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傳統書店沒落夾縫中生存 「異形」書店新興

2020-12-16 廈門房地產聯合網(xmhouse.com)

  

舊書店努力維繫著傳統閱讀方式

獨立書店內,真正坐下來看書的人寥寥無幾。

雖然來「社區公益圖書館」讀書的人不多,但多讀書似乎是很多人的願望。

   11月,一年一度的「書香鷺島活動月」拉開帷幕。每年的此時,各式各樣的讀書活動都會讓廈門籠罩在濃濃的「多讀書、讀好書」氛圍中。

  閱讀,讓許多人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走進飄著書香的「黃金屋」,尋找書籍中的「顏如玉」。然而,當人們把目光重新投向久違的書店時,卻發現,取代此前「一買一賣」的傳統書店,越來越多「異形」書店正在興起,而無論是在夾縫中生存的舊書店,還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書店,都面臨著舉步維艱的窘境。

  舊書店夾縫中生存

  期待交給社區打理

  曾經,對許多人來說,種類全、價格低的舊書店可謂是知識的聖地;隔三差五便一頭扎進舊書店,完全沉溺在書的世界中,這樣的場景在幾年前還時常出現。

  今天,在廈禾路176號的老騎樓中,被視為「廈門最後一家舊書店」的晨光舊書店,一直在艱難而努力地維繫著步入文化邊緣的舊書傳統。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走進晨光舊書店,目光所到之處都是書,就連老闆也被「埋」在書堆中,讓人一不留神,還以為老闆陶垣宏不在店中。

  陶垣宏的父親退休前是新華書店舊書收購和銷售的負責人;退休後,為了眾多喜歡淘舊書的書友,1996年,他在廈禾路開了這家舊書店。

  談及晨光舊書店的現狀,陶垣宏用「比上不足,比下有餘」來形容。「我們遠遠地落後於新華書店等國營書店,但相比其他民營書店,我們還算可以。」他說,如果處理得當,每月成本兩三千元的舊書能賣到七八千元,盈利五六千元。

  提前為書店找出路

  當光合作用書房等實體書店一家家歇業時,晨光舊書店卻依然屹立在老城區中。「主要是因為我們不用付每月四五千元的店租。」陶垣宏算了這樣一筆帳,書店每個月的收入約為七八千元,扣除兩三千元的購書成本,如果再扣除四五千元的店租,就所剩無幾了,「店員都是自家人,如果要花錢僱人,書店就入不敷出了。」

  雖然自家房產支撐了舊書店的經營,但去年,因店鋪的房產糾紛,晨光舊書店在一年之內四度遭遇「砸場」——「他們把書推得滿地都是,焊死捲軸門」,但陶垣宏依然堅持將書店經營了下來。

  如今,這場房產糾紛尚無定論。是否能贏得房產、免去書店的店租,已成了晨光舊書店能否維持下去的關鍵。陶垣宏說,「一旦需要店租,書店就得停業」。

  「太累了,有時我自己都覺得枯燥。」陶垣宏說,舊書店的進書、定價、整理都是極其繁瑣的事情,他不想讓子女繼續經營書店,但更不希望舊書店從此消失。

  「我覺得舊書店最靠譜的出路還是交由國家經營。」借鑑上海一家舊書店的經驗,他為晨光想了這麼一條出路:政府接手舊書店後,交由社區經營,經營者取得部分收入,其餘收入用作公益事業。但政府、社區是否願意接手?怎麼接手?這些陶垣宏都沒有底。

  獨立書店封號「最美」

  要商業或文藝「兩難」

  近年來,獨立書店名噪一時。因發展時間較短,卻以其獨特性在行業中獲得一定的知名度,獨立書店甚至一度被認為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坐標。

  今年3月,廈門一家號稱「中國最美書店」的獨立書店落戶華新路的一棟花園別墅。開張時,「中國最美」的標語讓這家書店賺足了眼球,甚至有人標榜道:「我不在『不在書店』,就在去『不在書店』的路上。」

  有時冷清有時喧囂

  店長稱,「中國最美書店」的稱號一半是自封的,一半是網友「推」出來的。但從外觀到氣氛來看,花園老別墅、灌木綠意,有陽光、有書籍,確實足以吸引許多人。

  剛成立時,微博、網絡社區、論壇……從名稱到裝潢,從書籍到氣氛,這家書店似乎有口皆碑,連往日裡挑剔的網友似乎也接受了書店「最美」的稱號。

  如今,在搜尋引擎中輸入「不在書店」4個字,0.31秒便可以搜索到836萬條結果,所見的評論也大多是溢美之詞。

  為了區別於傳統書店,也為了尋求新的生存模式,不在書店的3層樓分成了兩部分:一二樓以書籍為主,主要用於閱讀、售書,兼營飲品、簡餐等;3樓較為空曠,不定期地舉辦讀書會、電影展、民謠演出等。

  按照最初的構想,書店的經營應該順順利利。但現實中,工作日與節假日兩極化的人流量讓它陷入了矛盾之中——工作日中,偶爾會有幾人有意無意地走進書店,參觀後稱讚一聲,然後離開,真正坐下看書的人很少;周末,書店有時變得過度熱鬧,圍坐著聊天的人、絡繹不絕來參觀的人,讓有些讀者不禁感慨:「太喧囂了,不怎麼像書店。」

null

相關焦點

  • 廈門傳統書店沒落夾縫中生存 「異形」書店新興
    每年的此時,各式各樣的讀書活動都會讓廈門籠罩在濃濃的「多讀書、讀好書」氛圍中。  閱讀,讓許多人停下匆忙的腳步,重新走進飄著書香的「黃金屋」,尋找書籍中的「顏如玉」。然而,當人們把目光重新投向久違的書店時,卻發現,取代此前「一買一賣」的傳統書店,越來越多「異形」書店正在興起,而無論是在夾縫中生存的舊書店,還是那些看上去很美的新概念書店,都面臨著舉步維艱的窘境。
  • 全民閱讀實體書店的愛與哀愁:夾縫中求生存
    隨著電子書的橫空崛起,實體書店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有人說實體書店迎來了回潮的第二春,有人說這只是同行之間幹了一碗兒雞血,實體書店依然沒能走出料峭的寒冬。那麼,鄭州的實體書店如何從電子閱讀中成功逆襲增加書香味兒,實體書店路在何方,又該如何打破傳統思維開拓創新?記者採訪了幾家書店的經營者和讀者,希望通過他們的講述和思考,能夠幫實體書店撥開迷霧,把前路看得更清楚。
  • 廈門獨立書店之旅
    這是本人見過最美的獨立書店,老別墅改造,種滿了花花草草,位置比較偏,鬧中取靜,但還是很多遊客與文青慕名而來,尤其是愛拍照的妹子,還有很多知名劇組來這邊取景,但是書不打折,二樓的書可借閱,大多是愛書店之人捐贈,提供餐飲,意面已經小有名氣; 2。
  •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新華書店也轉型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 【編者按】2016年11月28日,出版商務周報在其微信公眾帳號發起了「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評選」的投票,請讀者在今年新開的30家實體書店中選出自己心中的「十大」書店。
  • 廈門書店變形記
    從操盤光合作用書房,到創辦曉學堂,再到蟲洞書店,20多年的光景裡,蘇曉東一直沒有放棄對書店的探索和耕耘。這20多年裡,文化行業在網際網路和各類新技術的衝擊下不斷迭代,廈門的書店行業並未蕭索凋零,反而頑強衍生出一代又一代的生存模式。為何廈門能夠成為書店、書人的淵藪?為何廈門書店能夠不斷變形重生?歷經風浪之後,又能否經受今年疫情大考?一切的故事,還得從上世紀講起。
  • 網紅書店頻頻有人「打卡」 舊書交易夾縫中求生存
    近日三秦都市報記者走訪發現,當下最火的「網紅」書店與舊書市場,正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前者頻頻吸引著大眾眼球,後者生存空間越壓越小,不得不街頭「打遊擊」。同是關乎閱讀,二者的市場現狀也呈現出兩種不同走向——前者因「爆表」的「顏值」,吸引了大量觀光「打卡」的「遊客」,真正的讀者反倒不多;後者有市場有需求,卻缺少一個與讀者充分接觸的平臺。
  • 部分實體書店逐漸沒落 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實體書店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租金壓力、網店攻城略地打響價格戰,近兩三年,在各大城市裡,曾經讓讀者流連過的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也逐漸沒落。  那些消失的曾經的書店風景:北京龍之媒、上海季風、廣州缺書店……如今總會有些愛逛書店的人前來憑弔,或在微博慨嘆,讓人不盡唏噓。  「如今愛逛書店的人未必在書店買書。
  • 廈門書店變形記
    從操盤光合作用書房,到創辦曉學堂,再到蟲洞書店,20多年的光景裡,蘇曉東一直沒有放棄對書店的探索和耕耘。這20多年裡,文化行業在網際網路和各類新技術的衝擊下不斷迭代,廈門的書店行業並未蕭索凋零,反而頑強衍生出一代又一代的生存模式。為何廈門能夠成為書店、書人的淵藪?為何廈門書店能夠不斷變形重生?歷經風浪之後,又能否經受今年疫情大考?一切的故事,還得從上世紀講起。
  •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新華書店也轉型
    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顏值高!面積大! 【編者按】2016年11月28日,出版商務周報在其微信公眾帳號發起了「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評選」的投票,請讀者在今年新開的30家實體書店中選出自己心中的「十大」書店。
  • 廈門與福州的獨立書店風景線
    記者施辰靜攝   一個愛書人的福州書店記憶,一家傳統書店經營者的生存之道,一個書店模式的複製和推廣,都市中的獨立書店,有困難,也還有希望。  從荒島到群島閱讀讓都市不孤獨 一種書店模式的複製  在廈門,民族路本就不算熱鬧,而這片老舊的騎樓中,居然還嵌進了一家書店,30平方米的店面裡放了數千本舊書之後,剩下的位子剛剛夠進出。
  • 投票|2016十大新興實體書店評選
    「2016年十大新興實體書店」將作為《出版商務周報》「年終盤點專題」的一部分,在2016年12月18日出版的報紙上進行呈現,同時在《出版商務周報》官方微信、微博、網站進行傳播。本次評選秉承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以創新性、前瞻性、新銳性為標杆,尋找在轉型升級的時代背景下,引領行業創新、推動全民閱讀的實體書店。
  • 怎樣在夾縫中突圍? 實體書店打特色牌!
    6家書店被市委宣傳部(市新聞出版局)授予2020年溫州市優秀特色書店稱號。  近年來,儘管溫州的實體書店受到網店衝擊,但仍堅守在各處,把書香帶給讀者。溫州實體書店如何在夾縫中突圍?有哪些特色?記者日前進行了走訪。  向多元業態文化空間轉變  每當夜幕降臨,位於市區南塘風貌街的無料書鋪品牌店「書盒1670」就成了「書蟲」聚集地。他們在這裡看書交友,參加沙龍、脫口秀、展覽等活動。
  • 西西弗沒有「書店」
    導語:國內書店的沒落,或許始於新華書店。新華書店見證了一代人的成長,卻也在我們這代人成年後迅速沒落,如今已慢慢在各大城市的中心消失。隨著新華書店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如今是方所、鍾書閣、西西弗書店等在國內各城市的崛起。
  • 夾縫中的縣城書店
    但在一條被時間遺忘了的小巷裡,時間仿佛凝固,還是7年前的模樣,同樣被遺忘的,還有小巷盡頭的書店。7年前,雅喆書店正鼎盛,每天迎來送往許多愛書之人,在射陽城,雅喆書店和鼎鼎有名的新華書店享有「南新華,北雅喆」之稱。
  • 西寧書店「生存」圖鑑
    當下的西寧市場,幾何書店、西西弗書店等一批獨具特色的新興書店悄然崛起,新華書店等一批老牌書店則紛紛轉型、迎合時代潮流。咖啡、餐飲、文創等商品走進實體書店,書籍不再是書店的唯一主宰。 前幾天趁著世界讀書日,拓虎市場數據就西寧現存書店展開了調研。現將西寧現存部分大型書店匯總如下,希望能為您所用!
  • 書店,你的未來在哪裡?
    傳統、保守的單一圖書銷售模式日趨萎縮沒落,而那些別具一格、充滿特色、多元化賣書方式卻在慘烈的競爭中勝出。市場正在追問——    鏡頭    「小書店不堪承受狂漲的房租,作為鼓浪嶼上唯一的人文書店,即將離去。
  • 傳統實體書店出路何在?
    昨日記者走訪多家位於北京的光合作用書房獲悉,北京7家直營店和廈門剩餘的5家分店已經全部關閉。光合作用創始人孫池對媒體回應稱公司只是歇業,並非關門。不過其證實公司高層已在她的建議下辭職。這意味著儘管通過轉型晉升為國內民營圖書連鎖老大,但其仍未逃脫行業魔咒。
  • 部分實體書店逐漸沒落 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實體書店靠租書拓展生存空間  租金壓力、網店攻城略地打響價格戰,近兩三年,在各大城市裡,曾經讓讀者流連過的一些模式、風格獨特的好書店也逐漸沒落。  那些消失的曾經的書店風景:北京龍之媒、上海季風、廣州缺書店……如今總會有些愛逛書店的人前來憑弔,或在微博慨嘆,讓人不盡唏噓。  「如今愛逛書店的人未必在書店買書。
  • 實體書店倒閉成風 小書店如何支撐
    據中華全國工商聯合會書業商會調查,在過去10年裡,有近五成的民營書店倒閉,而倒閉趨勢還在加劇。「基層書店的經營情況確實不樂觀。」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總編輯馬汝軍最近到上海、杭州、廈門等地調研,所見所聞令他憂心。「大城市的大書城還比較好,但是很多書店的一層也已經租出去了,圖書被擠到了二層以上。小書店越來越少,在街上基本看不到小書店。」
  • 好好逛書店:廈門不在書店
    對我來說,好好逛書店永遠都不等於好好拍照/自拍,而是認真地挑本書,再藉由買書的過程,和這間店以及店員產生交集,進而去感受書店想要傳遞給讀者的一種感覺。所以,我想要寫一系列關於「好好逛書店」的文章,來記錄我在逛這些書店的過程中觀察到事,以及在和每家書店的店員產生交集的過程和他們帶給我的感動與收穫。好好逛書店,先從不在書店說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