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學報告: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指數增長13%

2020-12-26 網易財經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7月25日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測算稱,截至2019年底,用來度量人民幣在國際經濟活動中實際使用程度的綜合指標人民幣國際化指數(RII)達到3.03,同比增長13.2%,在世界經濟貿易結構變遷和國際貨幣格局調整中保持定力。

「十年前,人民幣的國際使用幾乎完全空白,RII只有0.02。目前,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也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融資的主要計價貨幣和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報告稱,「同時,人民幣國際化指數較過往穩步上升態勢呈現出更多波動、更大調整。」

報告指出,人民幣國際化主要有四大驅動力:

中國經濟穩中有進,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堅實後盾;

中國金融體系加速開放並與國際接軌,為人民幣國際化開閘放水;

跨境及國際使用政策與基礎設施完善優化,為人民幣國際化減除障礙;

全球新一輪降息潮,為人民幣國際投資增添吸引力。

報告稱,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穩中有進,但總體增速放緩,面臨一些外部挑戰與內源缺陷:

一是外部環境更加嚴峻。

2019年,國際形勢更加複雜嚴峻,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抬頭,貿易摩擦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上升。全球貿易增速低於經濟增長,直接投資連續四年萎縮,中國以及人民幣國際化發展的外部環境緊張多變。美國頻繁打壓中國,對人民幣匯率及使用造成較大幹擾。

2019年,人民幣匯率、市場情緒對中美貿易摩擦極為敏感,全年匯率波動率維持在4.44%左右,高於上年平均水平。8至9月初,中美貿易摩擦升級,美國財政部宣布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人民幣匯率衝破7.18水平,人民幣國際支付份額一度從第五位回落至第六位。

二是國際貨幣競爭更加激烈。

主要貨幣憑藉低利率乃至負利率,鞏固全球流動性供給壟斷地位。2019年,隨著美聯儲三次降息,美元流動性供給(債券+信貸)增速由一季度的3.7%重回5.7%水平;歐元在負利率下成為全球負債的首選貨幣,流動性供給增速保持在9%左右。相較而言,人民幣海外流動性供給增長較慢,甚至出現萎縮,受到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的份額擠壓。

此外,由於網絡外部性,國際主體對美元、歐元等主要貨幣存在較強的路徑依賴,短期內難以突破。特別是經濟下行壓力越大,國際金融市場越動蕩,美元的壟斷地位愈加鞏固。未來,如何突破美元等主要貨幣的使用慣性,建立人民幣的網絡效應,以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提升全球金融資源調配能力,成為人民幣國際化深化發展的關鍵,

三是離岸人民幣市場有待深化發展。

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由貿易結算為主轉向貿易、金融雙輪驅動,但國際循環路徑仍不夠順暢。通過貿易與直接投資流出的人民幣並未沉澱、轉化,而大量兌換為美元等主要貨幣使用,境外人民幣缺乏保值增值渠道。離岸市場本可以為全球人民幣使用提供資金池與投融資平臺。

然而,2015年以來離岸人民幣市場陷入低迷。截至2019年末,香港地區人民幣存款規模6322.07億元,較2015年初減少了35.6%,中國臺灣、新加坡、韓國等市場也出現不同程度下降,致使境外人民幣「乾涸」。總體來看,人民幣國際循環路徑不健全,離岸市場有待重啟和深化發展。

四是提升金融管理能力至關重要。

通過RII變化可以發現,金融交易驅動力強勁但波動大、潛在風險高。在嚴峻複雜的國際環境下,中國加速金融業開放,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需要加強金融風險防範與化解。在人民幣國際使用中,真實交易與投機動機並存,在岸與離岸市場共振,價格直接影響各類主體幣種選擇、資金流向,恐慌情緒或將時而出現,這就要求我國具備與之匹配的風險評估與處置能力、完善的金融監管體系以及與國際接軌的預期引導能力。未來,健全金融治理體系、切實發揮宏觀審慎管理作用,是人民幣國際化乃至中國金融開放的重要保障。

本文來源:21世紀經濟報導 責任編輯:楊澤宇_NF6036

相關焦點

  •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在2020年7月25日發布的《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20》稱,目前人民幣位列全球第六大支付貨幣,也是國際貿易、國際投融資的主要計價貨幣和重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之一
  • 首個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發布 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比2015年增長1...
    昨天,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了首個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該指數由區域經濟活力、知識型人力投入、創新能力、國際化、「數智」化、轉型升級共六個方面構建,反映了北京新經濟的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為351.1,比2015年增長1.23倍。
  • 人大出版社「走出去」工作新果實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2》英文版...
    8月28日下午,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西二館講座區,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與勞特裡奇出版社聯合舉辦了《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2》英文版新書首發式。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三局局長張雁彬、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對外交流與合作司副司長陳英明、中國人民大學黨委副書記兼副校長王利明出席了本次首發式。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兼社長李永強主持。
  • 報告: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比2015年增長1.23倍
    新華社北京12月20日電(蓋博銘、王奕涵)由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課題組編纂的《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20日在第二屆首都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發布。報告從區域經濟活力、知識型人力投入、創新能力、國際化、「數智」化、轉型升級六個方面構建了北京新經濟指數,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比2015年增長1.23倍。報告指出,北京新經濟發展具有六個特徵。一是新經濟產業加快發展,北京經濟活力攀升。2019年北京新經濟增加值12765.8億元。
  • 《2020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發布,上海、深圳、香港、新加坡的變化!
    原創 劉曉博 8月14日,央行公布了「2020人民幣國際化報告」。在這份報告裡,我們可以讀出很多央行沒有明說、細說的「弦外之音」。全國13.6萬億的跨境人民幣支付,上海獨佔了8.5萬億。 兩個項目一起考慮,2019年跨境人民幣支付總額達到了19.67萬億,其中上海總的市場份額達到50.1%、北京14.3%、深圳8.6%、廣東省(不含深圳)8.0%,江蘇和浙江都沒有到4%。 我們再看一下2017年的數據:
  • 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階段性成果
    BIS報告稱,人民幣日均交易額過去3年中增加了兩倍多,由340億美元增至1200億美元,佔全球總規模的2.2%。「這說明國際社會對人民幣的認可度越來越高,是人民幣國際化取得的一個成績。」暨南大學國際商學院副院長孫華妤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
  • 人民幣國際化有新動作
    不僅是人民幣計價大宗商品受追捧,今年以來,人民幣在全球範圍內的吸引力持續增強。中國銀行日前發布的跨境人民幣指數(CRI)報告顯示,三季度CRI為316,較二季度上升1點,境外主體增持人民幣金融資產的勢頭增強,人民幣跨境使用活躍度繼續提升。
  • 首個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發布 四年增長1.23倍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原標題:首個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發布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比2015年增長1.23倍本報訊(記者 張航)昨天,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發布了首個北京新經濟指數報告該指數由區域經濟活力、知識型人力投入、創新能力、國際化、「數智」化、轉型升級共六個方面構建,反映了北京新經濟的發展狀況。報告顯示,2019年北京新經濟指數為351.1,比2015年增長1.23倍。
  • 2019年人民幣匯率保持彈性 跨境人民幣收付額同比增長23%
    新華財經北京2月20日電中國央行發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跨境資本流動和外匯供求基本平衡,市場預期總體平穩。人民幣匯率以市場供求為基礎,有貶有升,雙向浮動,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
  • 中國銀行:深度融入「一帶一路」推進人民幣國際化業務
    從2009年7月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起算,人民幣國際化已走過十年的歷程。作為人民幣國際化的實踐者,2018年,中國銀行集團跨境人民幣結算量達5.95萬億元,市場份額穩居全球第一;集團跨境人民幣清算業務近390萬億元,繼續領跑全球市場。
  • 中銀協發布人民幣國際化報告:上半年全國收付金額合計12.67萬億
    人民幣國際化報告(2019-2020)》(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呈現出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保持持續增長;人民幣在跨境交易中的使用比例繼續提升;證券投資領域跨境結算規模實現快速增長,在全部跨境結算中佔比繼續提升;境外主體繼續參與境內金融市場,外資持續流入境內債券和股票市場,全面取消了QFII/RQFII投資額度限制,同時伴隨著20號膠期貨在上海國際能源中心掛牌交易,「滬倫通」開通等,可投資品種不斷豐富等特點
  • 2015年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直接投資中的使用規模穩步上升。2014年,經常項目人民幣結算金額6.55萬億元,同比增長41.6%。對外直接投資(ODI)人民幣結算金額1865.6億元,同比增長117.9%;外商來華直接投資(FDI)人民幣結算金額8620.2億元,同比增長92.4%。人民幣開始成為中國政府部門涉外經濟統計、核算、管理中的計價貨幣。  人民幣國際使用逐步擴大。
  • 4月份渣打人民幣環球指數保持增長 增速略有放緩
    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經濟研究院《2014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報告》系列發布之四   【宏觀·政策】2014年上半年人民幣前沿報告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   執筆人: 王志浩 劉健恆 劉潔等   渣打人民幣環球指數(RGI)創下新高。
  • 人民幣國際化十年曆程
    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走過十年曆程。十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秉承「促進跨境經貿投資便利化」宗旨,不斷提升服務實體經濟。回顧十年曆程,如今人民幣國際影響如何?對境內外市場主體的吸引力提升了多少?4月7日,中國銀行發布的2019年度《人民幣國際化白皮書》顯示,境內外市場主體對人民幣的國際貨幣地位預期向好;超過八成受訪境內外工商企業認為,未來十年人民幣國際地位將媲美日元和英鎊。這是中國銀行連續第七年調研並公布人民幣國際化產品和服務情況。調研對象包括五大洲28個國家和地區3000多家工商企業和金融機構。
  • 2019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萬億元 同比增長24.08%
    來源:支付曝光臺App支付曝光臺(ZFBGT.COM)訊:全球支付佔比回升《報告》指出,2019年,人民幣國際化發展呈現出人民幣跨境結算規模保持持續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人民幣跨境收付金額合計19.67萬億元,同比增長24.08%,其中實收10.02萬億元,實付9.65萬億元。跨境人民幣佔本外幣跨境收付比重為39.51%,人民幣已連續9年為我國第二大國際收付貨幣。
  • 中國人民大學發布「2019中國文化產業系列指數」
    原標題:「2019中國文化產業系列指數發布會」在京舉辦   2019年12月21日,由中國人民大學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科技園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承辦的「2019中國文化產業系列指數發布會」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本次發布會的主題為「回望十年初心路 共築文創新徵途」,來自文化產業主管部門
  • 「人民幣國際化行駛在正確軌道上」
    當前,中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國際競爭力強、經常項目順差世界第一。近來人民幣匯率出現波動,對美元也呈現出少見的貶值走勢,引發市場關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各國專家學者們一致認為,人民幣近期對美元貶值主要是國際金融市場外部環境的變化所致,人民幣不存在持續貶值基礎。
  • 2020中資銀行國際化報告公布 中行工行優勢明顯
    CFIC導讀◆2020年12月26日,浙江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院(浙大AIF)、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浙大ZIBS)、劍橋大學嘉治商學院中國管理研究中心(劍橋CCCM)在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學院學術年會上共同發布《2020中資銀行國際化報告(Chinese Bank Internationalization Report 2020
  • 2019年12月快遞發展指數同比提高30.1% 快遞業務平穩增長
    今日國家郵政局發布了2019年12月中國快遞發展指數報告。報告顯示2019年12月我國快遞發展指數為208.2,同比提高30.1%,呈現穩中有進的態勢。其中,發展規模指數、服務質量指數和發展能力指數分別為252.6、229和193.1,比上年同期分別提高16.3%、62.8%和16.6%,我國快遞市場保持良好發展態勢。發展趨勢指數為57.4,同比提高6.3%,增長預期高於上年同期。12月,快遞發展規模指數為252.6,同比提高16.3%。
  • 央行發布《2017人民幣國際化報告》
    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正式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子,這是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裡程碑。人民幣穩居中國跨境收付第二大貨幣。2016年,跨境人民幣收付金額合計9.85萬億元,佔同期本外幣跨境收付金額的比重為25.2%,人民幣已連續六年成為中國第二大跨境收付貨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