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紀錄片: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2021-01-10 騰訊網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當下美食題材紀錄片,正通過天南地北的佳餚,表達著創作者向閒適從容、溫暖自在不斷深潛的意志,古今中外,廟堂集市,卸下繁瑣,回歸自我。

熱度依舊,從展示現有到開掘未知

美食博主興起,吃播、在朋友圈深夜放毒......他們不是在享用美食就是在尋找美食的路上,甚至熱衷於尋找最讓人心動的享用場景。這一主題也逐漸被媒體市場發掘和記錄,從2012年開始的《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到家喻戶曉的「舌尖三部曲系列」,中國美食紀錄片的變革者陳曉卿堅持把家鄉美食甚至中國味道帶到世界,舌尖系列的成功成為了紀錄片製作行業一個閃閃發光的新方向。

而今年的美食紀錄片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不僅數量大大增加,種類也越加豐富。

《尋味東莞》《老廣的味道》第五季、《最美不過菜市場》都廣受好評,騰訊視頻推出的IP「一日之食」計劃,《向著宵夜的方向》《早餐中國》《沸騰吧火鍋》《開動吧!海鮮》等,除了是延續美食紀錄片生活化方向的一個新航標,涉及的主題,還涵蓋不同地區的美食差異和不同時間維度下的美食種類等從前未被探討的話題,其豐富的內容創意和風格更讓人應接不暇。

同時,今年製作精良、規模宏大的紀錄片水平持續上升,在市場站穩了腳跟。豆瓣評分9.3的《風味人間》第二季強勢回歸,跨越了世界的山河大海,以食材為路線定位國際視野,品鑑全球的獨特佳餚,展現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的美食文化交流,以更主流更真實的方式,向世界提供了一個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視角。並且這部紀錄片的製作團隊還準備了一系列短視頻物料,在騰訊視頻、抖音、快手等平臺傳播,迎合當下年輕人的興趣,合理地把握住了市場的熱點走勢。

繼潮汕、雲南之後,陳曉卿的導演團隊延續《舌尖》的風格製作了這檔西北菜風味的《風味原產地·甘肅》美食紀錄片。突出「原產地」主題,採取一種跳脫傳統專題紀錄片的表達方式,將人生哲學融入到中華飲食文化中,並加入微觀攝像結合CG技術、超微觀攝影和顯微攝影等新科技元素,現代感滿滿。

由大到小,下殿堂進日常

類似於《風味人間》《舌尖上的中國》等規模宏大,製作精良,解說詞辭藻優美的大型紀錄片,它們用極其恢弘的視角勾勒出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美食形象。行業需要這樣的典籍式收錄,也需要隨手翻閱的「口袋書」。

短視頻時代,大眾往往疲於追求闊遠的思想情感,而更願意在飯後和工作之餘,被眼前精短的家裡尋常所吸引。創作者捕捉到這個趨勢,為與受眾產生共情,以小的切口記錄人們想看到的生活,不一定精緻,不一定宏大,但輕鬆灑脫。

正如最近騰訊視頻美食記錄片發布的新IP「一日之食」計劃,包含早餐、海鮮、火鍋、宵夜四種一天的維度下會接觸到的美食,它用平視的眼光和最親切的表達方式記錄著每一個人每天經歷的日常。這個IP計劃中有一部是以新穎短視頻形式播出的,便是這部《早餐中國》,它讓眾多觀眾對早餐有了不一樣的認識。

第三季延續前兩季的風格,一集控制在十分鐘以內,極大地滿足了當今時代人們的觀看需求。這也讓行業對紀錄片產生了新的探索,因為時長的壓縮,紀錄片剪輯節奏輕快,畫風也輕鬆有趣,情感的表達也更加的直接和生動。四面八方的美食滿滿的誘惑和它蘊含的人間真情都體現在這部紀錄片每一集短短的八分鐘裡。

「一日之食」系列的第二部《向著宵夜的方向》,也是用普通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夜宵的形式勾勒出全國城市的夜景,描繪出不同地域的獨特氣質。類似這種紀錄片的風格與選材,都是將鏡頭對準了最受當地人歡迎的市井早餐店或是夜宵小攤。用生活化場景讓紀錄片的畫面和風格極具煙火氣,選擇了馬路兩邊那些簡單又溫馨的小店,而「路邊攤」正是中國早餐和夜宵燒烤的特色之一。這種微紀錄片形式也為未來市場的發展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思路。

味道背後,總是凡人與情感

美食的背後永遠是一群熱愛美食的人。今年美食紀錄片的黑馬《街頭大廚》,它將更多的關注點放到製作美食的廚師們,這裡有經營了三十八年,搬家六次卻仍有老顧客追隨的大德燉品,還有銘記著初心只想做好一隻雞的清平雞傳承人冼偉文,以及許許多多為美食奉獻著一生的人。

美食背後的故事永遠是值得細細品味的,這也是未來美食類紀錄片發展值得關注的一點。更加特別的是,它有著「王家衛式」影像風格的獨特表達,在構圖、色彩和鏡頭轉換等方面都充滿著濃鬱的港式風情,通過不同的技術運用和後期處理讓人物被賦予不同的情感。美食紀錄片本就是欣賞和享受的藝術,擁有其獨特的畫風也能成為它取勝或更加獨樹一幟的關鍵。

美食紀錄片這一主題的未來發展前景是非常可觀的,但是仍然需要捕捉大眾的喜好進行行業的創新和市場的深度挖掘。從大火的《早餐中國》裡,有許多可以借鑑吸收的思路。我們時常從美食紀錄片中看到山珍海味和國宴佳餚盛在精緻的擺盤中,儘管這類紀錄片讓我們打開了眼界,見識到了普通人在生活中很難看到的東西,但我們只能把它當作一件藝術品來欣賞,缺少了體驗感。

類似《早餐中國》這樣市井化的題材讓我們覺得美食就在眼前,仿佛明天就能將屏幕中的佳餚送進嘴裡,這就像一臺攝像機,記錄和映射著熟悉的生活煙火,在鏡頭中看到了另一個自己。它貼近的不僅是我們的生活,更能將這份生活氣息通過視覺聽覺融入進我們的日常,將那份最簡單的生活與最質樸的愛通過味蕾的滋潤浸入心裡。

在嘈雜的生活環境和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我們可能已經忘記關注美食中的那份煙火氣。我們期待美食變成文化,但更希望它是大眾心中對生活的熱愛,是安靜下來享受生活最純真樸素的美好。未來會有更多優秀的美食紀錄片,它會用每一個鏡頭幫你慢下生活的節奏,告訴你熱愛就「歸山深淺去,須盡丘壑美」,認真品,簡單活,找到最舒適的自己,「莫學武陵人,暫遊桃源裡」。

文/江寧馨

相關焦點

  • 暢遊桃源:誰人不羨武陵人,住在畫中間
    華夏經緯網8月7日訊:"誰人不羨武陵人,住在畫中間。"桃源縣的導遊用一首甜美的湖南民歌帶領臺灣教育交流團的團員們走入了陶淵明筆下的人間仙境。徜徉在蜿蜒的小路上,團員們心情愉快    蜿蜒的林間小路,仙境般的世外桃源,果然如導遊介紹的"桃源住一住,多活二十年。"教育團的團員們看到如此美景紛紛拿起相機合影留念。
  • 桃花源裡「桃源工」 武陵遺夢「武陵人」
    詩文開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武陵即現在常德市的古稱。而權威工具書《辭海》在有關「桃源山」條目的解釋中更是明確指出,桃源山「在湖南省桃源縣西南。下有桃源洞,又名秦人洞、白馬洞,是東晉陶淵明所記桃花源的遺址。」有幸沐先賢遺風,浴武陵古韻,千百年來,武陵人始終以勤勞、樸實的品格在這片土地上勞作耕耘、繁衍生息,創造美好,追求和諧。
  • 《桃花源記》中「武陵人捕魚為業」,那「武陵」在現在什麼地方?
    我想大家一定記得初中語文課本裡一篇文章,就是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其中有一句「武陵人捕魚為業」其中「武陵」指的是什麼地方?大家忘記了沒?——出自唐·劉禹錫《元和甲午歲詔書盡徵江湘逐客餘自武陵赴京宿於…諸君子》17、相見只言秦漢事,武陵溪裡草萋萋。——出自唐·蘇廣文《春日過田明府遇焦山人》18、長安市裡仍賣卜,武陵溪畔每燒丹。——出自唐·護國《逢靈道士》19、時節催年春不住,武陵花謝憶諸郎。
  • 不做武陵人, 方得真桃源
    「做了這麼多年外企管理,很多管理上的條條框框都印在腦子裡,生了根。我留下來,或許能幫大家走得更穩一點。」如今,崔開君成了李映管理團隊的一員。  李映(右一)帶著遊客在山林間騎馬。掃描AR圖片,認識一下山溝溝裡的「馬老闆」。  走馬誤入山溝溝村這個桃花源,李映做了一回武陵人,卻沒把武陵人做到底。這樣的「有始無終」,好!
  • 獨家述評丨滬郊桃花源 期盼「武陵人」
    新民晚報記者 陶磊 攝楊潔/文「今天這個房間裡坐滿了來自農村與合作社、涉農的市人大代表,如果哪一天其他領域的代表也來開會了,那麼鄉村振興就真正有希望了。」「今年李子柒的視頻很火,我們能不能也做一個紀錄片或短視頻,展示農產品從播種到養育的過程?」何支軍代表說,上海農業生產管理是強項,農產品質優,但宣傳和推廣相對較弱,比如馬陸葡萄就沒有淘寶天貓的官方旗艦店。他希望上海農產品可以充分利用網際網路新媒體的力量,以此作為品牌建設的突破口。陳巖代表從事品牌傳播行業,這是她連續第二年來參加鄉村振興專題審議。
  • 【尋味桃源】福利來襲,全城尋找桃源各鄉鎮特產推薦達人!
    晉太元中, 武陵人捕魚為業。 緣溪行, 忘路之遠近。 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百步, 中無雜樹, 芳草鮮美, 落英繽紛, 漁人甚異之。
  • 腹有詩書氣自華,飛花令裡讀詩詞——100句(桃)篇
    誰在鞦韆,笑裡輕輕語。《蝶戀花·春暮》 宋·李冠18、 霧失樓臺,月迷津渡。桃源望斷無尋處。《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觀19、 桃波一步地,了了語聲聞。《秋浦歌十七首》 唐·李白20、 桃花盡日隨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 武陵人為什麼要離開桃花源
    《桃花源記》寫了一個武陵人,捕魚沿著小溪行,迷路了,不知道到了哪裡?忽然看到小溪兩旁的桃花林,夾岸數百歲,裡面沒有一棵雜樹,桃花盛開,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打漁人覺得太驚奇了,沿著桃花林一直向前走到底,發現了一座山,山有一小口,裡面彷佛有光。
  • 食色性也|盤點27部美食紀錄片,探尋背後的文化
    《安東尼奧·卡盧西奧的義大利美食》本部講述義大利美食的紀錄片,洋溢著濃厚的歐洲氣息。你不僅可以在義大利風光中暢遊一番,還可以在義大利美食裡一飽「口」福。《發現中國:美食之旅》《發現中國:美食之旅》由「中國菜教父」華裔名廚譚榮輝以及華裔主持黃瀞億聯合主持的美食紀錄片。
  • 超級下飯,一起來看那些高分美食紀錄片,感受高質量美食誘惑
    如果說刨去探險等題材,美食紀錄片可以說是很能勾起人們食慾的影片了,而且相對於影片來說你會了解到有關這些美食的其他方面,比如由來或者一些趣聞等,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就來看幾部豆瓣高分美食紀錄片吧。此部紀錄片單從評分就能看出來它受喜愛的程度,2018年推出的第一季,第二季已在2019年9月22日推出。推薦理由:人們好像心照不宣的認同一個道理,好吃的都藏在小街或巷子裡,有些飯店雖富麗堂皇但只不過是虛有其表,有些小店深居街頭小巷,做出來的味道卻是如此正宗,也許這就是民間的煙火味吧。
  • 超級下飯的美食紀錄片 世界十大美食紀錄片排行榜
    世界各地美食文化博大精深,營養物質各不相同,品味更多美食,享受更多健康,也讓人吃的更加開心。你知道美食紀錄片有哪些嗎?小編為你盤點世界十大美食紀錄片,這些超級下飯的美食紀錄片有舌尖上的中國、壽司之神、一城一味、我們每日的麵包、美味絕饗、主廚的餐桌、麵條之路等等,快來看看吧。
  • 世貿君瀾五星級親民餐館「桃源小館」10月重裝開業
    此次,桃源小館將在4樓全面擴大用餐區域,以更加清新怡人的環境和時尚大氣的餐廳設計全新演繹呈現,帶給食客們不一般的用餐體驗。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看到「桃源小館」的店名就會不由自主地吟起這首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桃源」給人一種隱逸和神往的感覺,詩中「怡然自樂」的意境不免讓人心馳神往。原位於3樓的這家古風小館,開業近一年半以來,以親民的菜系價位,古風味十足的布置,上乘的菜品和服務得到了杭城以及大江南北江南美食愛好者們的青睞。
  • 陳曉卿的紀錄片版圖裡,不僅有美食還有人間
    而在其他流動性更強的環境,比如「夜間公交」這一集裡,不同的人在三天內在深夜公交上來來往往、上車下車,沒有辦法就個別人物層層深入地觀察三天,就著重記錄在這一同樣的空間裡沉澱的情緒。在《紀實72小時》的鏡頭裡,雖然食物不再是主角,但是令人熟悉的音樂和旁白一起來,也依然有那麼一種陳曉卿式的溫暖真實的況味。用擔任監製的陳曉卿本人的話說,這部紀錄片的製作模式「極大貼近生活本真狀態,同時又能透過這些表象傳遞出某種沉靜的溫暖。」本片的製作團隊隸屬陳曉卿在2017年發起成立的稻來紀錄片實驗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