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出走巴黎在楓丹白露的日光下作畫,深刻影響印象派的巴比松畫派...

2020-12-25 錢江晚報

浙江24小時-錢江晚報記者 林梢青 通訊員 周祖妮 邱葉 薛晶

印象派畫家莫奈有一段在巴黎學畫的時光。

偶然,他在姑母家裡的閣樓中,發現一幅杜比尼的小畫,讚嘆不已。

在給老師布丹的第一封信中莫奈寫道:

「我還只看過一次沙龍,特羅容的畫是卓越的,杜比尼的畫我以為實在漂亮,還有一些柯羅的精美作品……」

(法)康斯坦·特羅容 《井邊的馬》

布面油畫 24.4×32.4cm

(法)查理·弗蘭斯瓦·杜比尼 (1817—1878)

《湖畔餘暉》 布面油畫 31×52cm

(法)卡米耶 ·柯羅 (1796—1875)

《林中黃昏》 1850—1855年 布面油畫 48×34cm

這些莫奈提到的名字,都是巴比松畫派的重要成員

他們在以後,深刻影響了印象派的出現,並成為印象派先聲

究竟何為巴比松畫派?他們都畫些什麼?這個春天,在杭州可以找到答案。

3月16日起,有一場「法國巴比松畫派研究展」在全山石藝術中心開展。

開幕現場

展覽共展出65件法國巴比松畫派及其相關作品,是國內巴比松畫派相關展覽最豐富、最充實的一次。

展品大部分由美國新完美基金會(NewPorfection Foundation .U.S.A)從美國收集而來,部分作品由全山石藝術中心上海西方經典藝術館私人藏家提供。

像是迎面一陣浪漫曼妙的暖風,我們從這些畫中,緩緩走入了幾千公裡外巴黎楓丹白露森林的風景。

展廳現場

楓丹白露森林盡頭

在日光下自由寫生

巴比松畫派,源自「巴比松」——這裡,巴比松是一個地點

它原本只是法國巴黎南郊的一個偏僻村落,這裡住著農民、伐木工和採石工,人口僅1500左右

巴比松實景

走進楓丹白露森林,一直走,在森林盡頭,沿著一條不到200米的路,就能找到這片世外桃源。

這裡的美麗與靜謐,讓它成為了改寫法國現代繪畫史的存在。

(法)佩納·納西斯·迪亞茲·德·拉 (1807—1876)

《巴比松森林的景色》

(法)納西斯·迪亞茲·德·拉·佩納(1807—1876)

《巴比松森林中的人物》

布面油畫 65.5×50.5cm

19世紀30年代開始,一群畫家帶著畫具與行李,在這個遠離巴黎繁華喧鬧的小村莊定居了下來。

他們的作息似與農人無異,早出晚歸,背著畫材遊走在村莊及森林附近,數十年如一日地,將眼見之景付諸紙筆。

這些人裡,有柯羅、杜比尼、杜普雷、米勒、西奧多·盧梭,還有康斯坦·特羅雍——他們被認為是「巴比松畫派」的創立者

這些年輕的畫家對當時閉門造車的學院派藝術和矯揉造作的「洛可可」趣味非常反感,於是,他們走出畫室,在巴比松描繪真實、動人的自然景色與田園風格。

(法)居勒·杜普雷 (1811—1889)

《漁夫》 1860年

布面油畫 87×114cm

(法)卡米耶·柯羅 (1796—1875)

《 博羅群島的沐浴者 》

布面油畫 80×57.5cm

彼時,法國主流學院派畫家正大力推崇歷史與神學故事題材畫作,反對色彩豔麗的新題材作品,尤其對風景畫,嗤之以鼻。

另一方面,受啟蒙主義思想家盧梭「返回自然」思想影響,加之1824年英國康斯特勃爾等風景畫在巴黎展出,讓這批畫家看到了不同的方向。

「回歸自然、對景寫生」,這是他們的口號。

面對著巴比松的美景,畫家們用畫筆讚頌自然之美,強調自然美的永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與普通人的田園生活的情感。

(法)居勒·杜普雷 (1811—1889)

《明媚風景和牛群》 1846年

布面油畫 26×36cm

二十年後,每年春天,一些在巴黎工作的俄國、美國、歐洲其他國家的畫家們也紛紛前往巴比松,去感受曾在這裡誕生的畫派,所感受到的東西。

逃離喧鬧都市的畫家們,在大自然中,在日光下自由地寫生。

他們還經常聚在一起,將各自的畫作帶到一間大倉庫裡,在牆上一一掛上自己的畫,讓其他人相互觀賞評價。

畫家塞溫曾這樣描述巴比松:「這實在是塊好地兒,當我們在高高的橡樹下面,抽著菸斗,使用大量的礦物顏料畫畫時,你將看到它是怎樣的美麗!」

「畫家村」的美名,也因此而得。

(法)查理·弗蘭斯瓦·杜比尼 (1817—1878)

《制桶者》 1872年

布面油畫 114.3×167.6cm

需要明確的是,巴比松畫派並不是一個具體的組織,而是一個泛稱

畫派的名字,也並非由它的成員自己命名,直到1890年,在倫敦出版的一本《巴比松派畫家》裡,才首先提出這個名字。

在他們的倡導與不斷的創作下,法國的歷史畫風景把風景作為歷史畫附庸的傳統被逐漸改變,更確立了風景畫作為獨立繪畫題材的重要地位。

巴比松畫派的「出走」行為,也因此成為19世紀法國乃至整個歐洲走向現實主義運動的序幕,並直接影響和啟示了印象主義的形成

(法)弗雷德裡克·摩根 (1856—1927)

《拾穗者》 1880年

布面油畫 75.6×50.2cm

(法)查爾斯.雅克 (1813—1894年)

《藍衣男孩》

布面油畫 81.3×65.3cm

米 勒

在巴比松創作《播種者》《晚鐘》

巴比松的田園風格與農民的質樸,也深深打動了現實主義繪畫大師米勒

他是巴比松畫派中最著名的一位,也被稱為「農民畫家」。自35歲舉家遷至巴比松,一直生活到去世。

在此之前,米勒在巴黎曾一度潦倒。為了生計,他甚至迎合資產者的感官刺激,畫庸俗低級的裸女。巴黎,除了羅浮宮這片藝術綠洲能帶給他一點心理慰藉外,根本就是個雜亂荒蕪的大沙漠。

米勒

米勒本就出身農村,也最愛畫農民。

在巴比松,他常常獨自走在田間,用心觀察農民們勞作時的樣子。

也正是在這個小村莊,米勒創作出了《播種者》《拾穗者》等經典之作。

本次展覽中的銅版畫《晚鐘》,就是米勒在巴比松創作的。畫面上,一對正在勞作的農民夫婦聽到遠處教堂傳來的晚禱鐘聲,即刻放下手上工作,低頭靜默,虔誠禱告。遠處,落日沉沉,田野上這對衣衫襤褸的夫婦在米勒筆下,竟呈現出一種異樣的肅穆與光輝。

(法)讓·弗朗索瓦·米勒 (1814—1875)

《晚鐘》 銅版畫

這幅《晚鐘》,還是20世紀超現實主義大師達利的第一張「啟蒙畫」,他甚至再後來還一再重複使用這個主題作畫。

展覽中還能找到米勒熟悉的農婦題材畫作,素描《走出穀倉的農婦》就讓人聯想到《拾穗者》中三位彎腰尋找失落的麥穗的農婦,不過在此處,農婦並未彎腰,而是手提一個小桶,正開門邁步,走出穀倉。

(法)讓·弗朗索瓦·米勒

《走出穀倉的農婦》 素描 23.5×13.5cm

柯 羅

抒情詩人與遊歷者

在巴比松畫派中,也有抒情詩人一般的存在,比如柯羅。

他終生未娶,自然就是他的「情人」,柯羅說:「我一生鍾愛大自然永不變心。」

柯羅

柯羅的畫中有一種前所未有的安寧。

印象派代表畫家畢沙羅第一次看到柯羅的畫作就被深深吸引了——1955年的秋天,巴黎舉行萬國博覽會,那是畢沙羅初見柯羅的作品,當時他就在畫作前輕聲說:「如果要我選一個老師,那就是柯羅」。

《孟特芳丹的回憶》是柯羅典型的代表作,流露出的那股抒情懷舊的田園牧歌般的氣息,無不引發著觀者的神往與遐想。

(法)卡米耶·柯羅 (1796—1875)

《加爾達湖畔的回憶》 1865—1872年

木板油畫 43×63cm

展覽中的一幅《加爾達湖畔的回憶》,有著同樣的抒情詩意效果——加爾達湖,義大利麵積最大的湖泊,但丁、歌德、拜倫、司湯達、卡夫卡都曾在此旅居,柯羅筆下的達爾加湖從湖邊森林一側展開,幾棵樹木佔據畫面中心,整幅作品呈現出柔和靜謐、有如夢境的朦朧氛圍。

這也是柯羅作品中常見的主題——顫動的森林、明潔的湖水、珍珠般銀灰色的天空,大多是銀灰調,以冷色為主,間以少許亮色。

但並非所有作品都是如此,展覽中的另一幅柯羅作品《黎明》,即是另一番模樣,其畫面中金黃的大塊色調攝人心魄,襯以一旁暗啞的樹木,形成了一種異樣的視覺感受。

(法)卡米耶·柯羅 (1796—1875)

《黎明》 1865—1870年

木板油畫 37×22cm

柯羅還曾說:「要看懂我的風景畫,觀者需要耐心的等待霧水慢慢淡出,方可流連於被霧籠罩的美景之中。」

觀看展覽中柯羅的那件《夏日小徑》,便有這種體會。

夏日繁茂的樹木之下,一條往濃蔭深處蔓延的小徑上,偶有幾位婦人行經,一派溫柔愜意。作品一如柯羅慣常使用的灰綠色調,傳達出舒服清新的夏日氛圍。

(法)柯羅(1796—1875)

《夏日小徑》 布面油畫 47.5×62cm

盧 梭

一位面對自然的暴君

展覽中的《林間小路》,來自巴比松畫派領袖人物盧梭

他對自然及其迷戀與熱愛,甚至有過一句很可愛的話:「我永遠醉心於美的自然,我研究它,像一個小暴君那麼貪心。」

盧梭

盧梭向來以強烈的色彩、大膽的筆觸和獨特的主題聞名,《林間小路》即是這種風格的絕佳體現。

(法)泰奧多爾·盧梭 (1812—1867)

《林間小路》

布面油畫 37.5×66.7cm

畫面中一條平凡無常的小路,在盧梭筆下迸發出了無窮的生命力,天空之下,平原之上,一切草木流轉著「無聲無息的生氣」,如同一闋交響樂作品般呈現出一種堅實的壯闊美麗。

在盧梭的作品裡,總能看到一種沉雄的力量與敦厚,一如他本人最愛橡樹的精神氣質。

(法)泰奧多爾·盧梭 (1812—1867)

《楓丹白露的小巖石》 紙板油畫 23×38cm

用米勒的話說就是——「有力,首先是有力」;柯羅也將盧梭比作「雄鷹」,而自己則是「雲雀」

(法)泰奧多爾·盧梭 (1812—1867)

《康塔爾的捕鮭魚人(奧弗涅)》 1846年

布面油畫 60.5×98cm

從古典和浪漫,到寫實與印象,巴比松畫派在這一繪畫發展進程之中發揮了不言而喻的作用。

時至今日,它們的價值經由作品中傳遞出來的那種質樸、浪漫、真實的情感而未曾磨滅半分,仍熠熠閃亮。

託爾斯泰所說:「不是因為美而愛,而是因為愛才美。」

4月15日之前,你都能在杭州看到巴比松畫派筆下對自然的熱愛。

相關焦點

  • 田園詩般的巴比松畫派作品
    在展室裡轉了一大圈,聽了一個多小時的解說,基本上每幅畫她都介紹,讓我們比較細緻清楚地了解巴比松畫派畫作的特點,以及從用光、構圖、色彩等方面了解畫家是如何創作的,知道了每幅作品的特色在哪裡。從講解員的講解,以及展板上的介紹,我基本了解了巴比松畫派的由來和油畫描繪的主要特點。
  • 歐洲史:19世紀從新古典主義到後印象派(一)
    《楓丹白露森林》、《荷馬與牧羊人》、《黛安娜沐浴》、《納爾尼的橋》、《清晨:仙女們的舞蹈》、《莫特楓丹的回憶》和《風中的風景》是其代表作。他在歷史畫和人物畫方面也有很高造詣。柯羅曾長期居住在巴黎東南郊楓丹白露森林裡的巴比松村,對巴比松畫派的形成有重大影響。
  • 印象派為什麼會起源於巴黎?
    在它出現之前,法國官方文藝陣營中以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為主導,而現實主義和巴比松畫派則是主要的非官方文藝流派。 他們的藝術創作和常生活也都受到了當時歷史條件的影響。
  • 巴黎出發楓丹白露宮+巴比松小鎮+子爵堡一日遊
    【二人成團】巴黎出發楓丹白露宮+巴比松小鎮+子爵堡一日遊(中文司導+酒店接送)亮點推薦:1. 遊覽金碧輝煌的皇家行宮和巴比松印象派的誕生地巴比松畫家村2.提供景點門票預定服務 線路介紹參考行程9:00 在旅客下榻的酒店接上車後前往楓丹白露宮(Chateau de Fontainebleau)10:00 遊覽楓丹白露宮,可選擇遊覽楓丹白露宮的後花園
  • 法國印象派繪畫介紹(附圖)
    米勒農民題材人物油畫作品《晚鐘》巴比松派畫家的教益和印象派最初的跡象歷史風景畫的古典傳統原則以及浪漫風景畫特點遭到一群藝術家的徹底摒棄。他們更崇尚接近大自然的繪畫觀。這些名副其實的「風景畫家」走出巴黎,到楓丹白露的森林中徜徉。
  • 帶你了解十種畫派
    代表畫家是華託、布歇、法戈納華託 《西苔島的巡禮》5.巴比松畫派:>巴比松畫派(Barbizon school)是指一群活動於1830至1880年間,在鄰近楓丹白露森林的巴比松鎮的法國風景畫家,他們形成了一個非正式的流派,或者說是藝術家群體。
  • 楓丹白露畫派:16世紀法國宮廷的美術流派
    - - - - - - - - -  楓丹白露派畫家融合了義大利樣式主義與法國本土的哥德式傳統,在宮廷內外形成很強的藝術潮流。他們重視線條的韻味,追求技藝的精巧完美,具有濃鬱的貴族化氣息。在樣式主義雄偉風格的影響下,他們用離奇的人像、柱飾或粗琢的石牆、灰泥布置宮內的庭園和臥室,表現出不同於義大利盛期文藝復興藝術理想的風尚,對北歐諸國的美術發展有一定影響。
  • 楓丹白露 秋日的私語
    其下半部有一圈2米高的金黃色細木雕刻作護壁,上半部以明快的仿大理石人物浮雕烘託著一幅幅帶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精美壁畫,立體感十足。 從1528年弗朗索瓦一世起,亨利二世、路易十六和拿破崙等歷代君主,不斷為楓丹白露宮增磚添瓦。
  • 19世紀西方風景油畫充分發展,誕生了法國和俄羅斯的重要畫派
    巴比松畫派法國巴比松畫派在普通農村發現了審美價值,畫家們表現親眼看到的和親身感受到的大自然的真實感受,把古典主義習慣了的臆造風景變成了普普通通的自然景色,變成了普普通通的平民生活的地方。巴比松畫派的主要成就,不僅在於它以新的精神開闢了法國民族風景畫的道路,而且成為後來印象派風景畫的直接的先導。
  • 有心人的世界:從楓丹白露到瓦爾登湖
    ——豐子愷說起巴比松,讀者也許知道這是法國巴黎近郊的一個村落,緊挨著巴比松有一片美麗的森林,我國近代詩人徐志摩給它取了一個富有詩意的名字——楓丹白露。從19世紀30年代起,法國的一些畫家陸續搬到此地居住,他們懷揣著大師的夢想,過著安貧樂道的日子。其中許多人一生貧困,直到去世前後才得到社會的承認。
  • 後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出走半生,在失落的文明中找回自我
    這個與梵谷、塞尚齊名的後印象派畫家究竟有著怎樣的傳奇一生?高更、梵谷、塞尚並稱為影響二十世紀繪畫藝術的後期印象派畫家,同時,他們三人也是藝術史上討論最多的畫家,這不僅源於他們的繪畫,更是因為他們各自的人生經歷。他們三人都沒有受過系統的美術訓練,可是他們的畫作卻有著震顫人心的藝術表現力,這是一種自我的表達,亦是他們對自我的不斷追尋。
  • 一周觀展指南|看上海的「雅典珍寶」和北京的「巴比松畫派」
    寒流來襲,各類藝術場館在年末的熱鬧後依然陸續有新展推出,上海博物館迎來希臘雅典衛城的珍寶,中國油畫院」巴比松畫派與十九世紀油畫展」展現了這些巴比松畫家們「回歸自然」理念。而天津的「燕燕於飛:燕國歷史文化展」,遼寧省博物館藏明清書法精品展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William Wegman與加州觀念藝術」等展覽也都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