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昌磨山村美麗鄉村建設探訪:石頭大觀園裡覓鄉愁

2020-12-13 中國文明網

圖為:村史館前石藝廣場上的舞獅表演。(視界網 齊平衡 攝) 

  石磙、石碾、石橋、石屋、石磨、石板路、魯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4月23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走進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宛如走進一個石頭大觀園。

  百變石頭,將這個石匠村裝點成我省美麗鄉村示範點。曾經,這裡的村民祖祖輩輩靠石頭為生,山體因採石而千瘡百孔,廢石料垃圾般堆在房前屋後。蝶變,從禁採山石開始。

  禁止採石 倒逼轉型 

  磨山村因出產石磨得名,這裡漫山遍野都是石料,自古出石匠。樊家壪76歲的婆婆王青華說:「村裡60歲以上男子八成都是石匠。」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該村石匠做的馬槽、石磨等,遠銷新疆、內蒙古等畜牧業發達地方。

  經年累月大量採石,山體千瘡百孔。2012年,村裡將採石場承包給一位外地老闆,由此還引發一場採石權之爭。「我們祖祖輩輩山上採石,現在承包給外地人,不讓我們採靠啥吃飯?」村民們心有不平,扯皮上訪不斷。2015年,因嚴重破壞生態,採石場被關停。沒了石材,不少青壯年出外打工掙錢,磨山村變成只有老弱病殘的空心村。

  王店鎮林業站站長、駐磨山村第一書記鄧柏池介紹,為了磨山村的轉型發展,王店鎮召開數十次會議。當時正值我省啟動美麗鄉村建設,鎮村領導找到省村鎮建設協會尋求幫助,經指點,村「兩委」打算圍繞石頭做文章,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旅遊。

  當時,村裡有不少房屋因長期無人居住,破爛不堪。村裡想要翻新或拆除,但有的村民不理解,扯皮、要錢的都有。村「兩委」組織村民去省內美麗鄉村建設示範點取經。看完後,村民理解了,與村裡達成協議:村裡出資翻新房子,設立村史館和農耕用具展示館,免費使用10年後,再向農戶支付房租。

  石匠建起石頭大觀園 

  2016年10月,磨山村獲省美麗鄉村示範點授牌,爭取到建設資金100萬元。為將有限的資金用到實處,除購買必要的建材外,村裡發動會石匠手藝的村民,利用廢棄石料建設美麗家園。

  得知家鄉要美化,一些在外打工的人趕回來助陣,儘管有的項目無工錢,有的項目工錢比市價少一半,但村民們照樣幹得熱火朝天,村裡出現了久違的男女老少一起勞動的歡樂場景。

  他們翻新舊房,建村史館、農民夜校、農耕用具展示館;填平村史館前的採石坑,建石藝廣場,在石藝廣場上雕刻魯班石像、十二生肖石像,以及石凳、石椅等;在農耕用具展示館擺放著水車等各種農具,還有石磙、石磨、石缸、石獅等石器。

  村邊有個採石形成的大石洞,洞內積水形成水塘。此次,村裡美化水塘,命名為春水塘。塘邊修建生態廣場,將馬槽、石碾、石缸等擺放在廣場上,用700多塊石磨鋪就一條長800多米的廣場小徑。洞、水、石互襯,形成別樣景觀。

  王青華介紹,大石洞裡的石料略呈紅色,是做石磨的好材料。上百年開採,石洞在地下延伸數百米,與地面垂直深度達數十米。上世紀60年代,村民將30臺水車連起來放到洞內抽水抗旱,幾天幾夜抽不幹。

  村民樊月東是遠近聞名的石匠,曾因腰椎間盤突出,幹不得重活。去年底,村裡要在春水塘上建座石橋,村支書齊平衡請他出山。他二話沒說,答應下來,帶領村民建橋。兩個月後,一座精美的石橋建成。令人稱奇的是,橋身用石頭砌成,石頭間嚴絲合縫,沒用一點水泥。樊月東介紹,橋梁用當地絕活「幹砌法」做成,僅在橋的基座用了少許水泥。橋建好後,不少遊客慕名找來,請他利用廢石料加工石藝品。

  以石為魂 留住鄉愁 

  磨山村背依磨山,山上有南華寺和玉皇閣遺址,還有碉堡遺址。百變石頭,加上紅色旅遊資源,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遊客。

  來自河南信陽的農家樂老闆王先生介紹,「老早聽說磨山村石藝有名。這次來果然大開眼界,看到了此前從未見過的石器,把我帶回久遠的農耕時代。」「接連5天爬磨山,給客人當導遊。」磨山村村支書齊平衡一臉興奮,今春遊客多,一天一兩百人,不少美院師生到此採風。

  好景色帶來好生活。質樸典雅、古韻悠長的磨山村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不少在外打工的村民返回家鄉,開起農家樂,養羊、養蝦、養土雞,村裡謀劃利用採石形成的坑洞發展民宿。同時,發展體驗式旅遊,讓遊客體驗磨豆腐、碾大米。

  58歲的村民黃日紅外出打工多年,去年和兒子回村開了一家農家樂,一天收入一兩千元。「青菜七成自己種;魚、豬、雞自己養,不用化肥和飼料,利潤比一般農家樂高。」

  磨山村入口處,石柱上刻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字樣。採石形成的坑洞裡,苗木正在拔節生長。齊平衡說,「以石為魂,留住鄉愁,保護生態,發展旅遊,讓遊客步子慢下來。美麗之路,正越走越寬闊。」(湖北日報)

相關焦點

  • 走在石頭壘起的小巷,仿佛看到舊時光——孝昌縣磨山村印象
    今年,有幸兩次探訪,細細觀賞,餘味悠長。磨山村位於孝昌縣王店鎮東部,北靠大悟縣、廣水市,南望孝昌縣城,107國道從村旁穿行而過,交通非常方便。磨山原名摞山,因盛產石磨而得名,有著數千年的石藝史,村裡鑿制的各種石器,暢銷全國,遠近聞名。
  • 走在石頭壘起的小巷,仿佛看到舊時光——孝昌縣磨山村印象
    今年,有幸兩次探訪,細細觀賞,餘味悠長。磨山村位於孝昌縣王店鎮東部,北靠大悟縣、廣水市,南望孝昌縣城,107國道從村旁穿行而過,交通非常方便。但是,特殊的自然資源,讓該村逐步趟出了一條新的發展路子,大搞美麗鄉村建設
  • 石頭上做文章!孝感農村石雕藝人打造「石頭大觀園」
    走進孝昌縣王店鎮磨山村,可以看到一條條石板路,一棟棟別具一格的石頭房屋,一座座精美的石像,讓人感覺像是來到了一個石頭大觀園,每一塊石頭都顯得與眾不同,它們可不是普通的石頭。隨著國家對保護傳統文化和鄉村振興越來越重視,樊師傅的希望在10年後得以實現,2015年,磨山村開始進行美麗鄉村建設,弘揚石藝文化。樊師傅毫不猶豫地回到家鄉參與建設。
  • 一個充滿神話色彩的村莊走近因巨石而得名的高陵鎮磨山村
    在我區高陵鎮,有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美麗山村——磨山村,磨山村是一個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的地方,建村已經有300餘年,村內有382戶人家,是高陵鎮人口第四大村。磨山村四面環山,相傳每面山都有神話故事。說到石頭,磨山不僅山很有名,石頭更是精彩絕倫,四大名石,無人不知,第一巨石就是磨石,位於村東,因巨石形似磨狀而得名磨山;村北還有一個會發聲的石頭,是由兩塊石頭上下摞在一起組成,形似人立,用手推時,石頭不動,用手點擊它,就會嘎嘎作響;村西有江石,有兩塊石頭一高一低,偎依在一起,相傳古時有個姓江的老頭兒帶著老婆兒逃荒,走到這裡遇到嚴寒天氣,老婆兒走不動了,老頭不離不棄背著老婆兒
  • 孝昌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你知道多少?
    孝昌磨山石作技藝是優秀的民間藝術,一代代石匠藝人,以他們的勤勞善良,在滿足人們生活需求的同時,將雕刻與繪畫有機結合,用自己嫻熟的技藝,將一塊塊頑石、剝落出一件件石磨、石槽、門楣、石像等,讓生硬的石頭立體地呈現出無窮的視覺審美空間,並在傳習過程中不斷吸收外來營養,豐富手頭上的活計,在不同歷史時期創作出不同的作品,將過往時光與民間智慧凝刻在磨山石上。
  • 木壘鄉村富農新亮點:一段難捨的美麗鄉愁
    體驗特色民宿、品味民俗文化、享受鄉村田園生活……曾經靜謐的山村如今成為富農新亮點。遊客在民宿客棧前跳起歡快的舞蹈。  9月27日,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昌吉州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昌吉州旅遊聯合推廣中心主辦的#打卡新疆·達人西遊昌吉行一行來到木壘縣尋覓鄉愁,感受美麗鄉村建設,享受田園時光。  當天,遊客和達人們一行來到英格堡鄉月亮地村,村裡青磚小瓦石板路,古色古香拔廊房,新村舊落交相輝映,巷道兩側,家家戶戶門前豎著招牌,古韻深厚的百年小山村,吸引著各地遊客樂在其中。
  • 《環境與生活·美麗鄉村》創作交流會在大觀園舉行
    程效齋現場贈予儲德翰書法作品《醉美映山紅》 嶽西網訊 (通訊員 王向榮)5月22日上午,《環境與生活·美麗鄉村》雜誌創作交流會在映山紅大觀園舉行。 為了更加廣泛地宣傳安徽省新農村建設的成就和經驗,將新農村建設推向更高層次更高水平,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步伐,擴大《環境與生活·美麗鄉村》雜誌的輻射面和影響力,《環境與生活·美麗鄉村》雜誌近日在安徽設立新聞採編中心。5月22日上午,該雜誌創作交流會暨安徽新聞採編中心成立大會在嶽西映山紅大觀園隆重舉行。
  • 木壘鄉村富農新亮點:一段難捨的美麗鄉愁
    遊客在民宿客棧前跳起歡快的舞蹈。  9月27日,由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指導,昌吉州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遊局、昌吉州旅遊聯合推廣中心主辦的#打卡新疆·達人西遊昌吉行一行來到木壘縣尋覓鄉愁,感受美麗鄉村建設,享受田園時光。  當天,遊客和達人們一行來到英格堡鄉月亮地村,村裡青磚小瓦石板路,古色古香拔廊房,新村舊落交相輝映,巷道兩側,家家戶戶門前豎著招牌,古韻深厚的百年小山村,吸引著各地遊客樂在其中。
  • 視頻|彌勒小路體:美麗鄉村建設留住鄉愁
    視頻|彌勒小路體:美麗鄉村建設留住鄉愁 作者:
  • 京山石板河:美麗鄉村 邂逅鄉愁
    石板河有一條石板街,地面全部為青色的石頭鋪就而成,年代久了,被人們踩得光亮光亮。兒時的記憶裡,石板街有很多經商的雜貨鋪,貨品琳琅滿目。每天早上,周邊十裡八鄉的村民就到此趕集,雙號是熱集,單號是冷集。每逢雙號,集市上人頭攢動,吆喝聲聲,十分熱鬧。
  • 「美麗鄉村」:記住鄉愁,留住文化
    夏鵬飛 攝  浙江在線9月14日訊(浙江在線記者 陳偉斌)「美麗鄉村」建設,在改革開放這四十年間,有著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  地處浙江省西北部的安吉縣,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科學論斷的誕生地和中國美麗鄉村發源地。
  • 靜謐的小山村,孝感市的石頭村
    雖然生活在大城市能夠享受應有的便利以及很多的好處,但是在看厭了城市裡面的燈火以及車水馬龍的時候,偶然的發現一個靜謐的小山村,不正是讓人感到驚喜的事情而今天我們要看到的就是孝感市的磨山村,又被稱為石頭村,因為這個村落尋泉水而居住,屋子都是由石頭砌成,耕讀傳家,通過自己的石藝,是石匠們的理想居住地
  • 他們把古老的「石頭村」,變成了美麗的「花園鄉村」
    描述的是和諧美好的自然場景裡的生活方式。2016年,土峪村被列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裡民宿火爆,周末及節假日一房難求。經過長時間的考察勘測,首旅景區專門成立村落獨立發展的項目公司,以土峪村為品牌向外推廣,完成村落品牌線上、線下建設,將土峪村建設成真正可持續發展的美麗鄉村。 首旅景區整合國內頂級的民宿人才,成為民宿籌建發展的重要一步。田野和她的朋友們就被挖掘到了這裡,她們帶著夢想走出曾經的舒適圈不遠萬裡來到這個北方小村落。
  • 綠色田園留鄉愁——射陽縣合德鎮大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見聞
    中國江蘇網6月17日鹽城訊 綠意蔥蘢的六月,穿行在射陽縣合德鎮廣袤的農村,一條條四通八達的鄉村水泥路、一幢幢靚麗雅致的農家小院、一座座氣派的村居黨群服務中心大樓、一張張豐收在望的笑臉盡收眼底。這一幅幅美麗多姿的新農村畫卷讓老百姓見證了該鎮美麗鄉村建設的豐碩成果,也讓百姓留住了濃濃的鄉愁。
  • 延續陶瓷文脈留住美麗鄉愁——景德鎮三寶瓷谷探訪記
    原標題:延續陶瓷文脈留住美麗鄉愁——景德鎮三寶瓷谷探訪記   留住美麗鄉愁   沿著三寶路前行,湖田窯遺址、湖田書院、楊梅亭遺址、古陶瓷研究中心、曾亞林工作室、漢光陶瓷、國際陶藝村、真如堂,猶如一顆顆珍珠,散落在三寶瓷谷的每一個角落,無不折射著千年瓷都的璀璨光芒。
  • 陳炯:用藝術助力「鄉村振興戰略」
    2017年11月2日,十九大後首次召開中央深改小組會議,會議審議了《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方案》,因地制宜保留鄉村風貌。提出以建設美麗宜居村莊為導向,提出村容村貌提升。更明確「要注意因地制宜,保護、保留鄉村風貌。」  「鄉村振興的內涵十分豐富,既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振興,又包括治理體系創新和生態文明進步,是一個全面振興的綜合概念。鄉村振興的關鍵和重點是產業振興。
  • 贛州大力開展美麗鄉村建設 富民惠民留住美麗鄉愁
    美麗鄉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贛州市緊緊圍繞"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等具體要求,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通過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動、多彩民俗活動等方式豐富鄉村精神文明內容,因地制宜推進鄉村經濟發展,帶動百姓脫貧致富實現小康。
  • 留住鄉愁!韶關仁化環丹鄉村美景醉遊人
    載著父母到董塘鎮江頭村參加農民豐收節,帶著放假的小孩到董塘鎮安崗「紅色村」探訪革命遺址遺蹟,約上同學到董塘鎮新龍村的農家小院品茶聊天、吃農家菜…… 國慶中秋假期1-7日,韶關市仁化縣環丹美麗鄉村遊遊客量同比上升近5個點,厚厚的鄉情,濃濃的野趣,讓各地遊客流連忘返。
  • 美麗鄉村再添「美麗畫廊」
    光明大觀園內,美麗的八曲河畔,屋舍儼然,池塘美景,田園阡陌,如同畫廊。10月30日,久雨初霽,走進長沙市望城區白箬鋪鎮八曲河美麗屋場示範片,被這裡濃濃的鄉愁給吸引住了。2008年,光明村被確立為湖南省社會主義新農村示範村,白箬鋪的美麗鄉村建設拉開序幕。後得益於高標準的整體規劃,連片建設,美麗鄉村猶如燎原之勢,在這個鎮迅速蔓延。光明、黃泥鋪、金峙、大塘、勝和,形成一個覆蓋32平方公裡的光明大觀園,猶如一座「美麗磁場」,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到這裡打卡遊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