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鬧非凡的聖誕節,美國人餐桌上有什麼?當中國的年輕人在這一天光顧西餐廳、感受異國文化時,美國人卻對中國的食物青睞有加。根據總部位於芝加哥的GrubHub餐飲配送公司的數據,中餐是美國聖誕節最受歡迎的訂單。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也表明,「中餐」搜索量在聖誕節當天掀起狂潮。10年來,在聖誕節盡享饕餮中餐的態勢始終不減。
美國人愛吃中餐已不是新鮮事,許多富有中國和亞洲特色的食物悄悄攻陷美國人的味蕾,影響著他們的飲食習慣。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人對中餐的愛不過是葉公好龍,很多被他們「改良」的中餐已經面目全非,連中國人都認不出來。
辣椒醬敲開美國人廚房大門
近來,美國食品生產商亨氏發現一個新趨勢:在蛋黃醬、番茄醬唱主角的北美廚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辛辣調味品。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全世界對辣椒的熱情都在升溫。2014年,全球辣椒醬銷量增長了8.3%,是整個包裝食品行業的近兩倍。未來5年,辣椒醬銷量增長將穩定在7%~8%之間,比整個醬料市場快15倍,到2020年銷售額有望達到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6億元)。尤其在英國,辣椒醬銷量增速是整個包裝食品行業的近4倍,過去5年銷量至少翻了一番。
分析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美國《石英》雜誌發現,該國辣椒醬市場自2000年以來已增長了150%,比燒烤醬、番茄醬、蛋黃醬和芥末醬都要多。無論原材料是墨西哥辣椒還是幹紅椒,又或是加入胡椒調製而成的辣椒醬,都成了美國廚房的新常客,56%的美國家庭常備辣椒醬。
美國「Thrillist」網站指出,火辣辣的美食成為潮流,亞裔飲食習慣的影響功不可沒。比如由越南華裔發明的「是拉差辣椒醬」(Sriracha),就讓美國人的舌尖熱浪翻滾。如今,9%的美國家庭常備「是拉差辣椒醬」;在千禧一代的家庭中,這個比例更達到16%。而早在數年前,中國老乾媽辣椒醬就已蜚聲海內外。
在韓餐、泰餐、印度菜、日料、中餐等亞洲菜系影響下,消費者越來越願意嘗試新口味和相對小眾的產品,同時他們也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來購買並非必要的食物。據美通社報導,辣椒醬銷量走俏,主要受兩類人影響,一是海外出生後遷徙至美國的移民,二是因受多樣性文化影響而更喜愛辣食的千禧一代。
辣椒醬市場快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是辣雞翅日益普及。美國食品行業專家赫達克(Matt Hudak)告訴《石英》雜誌,美國人每年吃掉250億隻雞翅。辣味巧克力、辣醬爆米花等特色食品也開始湧現。
價廉味美的中餐深受美國人喜愛
在南卡羅來納州好幾家餐廳擔任主廚的布洛克(Sean Brock),去美國著名川菜大師張鵬亮的餐廳吃過大約15次飯。在他看來,中餐廳裡有許多令人難忘的菜餚,口感細膩,魅力非凡。為了享用儘可能多的美食,他每次都點一大堆菜,以至於服務生覺得他「可能瘋了」。
「你可以出去,到停車場裡跑圈兒,去廁所用涼水衝把臉,直到有胃口回來接著吃為止。」布洛克告訴《紐約時報》,「如果這些都不管用了,就把剛才那些菜再點一遍,統統打包回家。」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中餐在美國有不少擁躉者,美國中餐館比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加起來還要多。在美國800多個城市與3萬多家餐廳合作的GrubHub公司透露,聖誕節最受歡迎的食物是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這道菜在該網站全年銷量排行榜上排名第四。此外,宮保雞丁、木須肉、餛飩、橙皮雞、酸辣湯、春卷、鍋貼等也頗受歡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猶太人過聖誕節的傳統就是吃中國菜和看電影,他們對中餐的熱愛非同一般。美國《大西洋月刊》指出,義大利菜、墨西哥菜等西方菜餚往往將奶製品與肉食混合烹飪,這在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中是不潔的象徵,而通常不含奶製品的中餐更貼近猶太人的習俗。
對許多猶太人、叛逆青年、非裔美國人和工薪階層的白人而言,中餐是不可抗拒的美食,無處不在的中餐館就是最好的證明。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陳勇(音)認為,中餐對美國的影響貫穿了整個20世紀。
「美國人愛上中餐不僅因為其美味,也因為它廉價方便。」陳勇告訴美國雅虎新聞網,「美國人喜歡簡單的中國快手菜,但對更高級的烹飪手法敬而遠之。」
史丹福大學歷史教授戈登·張(Gordon Chang)則表示:「食物不僅僅包含營養和口感,也關乎文化、經濟、種族與身份。」美國美食專家伯吉斯(John Burgess)指出,中餐在美國普及,與中國勞動力大量湧入和原料的易得有關。
20世紀中葉,華裔美國人在職場上處處受限,但他們成功地把中國菜發展成了餐飲市場的主導力量,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中餐常用的蒜、蔥、白菜等在美國很容易種植成功,醬油、香油、五香粉等調料想在橫渡太平洋時保鮮也不難。
「花式」拍黃瓜今夏風靡紐約
切片黃瓜和拍黃瓜的差別,一口就能吃出來。切片黃瓜表面光滑、不易入味,灑上的調料容易滑落。拍黃瓜則不然,它不規則的稜角和粗糙的表面極易吸收調料,幾秒鐘工夫就能入味。
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家庭的當家菜之一拍黃瓜今夏開始風靡紐約,成為一股新潮流。
用一隻手把刀平放在黃瓜上,另一隻手的掌根往刀面上猛拍之後,再大致切幾刀或用手掰碎,然後撒上鹽醃一會兒,以便讓瓜肉更緊實、瓜皮變軟,顯出誘人的鮮綠色。「僅僅是換個手法處理食材,就能徹底改變口感和味道,這真的很酷。」 紐約Mission Chinese Food餐廳的大廚博溫(Danny Bowien)告訴《紐約時報》。
不過,傳統的中國涼拌拍黃瓜大多用醬油、蒜、香油和醋調味,北方還會放辣椒和花椒,但美國餐廳做這道菜卻另闢蹊徑,頗有當地特色。
博溫的墨西哥風味餐廳在拍黃瓜裡加入味道濃鬱的芝麻醬,其中含有酸橙、孜然和牛至葉粉;惠特尼博物館新開的「無名」餐廳(Untitled)在蕎麥麵裡加入拍黃瓜、小蘿蔔和韃靼金槍魚;一風堂拉麵館(Ippudo)則把黃瓜輕拍,用芝麻油和大蒜調味,製作「讓人上癮的芝麻油黃瓜」。
做法最特別的還要數超級漢堡餐廳(Superiority Burger)——副主廚戈德伯格(Julia Goldberg)將參差不齊的黃瓜塊與味道濃烈的酸奶混合在一起,再撒上少許墨西哥青辣椒醬和芝麻棍麵包屑,賣相十分「暗黑」。
「拍黃瓜很粗糙,形狀、大小不一,特別令人滿意。」戈德伯格告訴《紐約時報》。她把黃瓜放進密封塑膠袋中拍打,以免黃瓜籽四處飛濺,還在袋中裝滿冰塊,好讓黃瓜更涼、口感更脆。
「僅此一例,我喜歡用手而非用刀來處理食材。」她說。
美式中餐早已面目全非
哈佛大學畢業後來華旅遊時,在紐約長大的華裔女孩詹妮弗·李(Jennifer Lee)突然發現,她從小到大最愛的中國菜「可能不真實」。在大多數美國人眼中,儘管中餐擁有八大菜系,但左宗棠雞、芝麻牛肉和「糖醋一切」就已足夠美味。
「這裡(中國)的食物跟我母親做的有點類似,但和我在美國中餐館吃到的絕對不一樣。」詹妮弗告訴美國《AAPP》雜誌,「在美國,中餐是中國的象徵,但中國人對此很困惑。」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指出,美式中餐本身就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響,是混合了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當地口味的新式菜餚。如名為炸蟹角的奶酪炸餛飩,其實是法國人受玻里尼西亞菜啟發而在舊金山發明出來的;內有幸運紙條的籤語餅模仿了日本的仙貝;許多中餐館做炒麵的原料是義大利麵;在中國鮮嫩蓬鬆的芙蓉蛋,到了美國則變成一大塊配有蕃茄醬或糖醋醬的炒雞蛋,十足美國特色。
彭博社稱,西蘭花、胡蘿蔔、番茄和洋蔥在美國人心目中,是中餐必不可少的食材,配以任何肉類翻炒都能順利成為中國菜,但正宗中國菜很少這麼做。比如無處不在的雜碎(Chop Suey),據說是加州一位華裔大廚將吃剩的食材一鍋炒而創造出來的菜式。
美國《赫芬頓郵報》指出,更大的區別在於,美式中餐大量使用菠蘿、櫻桃等水果製作的甜味醬汁和玉米澱粉。美國人最熟悉的「湘菜」左宗棠雞,其實是上世紀80年代一位紐約廚師研究出來的、土生土長的美國菜,中國清代名人左宗棠從未品嘗過這道以他命名的甜辣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