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聽說現在流行講「內卷」。
什麼叫內卷?
影視圈就有一個例子。
迪士尼。
過去提起這三個字,你會想到:
童話、公主、浪漫、想像力。
現在呢。
當有人再次提起迪士尼,Sir能想到的只剩下:
商業巨鱷、營銷狂魔、政治正確......以及,花式冷飯第一炒手。
像撲了個大街的《花木蘭》。
再追溯到之前真人版《獅子王》《阿拉丁》《小美人魚》……
迪士尼,成功緊跟潮流。
把自己從全球第一大經典IP壟斷帝國,作成全球第一「內卷人」。
當真,沒有「真香」反例?
先亮成績:
第一季,開分9.4。
第二季,剛出一集,9.7。
今年迪士尼唯一真正讓Sir興奮起來的時刻。
巨人能否甦醒還是未知。
但這兩聲噴嚏,還是打出了氣勢。
曼達洛人 第二季
The Mandalorian Season 2
「憑什麼部部9分?」
「沒看第一季來得及嗎?」
「不好星戰這一口,這人家鍋裡的冷飯,我香的起來嗎?」
知道你有很多疑問,不如Sir開門見山——
在娛樂瘋狂通貨膨脹的當下,「冒險題材」,已經是一個司空見慣甚至落伍的老詞。
但《曼達洛人》。
奇蹟般地,為它再次賦予了最迷人也最經典的魅力。
再說簡單點——
如何炒冷飯?
難就難在。
如何忘掉眼前這是一盤「冷飯」。
01
先撇開《星戰》光環。
Sir更願意這樣講述《曼達洛人》的故事:
一片無人管轄的法外之地,匪徒、惡霸、土著、賞金獵人,各方勢力匯成一鍋灰色醬缸。
當英雄?
別逗了。
蠻荒土地上,道德真空下,只有最原始的生存法則:
笨蛋死無全屍,強者刀口舔血。
要麼死,要麼變成傳奇。
丁·賈林。
一個聽過就可以忘掉的名字。
人們只會稱呼他,「那個曼達洛人」(The Mando)。
出身於一個有著極高戰鬥信仰的沒落民族,為了生計和種族使命,成為了任錢使喚的賞金獵人。
接活、殺人、收錢。
任何好惡取捨,都隱於一副冰冷麵孔(頭盔)之下,而信任與背叛卻抉擇於一線之間。
第一季第一集,最精彩的亮相。
身邊是剛剛並肩作戰的戰友,眼前是棘手的任務目標。
殺是肯定要殺的。
殺誰?
抉擇拷問,隨鏡頭推進。
突然,紅光一閃——
嘭!
戰友倒下。
是善?是惡?
問就天真了。
你別看他的臉,你盯緊他的槍。
身著披風的硬漢男主、遍布黃沙的緩慢文明、槍炮先行的戰爭邏輯,陰謀詭計下的曖昧恩仇......
這樣酷的主角。
這樣純粹的格調與口味,別說你不熟悉。
西部片。
(此處請把公屏打在「爺青回」上)
與其說《曼達洛人》是星戰IP的發揮餘熱,不如說是那個西部片黃金時代,形意兼具的借屍還魂。
反了反了。
什麼華麗冒險,什麼太空歌劇。
正統星戰,這裡沒有。
《曼達洛人》將西部片的基調一以貫之。
不僅還原了那個孤膽英雄、槍炮作伴的美學傳統。
更將星戰中,黑白各執一色的天然鬥爭掀翻。
忘掉那盤「冷飯」。
△ 《星球大戰2:帝國反擊戰》
第二季,反骨貫徹到底。
如果要Sir用一個字形容《曼達洛人》的吸引。
酷。
什麼是酷?
別低估。
不是誰上來都能耍的。
首先,直男式的冷酷。
第一集開場。
地下拳場,全員惡人。
臺上廝殺,臺下嘶吼。
命,抵不過是賭局勝負的幾枚金幣。
曼達洛人登場,來跟地頭老大談一筆交易,老大一張嘴,又是一場賭局:
「我們打賭,臺上誰死,贏了的話你獲得情報,輸了就給我你一身的鎧甲。」
西部片典型硬漢放話環節。
比的就是誰酷。
曼達洛人冷冷一句——
我不會把命運有關的事情
交給運氣決定
老子不信運氣,你丫呢?
老大更酷了。
掏出手槍:「我也一樣。」
開槍射擊,奴隸倒地,槍口一轉,現在輪到了你。
比酷環節結束。
接下來,是這世道容不下一絲仁慈的殘酷。
動手之前,曼達洛人依舊淡定,「給我情報,留你一命」。
老大納悶了,以一敵十啊:「你不說你不賭嗎?」
行,我攤牌了——
我確實不賭
話說得漂亮,事也幹得絕。
此刻英雄的魅力,無關善惡,而在「一諾千金」——
最後,曼達洛人成功制服老大,為換取情報再次給出原來的價碼:
- 你得保證你不會殺我
- 我保證你不會死在我手上
情報到手,就放過它了?
Sir只能說,下一幕設計太值得玩味了。
一槍,打爆街燈。
街道瞬間湧出藏在黑暗中的紅眼食人獸。
轉身離去,背景徒留一片哀嚎。
這裡的「酷」,又是另一層含義——
我守了江湖的「道」嗎?
守了。
我遵了自己的「義」嗎?
遵了。
說不殺你,就不殺你。
可你動殺心,我便不留後患。
酷就酷在,他朝這破敗的世道投以冷眼時,卻保留著對每個人尊嚴的不可逾越。
捆綁在英雄身上的善惡二元,在這裡被塑造出更多的解讀屬性:
強悍、規則、秩序,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英雄」一詞,再次擁有值得玩味的可能性。
02
西部風格、星戰元素、單元劇類型、任務驅動的打怪升級。
僅僅如此,就9分?
當然不。
然而。
無論是普通觀眾,還是影評人,都很難用言語去總結量化《曼達洛人》的魅力。
明明很簡單,題材也並非深刻。
但憑什麼就是爽得停不下來——
肉眼可見的,燒錢。
且會燒錢。
早在第一季時,迪士尼就為《曼達洛人》開出了每集1000萬美元的製作成本。
並聰明地把錢燒在了刀刃上。
正如這條評價所言——
「一部精雕細琢的作品,每一幀畫面裡,都在體現著每一分預算的極限。這不是一部『連續劇版的《星球大戰》』,它就是只在屏幕上播放的《星球大戰》。」
張牙舞爪的外星巨獸、驚心動魄的戰鬥場面,該炫的,是本分。
第二季,保持質量?
不可能。
要玩往大了玩。
第一集中,與這隻沙蟲巨獸長達十餘分鐘的戰鬥戲,每一幀都是無可挑剔的電影級特效。
更令人震撼的,是一點一滴質感的營造。
除了環境氛圍的奮力渲染,也有細節設定的變態打磨。
就說一個例子:盔甲。
這副象徵這主角曼達洛人身份的標誌性黑色盔甲,黑得五彩斑斕。
劇組巨資打造。
不同環境光下,折射出的不同光線強度,融入劇情代替表演完成著表達。
神秘、緊張、有善.....
除了肉眼可見的金錢力量。
作為「星戰」IP的正經外傳,更是少不了粉絲專供的情懷福利。
爆能槍、X翼戰機、R系機器人、AT-ST步行裝甲戰車等經典搭配自不必說。
有趣的,是對原系列黑點、槽點的自嘲式呈現。
比如,原作中為凸顯英雄「被迫蠢萌」、槍法奇爛的風暴兵。
第一季,特意搞了一處閒筆。
兩個士兵等待命令百無聊賴,拿地上的空罐頭練槍——
嗯,百發不中。
△ 看什麼看,射中了我還能打這份工嗎
隨後兩人百無聊賴,對口吐槽。
將原本(或許是影史上)最扁平的工具人設定變得豐滿可愛。
第二季,《曼達洛人》依舊向原系列槽點開火。
經典角色,同為曼達洛人賞金獵人的波巴·菲特,受歡迎度超高的經典反派。
這角色在《星球大戰3:絕地歸來》中。
毫無尊嚴的「死亡方式」成為星戰粉口誅筆伐的槽點——
被眼瞎的韓·索羅不小心懟到飛行器......
接著一碰即燃,原地起飛......
掉到怪獸嘴裡......
《曼達洛人》瞅準時機又是一次「夾帶私貨」。
怪獸即將襲來,為救下身穿波巴·菲特裝備的地方警長。
主角手動玩梗。
多年星戰老粉,會心一笑。
沒完。
粉絲真正的高潮在後面。
尾聲,主角跨上摩託凱旋。
塔圖因雙星落日下,遠處的主角在荒漠上馳騁,而近處出現一個背影,默默注視。
轉過身。
此時,畫幅極具儀式感地縮小。
似乎在為你們倒數:
3。
2。
1。
真·波巴·菲特現身。
傳奇歸來。
這重磅彩蛋,還是專供粉絲的情懷生意?
就算是。
你也不得不忽視《曼達洛人》對這星戰IP的野心。
03
最後,回到內卷中的迪士尼。
Sir還是要提《花木蘭》。
國內口碑票房雙撲,國外一樣沒人待見。
爛番茄50%的觀眾喜愛度,名副其實「兩開花」。
但你知道,迪士尼掙了多少錢嗎?
自家IP,自家拍,自家宣傳。
自家流媒體平臺迪士尼+上線,繞過影院分成,賺下2.6億美元的純收入。
老IP+新平臺。
為行業霸主迪士尼,開闢了賺錢的算法捷徑。
而這捷徑的代價。
就是這一部部創造力匱乏的狗尾續貂。
各種各樣的真人版,你也想不通到底有啥必要對吧......
而《曼達洛人》。
才是眼前迪士尼,最該給自己上的一課。
相比起正傳系列,持續地消耗遺產,循規蹈矩的保守打法。
《曼達洛人》更想正視經典的缺陷與遺憾,並以此突破,再次擴充那個令幾代人著迷的夢幻世界。
在Sir眼中。
《曼達洛人》在技巧上的魅力可以歸結出很多元素——
突破的西部類型嘗試、細節場面重金打造、明快節奏敘事、不落俗套的情懷再現......
(外加萌到不行尤達寶寶)
這頂級美劇的9分水準,來自各個方面疊加的有機融合。
但歸根結底。
這些有效嘗試,還是來自於《曼達洛人》骨子裡那股「酷勁」。
本劇的編劇、導演之一,喬恩·費儒。
在12年前,正是由它所導演的《鋼鐵俠》,以反叛者的姿態,開啟了一代漫威的冒險傳奇。
對於《曼達洛人》,他同樣給出承諾。
「全新的人物角色,新的時間線和冒險旅程。」
「想帶大家探索銀河系邊遠星帶的更多故事。」
簡單說,不把盧卡斯老爺子那一套放在眼裡。
囂張嗎?
囂張就對了。
因為盧卡斯當年也這麼囂張。
《星戰》怎麼來的?
沒一個人敢拍這故事的時候,盧卡斯決定自己來。
別人對他說:你瘋了。
他把星戰拍爆之後,盧卡斯依然一意孤行,不顧商業規則繼續拍他三十年前寫的「老故事」。
別人對他說:你錯了。
《星戰》成為影史不可超越的經典後,找上門的資本越來越大,指手畫腳的粉絲越來越多,盧卡斯一氣之下把版權賣掉,甩手走人。
別人又說:是你老了。
真的老了嗎?
Sir最後想說一個細節。
無論你看不看星戰,你一定知道這句臺詞:
May the force be with you.
願原力與你同在。
因為無論星戰前傳、外傳,甚至所有跟這IP有關或無關的作品,都在拿這句話炒情懷。
△ 《星球大戰》《俠盜一號》《生活大爆炸》《閃電俠》《大笑江湖》
的確,它是系列最濃重的標誌。
可它的意義,早已在沒有節制的泛濫中變得模糊。
反之。
這句話,《曼達洛人》全程沒出現過一次。
而是有新的替代——
「This is the way」。
此乃正道。
Sir不認為它能成為響徹一個時代的金句。
但起碼,它講的正是那個遊走在正邪間尋求內心正道的曼達洛人。
而非致敬哪個IP,取悅哪個粉絲。
所以,這句話Sir不僅說給迪士尼。
更想說給每一個「我們」——
做一個酷的人,很酷。
一直想做一個酷的人,很難。
但酷到掉渣。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破壞之王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