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華似水匆匆一瞥
多少歲月輕描淡寫
想你的心百轉千回
莫忘那天你我之間
——黃磊《似水年華》
年華如水,匆匆而過,記憶讓一切都變得美好,那原本一個普通的鎮子,經過歲月的凝練,變成了煙雨江南的古鎮,它已經不單純是一個名字,提起它,你會想到小橋流水人家,想到煙雨朦朧的寧靜,想到關於愛情關於記憶的美好,它就是優美至極的烏鎮。
作為江南四大名鎮之一的烏鎮,總有些卓爾不群,這或許要歸功於一部00年代的電視劇《似水年華》,這是一部由黃磊自編自導自演的新人文劇,在當時紅極一時,撩撥著那個年代的歲月浮紗和那時文青們的浪漫與憂愁。
因感情挫敗從北京返回烏鎮的文(黃磊飾),與撫養自己長大的齊叔(朱旭飾)為伴,在烏鎮的書院整理古籍,日子像烏鎮的小橋與流水一樣平淡寧靜,唯有少女默默(李心潔飾)活潑好動,為這平靜的烏鎮點綴一點靈動。如果不是英(劉若英飾)的到來,或許這裡的時光就不會有什麼褶皺。英與文相識於書院裡,隔著泛黃的古籍,兩雙眼睛彼此照見,那靈魂相通的一瞬間,成為了永恆,也開啟了一段平淡卻刻骨銘心的愛情故事。
最終英嫁給了臺北的男友,文也娶了暗戀自己的默默,這段往事銘刻在烏鎮的牆壁上,小橋上和水紋裡,當時光流逝,年老的文在烏鎮的院子裡,想念起曾經的舊事,時過境遷,物是人非,而烏鎮還是原來的樣子,好像什麼事情都沒有發生過,也好像每一片青瓦裡都寫著故事。
這是一首舒緩的鋼琴曲,訴說著悠悠的情絲,沒有駁雜的人物關係,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整部電視劇就如同一首清淡的散文詩,古樸的窗欞、傾訴的鋼琴、石板小橋、幽深的巷子、泛黃的古書還有雨水點起的波紋,都成為詩的韻腳,也是獨屬於烏鎮的優美意象。
帶著這樣的想像,去烏鎮成為一個由來已久的心願。
烏鎮,是旅行計劃的一部分,看過了聞名遐邇的西湖,走過了西溪溼地,或許是因為行色匆匆,沒有預期的那麼震撼人心,心裡不免有些失望,再加上旅途勞頓,那旅遊的興致已經變得很淡了,在去烏鎮的路上,也幾乎沒有報什麼大的希望了,心裡想著也不過是跟燈紅酒綠的西塘一樣,有幾處古舊的房子罷了。
狹窄逼仄的街道,兩側褐色的木門相對,白色的牆壁已斑駁成青色,路上的石板錯落的鋪展著,伸向悠悠的街口深處。這裡的生活應該是與世無爭的吧,你仿佛能聽見柴米油鹽的市井氣息,聽見鄰居隔路打著招呼,聽見母親喊著玩耍的孩子吃飯,甚至會不經意得抬頭聽見二樓的小窗子吱呀一聲向外打開,隨後露出一個俊俏的江南女子,笑臉相迎。
從胡同裡走過,總覺得空間狹窄的很,而進入到院子裡,則是別有洞天,邁過門檻,一間一間的進深,遵循著千百年來到的禮序,這裡上演過多少悲歡離合的家族故事,人與故事早已作古,而宅子仍在,晴朗的日光還是會透過一方天井照進來,照在陳舊的窗格子上。
在酒坊裡,一壇壇的酒罈密密排列著,散發著濃鬱的酒香,在染坊裡,青藍的布匹高掛,還在微風中擺動著,而小巷子的牆角,幾株碩大的芭蕉依舊翠綠,都要漫過牆頭青瓦了,時光好像在這裡不曾逝去,你仿佛能感受到舊時的人還在這裡生活著,沉靜儒雅的黃磊在布匹之中凝思著,溫婉的劉若英穿著白色的大衣,跑進悠長的小巷。
烏鎮的橋是最別致的,從臺北再次歸來的英與文相遇在橋上,那淡然的相視一笑,心意便如橋一般相通,通濟橋、通安橋、鹹寧橋,還有一座精緻的廊橋——逢源雙橋,此橋取義左右逢源,中間廊壁相隔,傳說走雙橋有男左女右的習俗,當年黃磊劉若英上此橋時,分橋而過,而在橋上時,透過小窗格窺探彼此,情誼繾綣。在逢源雙橋上,是烏鎮美景最重要的的觀賞地,東市河岸楊柳依依,窗閣枕水,烏篷船在河上緩緩而歸,欸乃的船槳水聲,在時光中搖蕩著。
夜晚的烏鎮應該是極美的,但是因為時間倉促,已無福消受了,當河岸的廊簷上點起紅燈籠,依稀照亮粼粼的水波,烏篷船穿水而過,槳聲燈影,應該不比十裡秦淮遜色吧。
當再遇烏鎮時,劉若英說:「再次重逢,變得是我們經歷的故事,不變的是我們的心,心的烏鎮,來過,便不曾離開。」那些關於美,關於記憶的東西,一直留存在我們的心底,即使年華如水逝去,即使此身註定漂泊,那些美好依舊在,那些心靈之鄉,也依舊溫暖著我們。
書生曰:即使是最痛苦的事情,在時光中也會散發記憶的幽香,一如烏鎮,是似水年華成就了烏鎮,也是烏鎮成就了似水年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