽,腸子(魚油,魚肝可保留)。把菜籽油倒進鍋,用文火慢慢翻轉著魚,使魚的四面和頭尾全被炸黃。這樣,魚就算煎好了。這時,灑上鹽,辣椒粉,八角粉,味精,澆入醬油,醋和少量的冷水,稍煮片刻就可以了。石屏煎魚不但不去皮,而且煎出來的魚,魚皮是柔軟的。人們愛吃石屏煎魚,更愛吃煎魚的皮。
四說香酥。其做法是:把肥瘦相間的豬肉切成小板慄一樣大小,用鹽醃一小時左右以後,放進麵粉中攪拌;適量放入鹽,八角,味精;打入雞蛋(不摻水);調成糊狀;等鍋裡的菜籽油有一定溫度時,用勺一勺勺把調製好的麵粉舀進油鍋,每一坨大致有黑桃大小,炸至微黃。到吃飯時,把炸好的香酥切成塊狀,用油炒熱就可以了。
五說鹹菜。石屏縣城裡的人家,每年至少要醃製鹹菜四、五罐 ,多則一二十罐。鹹菜的原料有青菜,蘿蔔,芥菜,藠頭,蒜頭,辣椒,韭菜花,生薑,甘露子,芭蕉芋,黃瓜,蘑菇,茄子,紅薯葉等等。除了蔬菜類的以外,一些大樹葉子也用來醃鹹菜,例如,樹頭菜葉,羊奶菜葉,花豆葉等。黃豆,豆腐,肉,魚也可醃製在罐中。醃製鹹菜的佐料包括鹽,辣椒,八角,紅曲或者酒麴(也可以用紅糖稀飯代替)發酵。石屏人醃製鹹菜的方法一代代傳下來,但是,一些秘方是只傳給媳婦而不傳給姑娘的。
一個地區飲食狀況是一個地區文化現象的反映。石屏的文化現象,一般認為是明朝洪武年間明軍入滇,帶來了先進的中原文化,從而改變了這裡的生活狀況。但是,這樣的解釋並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因為,如果這樣,那麼,整個雲南就應該具有普遍性。其實,上面我已經說到,石屏城區的飲食是與眾不同的。這一現象應該怎樣來解釋呢?
原《雲南日報》總編孫官生有一個說法,他說,石屏城區的漢族都說自己的祖先來自南京柳樹灣。經考察,所謂柳樹灣原來是一大片荒地和菜畦。明朝時開發出來,駐有皇室衛隊,設立了皇室中央機關。明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死後,皇太孫惠帝朱允炆繼位。為了鞏固中央政權,惠文帝用削藩以減輕地方勢力對中央的壓力。太祖第四子朱棣時為燕王,據守「燕」地(今北京一帶),燕王恐危及自己的存亡,便發動兵變,趕走侄子惠帝,奪取了帝位,是為明成祖永樂大帝。從封建制度的宗法觀念上看,朱棣之舉屬於叛逆,加之他疑心很重,因此,在奪取政權以後,就用殘酷的手段來肅清惠帝的勢力。惠帝帝黨一族,以及駐紮在柳樹灣的將士,官宦,士大夫,商人等隨惠帝潛逃。哪裡是逃生之地呢?早在明朝初年,明政府入滇,就在石屏駐有從柳樹灣開赴雲南駐紮在石屏的軍隊。後來這些軍隊解甲歸農,就地安家。這些皇室軍隊忠於惠帝,忠於正統,當然十分可靠,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石屏兩湖(異龍湖和赤瑞湖)寬闊的水域和秀麗的風光,肥沃的土地,豐足的糧食,是生存的基礎;再說,雲南地處祖國邊陲,石屏更是偏安一隅,也是保平安的一個因素。由於這樣的一些原因,石屏自然成為逃亡者的好地方。皇室一族文化素質更高,讀書的風氣很盛,他們的飲食起居不同於一般,成為石屏後來的文化、飲食等方方面面的特點。我想,這樣來解釋石屏飲食的與眾不同是比較合理的。
舞龍,石屏習慣上稱為耍龍,是舞蹈和體育運動的結合,十分好看。成年人和孩子們都喜歡。尤其是孩子們,往往在甲地看了還要跟著舞龍隊到乙地再看。雖然說舞龍能使人愉悅,但氣勢磅礴,驚心動魄,運動量極大。舞龍還有一個習慣,就是舞龍者一邊在舞,受到龍拜的商家為求開春來年財門打開,就竄到舞龍者的腳下鳴放鞭炮。鞭炮放得越多,表明財運越大。在這樣的情況下,硝煙瀰漫,響聲震天。氣氛越是熱烈就越是皆大歡喜。因此,在過去,只有體魄強壯,臂力強勁的男子才能勝任舞龍。而且,一次舞龍總得兩班人互相替換,舞龍頭的則至少需要三人替換。
然而,石屏縣哨衝鎮的舞龍卻是女子舞龍隊。一二十歲的姑娘們身著花腰服裝,個個年輕漂亮。一開始的時候,十六個姑娘舞一條大龍。後來發展到三條龍。每一條龍沒有替換者,一班人一舞到底。在鞭炮聲聲,硝煙瀰漫的廣場上,只見龍頭有時直衝雲漢,有時俯衝下地;時而舞成圓月,時而蜿蜒曲折;姑娘們時而下蹲饒身,時而滾地翻騰;時而跳躍前進,時而立定造型,有如真龍出世,栩栩如生,充分體現了彝族花腰的聰明才智和體能,大大超出了過去男子舞龍的水平。
花腰女子舞龍橫空出世,顯示了巾幗女兒的神威!石屏巾幗女子舞龍隊獲得了美譽,於是,由石屏舞到自治州的州府,舞到省城昆明,舞到北京城,舞出了國外,聲振寰宇。
石屏縣花腰女子舞龍隊之所以獲得這樣的殊榮,是石屏縣委、縣政府發掘、提倡、扶持民族文化,是石屏文化部門的熱情幫助,國家文化部又特別命名石屏哨衝為「中國少數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樣,這個過去默默無聞的民族,這些弱勢群體的女子才得以從深山裡走出來,才得以活躍在國家的舞臺上。
石屏不僅人傑地靈,而且物阜民豐。近年來楊梅又成為當地的富民產業。
過去,石屏只有野生楊梅。石屏農林部門從外地引種楊梅,楊梅得以在石屏迅速發展,綠了荒山,富了農家,也增加了石屏的財政收入。
五月楊梅時節一到,石屏的農貿市場,大街小巷就成了水果的世界。一挑挑,一車車從四面八方擁到城裡來,於是,外地的採購商開著車來了,裝運工忙得不亦樂乎。小販們擺攤設點,到處可以買到新鮮的楊梅。
石屏的楊梅果園遍及各鄉鎮。五月間,走出城區,迤邐往東南行,舉目望去,在不高的這個那個山包上,有成片濃綠的樹林,鑲嵌著星星點點的紅,那便是楊梅。五月「梅」好時光怎能不讓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