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醫務(00722)的年報盈喜已發布了一個月,縱然純利較上年同期大幅增加約600%,但不巧的是,發布當天就遇上緊張的「地緣政策」,自己的股價不升反降,被誤殺下挫2個點。
好業績難逃黑天鵝的圍捕,緊接著,MSCI明晟在公布全球微型股指數成分股檢討結果時,又給聯合醫務的傷口上「撒了一把鹽」——你被剔除微型股指數了,並表示所有變動將於8月31日收市後生效。
一波接一波的挫折,壓得聯合醫務「連呼吸都會痛」,就在市場以為這些事情都會過去,近日,港交所也找上門——你股權貌似有點集中啊!什麼?股權集中,我們公眾持股比例現在約為16.67%!哦,好吧,好像是低於港交所上市規則第8.08(1)(a)條指定的最低百分比。
如此多的「事故」,聯合醫務股價自然被拖累。智通財經APP觀察到,盈喜發布至今的26個交易日,該股跌破19個點,總量才657萬股,總額155.42萬港元,與3-4月份的直線爬坡大相庭徑。
行情來源:富途證券
看到這樣的盤面表現,難道聯合醫務真是「人老珠黃」,毫無翻盤希望?在得出答案前,老規矩,不妨從智通財經APP的分析中自行判斷。
淨利增長靠賣資產,其他業績預計不算差
對於聯合醫務的2017財年的業績預告,相信很多人都看懂了,即「可售資產」。期內,該公司出售事項帶來的約4620萬港元的收入。
智通財經APP曾分析過,2016年9月,聯合醫務引進新創建(00659)成為鳳凰醫療(01515)聯合合資公司的新合資夥伴,而合資公司將易名為聯合醫務(北京)。
根據認購及購買協議,公司同意以代價5500萬元人民幣認購認購股份,而新創建同意於認購完成後以代價5500萬元向公司購買銷售股份。
緊隨銷售完成後,聯合醫務(北京)將分別由公司、鳳凰醫療及新創建擁有50%、30%及20%權益,而聯合醫務北京將成為公司的非全資附屬公司。
俗話說「團結就是力量」,三個人肯定比單打獨鬥強。可倒來倒去,結果並非如此。12月中旬,新創建附屬公司拿1.1億元人民幣的代價與聯合醫務中國訂立認購協議,拿到聯合醫務中國的20%權益。
你以為是真心發展?那就錯了,認購一完,聯合醫務中國、新創建附屬公司又與聯合醫務(北京)訂立終止協議。也就是說,新創建附屬公司不在與聯合醫務(北京)有關係,附屬公司拿錢走人。最終,聯合醫務(北京)的股權就由聯合醫務中國及華潤鳳凰醫療附屬公司共有,分別佔據70%及30%權益。
新創建退出,聯合醫務趕緊與相關機構訂立買賣協議,出售聯合醫務管理(其持有北京診所)的全部已發行股本及聯合醫務管理第三(其持有上海診所)的全部已發行股本以及其各自相關股東貸款。
至此,「可售資產」項目完成,一下賺了4620萬。
雖然是淨利潤增長來源多靠「可售資產」,但智通財經APP細緻發現,聯合醫務2017財政年度經調整EBITDA增加約10.5%,預期2017財政年度取得總收入約5.14億港元,同比增加約13%。
在盈喜公告中,該公司直接表明「經調整EBITDA增加主要是由於經營業績整體的改善所致。」那改善多少,還得等待最終年報數據的披露。但從2016年12月31日止的中期數據中還是可以看出點門路的:
期內,香港及澳門企業醫療保健解決方案服務業務中期收入為1.5億港元,增加7%;經營利潤為1780萬港元;香港及澳門臨床醫療保健服務的收入為1.14億港元。結合香港、澳門醫療保健趨勢趨勢以及在香港九龍新成立的專科醫療中心運營趨於成熟,智通財經APP還是堅持認為,這兩塊的業績是完全有可能增長的,相信對2017年財報是一個有利補充。
中國體檢業務期內錄得1810萬港元的收入,較收購期相比增加了7.1%;中國企業醫療保健解決方案及臨床醫療保健業務處於開發階段,收入還沒有體現。但有華潤鳳凰醫療這位好夥伴的扶持,這塊的收入同樣會擴大,最終充實帳面。
公眾持股量問題不會威脅到股價安全
業務總體呈現正面發展,但近日,聯合醫務在此前港交所詢問的基礎上,自發表示,「公司的公眾持股量約為16.67%,低於上市規則第8.08(1)(a)條指定的最低百分比。」
智通財經APP查閱,目前聯合醫務最大股東為主席、行政總裁兼執行董事孫耀江,約2.46399343億股,佔該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的約33.29 %,具有絕對的控制權;而Snow Lake集團╱馬先生擁有1.18132億股,佔該公司已發行股本總額的約15.96 %,屬於第二大股東,高於華潤鳳凰醫療的15.96%。
流通股中總數為1.23397億股,只有16.67%。而按港交所上市要求,無論何時,發行人已發行股本總額必須至少有 25%由公眾人士持有。簡單來說,流在外面的籌碼必須高於25%,否則就是「股權集中」。那聯合醫務自然就存在公眾持股量低的問題。
也許,你會說港交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酌情接納這種股權集中的情況。沒錯,但並沒有那麼簡單,按港交所上市規則8.08(1)(d)規定,如發行人預期在上市時的市值逾100億港元,另外交易所亦確信該等證券的數量,以及其持有權的分布情況,仍能使有關市場正常運作,則交易所可酌情接納介乎15%至25%之間的一個較低的百分比。
上市的市值有100億港元就可以酌情考慮持股低的問題?其實,這還需要達成一定條件,發行人須於其首次上市文件中適當披露其獲準遵守的較低公眾持股量百分比,並於上市後的每份年報中連續確認其公眾持股量符合規定。一句話,以上市就是「百億」級別,並且股權在招股書中已經說清楚了,每年記得披露的企業可以這麼幹。
可是,聯合醫務顯然達不到8.08(1)(d)的要求,因為就哪怕該公司股價最高的4.31港元時,市值也不過31.8億港元,與100億相差甚遠。
說到股權集中的後果,除了危害「韭菜」利益,還會被港交所強行停牌。智通財經APP查閱港交所主板有關長時間停牌公司的報告發現,山水水泥(00691)、太睿國際(01010)、自然美(00157)以及泛海酒店(00292)等全有過因公眾持股不足而停牌的歷史,其中山水水泥、太睿國際仍在停牌中。
但這些停牌公司的停牌情況不同。以泛海酒店為例,在公眾持股跌破25%之後,其依然交易將近一年才停牌。早在2015年1月7日,因部分股東所持股份不被看作公眾持股,泛海酒店的公眾持股數目降至16.69%;此後歷經13則公眾持股最新狀況公布後才停牌。其間,公眾持股量不斷變化。2015年2月6日,公眾持股降至16.685%;11月4日,公眾持股比例微跌至16.024%;而2015年12月29日,其公眾持股再度跌至14.715%,12月30日,泛海酒店被停牌。不僅「害人」,而且「害己」。
所以,看到如此多的「慘痛」案例,相信聯合醫務很快就會解決這種事情,況且這樣的事情已經是年內第二回了。同時,作為三股東的華潤鳳凰醫療也會助其「退險」,畢竟,華潤鳳凰醫療2017年中期業績暴漲多半是因該公司股價上漲帶來的公允值收益。
因此,從這些角度出發,隨著股權集中問題解決以及全年業績大漲,回到全球微型股指數的懷抱也絕對只是時間問題。
(更多精彩港股資訊,點擊下載智通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