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史館前石藝廣場上的舞獅表演。(視界網 齊平衡 攝)
石磙、石碾、石橋、石屋、石磨、石板路、魯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4月2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宛如走進一個石頭大觀園。
百變石頭,將這個石匠村裝點成我省美麗鄉村示範點。曾經,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靠石頭為生,山體因採石而千瘡百孔,廢石料垃圾般堆在房前屋後。蝶變,從禁採山石開始。
禁止採石 倒逼轉型
磨山村因出產石磨得名,這裡漫山遍野都是石料,自古出石匠。樊家壪76歲的婆婆王青華說:「村裡60歲以上男子八成都是石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村石匠做的馬槽、石磨等,遠銷新疆、內蒙古等畜牧業發達地方。
經年累月大量採石,山體千瘡百孔。2012年,村裡將採石場承包給一位外地老闆,由此還引發一場採石權之爭。「我們祖祖輩輩山上採石,現在承包給外地人,不讓我們採靠啥吃飯?」村民們心有不平,扯皮上訪不斷。2015年,因嚴重破壞生態,採石場被關停。沒了石材,不少青壯年出外打工掙錢,磨山村變成只有老弱病殘的空心村。
王店鎮林業站站長、駐磨山村第一書記鄧柏池介紹,為了磨山村的轉型發展,王店鎮召開數十次會議。當時正值我省啟動美麗鄉村建設,鎮村領導找到省村鎮建設協會尋求幫助,經指點,村「兩委」打算圍繞石頭做文章,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
當時,村裡有不少房屋因長期無人居住,破爛不堪。村裡想要翻新或拆除,但有的村民不理解,扯皮、要錢的都有。村「兩委」組織村民去省內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取經。看完後,村民理解了,與村裡達成協議:村裡出資翻新房子,設立村史館和農耕用具展示館,免費使用10年後,再向農戶支付房租。
石匠建起石頭大觀園
2016年10月,磨山村獲省美麗鄉村示範點授牌,爭取到建設資金100萬元。為將有限的資金用到實處,除購買必要的建材外,村裡發動會石匠手藝的村民,利用廢棄石料建設美麗家園。
得知家鄉要美化,一些在外打工的人趕回來助陣,儘管有的項目無工錢,有的項目工錢比市價少一半,但村民們照樣幹得熱火朝天,村裡出現了久違的男女老少一起勞動的歡樂場景。
他們翻新舊房,建村史館、農民夜校、農耕用具展示館;填平村史館前的採石坑,建石藝廣場,在石藝廣場上雕刻魯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以及石凳、石椅等;在農耕用具展示館擺放著水車等各種農具,還有石磙、石磨、石缸、石獅等石器。
村邊有個採石形成的大石洞,洞內積水形成水塘。此次,村裡美化水塘,命名為春水塘。塘邊修建生態廣場,將馬槽、石碾、石缸等擺放在廣場上,用700多塊石磨鋪就一條長800多米的廣場小徑。洞、水、石互襯,形成別樣景觀。
王青華介紹,大石洞裡的石料略呈紅色,是做石磨的好材料。上百年開採,石洞在地下延伸數百米,與地面垂直深度達數十米。上世紀60年代,村民將30臺水車連起來放到洞內抽水抗旱,幾天幾夜抽不幹。
村民樊月東是遠近聞名的石匠,曾因腰椎間盤突出,幹不得重活。去年底,村裡要在春水塘上建座石橋,村支書齊平衡請他出山。他二話沒說,答應下來,帶領村民建橋。兩個月後,一座精美的石橋建成。令人稱奇的是,橋身用石頭砌成,石頭間嚴絲合縫,沒用一點水泥。樊月東介紹,橋梁用當地絕活「幹砌法」做成,僅在橋的基座用了少許水泥。橋建好後,不少遊客慕名找來,請他利用廢石料加工石藝品。
以石為魂 留住鄉愁
磨山村背依磨山,山上有南華寺和玉皇閣遺址,還有碉堡遺址。百變石頭,加上紅色旅遊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來自河南信陽的農家樂老闆王先生介紹,「老早聽說磨山村石藝有名。這次來果然大開眼界,看到了此前從未見過的石器,把我帶回久遠的農耕時代。」「接連5天爬磨山,給客人當導遊。」磨山村村支書齊平衡一臉興奮,今春遊客多,一天一兩百人,不少美院師生到此採風。
好景色帶來好生活。質樸典雅、古韻悠長的磨山村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返回家鄉,開起農家樂,養羊、養蝦、養土雞,村裡謀劃利用採石形成的坑洞發展民宿。同時,發展體驗式旅遊,讓遊客體驗磨豆腐、碾大米。
58歲的村民黃日紅外出打工多年,去年和兒子回村開了一家農家樂,一天收入一兩千元。「青菜七成自己種;魚、豬、雞自己養,不用化肥和飼料,利潤比一般農家樂高。」
磨山村入口處,石柱上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字樣。採石形成的坑洞裡,苗木正在拔節生長。齊平衡說,「以石為魂,留住鄉愁,保護生態,發展旅遊,讓遊客步子慢下來。美麗之路,正越走越寬闊。」(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