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斑巖銅礦巖漿的起源與成因

2020-12-15 科學網

 

斑巖型銅礦是最主要的銅礦床類型,為世界提供了70%的銅資源,其成因機制是現今礦床學與經濟地質學的研究熱點。斑巖銅礦是指與具斑狀結構中酸性侵入巖伴生、礦石以細脈狀與浸染狀為主、低品位大儲量的銅礦床,多分布在板塊會聚邊緣。斑巖銅礦的成礦流體為巖漿流體,銅礦床和蝕變帶與含礦斑巖密切的時空關係顯示成礦流體源於成礦斑巖。一般認為,富銅巖漿的形成對斑巖銅礦的形成起制約作用。然而,是否存在富銅斑巖巖漿仍缺乏巖石學證據,富銅斑巖巖漿的形成機制也暫不清楚。

 

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礦產資源研究院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徐興旺與合作者,在國家基金重大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與中科院創新項目的資助下,從斑巖銅礦區尋找與研究包體入手,揭示了斑巖銅礦巖漿的形成機制。

 

研究人員在中亞斑巖銅礦帶新疆東準噶爾瓊河壩斑巖銅礦區桑南英雲閃長巖中發現富銅斑狀基性包體,並開展包體與圍巖詳細的巖石學、地球化學、年代學、礦石學與成礦作用的研究。結果顯示:1、基性包體含有斑狀結構、浸染狀硫化物和碎裂的堆積斑晶,含有快速結晶形成的細長板狀斜長石和針狀鋯石基質,鉀長石、黃銅礦和綠簾石呈交生結構(圖1),與主巖有不同的地球化學成分,但與主巖具相似的形成深度和鋯石年齡,為富Cu的鎂鐵質巖漿滴;2、巖石學與巖石化學特徵顯示,基性包體屬於高鉀鈣鹼性閃長質巖漿,形成於正常島弧背景,而主巖英雲閃長巖具埃達克質的特徵,可能形成於基性下地殼的部分熔融;3、基性包體多由含磁鐵礦的殼和Cu-Fe硫化物核組成,大多數Cu-Fe硫化物呈填隙狀分布於基質矽酸鹽礦物更長石、鉀長石和石英之間,並表現出交生結構(圖2a,2b),少量Cu-Fe硫化物分布晶洞中(圖2c),並發育黃銅礦-綠簾石的嵌晶結構(圖2d),包體記錄了斑巖銅礦系統巖漿結晶與流體析出和沉澱的完整過程。研究指出,富銅斑狀基性包體巖漿形成於地殼底部巖漿房中的氧化的玄武質巖漿的結晶分異作用(圖3)。

 

 

圖1.富銅基性包體的顯微照片(示巖石學特徵)

 

 

圖2.富銅基性包體的BSE照片(示成礦學特徵)

 

 

圖3.富銅基性包體及其圍巖英雲閃長巖巖漿形成模型

 

基於基性包體研究,科研人員提出與建立了富銅斑巖巖漿形成機制模型(圖4):活動大陸邊緣俯衝板片的俯衝過程可造成洋殼的部分熔融和流體的析出;一些富K和Fe3+的水-熔體運移進入俯衝板片上覆的巖石圈地幔,並交代巖石圈地幔,巖石圈地幔被氧化並在流體的誘發下發生部分熔融,形成高銅富繞的、氧化的玄武質巖漿;這些玄武質巖漿上侵於殼幔邊界並發生結晶分異作用,殘餘巖漿中富集K、Na、Al、Fe3+、H2O、S與Cu,氧逸度(¦O2)升高;這些富銅的、包含斑晶的巖漿被巖牆輸送到地殼淺部形成富銅斑巖巖漿;斑巖巖漿通過礦物的結晶作用及K、Na和Fe3+的耗竭,導致巖漿-流體系統氧逸度(¦O2)降低和硫的還原,巖漿-流體中Al2O3的耗竭導致銅的過飽和,Fe-Cu硫化物在晚期巖漿-熱液階段的沉澱形成斑巖銅礦。即斑巖銅礦巖漿起源於被俯衝流體交代的、氧化的地幔楔的部分熔融,成因於氧化的、富饒的玄武巖漿的結晶分異。此外,他們提出了斑巖成礦系統中硫還原的新機制,即巖漿-流體中一價銅氧化為二價銅過程伴生硫的還原:Cu++SO2+H+→Cu2++S2-+H2O。

 

 

圖4.富銅斑巖巖漿的起源與成因框圖

 

桑南富銅斑狀基性包體的發現及其深入研究,不僅確證富銅斑巖巖漿的存在,並揭示了富銅斑巖巖漿的起源與成因,這對於斑巖銅礦形成機制的研究具重要意義。以上研究成果近期在線發表在Ore Geology Reviews上。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特提斯造山帶斑巖成礦作用
    特提斯碰撞造山帶的形成,經歷了不同時期特提斯洋的洋-陸俯衝和隨後的陸-陸碰撞過程,伴隨著強烈的殼幔相互作用和多樣化的金屬成礦作用(包括斑巖礦床、巖漿鉻鐵礦、造山型金礦和稀土礦床等),發育有岡底斯斑巖銅礦帶、東南亞錫礦帶、三江成礦帶、伊朗斑巖銅礦帶、巴基斯坦斑巖銅礦帶和東南歐淺成低溫熱液金礦帶等世界級規模礦帶,成礦規模和資源儲量足以與環太平洋成礦域和古亞洲成礦域相媲美,它們構成了全球規模最為宏大的三大成礦域
  •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揭示膠北古元古代淡色花崗巖巖石成因
  • 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多不雜銅礦
    成礦帶西側的多龍礦區多不雜礦床侵位於早白堊統美日切錯組地層中的石英閃長玢巖、花崗閃長斑巖中。美日切錯組地層主要是玄武巖和安山巖以及侏羅紀曲色組的泥巖夾泥灰巖、鈣質砂巖及頁巖。多不雜銅礦床在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的西北部,位於拿若銅礦的西南部,距離拿若銅礦約10公裡,它的西南部是另一個大礦波龍銅礦。
  • 西藏阿里地區改則縣拿若銅礦
    最近10多年來我國在該成礦帶的西段多龍集礦區,在東西長45公裡、南北寬20公裡的範圍內,發現了9個銅礦床,它們中的多不雜、波龍、拿若和鐵格隆南4個銅礦床為超大規模。發現的多龍集區的銅金屬量已經超過2000萬噸,鐵格隆南銅礦還是我國最大的銅礦床,而且該區域還有巨大的找礦潛力。今天我們介紹拿若銅礦床。
  • 研究超級火山成因秘密 浙大學者揭示地球內部奧秘
    2018-01-22 06:39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曾福泉 通訊員 周煒超級火山噴發概念圖多次引發地球巨變的超級火山,其成因卻與水有關。超級火山噴發概念圖超級火山成因四大因素,其中水最難捉摸超級火山是最為暴烈的地球運動,在超級火山面前,我們熟知的西西里島火山、夏威夷火山和菲律賓火山等可謂是小巫見大巫,只可稱作「小火山」。
  • 中國七大銅礦產地!中國70%以上的銅礦在這裡產出
    中國探明銅礦產地918處,富銅礦(品位>1 %)儲量佔所有儲量的35.2 %。全國28個省(區)都有銅礦的分布,較為分散。中國銅礦目前來說主要有以下七大生產基地:  一、江西銅基地  江西銅礦資本豐富,居全國之首。探明的銅工業儲量佔全國銅工業儲量的1/3,是中國銅業出產最大的基地。
  • 【報告】2017西湖學術論壇「殼幔過程與巖漿演化和成礦」精選報告
    摘要:西太平洋板塊俯衝、東亞大地幔楔及其在東亞大陸邊緣演化中的作用逐漸被學術界重視,但目前有關東亞大地幔楔的成因與化學組成、中國東部新生代板內玄武巖的成因還存在較大的爭論。前者出現在起源較淺的高矽玄武巖中,後者出現在來源於深部碳酸鹽化地幔的低矽玄武巖中;高矽玄武巖是低矽玄武巖漿侵蝕古老大陸巖石圈地幔底部而成。因此東亞大地幔楔可能存在垂向不均一性:深部地幔具太平洋地幔域特徵,受控於深俯衝的太平洋板塊;淺部地幔具印度洋型地幔域特徵,受控於古老受交代的巖石圈地幔。深俯衝太平洋板片的脫碳和脫水作用及相關的熔融和交代作用是板內巖漿成因的主要驅動力。
  • 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邱正杰等-GCA:方柱石揭示造山帶熱液金屬礦床高鹽、高氧逸度變質流體演化 造山帶內深部流體(Deep fluid)控制著地殼中深部金屬元素的活化-遷移-富集,造成金屬元素在有限地質體範圍內異常富集,形成不同類型的超級大礦,如造山型金礦床、鐵氧化物型銅金礦床(
  • 我叫德興銅礦 是中國最大在產銅礦
    原標題:我叫德興銅礦,是中國最大在產銅礦......>財智數據,該銅礦2019年產銅15.45萬噸,是國內唯一年產量超過10萬噸的大型銅礦。
  • 我叫德興銅礦,是中國最大在產銅礦……
    地處江西省上饒德興市境內,位於懷玉山脈孔雀山下,是亞洲最大的露天銅礦之一,也是中國第一大在產銅礦,根據標普全球市場財智數據,該銅礦2019年產銅15.45萬噸,是國內唯一年產量超過10萬噸的大型銅礦。今天,中國礦業報/礦業界就帶大家走進德興銅礦,看看這座礦山到底有多厲害!
  • 嫦娥四號迎第24月晝,研究成果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物質成因
    自軌道衛星實現對月球背面的遙感觀測以來,大量研究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鎂鐵質異常,相比返回樣品以及月球隕石,也有著不同的化學特性。嫦娥四號通過對南極-艾特肯盆地撞擊坑底部濺射物層的探測,發現該區域鎂鐵質礦物特徵與遙感數據相似。
  • 土衛二間歇冰噴泉現象被破解 科學家揭示其成因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土星的衛星———土衛二上間歇冰噴泉現象的成因。   直徑為500公裡、表面被冰所覆蓋的土衛二,不時地噴發出大量冰塊,形成冰噴泉現象。
  •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
    地質地球所揭示華北北緣大青山地區古元古代快速高溫進變質-退變質作用的成因 2015-11-04 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高溫-超高溫變質作用的成因機制一直存在爭議,可能的動力學模型有:(1)(弧後)巖石圈伸展,引起地幔巖漿的底侵/侵入或軟流圈上湧;(2)弧後的倒轉和加厚
  • 銅業新巨頭崛起 西部礦業玉龍銅礦改擴建工程生產啟動
    12月18日,西部礦業西藏玉龍銅業股份有限公司改擴建工程生產啟動儀式在西藏昌都玉龍銅礦舉行。
  •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研究揭示陸生植物起源標誌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5/23 12:57:13 美國康奈爾大學Jocelyn K.C. Rose、Zhangjun Fei、斯基德莫爾學院David S.
  • 南海海洋所等揭示臺灣峽谷深水重力流地貌成因機制
    研究人員利用高解析度深水多波束測深資料及多道地震剖面,在南海東北陸緣臺灣峽谷內部及周緣識別出多種深水重力流地貌,這些地貌規模隨流速降低呈逐漸減小的趨勢,揭示重力流對臺灣峽谷的強烈改造作用。  該研究揭示臺灣峽谷內部及周緣重力流地貌的成因機制,有助於理解深水重力流在世界其他大陸邊緣海底峽谷發育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為理解重力流如何造成海底峽谷內部和周緣的侵蝕和沉積現象提供新思路。研究工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