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就像是齒輪,在不停地運轉,也在不停地磨合。當歷史的稜角被磨平的那一天,很多真相也浮出水面。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句話:「歷史就是一個大轉盤,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我們先拋開這個結論的對錯。當你真正翻開史書想要證實的時候,你會發現很多事情讓你驚訝且迷惑,許多不謀而合的歷史在你面前「重演。」
縱覽整個世界文明發展史,有多少隕落在這場煙雨中驚人的相似?這樣不簡單的「重複」,真的是某個瞬間的機緣巧合嗎?令人深思且詫異。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中國歷史上的三次巧合。
孿生兄弟
歷史發展到現在,朝代更替是不變的鐵律。中國24個朝代之中,有兩個顯得尤為特別,那就是秦朝和隋朝。兵荒馬亂動蕩不定的時代之下,他們的相似之處令人矚目。人們對它們的印象或許就是「短命」的代名詞,僅僅這兩個字也足以吸引對它的興趣,更不要說封建大一統的體制下,諸多相似的共同點。
秦在統一之前,春秋戰國的諸侯紛爭,無辜的人民遭受著戰爭帶來的痛苦。因為變法,秦朝一朝六國的發展水平,從經濟和軍事上已經有能力統一全國。到了嬴政時期,兼併六國,實現了第一次大統一,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而隋朝在建立初期,是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南北對峙分裂時期,長期戰亂百姓遭殃,隋朝結束戰亂再次實現大一統。
秦朝從公元前221年統一開始,到公元前206年結束,秦朝一共持續了15年;隋朝從公元581年建立,到公元618年李淵滅隋,隋朝一共持續了37年。短命不說了,還都亡於二世手中,真的這麼巧合?在國家和人民面前,都是以「暴政」著稱;文化經濟方面,都加強了統一;建築方面,一個修建長城一個修建大運河,都是現在的偉大建築,這是「複製粘貼」吧……
如出一轍
西晉東晉、南宋北宋的建立在諸位的眼裡或許感到陌生,因為它們好像沒有任何的交集和淵源,可我認為,它們有著高度的相似性。兩個朝代在建立之前,人們都在經歷著一場空前的災難。可出來結束這些戰亂的,並不是隋秦一樣的方式,而是「手段。」首先二者都是武將建立的王朝,那我們再來看一下他們的建立過程。
西晉在沒有建立之前,魏國政權是很多人在爭鬥。隨著時代的發展,司馬家族在朝中日益得勢,最終取代魏,有了西晉這個王朝;而北宋是在後周王朝國難之時,趙匡胤打著救國的旗號,發動陳橋兵變,卻被部下武將黃袍加身,篡權後周,建立大宋。東晉和南宋也都是他們家族的王朝延續,司馬家族南逃,趙構南逃,這恐怕也不能用相似代替了吧?
後來兩個國家在傾覆存亡之際,都有機會復國。可因王朝內部矛盾,貽誤戰機,自然也走向了亡國之路。東晉那些渴望復國的武將們拼死奮鬥的時候,東晉王朝內部大臣們出現了分歧,陷害並殺死戰前武將,導致北伐無助;南宋嶽飛率領嶽家軍,北伐收復大片國土,但被秦檜陷害,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殺害。他們俯仰天地,最終也都被「屠城」,商女不知亡國恨啊……
始終天命
其實這一點很多人沒有想到,但這對一些宿命者來說似乎已經被「註定。」夏朝的建立是第一個將「家天下」變為「公天下」的朝代,在堯舜禹時是部落聯盟,採用的是「禪讓制」,就是選擇有才能的人繼位,按照形式舜也成功即位。因為當時舜在位的時候,水患問題一直未被解決,後來禹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治水有功,自然也做了舜的繼承人。
不過根據當時禪讓制的規則,禹的位置是要傳給伯益的。不料禹的兒子夏啟在與伯益的權威爭奪中殺死了伯益,隨後夏啟繼位。可這麼長時間了都這麼流傳下來,到你這就行不通了?部落首領扈氏對他破壞禪讓制的做法非常不滿,隨後夏啟便調動軍隊出徵扈氏,扈氏戰敗。從此,「禪讓制」變為「世襲制」,這個制度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
夏啟在離去之後,部分權力得到了流失。因為東夷族的進攻,繼承王位的太康逐漸失去了權威。經過一些大臣的幫忙策劃,夏朝權力重新被掌握,就是後來人們所熟知的「太康失國」和「少康興國。」為了國家的發展和百姓的生活,從那時候開始他們也非常樂於同周邊人們搞好關係。可傳承到夏桀時,他卻一味地貪圖享樂,重用亂臣賊子。鳴條之戰後,夏朝從此滅亡。
有人認為這不是正常的更替嗎?但我們不難發現,「家天下」的夏由夏啟開啟,由夏桀所滅亡。而「啟」的意思是開啟,「桀」諧音「結」束的結,即為終結。「開啟」和「結束」,這真的是一種巧合嗎?對於這個問題真的很難回答,歷史的背後似乎有一雙無情的手在推動。到底是不是天命,我們誰也說不清楚。
關於這個問題,你有什麼樣的看法,歡迎在評論區交流探討。
參考文獻:
《泊秦淮》
《過故洛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