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 尋味星球
說起國內海島,有人會想起地位無可取代的三亞(海南島)、有人會想起《後會無期》後熱得一塌糊塗的浙江小島。
但偏愛小眾體驗的阿球卻愛往福建跑。
被稱中國馬爾地夫
福建第一大島——平潭,魅力無限
平潭,由漂浮在福建東部的126個島嶼組成,與臺灣隔臺灣海峽相望,是離臺灣本島最近的大陸海島。
阿球在2015年就因為無意間看到的一篇攻略盯上了它,看著它的知名度一年又一年地上升。
2016年,成為中國繼海南島之外的第二個國際旅遊島;
2017年《爸爸去哪兒5》第一期取景東庠(xiáng)島;
@華為終端官方微博-攝影師劉三根_ThreeGen
2019年收穫《航拍中國2》寵愛,
5月更是憑藉著「藍眼淚」頻上熱搜,連華為也將它作為了最新產品的宣傳圖。
對於蜻蜓點水式打卡的人說這裡玩兩天就夠,但對於沉浸其中的人單只是一個島嶼就能呆上戀戀不捨的兩天。
這裡商業化地剛剛好,既保持了原始的風情,但又能滿足遊客的基礎需求。
能早起的人跟著島民去逛早市,各式價廉美味小吃開啟滿足一天,剛上岸不久的魚鮮活力滿滿。
在石頭屋裡避開正午烈日,租輛電瓶車騎行環島路,一路海風撲面,無敵風景始終常伴身邊。
晚上入住老宅改建的民宿,或者在海邊扎個帳篷,生態好的海島群星閃耀。
這裡還曾是風箏衝浪國際巡迴賽的比賽地,可以成為海上戶外愛好者的天堂。
而一趟旅行是否完美,美食也是決定性因素。
平潭的美食沒有什麼花頭,大都透著一股子樸實。漫長海島生活中演變出的一樣樣小吃幾乎還保留著最初的模樣。
開漁之後,便宜地不像話的海鮮一天N餐飯都要充當主角。簡單地蒸煮上桌,什麼都不蘸,寵愛它的原始味道。
四面環海當然超會吃海鮮
就連紫菜也被這裡的人做成了寶貝
四面環海的地理位置讓平潭的海鮮資源極其豐富。
本港產的石斑魚、海蠣、鰻魚、丁香魚、文蛤、紅鱘、對蝦、各種貝類……走進大的海鮮排檔,把種類全部看一遍都要花不少時間。
白灼九節蝦、清蒸皮皮蝦、白水苦螺、爆炒小魷魚、炸糟鰻、香炒龜足、炒將軍帽、炒花蛤、拌海蠣、花蛤湯、香炒西施舌、椒鹽龍頭魚……
當地人回憶一下近一周吃過的菜單就能輕輕鬆上演一出報菜名。
鼎鼎大名的「海壇八珍」,鮑魚、乾貝、海蜇、魚翅、魷魚、鰣魚、海參、魚肚。展示著平潭「奢華一面」。
想往家帶,市場上各種魚乾魚鯗或許可以考慮一下。
除了直截了當地吃一桌,與各種主食(澱粉)的碰撞也極為美味。
人氣頗高的金鱘糯米飯,用東庠島生產的鋸緣青蟹為主要原料,與糯米一起蒸,讓每顆糯米都帶上了蟹的香甜。
當地人家裡餐桌上常出現的蟶滑湯/蟶粉,蟶醃製入味,裹上番薯粉入鍋,讓湯也濃稠滑嫩。
酸筍的加入讓這道湯有了一定的喜愛門檻。
幾乎是遊客必嘗的魚丸湯,平潭人並不在乎外形是否圓滾滾,因此碗裡的魚丸形狀十分多樣。
加入白醋、酸筍,讓這餐更有味。
不想要魚丸,還有魚片、魚餃、魚面……
學當地人早餐來一份海蠣餅,樸實海島的蠣餅特色大概就是用料比較實在。
而讓阿球最驚奇地是,這裡的紫菜也被做成了美味。據《平潭縣誌》記載,宋朝時,平潭紫菜已成為朝廷貢品。哪怕是單純的一盤炒紫菜也能讓人念念不忘。
紫菜排骨、紫菜燜芋頭、紫菜燜海蠣……聽名字看樣子平平無奇,但沒能預想到的好味道讓無數遊客驚嘆,也讓許多平潭人自豪。
你還可以在路邊小店裡偶遇紫菜餅。
除了海鮮,地瓜也受盡寵愛
提起平潭必吃,它們一定有姓名
沙地土壤讓平潭適宜地瓜生長,在以前貧窮時期,地瓜曾是最重要的主食來源。因此諸多圍繞地瓜衍生的小吃誕生並延續至今。
/時來運轉/
平潭最出名的小吃。俗名鹹(米時)。
一開始聽推薦說「時來運轉」,阿球還以為是哪家飯店的名字,後來才知道是一種小吃。
外皮由地瓜+地瓜粉製成,在石舂臼裡搗成麵團。
內餡則一般有包菜、紫菜、蝦、海蠣、蘿蔔、豬肉等,包好上鍋蒸,外皮Q彈味甜,裡面炒制好的餡料則是鹹口的,一口超豐富。
/天長地久/
俗名「油羹」,外皮製作方法與時來運轉相同,只是裡面的餡料換成了糖+花生+青蔥等,包好口下油鍋炸好後上桌。
外皮軟糯,裡面融化的糖咬下第一口就流到了嘴裡,讓這一天都甜滋滋。
/薯粉面/
麵團做法相同,之後製成麵條,比常見的麵條更有嚼勁還帶著地瓜淡淡的甜味。
加入各種海鮮或煮或炒成為海鮮面,獨特的風味讓它擁有無數粉絲。
/八珍炒糕/
製作過程是與時間的賽跑 @《食來運轉》
當地人又把它叫做「一團和氣」。
地瓜粉加水攪成稀稀的麵糊。
多種食材,當然包含各種海鮮,下鍋翻炒,滾燙出鍋時迅速澆入,瞬間的高溫讓地瓜粉變熟,迅速攪拌均勻,防止成塊。
看得見的韌性 @《食來運轉》
熱油下鍋,高溫烘烤下多餘水分迅速蒸發,凝固成餅,但比普通麵餅更加溼潤,有韌性。
/茹粉結/
花生米炒香去皮輾碎,然後將蝦、香菇、豬肉、包菜等配料備好,加入花生米和地瓜粉攪勻,慢慢加入熱水攪拌讓其變稠。
用勺子挖成一塊塊地下鍋煮,可以另外加一些海鮮、米粉,滿噹噹一碗解決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