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美食攻陷西方味蕾

2020-12-17 青年參考

亞洲美食攻陷西方味蕾

本報特約撰稿 郭悅 《 青年參考 》( 2015年12月30日   25 版)

    西方影視劇裡,總是出現老外們手拿筷子、端著紙盒吃中餐外賣的情景。

    拍黃瓜在美國成了「辣黃瓜沙拉」,售價5美元,常常是搭配酸奶、麵包屑和墨西哥青辣椒醬食用。

    Mission Cantina餐廳的拍黃瓜。

    風靡美國的西蘭花牛肉,並不是中國人菜單上的常客。

    熱鬧非凡的聖誕節,美國人餐桌上有什麼?當中國的年輕人在這一天光顧西餐廳、感受異國文化時,美國人卻對中國的食物青睞有加。根據總部位於芝加哥的GrubHub餐飲配送公司的數據,中餐是美國聖誕節最受歡迎的訂單。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也表明,「中餐」搜索量在聖誕節當天掀起狂潮。10年來,在聖誕節盡享饕餮中餐的態勢始終不減。

    美國人愛吃中餐已不是新鮮事,許多富有中國和亞洲特色的食物悄悄攻陷美國人的味蕾,影響著他們的飲食習慣。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人對中餐的愛不過是葉公好龍,很多被他們「改良」的中餐已經面目全非,連中國人都認不出來。


    辣椒醬敲開美國人廚房大門

    近來,美國食品生產商亨氏發現一個新趨勢:在蛋黃醬、番茄醬唱主角的北美廚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辛辣調味品。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全世界對辣椒的熱情都在升溫。2014年,全球辣椒醬銷量增長了8.3%,是整個包裝食品行業的近兩倍。未來5年,辣椒醬銷量增長將穩定在7%~8%之間,比整個醬料市場快15倍,到2020年銷售額有望達到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6億元)。尤其在英國,辣椒醬銷量增速是整個包裝食品行業的近4倍,過去5年銷量至少翻了一番。

    分析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美國《石英》雜誌發現,該國辣椒醬市場自2000年以來已增長了150%,比燒烤醬、番茄醬、蛋黃醬和芥末醬都要多。無論原材料是墨西哥辣椒還是幹紅椒,又或是加入胡椒調製而成的辣椒醬,都成了美國廚房的新常客,56%的美國家庭常備辣椒醬。

    美國「Thrillist」網站指出,火辣辣的美食成為潮流,亞裔飲食習慣的影響功不可沒。比如由越南華裔發明的「是拉差辣椒醬」(Sriracha),就讓美國人的舌尖熱浪翻滾。如今,9%的美國家庭常備「是拉差辣椒醬」;在千禧一代的家庭中,這個比例更達到16%。而早在數年前,中國老乾媽辣椒醬就已蜚聲海內外。

    在韓餐、泰餐、印度菜、日料、中餐等亞洲菜系影響下,消費者越來越願意嘗試新口味和相對小眾的產品,同時他們也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來購買並非必要的食物。據美通社報導,辣椒醬銷量走俏,主要受兩類人影響,一是海外出生後遷徙至美國的移民,二是因受多樣性文化影響而更喜愛辣食的千禧一代。

    辣椒醬市場快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是辣雞翅日益普及。美國食品行業專家赫達克(Matt Hudak)告訴《石英》雜誌,美國人每年吃掉250億隻雞翅。辣味巧克力、辣醬爆米花等特色食品也開始湧現。

    價廉味美的中餐深受美國人喜愛

    在南卡羅來納州好幾家餐廳擔任主廚的布洛克(Sean Brock),去美國著名川菜大師張鵬亮的餐廳吃過大約15次飯。在他看來,中餐廳裡有許多令人難忘的菜餚,口感細膩,魅力非凡。為了享用儘可能多的美食,他每次都點一大堆菜,以至於服務生覺得他「可能瘋了」。

    「你可以出去,到停車場裡跑圈兒,去廁所用涼水衝把臉,直到有胃口回來接著吃為止。」布洛克告訴《紐約時報》,「如果這些都不管用了,就把剛才那些菜再點一遍,統統打包回家。」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中餐在美國有不少擁躉者,美國中餐館比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加起來還要多。在美國800多個城市與3萬多家餐廳合作的GrubHub公司透露,聖誕節最受歡迎的食物是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這道菜在該網站全年銷量排行榜上排名第四。此外,宮保雞丁、木須肉、餛飩、橙皮雞、酸辣湯、春卷、鍋貼等也頗受歡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猶太人過聖誕節的傳統就是吃中國菜和看電影,他們對中餐的熱愛非同一般。美國《大西洋月刊》指出,義大利菜、墨西哥菜等西方菜餚往往將奶製品與肉食混合烹飪,這在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中是不潔的象徵,而通常不含奶製品的中餐更貼近猶太人的習俗。

    對許多猶太人、叛逆青年、非裔美國人和工薪階層的白人而言,中餐是不可抗拒的美食,無處不在的中餐館就是最好的證明。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陳勇(音)認為,中餐對美國的影響貫穿了整個20世紀。

    「美國人愛上中餐不僅因為其美味,也因為它廉價方便。」陳勇告訴美國雅虎新聞網,「美國人喜歡簡單的中國快手菜,但對更高級的烹飪手法敬而遠之。」

    史丹福大學歷史教授戈登·張(Gordon Chang)則表示:「食物不僅僅包含營養和口感,也關乎文化、經濟、種族與身份。」美國美食專家伯吉斯(John Burgess)指出,中餐在美國普及,與中國勞動力大量湧入和原料的易得有關。

    20世紀中葉,華裔美國人在職場上處處受限,但他們成功地把中國菜發展成了餐飲市場的主導力量,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中餐常用的蒜、蔥、白菜等在美國很容易種植成功,醬油、香油、五香粉等調料想在橫渡太平洋時保鮮也不難。

    「花式」拍黃瓜今夏風靡紐約

    切片黃瓜和拍黃瓜的差別,一口就能吃出來。切片黃瓜表面光滑、不易入味,灑上的調料容易滑落。拍黃瓜則不然,它不規則的稜角和粗糙的表面極易吸收調料,幾秒鐘工夫就能入味。

    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家庭的當家菜之一拍黃瓜今夏開始風靡紐約,成為一股新潮流。

    用一隻手把刀平放在黃瓜上,另一隻手的掌根往刀面上猛拍之後,再大致切幾刀或用手掰碎,然後撒上鹽醃一會兒,以便讓瓜肉更緊實、瓜皮變軟,顯出誘人的鮮綠色。「僅僅是換個手法處理食材,就能徹底改變口感和味道,這真的很酷。」 紐約Mission Chinese Food餐廳的大廚博溫(Danny Bowien)告訴《紐約時報》。

    不過,傳統的中國涼拌拍黃瓜大多用醬油、蒜、香油和醋調味,北方還會放辣椒和花椒,但美國餐廳做這道菜卻另闢蹊徑,頗有當地特色。

    博溫的墨西哥風味餐廳在拍黃瓜裡加入味道濃鬱的芝麻醬,其中含有酸橙、孜然和牛至葉粉;惠特尼博物館新開的「無名」餐廳(Untitled)在蕎麥麵裡加入拍黃瓜、小蘿蔔和韃靼金槍魚;一風堂拉麵館(Ippudo)則把黃瓜輕拍,用芝麻油和大蒜調味,製作「讓人上癮的芝麻油黃瓜」。

    做法最特別的還要數超級漢堡餐廳(Superiority Burger)——副主廚戈德伯格(Julia Goldberg)將參差不齊的黃瓜塊與味道濃烈的酸奶混合在一起,再撒上少許墨西哥青辣椒醬和芝麻棍麵包屑,賣相十分「暗黑」。

    「拍黃瓜很粗糙,形狀、大小不一,特別令人滿意。」戈德伯格告訴《紐約時報》。她把黃瓜放進密封塑膠袋中拍打,以免黃瓜籽四處飛濺,還在袋中裝滿冰塊,好讓黃瓜更涼、口感更脆。

    「僅此一例,我喜歡用手而非用刀來處理食材。」她說。

    美式中餐早已面目全非

    哈佛大學畢業後來華旅遊時,在紐約長大的華裔女孩詹妮弗·李(Jennifer Lee)突然發現,她從小到大最愛的中國菜「可能不真實」。在大多數美國人眼中,儘管中餐擁有八大菜系,但左宗棠雞、芝麻牛肉和「糖醋一切」就已足夠美味。

    「這裡(中國)的食物跟我母親做的有點類似,但和我在美國中餐館吃到的絕對不一樣。」詹妮弗告訴美國《AAPP》雜誌,「在美國,中餐是中國的象徵,但中國人對此很困惑。」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指出,美式中餐本身就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響,是混合了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當地口味的新式菜餚。如名為炸蟹角的奶酪炸餛飩,其實是法國人受玻里尼西亞菜啟發而在舊金山發明出來的;內有幸運紙條的籤語餅模仿了日本的仙貝;許多中餐館做炒麵的原料是義大利麵;在中國鮮嫩蓬鬆的芙蓉蛋,到了美國則變成一大塊配有蕃茄醬或糖醋醬的炒雞蛋,十足美國特色。

    彭博社稱,西蘭花、胡蘿蔔、番茄和洋蔥在美國人心目中,是中餐必不可少的食材,配以任何肉類翻炒都能順利成為中國菜,但正宗中國菜很少這麼做。比如無處不在的雜碎(Chop Suey),據說是加州一位華裔大廚將吃剩的食材一鍋炒而創造出來的菜式。

    美國《赫芬頓郵報》指出,更大的區別在於,美式中餐大量使用菠蘿、櫻桃等水果製作的甜味醬汁和玉米澱粉。美國人最熟悉的「湘菜」左宗棠雞,其實是上世紀80年代一位紐約廚師研究出來的、土生土長的美國菜,中國清代名人左宗棠從未品嘗過這道以他命名的甜辣菜。

    熱鬧非凡的聖誕節,美國人餐桌上有什麼?當中國的年輕人在這一天光顧西餐廳、感受異國文化時,美國人卻對中國的食物青睞有加。根據總部位於芝加哥的GrubHub餐飲配送公司的數據,中餐是美國聖誕節最受歡迎的訂單。谷歌趨勢(Google Trends)也表明,「中餐」搜索量在聖誕節當天掀起狂潮。10年來,在聖誕節盡享饕餮中餐的態勢始終不減。

    美國人愛吃中餐已不是新鮮事,許多富有中國和亞洲特色的食物悄悄攻陷美國人的味蕾,影響著他們的飲食習慣。不過,也有人認為,美國人對中餐的愛不過是葉公好龍,很多被他們「改良」的中餐已經面目全非,連中國人都認不出來。


    辣椒醬敲開美國人廚房大門

    近來,美國食品生產商亨氏發現一個新趨勢:在蛋黃醬、番茄醬唱主角的北美廚房,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選擇辛辣調味品。

    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全世界對辣椒的熱情都在升溫。2014年,全球辣椒醬銷量增長了8.3%,是整個包裝食品行業的近兩倍。未來5年,辣椒醬銷量增長將穩定在7%~8%之間,比整個醬料市場快15倍,到2020年銷售額有望達到2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6億元)。尤其在英國,辣椒醬銷量增速是整個包裝食品行業的近4倍,過去5年銷量至少翻了一番。

    分析歐洲商情市場調研公司歐睿國際的數據,美國《石英》雜誌發現,該國辣椒醬市場自2000年以來已增長了150%,比燒烤醬、番茄醬、蛋黃醬和芥末醬都要多。無論原材料是墨西哥辣椒還是幹紅椒,又或是加入胡椒調製而成的辣椒醬,都成了美國廚房的新常客,56%的美國家庭常備辣椒醬。

    美國「Thrillist」網站指出,火辣辣的美食成為潮流,亞裔飲食習慣的影響功不可沒。比如由越南華裔發明的「是拉差辣椒醬」(Sriracha),就讓美國人的舌尖熱浪翻滾。如今,9%的美國家庭常備「是拉差辣椒醬」;在千禧一代的家庭中,這個比例更達到16%。而早在數年前,中國老乾媽辣椒醬就已蜚聲海內外。

    在韓餐、泰餐、印度菜、日料、中餐等亞洲菜系影響下,消費者越來越願意嘗試新口味和相對小眾的產品,同時他們也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來購買並非必要的食物。據美通社報導,辣椒醬銷量走俏,主要受兩類人影響,一是海外出生後遷徙至美國的移民,二是因受多樣性文化影響而更喜愛辣食的千禧一代。

    辣椒醬市場快速發展的另一個原因是辣雞翅日益普及。美國食品行業專家赫達克(Matt Hudak)告訴《石英》雜誌,美國人每年吃掉250億隻雞翅。辣味巧克力、辣醬爆米花等特色食品也開始湧現。

    價廉味美的中餐深受美國人喜愛

    在南卡羅來納州好幾家餐廳擔任主廚的布洛克(Sean Brock),去美國著名川菜大師張鵬亮的餐廳吃過大約15次飯。在他看來,中餐廳裡有許多令人難忘的菜餚,口感細膩,魅力非凡。為了享用儘可能多的美食,他每次都點一大堆菜,以至於服務生覺得他「可能瘋了」。

    「你可以出去,到停車場裡跑圈兒,去廁所用涼水衝把臉,直到有胃口回來接著吃為止。」布洛克告訴《紐約時報》,「如果這些都不管用了,就把剛才那些菜再點一遍,統統打包回家。」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報導,中餐在美國有不少擁躉者,美國中餐館比麥當勞、漢堡王、肯德基加起來還要多。在美國800多個城市與3萬多家餐廳合作的GrubHub公司透露,聖誕節最受歡迎的食物是左宗棠雞(General Tso's Chicken),這道菜在該網站全年銷量排行榜上排名第四。此外,宮保雞丁、木須肉、餛飩、橙皮雞、酸辣湯、春卷、鍋貼等也頗受歡迎。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稱,猶太人過聖誕節的傳統就是吃中國菜和看電影,他們對中餐的熱愛非同一般。美國《大西洋月刊》指出,義大利菜、墨西哥菜等西方菜餚往往將奶製品與肉食混合烹飪,這在猶太人的宗教信仰中是不潔的象徵,而通常不含奶製品的中餐更貼近猶太人的習俗。

    對許多猶太人、叛逆青年、非裔美國人和工薪階層的白人而言,中餐是不可抗拒的美食,無處不在的中餐館就是最好的證明。加州大學歐文分校歷史學教授陳勇(音)認為,中餐對美國的影響貫穿了整個20世紀。

    「美國人愛上中餐不僅因為其美味,也因為它廉價方便。」陳勇告訴美國雅虎新聞網,「美國人喜歡簡單的中國快手菜,但對更高級的烹飪手法敬而遠之。」

    史丹福大學歷史教授戈登·張(Gordon Chang)則表示:「食物不僅僅包含營養和口感,也關乎文化、經濟、種族與身份。」美國美食專家伯吉斯(John Burgess)指出,中餐在美國普及,與中國勞動力大量湧入和原料的易得有關。

    20世紀中葉,華裔美國人在職場上處處受限,但他們成功地把中國菜發展成了餐飲市場的主導力量,成為美國文化的一部分。中餐常用的蒜、蔥、白菜等在美國很容易種植成功,醬油、香油、五香粉等調料想在橫渡太平洋時保鮮也不難。

    「花式」拍黃瓜今夏風靡紐約

    切片黃瓜和拍黃瓜的差別,一口就能吃出來。切片黃瓜表面光滑、不易入味,灑上的調料容易滑落。拍黃瓜則不然,它不規則的稜角和粗糙的表面極易吸收調料,幾秒鐘工夫就能入味。

    據《紐約時報》報導,中國家庭的當家菜之一拍黃瓜今夏開始風靡紐約,成為一股新潮流。

    用一隻手把刀平放在黃瓜上,另一隻手的掌根往刀面上猛拍之後,再大致切幾刀或用手掰碎,然後撒上鹽醃一會兒,以便讓瓜肉更緊實、瓜皮變軟,顯出誘人的鮮綠色。「僅僅是換個手法處理食材,就能徹底改變口感和味道,這真的很酷。」 紐約Mission Chinese Food餐廳的大廚博溫(Danny Bowien)告訴《紐約時報》。

    不過,傳統的中國涼拌拍黃瓜大多用醬油、蒜、香油和醋調味,北方還會放辣椒和花椒,但美國餐廳做這道菜卻另闢蹊徑,頗有當地特色。

    博溫的墨西哥風味餐廳在拍黃瓜裡加入味道濃鬱的芝麻醬,其中含有酸橙、孜然和牛至葉粉;惠特尼博物館新開的「無名」餐廳(Untitled)在蕎麥麵裡加入拍黃瓜、小蘿蔔和韃靼金槍魚;一風堂拉麵館(Ippudo)則把黃瓜輕拍,用芝麻油和大蒜調味,製作「讓人上癮的芝麻油黃瓜」。

    做法最特別的還要數超級漢堡餐廳(Superiority Burger)——副主廚戈德伯格(Julia Goldberg)將參差不齊的黃瓜塊與味道濃烈的酸奶混合在一起,再撒上少許墨西哥青辣椒醬和芝麻棍麵包屑,賣相十分「暗黑」。

    「拍黃瓜很粗糙,形狀、大小不一,特別令人滿意。」戈德伯格告訴《紐約時報》。她把黃瓜放進密封塑膠袋中拍打,以免黃瓜籽四處飛濺,還在袋中裝滿冰塊,好讓黃瓜更涼、口感更脆。

    「僅此一例,我喜歡用手而非用刀來處理食材。」她說。

    美式中餐早已面目全非

    哈佛大學畢業後來華旅遊時,在紐約長大的華裔女孩詹妮弗·李(Jennifer Lee)突然發現,她從小到大最愛的中國菜「可能不真實」。在大多數美國人眼中,儘管中餐擁有八大菜系,但左宗棠雞、芝麻牛肉和「糖醋一切」就已足夠美味。

    「這裡(中國)的食物跟我母親做的有點類似,但和我在美國中餐館吃到的絕對不一樣。」詹妮弗告訴美國《AAPP》雜誌,「在美國,中餐是中國的象徵,但中國人對此很困惑。」

    美國福克斯新聞網指出,美式中餐本身就受到了世界文化的影響,是混合了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和當地口味的新式菜餚。如名為炸蟹角的奶酪炸餛飩,其實是法國人受玻里尼西亞菜啟發而在舊金山發明出來的;內有幸運紙條的籤語餅模仿了日本的仙貝;許多中餐館做炒麵的原料是義大利麵;在中國鮮嫩蓬鬆的芙蓉蛋,到了美國則變成一大塊配有蕃茄醬或糖醋醬的炒雞蛋,十足美國特色。

    彭博社稱,西蘭花、胡蘿蔔、番茄和洋蔥在美國人心目中,是中餐必不可少的食材,配以任何肉類翻炒都能順利成為中國菜,但正宗中國菜很少這麼做。比如無處不在的雜碎(Chop Suey),據說是加州一位華裔大廚將吃剩的食材一鍋炒而創造出來的菜式。

    美國《赫芬頓郵報》指出,更大的區別在於,美式中餐大量使用菠蘿、櫻桃等水果製作的甜味醬汁和玉米澱粉。美國人最熟悉的「湘菜」左宗棠雞,其實是上世紀80年代一位紐約廚師研究出來的、土生土長的美國菜,中國清代名人左宗棠從未品嘗過這道以他命名的甜辣菜。

相關焦點

  • 那些讓西方人聞風喪膽的亞洲美食
    那些讓西方人聞風喪膽的亞洲美食
  • 黑色誘惑攻陷味蕾!一大波赫松露佳餚來襲
    原標題:黑色誘惑 攻陷味蕾 黑松露,被黑色緊實包裹的神秘食材,生長於泥土之下,被視為「餐桌上的鑽石」,更是法國三大美食之首。   過去,黑松露只在高大上的菜餚裡現身;如今,隨著產地越來越多,人們品鑑黑松露的機會也增多了,甚至以實在的價格就可以品嘗到相應等級的黑松露。廣州近日掀起了一股黑色美食誘惑風,一大波赫松露佳餚正在全城上映。
  • 網飛大片《世界小吃》首曝預告 亞洲美食驚爆味蕾
    網飛大片《世界小吃》首曝預告 亞洲美食驚爆味蕾 網飛大片《世界小吃》首曝預告 亞洲美食驚爆味蕾
  • 西方人眼中最美味的亞洲美食,中國人一定吃過最後一種
    東西方除了文化上有很大的差異之外,在飲食口味的選擇上也有很大的差距,就像我們也會有喜歡的西方美食一樣,在西方人眼中,也有一些他們非常喜歡的亞洲食物。不過這些美食,你作為一個亞洲人,你又吃過幾樣那?如果一樣都沒有吃過,那就太遺憾了!
  • 那些最讓西方國家無法接受的亞洲美食,中國就有3種美食上榜
    天下美食無奇不有,種類多種多樣,很多都非常喜歡吃,但是有的卻因為外表被些許人們無法接受,真的是世界上竟然還有這種食物存在的,在亞洲就那些讓西方國家的人們感到無法接受的了,看到都避而遠之,來看看都是些什麼吧。
  • 「亞洲匿名者」攻陷臺灣「教育部」「總統府」等網站 網友質疑綠營...
    除了民進黨為反課綱微調學生攻佔「立法院」、「教育部」搖旗吶喊外,一自稱「亞洲匿名者」(Anonymous Asia)黑客組織在網絡上為了聲援示威學生,「攻佔」了包括「總統府」、「教育部」、國民黨等在內官方網站及泛藍媒體。不過,有網友以「匿名者」真身自居,質疑「亞洲匿名者」為冒牌貨,強調稱此次行動不符合「匿名者」宗旨;甚至有網友指出所謂「亞洲匿名者」不過是綠營模仿之舉。
  • 黃記煌三汁燜鍋亮相亞洲美食節:讓文化在味蕾上交融
    美食節,正繪就一張覆蓋亞洲的文化旅遊地圖。5月16日開幕的亞洲美食節是亞洲文明對話大會的活動之一,通過美食文化盛宴展示絢麗多姿的亞洲文化風情和亞洲文明風採,讓廣大公眾不出國門就能盡享亞洲各國美食,風味各異的美食,緊緊「抓住」了食客的胃。
  • 亞洲風情美食節來濰坊啦!不出國也能享受亞洲美食,來一場舌尖上的異域風情之旅!
    這個夏天,濰坊藍海大飯店將亞洲各國的繽紛美食搬到了藍鑽國際美食自助百匯,來自印度、泰國、新加坡、越南等國的特色美食不限量供應,為了迎接亞洲風情美食節的到來,廚房師傅們對菜品做了大量的研究和調整,各國的特色美食紛紛上線齊聚藍鑽自助餐廳,用美味觸動您的味蕾,帶您品味異域風情。
  • [雷瘋寶典] 攻陷新光明市場 食盡所有美食
    [雷瘋寶典]攻陷新光明市場食盡所有美食每一天都見到朋友圈刷東莞新光明市場,這條美食街究竟隱藏著什麼美食?雷瘋為你潛藏三日三夜,練就雷瘋寶典,攻陷新光明市場所有美食都逃不出手心! 如果一人食一個戰鬥力就下降了,建議兩人分,感覺有點膩,這美食還是適合輕輕舔。感覺打包會變味,你也不想辛苦等了那麼久回來得個吉!還是趁熱吃好。
  • 西方人吃的牛排,其實起源於亞洲?為什麼我們亞洲人不習慣吃牛排
    雖然現在大部分人都認為牛排是西方傳入中方的一種美食文化,但追溯牛排的歷史,西方的牛排歷史遠遠沒有我們亞洲地區來得久遠。在西方,有傳說牛排出現於中世紀的歐洲,也有人認為最早記載於18世紀,出現在美國的新澤西州,後來從紐約市傳播出來。
  • 睇廣州美景 嘆亞洲美食
    □本版撰文 信息時報記者 李杉 本版攝影 信息時報記者 黃立科在咱們中國,用筷子進餐少說已有3000年歷史,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日本、朝鮮、越南等亞洲國家,也都以筷子為進食的餐具。近日,觀光旅遊熱點廣州塔上的「筷子薈」餐廳正式開業了,寓意著這裡將是亞洲餐飲的薈萃之地。為了尋找亞洲旅遊的足跡,日前,記者特意來到「筷子薈」亞洲餐廳體驗了一次味蕾之旅。享盡亞洲各國美食據了解,餐廳採用市場上最新鮮的材料產品為大眾提供傳統及地道的亞洲美食,同時聘請來自馬來西亞的總廚蘇師傅,為客人們製作最地道的東南亞美食。
  • 在美食中品味亞洲文明之美
    跨文化、跨族群、跨地域存在,美食讓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有了一種無聲的、美好的共同語言。  文化呈現方式有千百種,用美食呈現的文化,無疑是最香噴噴的那一種。正在北京、杭州、成都、廣州四座城市舉辦的亞洲美食節,許你一次舌尖上的「亞洲之旅」:印度飛餅、日本料理、韓國拌飯、泰式冬陰功湯、越式咖喱牛腩、新加坡海鮮、馬來西亞榴槤芝士餅、中國各地特色美食……在美食中品味亞洲文明之美。  味蕾很頑固,美食卻從不保守。
  • 遍遊亞洲,好吃好白相 ——記2017中幼亞洲美食文化節
    上周,中幼為孩子們舉辦了一場別具一格的亞洲美食盛宴,將美食與感動,融入到孩子的記憶中。享受美食、體驗文化,讓幼兒愛生活,愛美食,懂禮儀,懂生活!亞洲有著世界上最複雜的地理環境,從而也催生出豐富璀璨的飲食文化。
  • 西方學者:古代亞洲都講希臘語
    於是希臘-從亞細亞到巴克三亞(阿富汗一代)的馬其頓人建立了許多國家,以希臘語為國語,統治著成千上萬亞洲人,這些亞洲人主動和被動地接受希臘文化和語言。雖然亞歷山大的帝國是短暫的,但他的遺產相當豐富。其他部委建立的塞琉古、託勒密和其他王國持續了300多年。成千上萬的希臘人湧入亞洲,這些希臘人從事各行各業,因此為新的希臘文明奠定了最堅實的基礎。。
  • 【美食】亞洲美食節!明天開始雪梨唐人街"美食香四溢"
    點擊上方「今日雪梨」快速關注10月10日起的連續4個周末,澳大利亞雪梨將舉辦在第四屆「亞洲近在眼前
  • 【MAOYE · 美食】泰式風味蕉葉餐廳即將入駐!!不用跑泰國~~
    一九九五年蕉葉進駐中國大陸市場,憑藉著獨樹一幟的經營理念和餐飲文化,自在廣州設立第一家蕉葉歡樂主題餐廳後,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和經營發展,整體規模迅速擴大,已成為亞洲最大的泰餐連鎖飲食集團。旗下擁有「蕉葉歡樂主題餐廳」,「蕉葉咖喱屋」等諸多著名的飲食品牌。蕉葉文化
  •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丨尋味亞洲,這些美食不容錯過
    近日,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舉行。說到文明,很多人都會聯想到歷史、博物館、世界文化遺產等,殊不知我們每天品嘗的美食,恰恰就是文明最精彩、最接地氣的體現。無論是粵菜、淮揚菜等中國菜系,還是日本料理、新加坡菜或泰國菜,都代表了亞洲文明!
  • 壽喜鍋、炙燒8貫拼盤、4色小食拼盤……多款日料美食攻陷你的味蕾
    多款日料美食,每一款都不可錯過坐標:荔灣區地鐵:1號線西門口站A口人均:20+元鮮美海鮮配上冬陰功鍋,酸、甜、鮮三味緊密融合,入口瞬間激活你的味蕾!新鮮肥美的帆立貝沐浴在濃鬱的芝士醬中,口感滑溜而甜香,一口下去,唇齒留香。
  • 國際美食節:中外美食文化展示 開啟舌尖味蕾之旅
    「香飄海絲·味動泉城」國際美食節昨開幕 中外美食文化展示 開啟舌尖味蕾之旅  昨天上午,第十四屆亞洲藝術節延伸項目之一的「香飄海絲 味動泉城」國際美食文化節活動在泉州世界貿易中心隆重開幕。  本次國際美食文化節從11月7日開始,至11月8日結束,歷時兩天,來自美國、墨西哥、智利、巴西、阿根廷、西班牙、希臘、俄羅斯、烏克蘭、敘利亞、泰國、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等14個不同國家、地區的美食大師精心準備特色美食與葡萄酒,同時還有多元文化元素表演助興,讓現場觀眾得到味覺、聽覺與視覺的多重享受,感受國際美食文化的魅力。
  • 「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開幕 開啟亞洲各國美食文化的對話
    此次美食節面向全球吃貨,共有56個國家和地區參展,含開幕式、系列論壇、美食文化公園(展)、「香」約亞運、美食文化之旅等六大板塊活動。 「知味杭州」亞洲美食節以文化為核心,以美食為載體,依託杭州深厚的歷史文化和數字經濟發展優勢,積極展示杭州文化的獨特魅力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成就,促進杭州美食、中華美食與亞洲各國美食文化的交流互鑑,展示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和中華文化的風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