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吠陀是一門身心醫學,也是一門關乎實踐的學科,距今有5000年的歷史。但古代聖人對阿育吠陀沒有書面記錄,都是口頭傳授的傳承,直到公元一世紀時,才有學者整理成「Samhitas本集」,是只有符號的天書,沒有翻譯版本,已失傳。
婆羅門聖人遮羅迦是阿育吠陀領域最重要的貢獻者,他的文集《遮羅迦本集》,可能不早於公元1世紀,是他的上師、聖人Rsi Agnivesa (阿格尼維西)的《Agnivesa --Tantra》(阿格尼維西密續,現已失傳)的擴充與修訂版。但這之前他已受傳奇聖人Rsi Atreya (阿特雷亞)教導。這樣你就知道阿育吠陀的古老了。
阿育吠陀的字面意思是生命的科學,包括觀察、診斷、治療、預防疾病、身體排毒和更新、手術和草藥。阿育吠陀醫師們在開展治療前都會盡力探索,以全面了解患者,因為患者都是活生生的人,是會不斷變化的、有身體、有思想、有感情、有靈魂、有精神的。所以阿育吠陀又被稱作以意識為基礎的醫學體系。《遮羅迦集》中說「即便醫生的書本知識再淵博,如果不帶著關愛之火和真理之火走進病人的內心,就無法完全治療疾病。」
阿育吠陀藥神Dhanwantary,有兩雙手,左手下方手持藥罐、上方手持貝殼。右手下方手持水蛭、上方手持能量環,代表阿育吠陀治療的四個層面。
阿育吠陀也分學院派和古典派。
學院派注重理論性的知識,模板化的怎麼吃、怎麼調理,像是生產線上的流水線教程。
古典派注重怎樣建立連接和信任,講究傳承和上師,像是私人化的實踐學科。其實阿育吠陀像是中國的中醫,不是科班出來就可以有效應用的,實踐、積累、經驗是必須的,而且是絕對的因人而異的。
阿育吠陀注重整體觀,把人作為活生生的、有情感的人,從整體入手,分4步治療。
1.通過外部能量帶來的震動,如鮮花(假花和乾花對風水有影響)、蠟燭或精油的薰香等。
2.通過聲音調整內部震動,如音樂、唱誦、冥想等。
3.通過覺知在習慣、習性層面做調整。比如水果本來就是涼性,再榨成汁晚上喝身體的火元素就會完全被破壞。每天以咖啡提神、熬夜,都會使人變得乾燥、氣色差。
4.通過技法的層面,包括醫生和藥物,比如藥劑、處方、醫囑等。
每個人對相同刺激有不同反應,是因為每個人有獨特的動態,有著無處不在的五種元素為基礎的不同身心類型。五種元素從粗鈍到輕盈,依次是土(prithivi)、水(apa)、火(tejas)、風(vayu)、空(akasha)。五種元素組成阿育吠陀的三種身心類型(Dosha,有「能量」之意)。
每兩種元素構成一種體質類型。
Vata由「空」「風」組成。空間能創造物質流動。風具有流動和變化。
Pitta由「火」「水」組成。火有熱、明亮的特性。水有流動的、滋潤的特質。水火不相容,所以兩者放一起就有了很強的轉換能力。
Kapha由「水」「土」組成。土具有生長、紮根的特質。所以kapha的積極一面就是滋潤的狀態。相反就是懶。
所有的組成,只是那兩種佔主導,而非其它的沒有。而三種體質類型有的一種佔主導,有的兩種表現強、另一個弱,有的三種差不多。原始體質在精卵相遇的一刻就決定了,動態體質(即目前的狀態)會隨飲食習慣等有所變化,所以體質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在一定時期都會有一種體質佔主導,但相對平衡的人上下相差不大,不平衡的人則會有很大懸殊。
以上是阿育吠陀的介紹和療愈人體的步驟,你可以先測試一下自己的體質(網上的表格都是可以的,即使有內容的些許出入,本質是相同的),下次我們會分享阿育吠陀的飲食,從第一部開始調理身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