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書店努力維繫著傳統閱讀方式
獨立書店內,真正坐下來看書的人寥寥無幾。
雖然來「社區公益圖書館」讀書的人不多,但多讀書似乎是很多人的願望。
11月,一年一度的「書香鷺島活動月」拉開帷幕。每年的此時,各式各樣的讀書活動都會讓廈門籠罩在濃濃的「多讀書、讀好書」氛圍中。
閱讀,讓許多人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走進飄著書香的「黃金屋」,尋找書籍中的「顏如玉」。然而,當人們把目光重新投向久違的書店時,卻發現,取代此前「一買一賣」的傳統書店,越來越多「異形」書店正在興起,而無論是在夾縫中生存的舊書店,還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書店,都面臨著舉步維艱的窘境。
舊書店夾縫中生存
期待交給社區打理
曾經,對許多人來說,種類全、價格低的舊書店可謂是知識的聖地;隔三差五便一頭扎進舊書店,完全沉溺在書的世界中,這樣的場景在幾年前還時常出現。
今天,在廈禾路176號的老騎樓中,被視為「廈門最後一家舊書店」的晨光舊書店,一直在艱難而努力地維繫著步入文化邊緣的舊書傳統。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走進晨光舊書店,目光所到之處都是書,就連老闆也被「埋」在書堆中,讓人一不留神,還以為老闆陶垣宏不在店中。
陶垣宏的父親退休前是新華書店舊書收購和銷售的負責人;退休後,為了眾多喜歡淘舊書的書友,1996年,他在廈禾路開了這家舊書店。
談及晨光舊書店的現狀,陶垣宏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形容。「我們遠遠地落後於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但相比其他民營書店,我們還算可以。」他說,如果處理得當,每月成本兩三千元的舊書能賣到七八千元,盈利五六千元。
提前為書店找出路
當光合作用書房等實體書店一家家歇業時,晨光舊書店卻依然屹立在老城區中。「主要是因為我們不用付每月四五千元的店租。」陶垣宏算了這樣一筆帳,書店每個月的收入約為七八千元,扣除兩三千元的購書成本,如果再扣除四五千元的店租,就所剩無幾了,「店員都是自家人,如果要花錢僱人,書店就入不敷出了。」
雖然自家房產支撐了舊書店的經營,但去年,因店鋪的房產糾紛,晨光舊書店在一年之內四度遭遇「砸場」——「他們把書推得滿地都是,焊死捲軸門」,但陶垣宏依然堅持將書店經營了下來。
如今,這場房產糾紛尚無定論。是否能贏得房產、免去書店的店租,已成了晨光舊書店能否維持下去的關鍵。陶垣宏說,「一旦需要店租,書店就得停業」。
「太累了,有時我自己都覺得枯燥。」陶垣宏說,舊書店的進書、定價、整理都是極其繁瑣的事情,他不想讓子女繼續經營書店,但更不希望舊書店從此消失。
「我覺得舊書店最靠譜的出路還是交由國家經營。」借鑑上海一家舊書店的經驗,他為晨光想了這麼一條出路:政府接手舊書店後,交由社區經營,經營者取得部分收入,其餘收入用作公益事業。但政府、社區是否願意接手?怎麼接手?這些陶垣宏都沒有底。
獨立書店封號「最美」
要商業或文藝「兩難」
近年來,獨立書店名噪一時。因發展時間較短,卻以其獨特性在行業中獲得一定的知名度,獨立書店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標。
今年3月,廈門一家號稱「中國最美書店」的獨立書店落戶華新路的一棟花園別墅。開張時,「中國最美」的標語讓這家書店賺足了眼球,甚至有人標榜道:「我不在『不在書店』,就在去『不在書店』的路上。」
有時冷清有時喧囂
店長稱,「中國最美書店」的稱號一半是自封的,一半是網友「推」出來的。但從外觀到氣氛來看,花園老別墅、灌木綠意,有陽光、有書籍,確實足以吸引許多人。
剛成立時,微博、網絡社區、論壇……從名稱到裝潢,從書籍到氣氛,這家書店似乎有口皆碑,連往日裡挑剔的網友似乎也接受了書店「最美」的稱號。
如今,在搜尋引擎中輸入「不在書店」4個字,0.31秒便可以搜索到836萬條結果,所見的評論也大多是溢美之詞。
為了區別於傳統書店,也為了尋求新的生存模式,不在書店的3層樓分成了兩部分:一二樓以書籍為主,主要用於閱讀、售書,兼營飲品、簡餐等;3樓較為空曠,不定期地舉辦讀書會、電影展、民謠演出等。
按照最初的構想,書店的經營應該順順利利。但現實中,工作日與節假日兩極化的人流量讓它陷入了矛盾之中——工作日中,偶爾會有幾人有意無意地走進書店,參觀後稱讚一聲,然後離開,真正坐下看書的人很少;周末,書店有時變得過度熱鬧,圍坐著聊天的人、絡繹不絕來參觀的人,讓有些讀者不禁感慨:「太喧囂了,不怎麼像書店。」
nu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