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地坑院子遭遇2天大雨安然無恙,78歲老人帶你看雨水都跑哪了

2021-01-12 黃河鄉土故事

6月19,20日山西晉南的黃土大地上連續迎來2天降雨,影友冒雨拍到了當地一個300年歷史的地坑院,帶我們解密千年地坑院子裡如何排水,看生活在裡邊的老人生活是啥樣。這個坑院子裡住著一位姓尹的大爺,他今年78歲,中午1點鐘老人家打著雨傘準備外出,迎面碰上了我們。

我們跟著老人下到了地坑院子下邊,從入口的一個門洞裡我們可以看到院子裡的地面已經被雨水下的光亮。老人告訴我們說這個地坑院子已經有至少300年的時間了,聽老人們講這裡原來是當第一個周姓的財主的院子,解放後被改做了學校,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學校遷走,30年前自己花了3000元買下在這裡居住。

說起地坑院子排水的情況,尹大爺說幾千年來當地農村的地坑院子延續著先人們傳下來的方法,再大的雨水也不怕,主要的防水有4個辦法。

第一個辦法是院子中央一般都保留有裸露的黃土地,農民們在裡邊種著蔬菜,院子中央還栽有大樹,如果遇到小雨天,雨水就會流到菜地裡和樹根下,全部就會被吸收。

第二個辦法主要就是地坑院子裡都挖有深深的滲井,遇到大雨天積水過多,就會流進這裡。圖為地坑院子裡的滲井。

第三個辦法就是在地坑院子上邊出入口建造時進行加高,這樣可以防止外邊的雨水倒灌進地坑院內。

長長的地坑出入通道只留下的少量雨水,就會流進門洞下的另一個滲井內,這個滲井還有另一個功能就是冬季儲存紅薯。

第四個辦法就是地坑的地面部分四周建有矮牆,這樣可以防止坑上地面的積水灌進地坑院子。這四個辦法的有效防護保證了地坑院內從來沒有因為雨水造成災害。

老人說從昨天下午到今天早上一直下雨未停,中午還有一陣子大雨,院子裡邊持續形成流水,但是對我的生活基本沒有啥影響,昨天我發現下雨就在窯洞了備好了柴禾,這幾天做飯就用這個。圖為老人家在給我們燒開水。

尹大爺住的地坑院子經歷了數百年的風雨侵蝕,雖然外牆已經破舊,但是30年來從未發生任何災害事故。

尹大爺說自己有3個女兒都已經出嫁,現在自己一個人生活在這裡,當地政府已經動員他搬出地坑院,住到移民新村,但是自己覺得自己一個人生活在這裡自由,地坑院子冬暖夏涼還不花錢,所以一直沒有外遷。

尹大爺吃過飯後就準備打著雨傘上到地坑院子上邊,他說要到村子裡去轉轉,每天都是這樣重複著生活,下雨天就是手上多把雨傘而已,這百年地坑院子沒有啥神秘的,先人們當年能採取這樣的建造方式自然有應付下雨天的辦法。【想看到更多的百姓故事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相關焦點

  • 百年地坑院子遭遇2天大雨安然無恙,78歲老人帶你看雨水都跑哪了
    6月19,20日山西晉南的黃土大地上連續迎來2天降雨,影友冒雨拍到了當地一個300年歷史的地坑院,帶我們解密千年地坑院子裡如何排水,看生活在裡邊的老人生活是啥樣。這個坑院子裡住著一位姓尹的大爺,他今年78歲,中午1點鐘老人家打著雨傘準備外出,迎面碰上了我們。
  • 大雨過後,200年的地坑院子安然無恙,看怎麼處理雨水
    我國北方地區農村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叫做地平線下的四合院,也叫地坑院,地井院,地窨院,地窯,顧名思義就是建在地面以下的院子,外觀地面下是方形的大坑,四面多以窯洞形式結構,冬暖夏涼是它的優點,現在保留下來的幾乎很少,很多網友對於它的排水問題經常留言,為了能讓大家詳細的做個了解,在近日連續3天大雨過後
  • 冒大雨實拍特色民居地坑院,76歲老人帶你看下大雨如何排水
    在山西省平陸縣農村現在還保留著地坑院子子,據史料記載我國北方地區的地坑院子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原始的地坑院越來越少,它就愈加神秘,並且很多的網友對其排水系統一直懷有質疑。2018年5月上旬當地大雨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這位76歲姚大爺的地坑院子一探究竟。
  • 夏天暴雨城市內澇,農村地坑院卻安然無恙,看看雨水都跑哪裡去了
    【劉文禮,荊衛定圖片】夏天的暴雨過後往往是雨過天晴,一家地坑院子裡兩位老人在吃著早飯,似乎沒有受到啥影響,大爺光著上身,他說雖然剛剛下過暴雨但是早上外邊的天氣是溼熱,窯洞內潮溼,所以還要晾曬被子。很多的網友經常會提問到地坑院子的排水問題,地坑院子裡的地面都挖有一個滲井,雨水會在院子裡匯集後流進裡邊,由於滲井很深所以一般情況下再多的雨水也能夠容下。
  • 冒大雨實拍特色民居地坑院,76歲老人帶你看下大雨如何排水
    在山西省平陸縣農村現在還保留著地坑院子子,據史料記載我國北方地區的地坑院子已經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原始的地坑院越來越少,它就愈加神秘,並且很多的網友對其排水系統一直懷有質疑。2018年5月上旬當地大雨攝影師一行人走進了這位76歲姚大爺的地坑院子一探究竟。
  • 夏天暴雨城市內澇,農村地坑院卻安然無恙,看看雨水都跑哪裡去了
    【劉文禮,荊衛定圖片】夏天的暴雨過後往往是雨過天晴,一家地坑院子裡兩位老人在吃著早飯,似乎沒有受到啥影響,大爺光著上身,他說雖然剛剛下過暴雨但是早上外邊的天氣是溼熱,窯洞內潮溼,所以還要晾曬被子。很多的網友經常會提問到地坑院子的排水問題,地坑院子裡的地面都挖有一個滲井,雨水會在院子裡匯集後流進裡邊,由於滲井很深所以一般情況下再多的雨水也能夠容下。
  • 地坑院遭到大雨襲擊,看地坑院如何排水,住在裡面的人又怎樣生活
    近日,河南三門峽陝縣持續的乾旱天氣終於迎來降雨,斷斷續續的降雨持續了3天,這裡還有不少人家居住在上百年的地坑院裡,地坑院也叫地下四合院是一種沿襲了上千年的傳統民居,它下雨天是怎麼收集和排放雨水的,一直都是網友關心的話題。
  • 地坑院遭到大雨襲擊,看地坑院如何排水,住在裡面的人又怎樣生活
    近日,河南三門峽陝縣持續的乾旱天氣終於迎來降雨,斷斷續續的降雨持續了3天,這裡還有不少人家居住在上百年的地坑院裡,地坑院也叫地下四合院是一種沿襲了上千年的傳統民居,它下雨天是怎麼收集和排放雨水的,一直都是網友關心的話題。
  • 天空剛剛放晴又要下雨,看農村地坑院的老人們忙著幹啥
    在河南省三門峽市的農村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的地坑院子,2018年7月初連續3天大雨過後,天空放晴2天,據當地氣象部門預報將迎來新一輪大約7天的降雨,住在地坑院子裡的人們的生活將受到影響,7月8日周日攝影師一行走進了這裡,拍下村民在大雨前的生活和應急方式,讓人為他們擔憂和害怕。
  • 秋雨綿綿連下3天,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看黃土地坑是如何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這是地坑院窯頂上面,這些雨水形成小水渠不斷的往地坑院裡流去,我們很納悶這雨水流進院子,會不會把院子淹了、會不會流進窯洞,這必定是黃土院子,窯洞會不會受損,我們帶著疑問進入地坑院。這是通往地坑院的唯一通道,雨水不斷的往下流,這通道的斜坡又溼又滑,非常難走,幸好這院子的主人還把通道鋪上了磚,這進出地坑院方便了許多。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我們進入院子,一位大哥站在窯簷下,我們上前給大哥打招呼,了解到他是院子的主人,大哥姓馬,今年45歲,大哥說他平時不在這住,他在窯頂上蓋的房子,自己夏天熱了就住窯洞裡,這窯洞平日都是老母親在住。
  • 秋雨綿綿不斷,大量雨水流進地坑院,大哥的地坑院是這樣排水的
    立秋過後的雨水比較多,經常有連陰雨,這連陰雨一下就是好幾天,在河南農村採風,這裡的地坑院地較多,這地坑院是四方形的黃土院子,一到下雨天院子裡的積水都去哪兒了,我們很好奇這地坑院是怎麼排水的。我們進入院子,一位大哥站在窯簷下,我們上前給大哥打招呼,了解到他是院子的主人,大哥姓馬,今年45歲,大哥說他平時不在這住,他在窯頂上蓋的房子,自己夏天熱了就住窯洞裡,這窯洞平日都是老母親在住。
  • 突如其來一場暴雨,猝不及防,看地坑院裡農民生活成啥樣
    村頭這位7旬大娘站在自家的地坑上邊查看這下邊的情況,他說自己早已搬到地面居住,地坑院子現在是倉庫和養土雞的地方,這突然一場大雨,把地面和坑裡全部溼透了,雖然經過一夜的滲水,表面上不見明水,但是黃土地坑很溼滑,還是不敢下去。走過一家地坑院子的出入通道,經過雨水衝刷後的地方青磚已經裸露,看上去昨天下午的大雨全部倒灌了進去,裡邊的情況不免人大家很擔心。
  • 雨天實拍山西地坑院怎麼排水,住在下面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站在窯洞頂的攔馬牆往下看,這個地坑院算是修整的非常完善檔次比較高的一座地坑院,院子四周用磚瓦砌起來,中間立面用磚砌成花牆,在攔馬牆下做的青瓦挑簷,下面用藍磚疊起外伸,上鋪青瓦。下面四周牆面用黃泥加麥秸泥光,挑簷極大地保護了下面的牆面不受雨水衝刷。由於地坑院的深度都比較深,深度約在8-9米左右,為了進出方便,地坑院通常會修一個坡道進出。
  • 雨天實拍山西地坑院怎麼排水,住在下面的人們又是怎樣生活的
    站在窯洞頂的攔馬牆往下看,這個地坑院算是修整的非常完善檔次比較高的一座地坑院,院子四周用磚瓦砌起來,中間立面用磚砌成花牆,在攔馬牆下做的青瓦挑簷,下面用藍磚疊起外伸,上鋪青瓦。下面四周牆面用黃泥加麥秸泥光,挑簷極大地保護了下面的牆面不受雨水衝刷。由於地坑院的深度都比較深,深度約在8-9米左右,為了進出方便,地坑院通常會修一個坡道進出。
  • 農村地坑院下雨天農民足不出戶,看他們生活是啥樣
    在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村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叫做地坑院,也被稱為地窨院,地窯。據有關資料記載地坑院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人類從山洞轉向平原生活穴居的有力證據。目前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陝西省的農村還有少量保留,我們今天看看地坑院子是怎樣排水的,生活在裡邊的農民又是啥生活狀態。
  • 山西83歲老人居住地坑院子給個樓房也不換,看看美成啥樣
    目前居住在這裡的都是一些老人,圖片上這位老奶奶姓杜,今年83歲了,老人家說自己的地坑院子至少有上百年的歷史了,老伴已經去世多年,現在自己一個人住在地坑院子裡一個是圖個自由,二來不給孩子添麻煩,三是舊家難捨,四是地坑院子養人,有秘密。
  • 農村地坑院下雨天農民足不出戶,看他們生活是啥樣
    在我國北方地區的農村有一種獨特的民居建築形式叫做地坑院,也被稱為地窨院,地窯。據有關資料記載地坑院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了,是人類從山洞轉向平原生活穴居的有力證據。目前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陝西省的農村還有少量保留,我們今天看看地坑院子是怎樣排水的,生活在裡邊的農民又是啥生活狀態。
  • 七旬老人痛心疾首,地坑院冬暖夏涼,年輕人卻都搬進城不願住
    找相關部門人員作問卷調查關於實踐隊員都很好奇的地坑院排水方式問題,在走訪中得知,當地居民雖然住在地坑裡,但卻完全不用擔心排水問題——院子頂部四周築有一到兩米的矮牆,可防止地面雨水流入坑內,同時地坑內部挖有葫蘆型的水窯,既可以收集雨水又可以飼養牲口。
  • 挖土2000方歷時幾年建造的地坑院,為何而今落的老年人只做避暑用
    在晉南和豫西拍攝地坑院的幾個月時間裡,最多的感受就是大多地坑院已經荒廢無人居住,一部分有人居住的也大多是70歲以上的老人在裡面養老。所以在以前地坑院遍布的黃土高原,現在在一個村子裡能找到年輕人居住的地坑院已近乎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