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球報:又一家老牌中超俱樂部萌生退意 投資人累了

2020-12-19 網易體育

記者陳永報導 潮水退去,有可能是潔白的沙灘,也可能出現無處遮羞的裸泳者;濃妝卸掉,或許是清水芙蓉,亦有可能是滿臉雀斑。


2020年12月14日,中國足協頒布一系列新政,以降薪和中性名為核心政策,普遍的觀點認為,中國足球由此進入拐點,當然,並不是說新政導致了中國足球進入拐點,新政只是進入拐點的一個標誌性事件而已。

拐點的徵兆早在2018年年底俱樂部退出潮時就已經顯現,那意味著中國職業聯賽泡沫的破滅。拐點出現後,足球之路是往左拐還是往右拐,是變好還是更加不妙,時間會告訴我們答案。

被賦予了過多含義的新政

在憤怒的輿論中,新政被賦予了太多負面的意義,但必須要說的是,中國足球走到今天,有沒有新政,都會進入拐點。

2018年初,中國職業聯賽還給人烈火烹油、鮮花著錦的興盛感覺,這一年中乙從24支球隊升到28支,而且確定了中甲第二年擴軍的計劃,但年底,9家俱樂部退出,好在當時候補的俱樂部還有不少,2019賽季的中甲最終擴軍到18支,中乙也按計劃擴軍到了32支。

但2019賽季結束後,蕭條終於出現了:退出俱樂部由2018賽季的9家變成了16家,這一次,中甲在遞補了3支球隊之後終於穩住了18支的規模,但中乙已經沒有多少可以遞補的球隊了,最終,中乙俱樂部從2019賽季的32支縮編到了2020賽季的20支,接近腰斬。

泡沫越大,蕭條來得更兇猛,2020賽季,中超超過半數球隊出現了問題,其中廣州恆大、上海上港、北京國安、山東魯能、江蘇五家頂尖的俱樂部,其俱樂部或投資人在聯賽期間都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經濟層面的非正面傳聞,有的只是傳聞,有的則見諸於正規的報導,有的則轉化為實際的行動。

據記者了解,就在2020年這個寒冷的冬天,又有一家老牌中超俱樂部萌生去意,當然,未必走得了,但投資方真的累了,不說萬念俱灰,也是身心俱疲。

中甲聯賽,投入少的俱樂部已經不足5000萬人民幣;中乙聯賽,投入少的俱樂部已經不足1000萬人民幣。中乙聯賽,在2019賽季出現10萬元贏球獎之後,2020賽季更是出現了零獎金的情況。


為什麼俱樂部都支持新政?原因很簡單,絕大部分俱樂部玩不轉了,他們已經在收縮,有的是軟著陸,有的直接是簡單直接掉地上,這個時候限薪令的出現,俱樂部的壓力自然大大減少,那些想著陸的俱樂部,一直承受球員層面的極大壓力,但這一次,足協的規定讓他們「解脫了」。

通俗來講,其實新政就是:它不出臺,90%的俱樂部也會收縮,也會把支出限額下降到足協規定的6億、2億和5000萬以下。但反過來講,因為中國足協歷次新政的監管不力,新政出臺了,可能還有10%的個別俱樂部,會鑽政策的漏洞,進而攫取自己的利益,比如正好趁這樣的機會拿一個或者拿幾個冠軍。

足協站在了風口浪尖

球迷可能就不理解了,既然是這樣,足協為什麼在費了很多心血卻未必能夠收到想要的效果下,出力限薪政策?引來一頓罵,何苦來哉?

這是因為這不是足協不想出臺就可以不出臺的事情,另一方面,足協也想展現自己的管控力。其實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此時此刻,足協其實最想安撫的是投資人:降薪算是給投資人的一個交代,現有投資人想壓縮開支,另一方面,足協也想告訴潛在投資人:可以投資足球了,沒有泡沫了。

但是投資人能夠公開發聲的,又有多少?新政一出,更多的聲音來自於球員、球迷和媒體。中國足球從2018年年底走到2020年年底,期間的變化讓無數球員滿腹辛酸(欠薪等),無數球迷無比迷茫(國字號成績不佳),足球媒體的日子也是一日不如一日,這一切鬱悶都淤積在心中,此時候足協出臺新政,豈不是恰恰成為了最好的靶子?

其實,缺乏管控的投機才是原罪,投機造成了金元足球,至於目前中國足壇討論很熱烈的,先投機和後投機誰的罪更大,更是成為一筆糊塗帳。問題是,中國足球的情況,往往在中國足球自身層面找不到出路,比如投機,其動機就和中國足球無關,這個時候,中國足球出臺限制性政策,除了亡羊補牢,只是對未來的投機者有了一個限制。

當然,政策合不合理,很難說,比如稅前500萬頂薪,稅後約300萬,15年前,就有球員拿到了300萬,現在的300萬年薪,放在15年前,就家庭的實際購買力可能相當於不足100萬的樣子,當然,就數字本身而言,它仍舊是高的,正如足協所說,中國球員收入是數倍於日韓的。

另一個悲劇在於:由於中國足協及相關決策者的遊移,一直以來,很多新政都是處於拉鋸戰狀態,並無法完全執行,而且往往弊大於利,比如十幾年前的取消升降級,比如先減後加遊移不定的外援政策,比如先熱切後謹慎的歸化政策,比如大練兵、幾十公裡越野跑等等,足協領導班子的變化甚至會導致政策直接相反。

這是輿論憤怒的源泉,也成為中國足球蕭條的另一個原罪。

擠幹泡沫之後,如何發展?

拐點已經出現,未來,中國足球會怎麼樣?

首先一點,中國足球基本會把泡沫擠乾淨了,但是,能不能平穩發展,難說。泡沫開始的時候,先是恆大,然後權健、華夏、江蘇、上港一擁而上,很迅猛,誰能攔得住?泡沫破滅的時候,你想讓它平穩,但負面預期來了,它也未必能夠平穩得下來。

就像減肥,整天少吃少喝乃至不吃不喝,人可能瘦下來了,但身體可能也壞掉了,更像股市,牛市的時候明明偏離了原本價值,但它仍舊會瘋漲,熊市的時候明明回歸了價值,但它仍舊會狂跌。

中國足球,不過是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的一面鏡子而已。

幸好,國家層面對於足球的重視一如既往,就經濟轉型、社會轉型的長遠趨勢來看,體育產業和足球運動,仍舊是極為重要的,甚至體育在教育中的含量也在全面提升,這可以很大程度避免崩盤現象的發生。未來,更加穩定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可能意味著更加穩定的體育結構和足球格局。

需要重點說明的是,此次中國足球去泡沫化和相關新政,對青訓很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一方面俱樂部對青訓的投入會減少,另一方面,社會,包括球員家長對足球的預期會趨於悲觀,這是真正需要中國足協和相關決策者重視的地方。

給青訓出臺更好的政策,對青訓加大扶持,應該是中國足球未來的工作重點。

本文來源:足球報 作者:陳永 責任編輯:張澤農_NS5732

相關焦點

  • 澳門華僑報:河南女足又「嫁」新東家 中超再添「男女搭配」俱樂部
    澳門華僑報等刊發中新社通稿《河南女足又「嫁」新東家 中超再添「男女搭配」俱樂部》:  中新社鄭州4月16日電 (記者 李貴剛)「命運多舛」的河南女足16日又「嫁」新東家——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這使得中超再添「男女搭配」俱樂部。
  • 中超要變天?足協下狠手:球員薪酬大砍!俱樂部名字整改!房企的足球...
    近幾年,房地產商已經成為中國職業足球最重要的「金主」。2020賽季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即「中超聯賽」)的16支參賽俱樂部中,有15支俱樂部的主贊助商有房地產背景,其中11支球隊的贊助商以房地產為主業。中超聯賽也一度被戲稱為「中國房地產聯賽」。房地產業的資金密集特徵,頗為適合當下足球產業的高投入。
  • 中超投資人,看看泰國老闆是怎麼玩英超的
    據阿亞瓦特回憶說:「我們就在半個小時內決定要接手萊斯特城了,我和父親對於足球的熱愛實在太深,擁有一家英格蘭的足球俱樂部對於我們有著重大的意義。」 投資人,手不能伸得太長 足球不投入肯定出不了成績,但投入了未必能出成績。
  • 為什麼足協要求中超俱樂部必須更改為中性名稱?
    最近中國足壇的熱點除了亞冠就是更改俱樂部名稱了。包括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廣州恆大、上海上港在內的多家俱樂部被要求更改名稱,以後只能使用中性化的俱樂部名稱,也就是不能冠以投資方的企業名稱了。很多老牌俱樂部從中國足球職業聯賽開始以來就沒有變換過名稱,球隊適應了,球迷也適應了,今天怎麼說改就改呢?足協的解釋是,要學習歐洲足球俱樂部的做法,不管投資人怎麼變化,名稱都不變化了,便於建設百年俱樂部。建設百年俱樂部到底是依靠什麼呢?
  • 俱樂部中性名對中國足球是一味毒藥嗎?
    老牌俱樂部中,名字有望保留的只有申花在足協召開這次會議之前,國安、申花、泰達、建業和綠城五家俱樂部的球迷組織發表了關於反對俱樂部更名「一刀切」的聯合聲明,但這並沒有動搖足協推動俱樂部中性名政策的決心。這樣的話,中超球隊中只有提前中性化俱樂部名稱的大連人和上海申花。
  • 廣州富力董事長:中國足球應該感謝投資人、贊助商、球迷,是嗎?
    「中國足球最應該感謝投資人、球迷、贊助商。」這句話是廣州富力董事長黃盛華之前網絡直播中說的。他話裡有話,『字裡行間』顯行著無奈,但也有著希望。他說沒有投資人,這個行業就沒有飯碗;沒有球迷,這個足球競技運動就沒有存在的意義;有贊助商贊助中超和俱樂部,言外之意能解決不少經營中的困難。
  • 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規範要求出臺
    按照此《通知》,16家中超俱樂部或將只有上海申花的名字符合要求。中國足協主席陳戌源沒有直接說明哪一家俱樂部的名稱符合新規定,他表示,「所有的俱樂部按照今天我們頒布的俱樂部名稱非企業化的要求,每個俱樂部自己去看。如果符合條件的可以繼續使用,如果不符合條件的,那就一定要改。」對於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的要求,陳戌源說道,「2015年至今已經5年,一些俱樂部做了積極改變,如大連人、崑山FC等。
  • 俱樂部投入過大!足協主席痛批中國足球燒錢:難道良心已死?
    事關落實總體改革方案的落實,事關中國足球的改革大局,事關俱樂部健康可持續發展,事關人民大眾的美好期盼。職業足球違背市場規律,違背價值規律,因而不可持續。」陳戌源透露,早在今年夏天,自己就和各俱樂部投資人有過交流,減費降薪的計劃受到了一致的支持,「許家印、王健林、張力、張近東、胡葆森、周京輝,等等,投資人都鮮明表明立場。
  • 揭秘中超十投資人:實德集團董事長徐明路子野
    揭秘中超十投資人:實德集團董事長徐明路子野   目前中超有16家俱樂部,其中10家為民企或由外國公司控股,投資人的財富令普通人咂舌,而經營足球的酸甜苦辣只有他們自己知曉,同時還要飽受非議、誹謗甚至謠言困擾(比如圍繞徐明出現的系列不實傳聞)。
  • 中超瞎折騰?恆大魯能申花或都要改名 廣州隊明年叫什麼?
    中超聯賽球隊中性名的傳聞由來已久,日前據《足球報》消息,現有中超球隊除了大連人外,其餘15支球隊的名字都不合格。在2021年,中超的15強都將面臨強制更改中性隊名的問題,就連恆大、魯能、申花這樣的老牌球隊也無一例外。2021賽季的中超聯賽,廣州隊、北京隊,山東隊,江蘇隊究竟叫什麼?歡迎各位球迷朋友們留言一起討論。對於俱樂部更改中性名的問題,此前就有了相關規定。
  • 中超球員收入是日本3倍,薪酬畸高縛住了球員的腳步
    這幾天,中國足協將在上海舉行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討論的重點是「限薪」。筆者看來,規範職業聯賽從業人員薪酬體系,首先需要更多傾聽投資人的意見,然後在全方位的監管執行方面下苦功。當年廣州恆大高舉高打進入中國足壇後,引領砸錢就能迅速有好成績的旋律,一家職業俱樂部一年花8億元只能保級、花費20億元才可能成功,就是當下中國職業足壇的現狀。誰都不想掉隊,誰都感覺足球燒錢,但沒人願意主動壓縮投資,畢竟在缺乏統一遊戲規則的監管缺失下,誰少花錢就意味著示弱投降、退出競爭。
  • 足球俱樂部中性化更名政策呼之欲出,26年老字號「河南建業」怎麼改?
    11月底,中國足協在蘇州召開中超俱樂部投資人會議,其中一個重要議題就是俱樂部名稱要在2021賽季前「去企業化」,完成中性化更名。雖然中國足協還未正式對外公布該政策,但各家俱樂部已經收到了消息。這一勢在必行的改革,引起球迷的熱議。而具體怎麼改?
  • 中超最有機會衝擊百年俱樂部球隊-河南建業,迎來26歲生日
    1994年8月28日河南建業足球俱樂部成立,成為中國最早職業化球隊之一。在這風風雨雨26年之間,也是中國足球職業足球成立以來,河南建業成為中超唯一一支沒有改變投資人和冠名的中國職業球隊。2007年河南建業第一次踏入中國足球頂級聯賽的大門,那一年河南建業排在聯賽第12名。而在2009年河南建業也是有機會拿到中超冠軍,最後幾輪比賽沒有把握機會最終排在聯賽第三,拿到徵戰亞冠名額。2010年徵戰亞冠聯賽河南建業最終取得3平3負戰績,一共打入三粒進球,唯一可惜的是未能在亞冠聯賽取得一場勝利。
  • 中國足球俱樂部離百年老店就差了個名字
    也就意味著,不僅中超八冠王廣州恆大和新科冠軍江蘇蘇寧將要變更俱樂部名稱,就如北京國安、上海申花、山東魯能等俱樂部名稱也將無法使用老名稱註冊。消息人士稱,中國足協之所以推出這樣的新政,是希望中國足球俱樂部無論在哪個年代、哪個企業作為投資主體的情況下,都能傳承延續,是參考歐美職業足球的發展方式。
  • 真划算:中超老牌勁旅籤下新援,得此大將他們一共只花了50萬
    2020年對於全世界來說都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年份,因為疫情的影響很多行業都遭到了嚴重的打擊,職業足球聯賽亦是如此。受到各種不利因素的影響,今年的中超聯賽也已經進入了寒冬期。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一些中小俱樂部越來越難以為繼。
  • 規則變了,地產商的足球生意尚能繼續否?
    近幾年,房地產商已經成為中國職業足球最重要的「金主」。2020賽季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簡稱「中超聯賽」)的16支參賽俱樂部中,有15支俱樂部的主贊助商有房地產背景,其中11支球隊的贊助商以房地產為主業。中超聯賽也一度被戲稱為「中國房地產聯賽」。房地產業的資金密集特徵,頗為適合當下足球產業的高投入。
  • 規則變了 地產商的足球生意尚能繼續否?
    近幾年,房地產商已經成為中國職業足球最重要的「金主」。2020賽季中國足球協會超級聯賽(簡稱「中超聯賽」)的16支參賽俱樂部中,有15支俱樂部的主贊助商有房地產背景,其中11支球隊的贊助商以房地產為主業。中超聯賽也一度被戲稱為「中國房地產聯賽」。  房地產業的資金密集特徵,頗為適合當下足球產業的高投入。
  • 足球報:誰的無間道?
    對於大多數的人來說3月18日是一個普通的日子,但是對於中國足協和長春亞泰俱樂部,以及遼寧俱樂部來說,這可是一個意不尋常的的日子。上午,中國足協在大寶飯店召開新聞通氣會正式宣布:遼寧足球隊中超資格合法。
  • 足協或宣布中超腰斬式降薪,球員平均工資是韓國10倍
    據《東方體育日報》和北京頭條披露,他們從一位中超俱樂部高層那裡得到信息:在2019年的中超聯賽中,16支中超俱樂部開給球員的總薪水高達48億,平均下來每支球隊達到3億,人均工資高達1000萬人民幣,這薪資待遇甚至超過了不少中下遊水平的英超球隊,而同季日本J聯賽的的數額折合人民幣為3.16億元、韓國K聯賽的數額為1.0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