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居洞庭湖之南,故稱「湖南」,省內最大河流湘江流貫南北而簡稱「湘」,也稱「瀟湘」或「三湘四水」。湖南人傑地靈,是一個充滿魅力和活力的地方,也是一個充滿著瑰麗想像和獨特氣節的文明之地。
詩人陸遊曾說,揮毫當得江山助,不到瀟湘豈有詩。作為馳名中外的旅遊大省,湖南之美在於那清新秀麗的自然山水和富有歷史厚度的人文景觀,也在於自古以來那些廣為流傳的好詞佳句所刻畫出的經典文化印象。
擁有青山碧水、秀色麗景的湖湘大地,是歷代文人墨客悠覽抒懷、吟賞詠志的重要主題。他們用大量的詩詞歌賦回報了這片土地,詩因景生,景以詩名,交相輝映,流傳千古,有時候一句詩詞就讓人對一片美景心馳神往,恨不得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01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屈原《離騷》
」
《離騷》是千古傳世名作,湖南汨羅是屈原晚年居住、寫作和投江殉節之地。汨羅江兩岸粉牆村舍,桃紅柳綠,民風淳樸,水草豐美,具有典型的江南水鄉風貌。
迄今為止,每逢農曆五月初五,汨羅江畔的百姓要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活動,以紀念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
02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杜甫《登嶽陽樓》」
杜甫創作於公元768年的這首五律,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杜甫在作品中描繪了嶽陽樓的壯觀景象,反映了自己晚年生活的不幸,抒發了憂國憂民的情懷。全詩表現了杜甫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
03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
——柳宗元《小石潭記》
」
《小石潭記》記敘了遊玩小石潭的整個過程。而小石潭所在地就是湖南永州。永州,別稱「竹城」,是柳宗元、歐陽修、陸遊、徐霞客筆下描繪過的神奇地方。其中柳宗元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記》,其第一篇《捕蛇者說》開篇就是「永州之野產異蛇」。文章筆鋒犀利、文情並茂,傳遞出作者嘆民生之多艱的憂傷悽苦的感情。
04
漁翁夜傍西巖宿,曉汲清湘燃楚竹。
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
回看天際下中流,巖上無心雲相逐。
——柳宗元《漁翁》
詩詞裡描寫的景點為朝陽巖,又名西巖,位於永州零陵區瀟水西岸,有上下兩洞,幽遂深曠,清泉潺潺。唐代柳宗元、宋蘇軾、明代徐霞客、清朝何紹基等歷代名人都留有詩刻。
這首詩,就像一幅色彩清麗的水墨畫,閒適洽淡,富有情趣,其中名句「煙銷日出不見人,欸乃一聲山水綠」,尤為世人所稱道。
05
萬裡衡陽雁,今年又北歸。
雙雙瞻客上,一一背人飛。
雲裡相呼疾,沙邊自宿稀。
系書元浪語,愁寂故山薇。
——杜甫《歸雁·萬裡衡陽雁》
南嶽衡山有七十二峰,其中又以回雁峰最為知名。相傳北雁南飛至此就不在向前,回雁峰因此得名。文人墨客由此引伸出漂泊回頭、歸望故鄉的寓意。
杜甫到達衡州,寫《歸雁二首》,對衡陽雁北飛寄予無限牽掛。歸是主題,雁是道具,其實是借雁抒發難以排遣的愁緒鄉思。
06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陶淵明《桃花源記》
此文描繪的是一個似有若無的仙境,是一個理想中的社會。一種較為普遍的說法認為,按照文中描述,桃花源位於武陵。武陵為郡名,治所在義陵(今湖南漵浦),東漢移治臨沅,即今湖南常德。
07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
——(宋)秦觀《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朝公元1097年,詩人秦少遊被貶湘南,孤居旅驛,故作《踏沙行.郴州旅舍》一首,留下"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的名句,郴州及郴江之名自此而傳頌。
郴州市的旅遊資源非常豐富,風景名勝110多處,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東江湖;有地球同緯度原始森林植被保存最完好的中國原始生態第一山—莽山;有中國最長最美的國家休閒綠道西河風光帶;有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讚譽為「無寸土不麗,無一山不奇」的國家地質公園飛天山等等。
東江湖
飛天山
08
獨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頭。看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漫江碧透,百舸爭流。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
1925年9月初,來到長沙後的毛澤東獨自登上湘江岸邊的嶽麓山,放眼漫山紅遍的楓林和漫江碧透的湘江,腦海中萬千思緒,無限感慨油然而生,創作《沁園春·長沙》詞一首。
這首詞可謂家喻戶曉,毛澤東通過對長沙秋景的描繪和對青年時代革命鬥爭生活的回憶,抒寫出革命青年對國家命運的感慨和以天下為己任,蔑視反動統治者,改造舊中國的豪情壯志。
部分內容來源愛上新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