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直觀記錄泉州的城市變遷、民俗故事、海交史話、文化交流
1975年,遙望雙塔。
上世紀70年代,泉州市區中山路人來人往,忙著採購元宵節物品。
上世紀70年代末,郭蘭英來泉演出。
1983年,市區水門街,南音表演。
1975年,刻紙大師李堯寶傳藝。
1986年,泉州大橋建成通車。
1980年的新門街
1986年,送王船民俗活動。
1978年,市區九一街至百源路一帶。
老照片是過往歷史珍貴的留存與記憶,雖然拍攝的年代久遠,卻生動記錄下當時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瞬間,喚起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美好記憶。老攝影家楊湘賢用幾十年時間拍攝的上世紀泉州,讓大家在一場時空的對話中,了解到老泉州的美好風光和刺桐故事……
□記者 曾廣太 通訊員 楊詩琪/文 楊湘賢/供圖
與老照片來一場隔空對話
百源清池中,垂柳倒映;八角亭裡,樂聲悠揚……這樣的畫面,也許你再熟悉不過。可是,當你漫步池畔,透過層層蕩漾的波光,穿越到舊時的光影,你是否看到上世紀泉州的身影?
為了讓市民了解上世紀的泉州,真實還原當時的風貌,今年的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泉州海外交通博物館從老攝影家楊湘賢先生幾十年的攝影成果中,甄選了一部分泉州老照片在館裡展覽。這些老照片講述了泉州的城市變遷、民俗故事、海交史話以及泉州的文化遺產,讓大家一起走進膠片裡的刺桐故事。
1958年,楊湘賢在電影製片廠工作,拍新聞紀錄片;1962年新華社來電影製片廠挑人,楊湘賢就被選調到新華社當時的福建分社。
上世紀70年代初,楊湘賢到建設兵團去鍛鍊。在建設兵團,楊湘賢拍了很多照片,其中有一幀照片《金溪放排》還發表在《人民畫報》上。所有的照片拍完後,楊湘賢一般自己動手,洗照片對他來說比較容易,而比較耗費精力的還是寫文字,每一張照片裡的人物名稱、故事都要去查資料。
後來,楊湘賢被安排到泉州地委宣傳部,他的攝影愛好得到了更好發揮,拍攝了很多關於泉州的照片。這些老照片,不僅反映了城市變遷,還講述了民俗文化與故事,生動地記錄當時具有鮮明時代特徵的瞬間。「看老照片裡的泉州,就仿佛在進行一場隔空對話。」楊湘賢說。
老照片喚起人們對泉州的記憶
泉州,有過多少不易覺察的變化,數年後卻已「滄海桑田」;又有多少的守護與不變,那是最深處的「刺桐」。
幾十年來,泉州城的變化翻天覆地,而祖輩手裡的花燈、頭上的素馨花、心中的古寺鐘樂,卻依然傳承著。這裡的百姓在相似的民俗裡耕耘生活,也由此走向未來……
楊湘賢有一組照片是上世紀70年代末拍的,當時郭蘭英率領中央歌舞劇團來泉州訪問。歌舞劇團在泉州的表演引起了轟動,現場人山人海。這組照片,喚起了人們對那個時代的美好記憶。
1991年,泉州海交館建成開館,聯合國派人來泉州參加開館剪彩。楊湘賢拍了一張活動現場的照片,當時的活動現場因為太擠不好拍,他就搬了一張凳子,站在凳子上拍。楊湘賢說:「這張照片非常珍貴,一直保留到現在。」
東西雙古塔,南北一長街。楊湘賢對宗教文化題材頗感興趣,所以就有意識地把它們拍下來。東西塔的塔壁外面有欄杆,拍的時候太近會變形,所以要站在塔外面拍,這個時候就需要用木頭去搭一個可以移動的腳手架,並且綁上安全帶,每拍一幀就要移動一次。
「一張上世紀60年代的老照片,給我啟發很大。」楊湘賢說,上海當時有一家造船廠叫江南造船廠,大船造好後下水,彩旗、敲鑼打鼓、剪彩,這個畫面有人拍了一張照片,取名《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標題確實太好了,如果沒有古代詩詞的薰陶,就想不出這麼好的標題。受到這個啟發,楊湘賢更加注重學習,感到應該多看多學,思維才會開闊,否則照片再好,也用不好標題。「攝影不是一件孤立的事,拍一個畫面,需要構圖、光線、人物狀態等方面的協調。因此,想要做好攝影,需要有廣泛的知識、寬闊的思維。」
來源:泉州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