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徵服自然的腳步從未停止,不斷徵服讓我們學會了與自然和諧相處。------愛樂爾
提到珠穆朗瑪峰,大家會想到什麼?是巍峨神秘,還是讓人恐懼?是毛澤東主席的"與天鬥,與地鬥,其樂無窮"?珠穆朗瑪峰這座世界第一高峰,人們在想到它的時候,就會想到那片無人之境,除了登山者和極限運動者,幾乎無人敢踏上那片土地,正是因為這樣,這片神奇的土地才更令人嚮往,成為無數人想要挑戰的高度,一些攀登者更是以登上珠穆朗瑪峰為榮耀,在這座神奇的山峰上,也留下過許多傳說和故事,並被拍成很多影視作品,那麼今天我們就來說說發生在珠穆朗瑪峰上的故事。
在人類歷史上,有據可考的第一次成功登頂的人是紐西蘭人,愛德蒙.希拉蕊以及他的同伴夏爾巴人嚮導丹增諾爾蓋,兩個人在1953年成功登頂,並留下了照片,但是在人類攀登珠峰的歷史上一直有個爭議,那就是1924年馬洛裡和他的同伴安德魯.歐文是否真的登上珠峰?兩人能夠證明成功登頂的話,那麼就將會改寫人類攀登珠峰的歷史。
在上個世紀,珠峰登頂團隊,在珠峰發現了現存最古老的遺骸,後勤證明這作業還是馬洛裡的,從屍體的傷痕來看,應該是從懸崖墜落下來的,而馬洛裡奇最後登頂,只剩幾百英尺,可是就是這短短的幾百英尺,卻埋葬了一個優秀的攀登運動員,馬德裡最終究竟是否登頂,我們無從而得之,但是他的屍體卻永遠的埋葬在了珠峰上,是後來攀登珠峰的人看到他的屍體時,就會倍加小心,收起即將成功的喜悅。
從人類徵服珠峰之後,全世界各地的人都開始慕名而來,攀登和徵服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在這座山峰上氧氣含量只有通常的30%,如果沒有專業的攀登技巧和氧氣支持以及強大的身體素質,是很難到達這個高度的,普通人在這樣一座高大的山脈面前,幾乎是寸步難行,在數十年間,能夠登上珠峰的人也有上千人,但是也有很多人葬身在了這座神秘的雪山上,被定格在了雪山,城中屍體被皚皚白雪覆蓋,但是,其中很多人都能夠確認身份,而家屬卻不去收拾,究竟是什麼原因呢?下面就為大家具體講解一下。
這些葬身在珠穆朗瑪峰的人,因為特殊的氣候條件往往不會腐爛,在這種條件下,這些遺體往往成了後來者攀登的路標,有團隊或者登山者想要攀登珠峰時,手裡總會有一張地圖,這張地圖上不光有標註海拔,以及各種各樣的地形,還有密密麻麻的三角,這些三角形不是什麼特殊題型,而是曾經因為攀登珠峰而喪失性命的人,後來,人們將他們的遺體位置繪成地圖,用來作為路標和指向,這些曾經有生命去徵服珠峰的人,也為後來者指引方向。
在眾多的屍體路標指向中,有一具屍體非常文明,那就是綠靴子,咋聽這個名字很怪異,但他真正的名字是澤旺.卡爾喬,一位印度的邊境警察,1996年5月,決定攀登珠峰,在中途遇到了極端天氣,小分隊決定撤退,眼看即將成功,卻要中途放棄,他不甘心,於是他決定冒險,他和他的同伴最終葬身在寒冷的風暴中。
它造成了這個地方正處於海拔8500米的死亡地帶,是每一個從東北線攀登者的必經之地,當然有後來者等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就會看到一隻顏色鮮明的綠靴子,鞋子的主人,正蜷縮在一塊大石頭下邊,很多人都覺得它不是死亡,而是在這個石頭下酣睡,但事實是,鞋子的主人已經死亡好多年了,並且已經成為一個為後來者指向的目標,這是綠靴子被繪製成目標地,很多攀登者來到這裡都會稍作休息,補充能量,繼續前行。
1998年5月,美國歷史上第一位無氧女登山者,法蘭西斯在下山的過程中,不幸與自己的隊友走散,本來的你就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沒想到下山遇到的困難不比上山少,法蘭西斯與團隊走散之後,自己想下山,幾乎不可能,第2天法蘭西斯被烏茲別克斯坦登山運動員發現,這是他已經氣若遊絲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登山運動員看到這番景象放棄了即將登頂的勝利,決定陪在法蘭西斯身邊,陪著她度過生命最後的時光。
而法蘭西斯的丈夫發現妻子沒有返回營地,便轉身去尋找,最後兩個人都葬身在了雪山之中。2007年曾經陪著法蘭西斯走過生命最後一程的烏茲別克登山運動員重新發現了法蘭西斯的屍體,並將她的屍體放在了一個隱秘的角落裡,在他的屍體上蓋上一面美國國旗,後來人們稱法蘭西斯的屍體為"星條旗睡美人"。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死者家屬不去為死者收屍呢?那是因為珠穆朗瑪峰氣候條件惡劣,如果想要替這些死者收屍,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會像在陸地上一樣那麼輕易收拾是一件困難重重的事情,畢竟固定遺體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甚至有時需要調用直升機來運輸遺體,很顯然這耗費的人力物力以及技術難度相當困難,做一項工程,要花將近60萬人民幣,並且還要用專業的登山團隊冒著巨大生命危險完成任務,這樣算下來,為登山者收屍,實在是一件困難的事情。
儘管這些屍體沒有入土為安,但卻非常有意義,雖然沒有上人們傳統意義上講的那樣在死後被安葬,卻有著其他屍體不一樣的作用,他們為後來的登山運動員指明道路和方向,成為登山地圖上耀耀發光的三角形,他們在登上山頂的過程中,已經將生死置之度外,所謂"人誠無勝乎天"這,登山者這份徵服大自然的勇氣,是人類最美好的讚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