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前臺灣小鎮積極融入平潭旅遊產業發展布局,成為深化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的一個生動縮影
近日,記者來到澳前臺灣小鎮,處處感受到濃濃的臺味兒:別具閩南建築風格的樓宇林立著,各種臺灣食品、紡織品琳琅滿目,兩岸客商在此聚集……
依託地緣優勢,借力開發建設,澳前臺灣小鎮已成為兩岸經貿往來的一張「燙金名片」。短短3年多時間,這裡不僅成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還入選福建自貿試驗區「十大功能性平臺」、福建省首批「閩臺婦女合作發展基地」。
如今,「去平潭買臺貨」成為平潭開放開發的一大看點和旅遊市場的一大亮點。據了解,自2014年6月17日開業至今年3月底,小鎮已累計進口臺灣商品約24.47億元、銷售約25.83億元。
補助多市場活
平潭英達對臺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巧英來自臺中,是澳前臺灣小鎮首批創業者之一。
從最初守著一家店、月營業額僅800元,到如今的5家店鋪,英達所銷售的臺貨涵蓋酒類、食品、日用品等。「去年,盈利額度增加20%左右。」林巧英笑著說,沒有盈利怎麼會擴張?
林巧英的首家店籤約時間早,能享受到「租四年免租三年」的租金扶持。「4年間只需支付租金8萬元左右,還能分成4年繳納。」林巧英說,澳前臺灣小鎮政策扶持很給力。
政策扶持,讓兩岸商家更有信心深耕澳前臺灣小鎮。此前,平潭出臺《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扶持措施實施細則》,商戶可享受租金優惠、物流補貼、電費補貼、人力成本補貼等。截至3月28日,商家們已獲得1422.15萬元補貼。
近年來,小鎮以豐富多樣的活動為載體,帶來更多的人流量,讓商家營業額不斷攀升。
開業以來,澳前臺灣小鎮已連續舉辦三次新春系列活動,包括兩岸商家尾牙宴、新春開市儀式、購物抽獎活動等。今年新春舉辦的開市活動,吸引更多遊客前來,僅春節7天假期人流量達3.7萬人次,商家日營業額增長2倍多。
此外,小鎮還舉辦旅遊文化節,包括臺灣歌星演唱會、情人節活動、創意集市等;連續兩年組織商家參加海峽經貿交易會,重點展示原產自臺灣的六大類民生產品;依託會展中心定期舉辦相關展會、展覽活動,帶動小鎮人氣……
在市場的積極帶動下,小鎮已籤約入駐284個商鋪,包括13個臺灣縣市主題館、208個臺灣品牌旗艦店和特色商鋪等,從業人員達800人,其中臺胞約150人。
政策優 信心足
來嵐第二年,店鋪就能盈虧持平,這讓林鈺賓很滿意。
他是金門遠東高粱酒廠總裁執行秘書,2016年酒廠在澳前臺灣小鎮開有商鋪,專賣高粱酒。最初,他是抱著「先虧3年再賺錢」的預想來平潭的。
「2016年進駐初期,銷售利潤達到50%左右,但算上實際支出,是處在虧損狀態。」林鈺賓說,沒想到2017年,店鋪就打了個翻身仗,實現銷售額和支出持平。
店鋪在平潭順利發展,得益於眾多優惠政策落地。「酒類稅金較高,但在澳前臺灣小鎮銷售臺灣酒,稅金就能降低,提高了產品競爭力。」林鈺賓說。
在澳前臺灣小鎮銷售臺灣白酒,還有一個優勢。2014年12月,平潭試點採信臺灣檢驗檢測結果,破除進口臺灣白酒通關之限:原來,臺灣白酒要進入市場銷售,需要進行抽檢,通常抽檢率為5%;現在,只要證書合格,就不用再進行抽檢,大大節約成本。
這些年,「實驗區+自貿試驗區+國際旅遊島」釋放多重利好,澳前臺灣小鎮從改革和政策入手,讓臺灣產品進口更順暢。
2014年6月17日,澳前臺灣小鎮開業,六大類商品可享受免稅政策;同年8月,出臺支持平潭對臺小額貿易市場發展的15條措施,創新標籤「快審快核」模式、對一般臺灣商品不實施檢驗等;去年1月,國務院批准平潭對臺小額商品交易市場現行經營範圍內輕工業品類新增玩具、眼鏡、珠寶首飾、日用化妝品、家用醫療器械等五類商品,對臺貿易發展迎來新格局。
其間,平潭還積極引進成熟的報關、報檢、進口代理等第三方服務公司,降低中間環節成本,加緊推進倉儲設施規劃建設,在澳前臺灣小鎮加強市場行政服務,為入駐商戶提供一條龍、一站式服務。
擺在商家面前的門檻沒了,市場秩序良好,不僅控制物流時間,還極大降低商戶經營成本。
來自臺中的王大友,在2014年10月和兩個哥哥一起來嵐創業,設立平潭好棉國際貿易有限公司,主營日用品。開店至今,銷售額逐年遞增。
「從市場來看,平潭的淡旺季明顯,5月至10月,遊客量較大。」王大友說,但自家的商鋪並不存在淡季,因為每季市場都有不同的銷售需求。
市場的反應為商戶帶來極大的信心,商戶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如今,金門遠東高粱酒廠有了在嵐設廠的想法。「已經在做方案啦,去年底就開始籌備了。」林鈺賓說。
面對無限廣闊的發展前景,作為澳前臺灣小鎮的運營方,平潭自由貿易區兩岸發展有限公司也有了新的計劃。「下一步,澳前臺灣小鎮將進一步爭創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加速推進兩岸青年創業街項目、遊艇產業園街項目,完善相關配套設施。同時,繼續以活動營銷,辦好第三屆旅遊文化節等活動,帶動小鎮發展。」該公司相關負責人說。(記者 林霞 王鳳山)
來源:福建日報
責任編輯: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