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第42個「國際博物館日」。目前在陝西省文物局登記在冊的博物館302座,在全國位居第四。
中國博物館版圖中陝西地位顯赫
陝西依靠本土資源、打造本土特色,擁有一批在全國乃至全世界影響深遠的博物館、紀念館。陝西國家一級博物館9座、國家二級博物館9座、國家三級博物館18座。1958年,我國第一個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建成;1979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建成,被遊客評為全球最受歡迎的博物館之一;1991年,我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博物館——陝西歷史博物館建成;2006年,我國第一座地下博物館——漢景帝陽陵博物院建成等等。多個全國「第一」博物館建成,讓陝西在中國博物館地圖上高居前列。
陝西歷史博物館
陝西博物館集群是了解中華文化窗口
國家文物局2017年4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數據公報》顯示,陝西省可移動文物數量達7748750件,以12.09%的佔比位列全國第二。陝西作為文物資源大省,依託重要古遺址和考古發現建設博物館是陝西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全國共有博物館近5000家,陝西博物館數量在全國位居前列,且地域特點分明、類別豐富。302座博物館中博物館中文物系統博物館163座、國有行業博物館56座、非國有博物館83座。
2013年以來陝西博物館數量變化
從行政區域來看,西安市有113座、寶雞市有25座、鹹陽市有27座、銅川市有10座、渭南市有25座、延安市有32座、榆林市有25座、漢中市有17座、安康市有10座、商洛市有6座、楊凌示範區有6座、韓城市有6座。這些博物館有突出人文、生態的博物館,也有展示紅色文化的革命紀念館,還有辦學特色的高校博物館等,涵蓋美術、音樂、體育、醫藥、飲食、服裝、金融、水利、教育、農業、工業、科技、林業、地質、航天等多個行業。
從上古文明的半坡遺址、楊官寨遺址,到先秦時期的秦始皇陵、隋唐時期的唐華清宮遺址以及西安事變舊址,這些都是中華文明、中國革命、中國地理的精神標識和自然標識。博物館「以物為貴」「以史為貴」,成為當地人了解自己文化、歷史的鏡子,也是外國人、外地人認識、感受當地歷史、文化的窗口,還是外界認識一座城市文化內涵的旗幟。
延安革命紀念館
博物館是傳承歷史、教化薰陶的殿堂
陝西省博物館數量僅次於山東、浙江、河南省居全國第4位,13個陳列展覽先後獲「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精品」獎,陳列展覽水平全國領先。也有數據顯示,陝西302座博物館呈現參觀人數淡旺季極差、服務冷熱兩極分化的態勢,人氣最熱的博物館日均參觀人數達15000人,遠超3000人接待能力,遊客參觀感受下降,服務飽受詬病;另一些博物館陳列寡淡、遊客門可羅雀。
西北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教授尹夏清說:「博物館是城市的文化名片,是一個城市的文化坐標和象徵。各地博物館的發展不僅要重視數量,更要重視博物館質量,不僅要加強博物館的藏品研究和鑑定,還要加強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和博物館的展覽主題和展覽設計。」
鹹陽市禮泉縣白村新型農村社區博物館
記者了解到,陝西省下一步將推進延安、榆林、銅川、鹹陽、商洛、楊凌示範區等市級博物館建設,強化榆林市子洲縣、商洛市商南縣、安康市石泉縣、寶雞市陳倉區、銅川市宜君縣、漢中市城固縣等地域文化特色突出的縣級博物館建設。
白水縣雷牙鎮堯頭村鄉愁博物館
博物館藏品呈現著幾千年朝代更替、榮辱興衰,展現著歷史長河中民族智慧、文化根脈。是當代人通曉歷史、傳承文化的教室、學校。通過博物館陳列、講解,觀眾得以融匯一個地區過去、現在與未來,增強民族認同感和國家榮譽感。博物館作為思想文化陣地,肩負著向公眾提供有科學性、歷史性和藝術價值的文物知識、歷史知識,承擔著延續文化創造力、培育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使命。
重視、加強博物館建設,不斷豐富、擴大中國博物館「地圖」可以喚起全社會重視文博事業,運用博物館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活動,物盡其用,館盡所能,讓博物館成為公眾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和豐富知識、薰陶教養的殿堂。(作者:央廣網陝西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