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滾音樂是年輕一族喜歡的音樂之一,比爾·哈利是第一位被青少年崇拜的搖滾樂偶像,被稱作「搖滾樂之父」。他的音樂風格涉及鄉村音樂、節奏布魯斯和波普三個方面,也正好說明了20世紀50年代中期搖滾樂產生的三個源頭。服裝設計師們從搖滾音樂裡得到靈感,創作出融合搖滾音樂元素的搖滾時尚服裝系列:搖滾帽衫、滑板褲、搖滾夾克等。此外還有一些搖滾飾品:搖滾腰鏈、手鍊、項鍊、金屬腰帶、搖滾背包、金屬煙盒等。
從1970年開始,英國朋克(Punk)風潮崛起,到了70年代末期,朋克風格之後,後朋克搖滾風格(Rock)登場,而當時作為哥特搖滾(Gothic Rock)雛形的一個重要搖滾樂團Joy Division在服裝上採用大量的現代哥特風格造型。例如,帶有大量蕾絲的衣服、象徵浪漫的玫瑰、墳墓、吸血鬼、女巫、廢城、哥特大教堂等,這些都是哥特風格的符號象徵。後來這些象徵主義元素被多數搖滾樂隊和時尚青年男女沿用至今。
在80年代,哥特服飾時尚隨著這種音樂風格發展起來,染黑的長髮、蒼白的皮膚、緊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銀飾(多用早期歐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設計)。黑色摩託皮夾克、黑色緊身牛仔褲、黑色網眼絲襪和黑色飛行太陽鏡成為哥特族的註冊商標。但是這些有點消極、激進、野蠻、散發著反抗情緒的服飾並不被當時主流時尚設計師所接受。90年代,哥特音樂在傳媒中漸漸失寵,但哥特文化卻越發強大,急速膨脹的夜總會行業使得哥特組織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網絡。在新出現的簡便而且便宜的桌面出版系統和家庭錄音技術的協助下產生了大量的哥特雜誌和其他不同的傳媒方式,這使哥特文化顯得活力十足。而好萊塢維多利亞恐怖電影也恰在此時復興,《烏鴉》、《剪刀手愛德華》、《夜訪吸血鬼》等一系列賣座恐怖片為哥特文化注入了新的興奮點。
隨著哥特文化的發展,哥特也時尚巧妙地隨之有所改變,捲髮、高馬尾辮和戰鬥褲是一種風尚,長直發、維多利亞式的絲絨和花邊是一種風尚,皮革與塑料裝也都成了風尚。但它不同於北美的其他流行時尚,哥特時尚中永遠流行的只有黑色緊身牛仔褲。此時,哥特風格逐漸演變成一種時尚、一種人生態度和一種社會風景——時尚全是黑色的、態度全是陰暗的,而風景全是模糊的。
到了近現代,哥特服裝風格再次盛行。這時哥特風格的服飾不僅僅限制於小作坊的高級服裝定製。一些品牌的設計師也開始關注哥特時尚,比如高田賢三(Kenzo)、安娜·蘇(Anna Sui)、三宅一生(lssey Miyake)等。被冠以哥德式的時裝常常是不對稱的,有時甚至還使用類似紋章的印花圖案。這些所謂的哥德式時裝只不過是帶有些許哥德式的藝術氣息,它更多地帶有商業色彩,「哥德式」聽上去更像是一句促銷口號。
此時,禮服的造型體現出哥特時代延續下來的那種散發著波西米亞神秘、高貴的風格特質。將禮服的裙子拉長,可以使效果表現得更加明顯。工作裝和制服方面服裝採用的是吸腿褲或短裙子。哥特風格的實用裝通常價值不菲,採用了許多名貴的面料,如東方絲綢、錦緞,還有天鵝絨、高級毛料、北歐的珍貴裘皮等。當時哥德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被裝飾得輝煌燦爛,成為引導人們追求天堂的色彩,因此服飾上充滿宗教氣氛的色彩也為人們所嚮往。哥德式服裝風格見證了時代和歷史,它是從整個中世紀至今全球服裝史上一個重要的環節。所有的觀念、所有的理想都會聚在一件件透著復古風的神秘、奇異、古怪的服裝上。人類將通過創造性的設計使這種獨一無二的藝術風格永遠流傳下去。
然而,並不是每一個人都喜歡哥德式的反叛,有些人的看法正好相反,他們認為真正的搖滾精神已經衰退,留下的僅僅是一些皮毛,這皮毛除了包括一些過激的行為,還包括勳章、皮夾克以及笨重的摩託車。於是,搖滾派的對頭產生了,那就是從藝術院校、中產階級之中分化出來的摩登派。他們的分歧首先體現在衣著上:搖滾派喜歡皮革和鏈子,而摩登派則喜歡整潔的義大利時裝、派克大衣和低座的兩輪摩託。半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無法想像在當時穿衣服也會產生如此激烈的派別之爭。1964年,搖滾派和摩登派終於大打出手,在英國的好幾處度假勝地製造事端。有趣的是,在事後的審判中,這兩股勢不兩立的派別,統統被法官歸結為「無足輕重的小暴君」。
摩登派當然另有所好。他們喜愛一切新奇的事物,包括爵士樂和其他的歐洲時尚,尤其喜歡義大利服裝和Lambretta低座兩輪摩託車。無論男女,都追求簡潔精緻的外表,包括羅馬夾克、不褶腳的43釐米褲腳,尖頭皮鞋或長筒靴,以及挺括的米色或白色風雨衣。女人更喜歡穿便服短裙,修長的輕便夾克,頭髮剪成維達·沙宣的經典樣式,短短的垂至耳際。這樣的裝束基本上是以Jean Seberg之類的電影明星為範本的。當然,那些摩登派也有變化,那就是越來越喜歡鹿皮的鞋子和縫有Who標誌的派克大衣。完成於1979年的電影《崩裂》,使搖滾派和摩登派一度名聲大振。這部描寫了兩派之爭的電影,事實上對他們的分歧與發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一些研究者認為,正是搖滾派毫不妥協的態度,直接導致了朋克族的產生。
服裝設計師們從搖滾音樂裡得到靈感,創作出融合搖滾音樂元素的搖滾時尚服裝系列。設計大師範思哲被譽為搖滾時裝之王,並擁有這一稱號近20年之久。1982年,他設計的有動感的金屬網狀服裝,以古希臘和羅馬為主題,運用了絢麗的色彩,以及大量金飾品。他的作品貫穿於高雅和低俗藝術之間,流露出對世界的抗議,成為通俗風格的經典代表。他曾為朋友的巡迴演出設計演出服裝,也設計了很多歌劇,戲劇和芭蕾劇所用服裝。擁有中國與美國血統、身為第三代華裔移民的安娜·蘇最擅長從大雜燴般的藝術形態中尋找靈感,斯堪的那維亞的裝飾品、布魯姆伯瑞部落裝和高中預科生的校服都成為她設計靈感的源泉。她所有的設計均有明顯的共性:搖滾樂派的古怪與頹廢氣質。這使她成為模特與音樂家的最愛。
搖滾與時裝最徹底的結合出現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服裝協會舉辦的一年一度的盛會上,在那裡大膽、反叛、頹廢的時裝競相展出,供公眾參觀。倫敦巴爾坎中心也曾舉辦過一場名為「搖滾風」的時裝展。展覽幾乎囊括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令好幾代人感到震驚與迷狂的服裝,其中最引入注目的展品當推讓·保羅·格爾捷(Jean Paul Gaultier)為麥當娜設計的那件聲名狼藉的冰淇淋蛋卷狀乳罩。事實上,麥當娜以其多變的著裝風格——從嬉皮到80年代的魅力(glam),再從波西米亞風格(bonochic)進而到新世紀前的哥特風格(goth)——集中體現了時裝與搖滾的相互融合。最初在社會邊緣人中間形成的著裝的搖滾風格,長久以來一直在與主流文化眉來眼去。
2007春夏之交,搖滾猛烈入侵時尚界,設計師們紛紛俯首,不約而同地以搖滾為名發布系列服飾。在優雅復古的時代浪潮下,重塑爆炸破壞的搖滾時尚,在這兩個看似對立的元素中,找出可以切入並重新磨合的對等點。縱觀一部搖滾樂發展史,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似乎每一代音樂人都試圖建立起一種強烈的視覺形象,以求與他們的歌聲相映生輝。以「朋克」音樂而論,事實證明,他們的形象要比他們的音樂更加長盛不衰。為什麼時裝、搖滾與rap似乎總是亦步亦趨、如影相隨呢?「音樂是時間在某一時刻的節奏,音樂也是我們這個文化的節拍。」古奇(Gucci)公司的福特道出了其中的秘密。
本篇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喜歡小編文章的可以點個讚哦,關注小編可以看到更多的精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