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龐慧敏 通訊員 蔣少萱
穿過長長的甘蔗林,駐足山腳下20米開外,如果不眯起眼睛細細搜索,一時間是無法看清坐在樹上曬太陽的白頭葉猴的。即使它們成群結隊,但黑白的身體在廣西崇左特有的黑白石山的掩護下,也可以完美融入,這是它們的「偽裝」。
白頭葉猴是世界瀕危、我國特有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全球野生種群僅分布在崇左,90%以上分布在崇左白頭葉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下簡稱白頭葉猴保護區),並被當地村民稱為「石山精靈」。
新生命的發現與絕境
1952年的一天,動物學家譚邦傑在崇左偶然發現了一張奇特的動物毛皮——它身體修長,頭、肩及尾部被白色毛髮覆蓋,其餘部分則呈黑色,尾巴的長度甚至超過了身體。他敏銳地意識到,這種動物很可能是一個從未被科學界發現的靈長類新種。經過調查,1955年,他首次公布了這種動物的存在,並在不久後將其正式命名為「白頭葉猴」。至此,世界上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的靈長類動物呈現在世人眼前。
「因為它的頭部毛髮呈白色,主要食物來源是樹葉,所以取名叫『白頭葉猴』。」白頭葉猴保護區管理中心科研宣教科負責人唐華興介紹說。
從20世紀中葉開始,大規模的毀林開荒和猖獗一時的非法盜獵,導致白頭葉猴的棲息地不斷萎縮、種群數量急劇下降。到20世紀80年代,全世界只剩下300多隻白頭葉猴。
突破重重阻力的守護
當地曾有捕殺白頭葉猴製成「烏猿酒」的習俗,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走進村民的家中進行保護宣傳時,村民們起初都很詫異。
禁止村民捕殺白頭葉猴是一方面,保護區管理法規還規定了不能在保護區內進行樹木砍伐、荒地開墾、放牧等行為,村民們的農業生產活動受到限制。一時間,生態保護與生產發展之間的矛盾突顯。
為保障群眾利益,崇左認真貫徹落實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提高了保護區內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2019年每畝提高5元,今年又提高6元,這兩年分別增發補償163萬元、189萬元。
經過多年的保護,白頭葉猴種群數量已增加到130多群、1200多隻。與此同時,在村莊、社區、學校,工作人員們點點滴滴的言傳身教,讓保護意識深入人心。
62歲的凌華成為白頭葉猴保護區馱逐片區的巡護員已經8年了。在保護區成立前,他是當地以養牛為生的農民,家裡幾十頭牛都放牧在如今的保護區裡。在保護區工作人員的教育和勸說下,凌華把家裡所有的牛都牽出山賣掉了,還被吸納到巡護員的隊伍中。
「山上有什麼動物、怎麼分布,路怎麼走,什麼情況我都知道!」即使每天都要走10多裡山路,凌華也不覺得辛苦,做這份工作讓他覺得很開心、很自豪。
保護工作助推生態旅遊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義務巡山的隊伍中。在保護行動中,來自政府的保護力度也在持續升級。2015年至今,經過不斷努力,工作人員已經繪製了保護區猴群分布圖,在重要區域設立界樁、界碑、交通提示等標識物上千個。在猴群集中出沒的關鍵區域,不斷增設紅外相機、攝像頭等監控設備,直接將影像傳輸至遠程監控中心。
崇左林業局副局長、白頭葉猴保護區管理中心主任吳堅寶說:「我們在板利鄉那弄下屯的G322國道上建設了全國首條白頭葉猴生態廊道。」在G322公路的兩邊有兩座山,一邊的山上猴群密集,而另一邊水源多、猴群少。近兩年,發生過4起白頭葉猴試圖跨過公路時被路過的貨車撞倒身亡事情。「生態廊道的建成為孤島化生活的白頭葉猴種群打造了生命通道,拓寬了它們的生活區域,還助推了種群之間的基因交流。」
現在,保護區管理部門已建成1個管理中心、4個管理站、7個管護點,修復棲息地300多畝,修建兩處白頭葉猴飲水源、4個飲水點。
為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助力周邊社區脫貧攻堅,崇左在白頭葉猴保護區外圍建成國家4A級白頭葉猴生態旅遊區。當地群眾不僅可以通過租讓土地獲得租金收入,還可在旅遊區就近工作,每人每年增加收入約3萬元。
更多精彩內容
原標題
經過數十年的努力,廣西崇左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頭葉猴種群數量從300多隻增長到1200多隻——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守護「石山精靈」帶來了生態效益
編輯: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