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根本不存在?科學家稱「黑洞」的本質是甜甜圈狀的暗能量星

2020-12-12 騰訊網

George Chapline認為,事件視界望遠鏡(EHT)提供的證據將證明黑洞其實是暗能量星。(來源:NASA)

黑洞內部究竟長什麼樣?天體物理學家提出過無數種假設。而在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的George Chapline看來,這些猜想可能都是無用功,因為「黑洞」根本就不存在——那些宇宙中最暗的區域,或許是一個個甜甜圈狀的暗能量星……

撰文 | Jesse Stone

翻譯 | 甘立

審校 | 吳非 韓晶晶

銀河系中央的超大質量黑洞長什麼樣?明年年初,答案或許就能揭曉了。在過去數年間,事件視界望遠鏡(EHT)一直在監測數萬光年外的人馬座A*。EHT是由全球範圍內至少9架射電望遠鏡組成的觀測網絡,其有效直徑與地球直徑相當。多數天體物理學者認為,這臺望遠鏡在地球各地拍攝的圖像將會揭開黑洞的面紗:我們或將看到由圍繞黑洞運動的氣體盤形成的明亮漩渦,中央則是一片黑色暗影——也就是事件視界。在事件視界以內,黑洞奇點的引力非常強,以致光線也無法從中逃逸。

但美國勞倫斯利佛摩國家實驗室的物理學家George Chapline並不認為我們會看見這個黑洞,因為他甚至不相信黑洞真的存在。2005年,他在接受《自然》(Nature)期刊採訪時曾表示:「黑洞不存在的概率幾乎是百分之百。」在他與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Robert Laughlin此前合作研究的基礎上,他提出了一套名為「暗能量星」(dark energy stars)的黑洞替代模型。暗能量是指一類瀰漫在整個宇宙中的特殊能量。它能夠抵抗引力的收縮作用,使時空不斷擴張。

Chapline相信,一顆正在坍縮的恆星中蓄積了巨大能量,足以使恆星中的質子和中子衰變成光子氣體和其它基本粒子,同時產生所謂的「真空能液滴」。這些物質會形成「凝聚」態的時空,就像氣體在一定壓力下可以轉化為液體一樣,這些凝聚態時空中含有的暗能量密度遠比恆星周圍的時空高得多。這可以提供足夠大的壓力,抵擋引力的作用,從而阻止奇點形成。而時空中如果沒有奇點,也就不可能存在黑洞。

這一觀點在天體物理學界幾乎無人支持。在過去十年中,Chapline這方面論文的引用次數僅為個位數。而相比之下,他在粒子物理學領域最熱門的論文引用次數多達600多次。但Chapline認為,自己獨自徘徊的日子很快就要到頭了:事件視界望遠鏡將提供暗能量星存在的證據。

事件視界望遠鏡觀測網絡(來源:wikipedia)

凝聚態模型

這一理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0年。當時,Chapline和Laughlin等人在一篇論文中將時空描述為一種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這是一種將密度極低的氣體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時呈現的物質狀態。Chapline和Laughlin的模型在本質上是一種量子力學模型:廣義相對論是時空凝聚態在大尺度上的性質導致的一個結果。該模型中的時空在獲得或損失能量時,也會經歷相變。其他一些科學家也認為這是一種可行的解釋。2009年,日本的幾名物理學家在論文中提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是最適合用來類比彎曲時空的量子流體。

Chapline和Laughlin認為,被大多數科學家當作黑洞的坍縮恆星其實可以被描述為時空正在發生相變的區域。他們發現,廣義相對論在坍縮恆星附近處處適用,唯獨在事件視界上不適用。而此處正是兩種不同時空狀態的分界線。

在凝聚態模型中,在坍縮恆星周圍,事件視界不再是物質有去無回的分界線,而是一種可以跨越的物理界面。基於這一特性,再加上作為黑洞關鍵特徵的奇點不復存在,與黑洞相關的各種悖論(如信息湮滅悖論)也就不會出現了。Laughlin始終持比較謹慎的態度,不願在他們最初觀點的基礎上做過多推斷。他認為Chapline對暗能量星的探尋不無道理,「但我們沒有在這個問題上繼續合作的原因是,我們願意投入的觀測精力不同。」目前Laughlin還處在觀望的狀態,他決定等到實驗數據揭示更多黑洞內部狀態後再做評斷,「到時我會寫我在這個問題上的第二篇論文。」他說道。

黑洞是一個甜甜圈?

近年來,Chapline一直在與其他幾位科學家合作,包括美國南卡羅來納大學的Pawel Mazur和德國萊比錫大學的Piotr Marecki,從而不斷完善自己的暗能量星模型。他的結論是,暗能量星並非球形或橢球形,而是像甜甜圈一樣的環面。Chapline認為,在暗能量星這種不停自轉的緻密天體內部,時空凝聚態的量子效應會沿著其自轉軸產生巨大的漩渦。由於漩渦內部是空心的(就像水中的漩渦一樣),暗能量星中央會形成一個空洞,就像一個去了核的蘋果。基於量子力學模擬旋轉的超流體液滴時,也能觀察到類似效應:在旋轉的液滴內部也會產生一個中央漩渦,出人意料地將液滴形狀從球形變為一個環面。

Chapline認為,這種奇怪的圓環形結構並非是暗能量星的缺陷,而是一種有用的特徵。它可以解釋天體物理噴流(即沿著黑洞等緻密天體自轉軸噴出的高能電離物質)的起源和形狀。在他看來,暗能量星中的一種機制能夠比主流理論更好地解釋天體物理噴流的形成:能量從黑洞周圍的吸積盤中抽出,然後集中到沿著黑洞自轉軸方向的一條窄帶上。Chapline認為,落向暗能量星的物質和能量會朝著「甜甜圈孔」飛去,而圍繞「甜甜圈孔」旋轉的電子類似於比爾曼(Biermann)電池效應,會產生非常強大的磁場,為噴流提供驅動力。

據Chapline介紹,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利用OMEGA雷射裝置開展了一系列實驗工作。研究人員利用雷射在平面上生成了一個環狀激發區域,進而產生了磁化噴流。雖然這些實驗的開展與暗能量星無關,但Chapline認為它們為自己的理論提供了實驗依據。按照他的設想,在暗能量星中央的圓孔周圍,也會產生這種環狀激發現象。他認為這將是證明暗能量星存在的關鍵證據。Chapline說:「這種環狀結構最終應該能清晰顯示在事件視界望遠鏡拍攝的圖片上。」

黑洞(左)與暗能量星(右)對比:從上往下看,暗能量星形狀類似於一個甜甜圈,中心有一個環形開孔。Chapline認為,圍繞暗能量恆星中央孔洞周圍旋轉的物質和能量(形成「火環」)正是在「黑洞」附近觀察到的天體物理噴流的來源。

Chapline還指出,暗能量星在光線下不是完全透明的,物質和光線可以從其中穿行而過。它的內部也不是一片黑暗,而是可以透過它看見背後的其它恆星,只不過圖像有些扭曲。然而,其他物理學家對於這類黑洞替代模型是否能在事件視界望遠鏡數據中有所體現仍持懷疑態度。義大利國際高等研究學院的物理學家Raul Carballo-Rubio也提出了自己的黑洞替代模型,並將其命名為「半古典相對論恆星」。Carballo-Rubio指出:「這些替代模型與黑洞之間的區別可能微乎其微,以致無法被事件視界望遠鏡探測到。」

Chapline計劃於今年12月在美國聖芭芭拉科維理(Kavli)理論物理研究所探討自己的暗能量星理論。但他表示,即使他的預測得到確認,他也不希望科學界在一夜之間被說服。「我希望在接下來的幾年中,藉助事件視界望遠鏡,人們會對他們看到的東西感到困惑。」

http://nautil.us/blog/are-black-holes-actually-dark-energy-stars

相關焦點

  • 超大質量黑洞看起來像什麼?科學家:像個甜甜圈
    該結構的一部分是充滿灰塵、甜甜圈狀的物質環——環繞黑洞的氣體和灰塵,依據其所在方向,從觀測角度遮擋部分或者全部結構。目前,天文學家基於阿塔卡瑪大型毫米波天線陣望遠鏡(ALMA)觀測的高解析度圖像,首次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發現一個旋轉的灰塵環。
  • 光都無法逃脫黑洞,那麼,科學家又是如何給黑洞拍照的呢?
    黑洞是如何被發現的黑洞這個名詞是在20世紀提出來的,其實,在18世紀,已經有科學家感知到了黑洞的存在,稱之為暗星。這是一個偉大的洞見,超越時代100多年。1796年,法國科學家拉普拉斯也提出了暗星的存在,他認為宇宙中存在著數量巨大的暗星,當一個天體的質量不斷增加,體積不斷減小時,引力會不斷增加,大到光都無法逃脫。當愛因斯坦發表廣義相對論的時候,德國科學家卡爾·史瓦西那個時候已經在算愛因斯坦理論的方程。
  • 黑洞為什麼值得探索,黑洞隱藏了多少秘密,科學家給出了猜想
    在黑洞周圍突然的消失,然後來判斷黑洞是否存在,現在科學家已經拍到黑洞的照片,說明黑洞真實的存在宇宙中,那麼黑洞到底是什麼,簡答的來說,黑洞就是一個引力無限大的天體,能夠吞噬一切物質,連光都沒有辦法逃離黑洞的引力!
  • 黑洞M87甜甜圈,佔星是如何解讀的
    處女座的「黑洞」M87最近第一次拍了張寫真,萌萌噠甜甜圈萌翻了全世界。而銀河系中心黑洞所在的人馬座和中國古代的左青龍、北玄武竟然多有交集,甚是奇怪。司馬遷說:尾宿有九個星,他們代表著君臣關係,如果他們之間互相排斥那就代表君臣不和;(不知道有沒有天蠍座和射手座相愛的)。而箕宿就是那種特別會「三八」的說客,你們見過的那種喜歡口舌是非的人,嘿嘿,就是箕宿啦。北宮玄武,相傳是一個靈龜,龜蛇狀,「南鬥六星」又稱為玄龜之首。
  • 真正的黑洞長什麼樣?1400萬光年外的「噴泉」顛覆科學家的看法
    1400萬光年外的「噴泉」顛覆科學家的認知說到黑洞,想必大家最直觀的印象就是「黑」、「吞噬一切」,確實,作為一個連光都不放過的獵手,它依靠強大的引力橫掃一切,將「引力」這個四大基本力中最弱小的力發揮得淋漓盡致(要知道,在地球上,一塊直徑1cm的小磁鐵可以毫不費力地吸起一枚別針,而別針的重量(引力)卻是由一顆直徑
  • 工人日報:你好,「甜甜圈」!你好,黑洞!
    原標題:【我在我思】你好,「甜甜圈」!你好,黑洞!   4月10日,包括中國上海在內的全球多地同時召開一場新聞發布會,公布了人類歷史上首次拍到的黑洞照片。被拍到的黑洞是位於室女座超巨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它距離地球大約5500萬光年,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
  • 太初黑洞,質量最小的宇宙黑洞
    據說,太初黑洞只在宇宙大爆炸之後幾微秒內存在,因為宇宙還來不及膨脹,而整個宇宙又充滿了光,超高溫超高壓的情況下,是可能造出小黑洞的,不過極小,最多吸收幾十個光子就蒸發了。對於那些較小質量的原生黑洞,科學家認為有可能與 暗物質有關,以此來解釋暗物質的一些問題。
  •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論文一經上線,迅速引起業界高度關注和熱議,因其涉及所謂「不可能質量」黑洞的問題。但這一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這又一定是雙黑洞併合嗎?中等質量黑洞都存在於哪裡?這是目前該引力波天文臺探測到的最大質量黑洞併合事件,被認為首次發現了中等質量黑洞的實體存在。更令一些科學家興奮激動又同時不解的是,新的發現處於所謂黑洞質量範圍的「缺口」(或稱「斷檔」、「禁區」),對天體物理過程中這類黑洞的形成理論模型和物理圖像再次發出挑戰。GW190521雙黑洞環繞併合的數值模擬演示環繞和併合,釋放引力波。丨來源:N. Fischer, H.
  • 黑洞的「甜甜圈」實際上是黑洞「噴泉」?
    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數百萬或數十億倍。其中一些黑洞非常活躍地吞噬物質。但天文學家認為,物質不是直接落入黑洞,而是在活躍的黑洞周圍聚集,形成一個環狀結構。博科園-科學科普:他們利用ALMA觀測了位於離地球1400萬光年的環狀星系中的超大質量黑洞。研究小組隨後將他們的觀測結果與計算機模擬的氣體墜入黑洞的過程進行了比較,該模擬是由NAOJ公司的Cray XC30 ATERUI超級計算機完成。這種比較表明,假定的「甜甜圈」實際上並不是一個剛性結構,而是一個高度動態的氣體組分的複雜集合。
  • 揭秘太初黑洞:質量最小的黑洞
    對於那些較小質量的原生黑洞,科學家認為有可能與暗物質有關,以此來解釋暗物質的一些問題。    雖然暗物質被認為是宇宙的主宰,在一定程度上說,其是統治著整個宇宙,我們所能看見的宇宙中的物質僅僅是滄海一粟。但是,探測暗物質並不是通過正常的觀測手段,由於暗物質不與電磁力發生相互作用,所以用傳統的電磁波天文觀測無法發現其存在,只能間接地通過引力效應來推斷其存在。
  • 大量原始的原初黑洞充斥在宇宙中,也許是暗物質的主要組成部分
    黑洞也許並不是都是像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那樣的龐然大物,達到了400萬個太陽質量。新的研究表明,我們的宇宙中可能充滿了古老的小黑洞。 這些來自宇宙誕生之初的微型黑洞,即原初黑洞(PBH)。研究人員提出它們是暗物質的一種潛在可能性,暗物質是一種看不見的物質,會在整個宇宙空間內施加引力。
  • 如果進入黑洞會怎樣?會穿越到另外一個世界嗎?
    黑洞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天體,最早由米歇爾提出相關概念,後被拉普拉斯歸類為暗星,寫到自己的著作《宇宙系統論》中。所謂的暗星就是看不見的星星,從牛頓力學的角度可以很好理解,當一顆天體的逃逸速度大於光速,這就意味著任何物質都無法從這顆天體上逃脫出去,即使光也不行,這也是暗星名字的由來。「黑洞」這個名字是在後來才出現,1976年惠勒在一場演講中首次使用「黑洞」這個名字來稱呼這種特殊的天體,在此之後這個名字就流傳開了。
  • 尋找銀河系中心快速旋轉的中子星,證明銀河系可能容納上萬個黑洞
    大約有10,000個左右的恆星狀黑洞可能會使其保持陪伴狀態。黑洞數量將與理論預測相符,即許多大質量的物質應最終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確實,銀河系的核心已經是一個擁擠的地方:在可見光下,超過30級的灰塵和氣體阻擋了我們的視野。窺視我們銀河系的核心的唯一方法是要麼變得非常低(無線電觀測),要麼變得非常高(X射線或伽馬射線)。
  • 什麼是黑洞?黑洞能吞噬太陽系嗎?科學家給出不一樣的解釋
    一個恆星質量的黑洞,其質量是太陽質量的數十倍,可能在大質量恆星坍塌後的幾秒鐘內形成。這些相對較小的黑洞也可以通過被稱為中子星的兩顆緻密恆星殘骸的合併而形成,中子星也可以與黑洞合併形成更大的黑洞,或者兩個黑洞可以碰撞,像這樣的合併也會很快形成黑洞,並在時空中產生漣漪,稱為引力波。
  • 史上首張黑洞照片曝光,跨越5500萬光年,網友:是個甜甜圈!
    就在昨天,人類科學界又獲得了一大新成果,科學家們公布了人類歷史上的首張黑洞照片,證明了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提出的神秘天體黑洞確實存在,而且百年的猜想也終於得到了驗證,這次是全球科學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8個射電望遠鏡組成「地球級別」的虛擬望遠鏡陣列,經過數百名科研人員的參與合作,終於拍到了首張黑洞照片
  • 2020 年十大黑洞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
    雖然天文學家已經觀測到與太陽大小差不多的小質量黑洞,也知道各個星系中心存在著幾百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但在此之前尚未有人發現這一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證據。中等質量黑洞的確切形成仍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索。太初黑洞
  • 人類首次「看到」了黑洞!看上去有點像甜甜圈
    照片「主角」是室女座超巨橢圓星系M87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65億倍,距離地球大約5500萬光年。照片展示了一個中心為黑色的明亮環狀結構,看上去有點像甜甜圈,其黑色部分是黑洞投下的「陰影」,明亮部分是繞黑洞高速旋轉的吸積盤。
  • 百慕達之謎終於被解開,海底根本不存在宇宙黑洞
    起初,科學家們認為百慕達三角洲是一個巨大的宇宙黑洞,會把宇宙飛船吸入其中。但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他們終於明白了百慕達的真面目,它既不是黑洞,也不是惡魔帝都。由挪威北極圈大學組成的探險隊對這片海域進行了數年的考察,最終發現了百慕達的秘密。這個科研小組在百慕達海底發現了許多巨大的坑洞。
  • 穿越或真實存在,兩類黑洞中,理論上第二類黑洞實現穿越是可行的
    可是,人類的實力還是太過弱小,以當今的實力水平,人類頂多可以飛出地球,在太陽系的小範圍內轉轉,對於想要在宇宙中穿梭至宇宙的盡頭,幾乎是不可能的事。為什麼說是「幾乎」不可能?那就是說,我們確實也有辦法實現,直接乾脆的星際旅行實現不了,那我們就換個思維,通過另一種方式實現。這種方式就是在時空扭曲下的穿越。
  • 2019年最大的黑洞發現,外星人可以在黑洞發射雷射
    但事實證明,黑洞一閃一閃地簇發了幾束稀疏的「頭髮」,最終它們全部消失了。 不可能的大黑洞去年11月,科學家們說,他們發現了一個距離我們15000光年遠的黑洞,這個黑洞是如此之大,不應該存在。他們推測出一顆恆星的質量大約是我們的太陽的8倍,它似乎正在繞著一片黑暗的空白區域盤旋,從而推測了它的存在。根據那顆恆星的擺動程度,他們計算出該恆星很可能繞著我們太陽質量的70倍黑洞盤旋。以前,科學家認為,恆星黑洞或質量大的恆星坍縮後形成的黑洞,其質量可能不超過我們太陽的質量的30倍-至少在化學成分與我們類似的星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