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洞周圍氣體是冷的還是熱的?天文學家有了新發現

2020-12-21 長沙新聞網

  黑洞周圍的氣體是冷的還是熱的?

  在我們的印象中,離黑洞的事件視界越近,氣體的溫度應該更高。但位於智利沙漠的阿塔卡馬大型毫米波陣望遠鏡(ALMA)看到銀河系中心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出現了較冷氣體,該研究結果日前發表在《自然》雜誌上。

  發現溫度較低的氣流

  不久前,天文學家公布了首張黑洞照片。為得到這張黑洞照片,天文學家動用了遍布全球的8個毫米/亞毫米波射電望遠鏡,組成了一個口徑一萬多公裡的「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對星系M87中心的黑洞和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人馬座A*進行了連續觀測和數據分析。但由於銀河系中心黑洞的數據比較難處理,所以當時只公布了星系M87中心的黑洞照片。

  而這一次,ALMA看到了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氣體。銀河系中心離地球大約2.6萬光年,這裡充滿了星星、星際塵埃雲,以及非常熱和相對較冷的氣體。科學家們認為,這些氣體在黑洞周圍的軌道上運行,而且這些氣體距離黑洞的事件視界大約為十分之一光年。

  然而,目前天文學家只能對其中較熱的、稀薄的氣體流進行成像,這些氣體大致呈球形分布而且沒有明顯的旋轉。其溫度估計為1000萬攝氏度,約為太陽核心溫度的三分之二。在這個溫度下,氣體在X射線波段發出光芒,可以通過太空X射線望遠鏡進行研究。

  除了熾熱的發光氣體之外,天文學家們使用毫米波望遠鏡在距離黑洞幾光年內的範圍發現了大量相對較冷的氫氣(約1萬攝氏度)。

  「之前我們認為,黑洞周圍的氣體溫度比較高。為什麼存在比較冷的氣體,還有待分析。」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苟利軍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目前還不知道這些較冷的氣體如何促使沉積物落入黑洞。

  有助於探尋吸積模式的奧秘

  「與事件視界望遠鏡的觀測相比,ALMA這次看到的吸積盤尺度更大,而與之前X-射線觀測相比,則尺度又小一些,距離黑洞中心更近,這有助於觀測分析物質如何落入黑洞之中。」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學雷說。

  苟利軍表示,以前也能觀測到黑洞的氣體輻射,但沒有觀測到圍繞黑洞旋轉的氣體流。

  觀測到的模糊圓盤為天文學家研究吸積盤提供了新視角。「這次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銀河系中心黑洞物質的分布情況。而且,黑洞有不同的吸積模式,但哪種吸積模式在銀河系中心的黑洞中發生作用,我們並不清楚,而這些觀測有助於解決這些問題。」陳學雷說。

  隨著黑洞照片公布而名聲大噪的EHT,等效孔徑有一萬多公裡,這次研究只啟用了毫米波段的ALMA,所以看到的吸積盤尺度要大一點。「望遠鏡口徑越大,解析度越高,但只能看到尺度比較小的區域。」苟利軍說。

  具有觀測銀心的先天優勢

  ALMA的靈敏對於發現較冷吸積盤功不可沒。ALMA位於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馬沙漠中,那裡海拔達5000米,終年乾旱。「銀河系的中心對著南半球,這意味著南半球的ALMA具有持續觀測『銀心』的先天優勢。如果沒有ALMA加盟,EHT的觀測靈敏度將大大降低。」陳學雷說。

  銀河系中心黑洞周圍的輻射強度足以電離氫,導致被電離的氫和電子不斷重新結合成氫原子,這種重組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毫米波信號,這種信號能以極少的損耗到達地球。苟利軍說:「ALMA憑藉其卓越的靈敏度,能夠檢測到這種微弱的無線電信號。」這些觀測結果使天文學家能夠繪製位置圖並追蹤這種氣體的運動。

  研究人員通過映射由於都卜勒效應引起的電磁波波長變化,可以清楚看到氣體圍繞黑洞旋轉。陳學雷表示,這些信息將為黑洞吞噬物質的方式以及黑洞與周圍物質的相互作用提供新線索。(實習記者 代小佩)

相關焦點

  •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黑洞 迄今最大黑洞在哪裡長什麼樣
    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黑洞 迄今最大黑洞在哪裡長什麼樣時間:2019-11-28 20:22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天文學家發現迄今最大黑洞 迄今最大黑洞在哪裡長什麼樣 黑洞在我們的印象當中是恐怖的,能夠吞噬所有的東西,而中科院國家天文臺發現了迄今最大黑洞,70倍太陽質量恆星級黑洞
  • 黑洞的「甜甜圈」實際上是黑洞「噴泉」?
    博科園-科學科普|求贊 求關注通過計算機模擬和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的新觀測,研究人員發現,活躍的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氣體環並不是簡單的環形。相反從中心排出的氣體與下落的氣體相互作用,形成一個動態的循環模式,類似於城市公園的噴泉。大多數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數百萬或數十億倍。其中一些黑洞非常活躍地吞噬物質。但天文學家認為,物質不是直接落入黑洞,而是在活躍的黑洞周圍聚集,形成一個環狀結構。
  • 天文學家首次拍到「黑洞」周圍塵埃運行圖像_遊俠網 Ali213...
    4月8日,新聞報導「事件視界望遠鏡(EHT)」將在4月10日晚上9點公開全球首張「黑洞照片」。現在國外媒體報導,天文學家第一次直接拍攝到圍繞超大質量黑洞運行的塵埃圓環圖像!
  • 天文學家發現了來自銀河系中心黑洞的前所未有的閃光
    在又一次試圖證明愛因斯坦標誌性引力理論的嘗試中,我們發現了更奇怪的現象:一種前所未有的閃光從銀河系中心黑洞中發射出來。 藝術家對接近人馬座氣體雲的模擬 說明:ESO/MPE/Marc Schartmann 銀河系中心有一個將近四百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叫做:人馬座
  • 銀河系的黑洞附近環繞的冷氣團,直徑竟然是黑洞的20000倍!
    圖源:NRAO/AUI/NSF;S.Dagnello天文學家利用阿塔卡馬大毫米/亞毫米陣列(ALMA)天文臺發現了一個未被關注到的、圍繞在銀河系核心的黑洞附近的冷氣體團。在超大質量黑洞周圍,吸引力十分強烈。這個被稱為人馬座A星的龐然大物,質量大約是太陽的400萬倍。
  • 2020年,天文學家發現了這10個巨大的黑洞,其中一個很詭異
    除了設置記錄以外,這項發現是首次在所謂的「禁止」區域中觀測中等質量的黑洞。雖然天文學家已經粗略地觀測到了相對於太陽質量的小質量黑洞,並且知道星系中心存在相比太陽質量大數百萬倍的巨大黑洞,但是從來沒有人有證據證明這些中等範圍的黑洞。它們確切的形成依然是一個謎團,科學家也正在努力地揭開這個謎團。
  • 巨大又貪婪:回顧2019年度之最——7個金屬的黑洞發現
    5月13日,天文學家們觀測到這一黑洞周圍的區域亮度是之前最亮時的兩倍。亮度的突然猛增顯示,許多星際氣體和塵埃掉入了黑洞的中心,並被其消耗了,量如此之多,世所罕見。這使得我們銀河系的黑洞得到了一個不好的名聲,它在變得更加飢餓。
  • 一億多年內的質量增長一萬倍,為何一百多億年前的黑洞是氣體形成
    通過計算機模擬得出結論,宇宙的最早期,有大量的黑洞他們將宇宙中的一些氣體大量的聚集在了一起,並且在給他們一個重力束縛與擠壓,便形成了坍塌黑洞,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原始黑洞,原始黑洞與現在宇宙新形成的黑洞相比較,原始黑洞的體積面積更小,幾乎肉眼不可見,但是其質量比黑洞要大。
  • 錢德拉天文臺觀測到迄今宇宙最早「隱形黑洞」
    天文學家使用美國宇航局錢德拉X射線天文臺觀測到迄今最遙遠的「隱形黑洞」,它屬於宇宙最早期被氣體隱藏的黑洞。超大質量黑洞的質量通常是太陽的數百萬至數十億倍,通過吸入周圍物質成長,快速增長在黑洞周圍的一個較小區域並會產生大量輻射,科學家稱這個極其明亮、緊湊的來源為「類星體」。
  • 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天文學家推測:黑洞合併可產生光
    [PConline 資訊]任何熟悉黑洞的人都知道,黑洞的引力很高,連光都逃不掉,一種新的理論認為黑洞合併可以產生光。據外媒報導稱,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American 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的天文學家近日描述了第一次從黑洞合併中發現的光。
  • 天文學家確定銀河系中央神秘天體
    然而在過去幾個月中,G2並沒有產生預測中的宇宙焰火,天文學家便又有些摸不著頭腦了。如今,一個研究小組認為他們已經摸清了為何什麼都沒有發生:G2並不是一個氣體雲,而是一顆由最近剛剛合併的一對恆星形成的奇異且更為穩定的天體。   位於銀河系中央的氣體和塵埃雲是非常難以觀測的。
  • 一個超大型黑洞失蹤了,天文學家正在尋找它
    宇宙中幾乎每個大星系的中心都有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是太陽的百萬倍或數十億倍。由於中心黑洞的質量通常與星系本身的質量一致,因此天文學家期望Abell2261中心的星系包含一個超大質量的黑洞,其質量可以與宇宙中某些最大的已知黑洞的質量相媲美。
  • 宇宙大爆炸後第一個超大型黑洞是如何迅速形成的?
    宇宙從那個又熱又密的開始膨脹和冷卻,但過了一段時間恆星和星系才開始點綴天空。直到大爆炸後38萬年,原子才聚集在一起,並以氫氣為主充滿宇宙。當宇宙只有幾億歲的時候,這些氣體聚合成最早的恆星,形成星系團聚集成星系,其中最古老的出現在宇宙誕生後4億年。令他們驚訝的是,科學家們發現在這一點上另一類天體也開始出現:類星體。
  • 飢餓又貪婪,危險而誘人,盤點2019年的七個神奇黑洞
    「我們開啟了新的觀測領域,」佩斯告訴我們,「我們還是有許多問題,因為我們看到了以前從未見過的東西。」光的突然爆發表明大量的星際氣體和塵埃落到黑洞的中心並被黑洞吞噬,這給了它一個不討喜的名聲:它變得越來越餓了。然而,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的觀察來確定,這是一次性的現象,還是這個銀河系中心的黑洞對宇宙物質有了更大的胃口。這個超大質量黑洞周圍的塵埃和氣體環直徑近1000光年。
  • 沒有穿越星際「蟲洞」,中國天文學家發現了河外星系「超脈澤家族...
    虎嗅註:在距離地球約4000多萬光年的一個銀河系外星系,我國天文學家利用位於西班牙的IRAM30米毫米波望遠鏡,發現「超脈澤家族」兩個新成員。天體「脈澤」是存在於宇宙空間微波波段的雷射現象,天文學家迄今在銀河系共發現十多種分子具有脈澤輻射。「超脈澤」則是存在於河外星系中一種劇烈的脈澤輻射,其光度比銀河系內的同類脈澤高一百萬倍以上。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河外星系只有水、羥基和甲醛三種分子被探測到有超脈澤輻射。
  • LIGO-Virgo發現所謂「不可能」黑洞,黑洞質量禁區真的存在嗎?
    「超大質量黑洞照片」等一系列新發現以來,黑洞與引力波的研究不僅成為天文領域的熱點,也引燃了公眾科普的狂歡。在理論上,大種子黑洞支持者認為,由於黑洞的質量生長有速度極限,宇宙學結果認為宇宙早期就應該有很多超大質量黑洞,它們應該是由大種子黑洞成長而成的。這些大種子就包含中等質量黑洞。但這種假說還沒有相對直接的觀測證據。至於中等質量黑洞是如何起源的,天文學家認為可能是宇宙早期超新星爆發或氣體雲的坍縮形成。此時恆星的重元素大都集中在其核心,最後會出現更強大的爆發。
  • 黑洞真正長什麼樣?日本天文學家說它像一個「噴泉」!
    「黑洞」(black hole),最早由美國天體物理學家約翰·惠勒在1968年提出來。但在18世紀時的有科學家意識到,一個緻密天體的密度可以大到連光都無法逃逸。即是今天大家對於黑洞的基本認識:吸入所有一切,連光都逃不出來。
  • 歐洲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3D地圖,發現:我們的地球正朝黑洞前進
    不僅如此,我們整個恆星系在大家長太陽帶領下,也在圍繞銀河系中心的黑洞旋轉,速度大約為220公裡/秒,如此神速也要2.5億年才能繞行一周,上次處在同一位置時,地球上還是恐龍橫行的中生代。最近,科學家根據歐洲航天局蓋亞太空探測器的數據,創建了銀河系3D地圖。該探測器自2013年以來一直在掃描恆星,發現銀河系不是一張切面,而是有厚度,地球也正在朝黑洞前進,日近一日。
  • 2020 年十大黑洞發現:諾貝爾物理學獎表彰黑洞發現
    雖然天文學家已經觀測到與太陽大小差不多的小質量黑洞,也知道各個星系中心存在著幾百萬倍太陽質量的超大黑洞,但在此之前尚未有人發現這一中等質量黑洞的存在證據。中等質量黑洞的確切形成仍有待科學家進一步探索。太初黑洞
  • 人類發現首個中等質量黑洞宇宙終結者還是締造者?
    黑洞的吸積盤和噴流不斷向宇宙空間輻射各類電磁波。捕捉宇宙電磁波,間接描繪黑洞輪廓。恆星衰老,向奇點無限坍塌形成黑洞。中等質量黑洞照片。日前,美國和歐洲的天文學家宣布,他們首次探測到了一個中等質量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