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東京3月30日電 題:為了重災區的中國公民
——中國外交官親曆日本「3.11」大地震
作者 劉敬師
儘管日本「3.11」大地震發生已過兩周,但作為中國駐日大使館的僑務領事、第一個奔赴重災區的聯合工作組組長,地震發生後那些個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對我而言至今依然歷歷在目。
3月11日14時46分,日本東北關東地區發生了歷史罕見的芮氏9.0級大地震。當晚11點,中國駐日大使館指揮部決定派出第一個聯合工作小組,由我任組長,馬上動身赴受災最嚴重的宮城縣,了解中國公民特別是留學生、研修生等的受災情況,帶去大使館的關心和問候。赴仙臺工作小組由我(領事部)、辦公室李洋、教育處李春生、鄧德英以及三位司機孟慶華、杜輝煌、朱峰共7人組成。出發前,程永華大使、孔鉉佑、曲來璞二位公使以及部分在前廳工作的同志都來給我們送行。
上路後,我們很快就遇上了幾次大的餘震,路面和車在激烈抖動,路邊的電線桿眼看在咿呀搖擺。有幾次車剛好走到了高架橋上,進退無路,情況十分恐怖。
由於東京到仙臺有360多公裡,路上發現商店、加油站基本都已關閉,偶爾有營業的,都是排起了長蛇隊,而且限量供應。情況越往前走越嚴重,我們不得不一邊走一邊想辦法補給。幸好是使館的外交車牌,經過交涉,在抵達仙臺之前,總算補充了兩三次油。在離仙臺還有一百多公裡的地方,我們終於遇到了一家開門的小食品店,得以補充了一些杯裝方便麵。一路上,我們馬不停蹄、不眠不休,連續趕路。經過19個小時的不間斷行駛,終於在3月12日下午7點10分抵達了仙臺。
抵達仙臺時,天已經黑下來。由於停電,街上一片漆黑,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喧鬧。我們一抵仙臺,就立即打著手電前往受災嚴重的青葉區的幸町南小學、幸町小學等幾家避難所看望避難的中國人,隨後去東北大學國際交流會館等留學生較多的地點探訪,直到凌晨2點多才奔有零星燈光的地方去尋找,終於找到了一家沒熱水、沒暖氣、沒餐飲的小飯店安頓下來。
13、14日,工作組分別以各大學、大的避難所、宮城縣災害對策本部、仙臺市政府、仙臺國際中心、宮城縣華僑總會、研修生工廠等為目標開展了中國公民災情調查了解工作,對中國公民安全信息登記,提供使館在網上發布。
3月15日,工作組接到館領導指示,考慮到福島核電站事故的嚴重性和不確定性,本著對中國公民人身安全高度負責的態度,使館決定租用車輛協助宮城縣、福島縣、巖手縣、茨城縣等四個重災區自願離開的中國公民前往新潟或成田機場,聯繫航班,協助回國,要求我們立即採取一切可能的手段和辦法,籌措車輛,落實集合地點,做好撤離工作的準備。為此,我們立即將工作重點從了解掌握受災情況轉移到協助緊急撤離上來,並選擇了緊靠仙臺車站和交通大道的仙臺國際飯店和仙臺市役所兩處作為集合地點,由使館上網公布。使館的緊急撤離公告發布後,至下午六點左右,兩處集合點就集結了七、八百人。
當天,工作組分頭向仙臺市政府和民間關係緊急做工作,希望能就地籌措一些車輛。但當地受災嚴重,就地組織車輛基本無望。最後只能靠使館本部協助,從新潟緊急調來五輛大巴。
我們按照使館緊急通告的原則,優先老人、孩子和婦女,組織有序撤離。我們先查驗中國護照,並將排隊的人分成20人一組,選出志願者,請他們協助挑出優先對象,人數滿一車時才放行。從下午6點半車輛抵達到約8點半全部五輛巴士順利離開仙臺駛往新潟,我們在不到兩個小時內就完成了約300名扶老攜幼的同胞的選別、發車工作,整個撤離工作緊張、有序、高效。一位東北小夥子專門跑到工作人員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表達了無聲的感謝。
撤離的關鍵在於車輛。根據首天的撤離情況,我們預計16日將迎來撤離的高峰,使館和新潟總領館盡最大可能給我調撥了7-9輛大巴,但就實際需要來說,仍有較大的缺口。關鍵時候,旅居仙臺二十多年的一位日籍華人張迤婕在協助籌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張是瀛華中文學校的老師,也是仙臺國際中心的志願者。15日晚,她聯繫上了一家山形縣的汽車公司,籌措到15輛大巴。16日從早上8點多到晚上7點,我們按照15日的成功做法,滿一車發一車,一天下來整整發了20輛,共送走了1100多人。到最後一輛發車時,集合點已沒有等候的同胞。
從3月15日到18日下午4點撤離點暫時關閉,我們連撤4天,共動用了35輛大巴,成功轉移撤離了1800多人,這其中既有華僑、留學生、研修生,又有港臺同胞、日籍華人和殘留孤兒。幾天來,張迤婕放棄自己所有的工作,從早到晚一直陪同、協助我們轉移、撤離同胞。為此,她放棄了親自陪同兩個孩子撤離的機會,而是將孩子委託給友人帶回國,令人十分感動。
當聽到受到我們幫助的同胞眼含熱淚高喊「祖國萬歲」時,我們覺得所有的一切付出都值得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