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石皴畫山石飛瀑

2021-02-14 當代國畫


1962年作 滿身蒼翠驚高風

抱石皴畫山石飛瀑

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絡

傅抱石(1904~1965),江西省新餘縣人。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我國著名畫家,國畫大師。「新山水畫」代表畫家。《觀瀑圖》是傅抱石最愛描繪的題材。用其獨創的抱石皴畫山石飛瀑,破筆散鋒,或提或按,或溼或幹,順來逆往,自由揮灑,盡顯博大雄偉之氣。山水之間,層層渲染,申明陰陽,挽結虛實。而點景之筆謹嚴細巧,以致使亂頭粗服的畫面跌宕生姿。觀瀑高士,形象高古,超凡脫俗,人物開面、衣著線條等精微之處臻妙絕倫,有畫龍點睛之神妙。


1943年作 五老觀瀑


1944年作 觀瀑圖


1944年作 山水


1944年作 溪亭觀瀑圖


1946年作 觀瀑圖


1946年作 松山觀瀑


1947年作 聽泉圖


1959年作 聽瀑圖


1960年作 虛亭思秋圖


1961年作 虹飛千尺走雷霆


1961年作 鏡泊飛泉


1961年作 天池瀑布


1962年作 觀瀑圖


1962年作 觀瀑圖


1962年作 觀瀑圖


1962年作 觀瀑圖


1962年作 觀瀑圖


1962年作 滿身蒼翠驚高風


1962年作 名士觀瀑圖


1962年作 深山觀瀑圖


1962年作 深山趣談


1963年作 高山流水


1963年作 高士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觀瀑圖


1963年作 鏡泊飛瀑


1963年作 山高水長


1963年作 山水成扇


1963年作 水閣聽泉


1963年作 五老觀瀑圖


1963年作 雲山觀瀑圖


1964年作 高仕觀瀑


1964年作 鏡泊飛瀑


1964年作 鏡泊飛瀑


1965年作 鏡泊飛泉


觀瀑圖


鏡泊飛泉


松坡望瀑圖

End


關鏈文章 >>  傅抱石紅色山水畫的形成與發展

近期精選 >>  千錘百鍊86年-成就「白石蝦 」  /  揚州八怪之首-金農小品,很美!很有味兒! / 當過土匪、當過和尚,最終他竟被盛讚為「東方之筆」  / 他的名聲曾比徐悲鴻、齊白石還要高,現在卻無人識!


分享朋友圈才是王道 |


整理編緝_夕月慕畫

本文/圖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焦點

  • 金剛坡對「抱石皴」形成的啟示意義
    這種「真山水」與點線皴擦之間的矛盾,使黃賓虹、傅抱石等畫家產生了打破舊法束縛的衝動,於是才出現了傅抱石的散鋒筆法,出現他對雨、水、霧、氣的強化表達。因此,我們應該看到自然造化對傅抱石山水畫藝術風格的決定性影響,正如他在《壬午重慶畫展自序》中所說:畫山水的在四川若沒有感動,實在辜負了四川的山水。
  • 畫山皴法中的那些「皴」
    明 錢榖 《雪山行旅圖》所謂的「皴(cūn)法」指的是:中國古代畫家將對山石紋理的觀察剖析研究和綜合整理後,用筆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達出來的一種技法。更簡單的說,這個「皴」(cūn),就是褶皺的意思,就是山水畫家們為了畫出不同的山石質感,想出來的各種各樣的招式。
  • 雲山任我遊——《橫雲秋霽圖》標誌著「抱石皴」山水樣式的成立
    傅抱石作山水畫喜歡滿紙菸雲,長於表現蒼茫迷離的雄渾意境,以氣取勢;又往往在層巒疊嶂中以濃墨破筆點寫叢林茂樹,密密匝匝,氣象萬千,形成一種酣暢渾厚而又溫潤華滋的飽滿。傅抱石 橫雲秋霽《橫雲秋霽圖》可視為傅抱石山水畫成熟的典型之作,標誌著散鋒、掃筆的表現手法和充滿磅礴詩意的「抱石皴」山水樣式的成立,完成了傅抱石的筆墨與圖式現代性轉化的雙向突破。
  • 一步一步學畫山石皴法——大斧劈皴
    山石用剛勁線條勾出輪廓和石頭內部結構,用側筆鋒刷掃為皴,落筆重些,收筆輕些,筆與筆之間留空白,酷似蒼巖巨石表皮被風雨侵融的斑痕。(摘自天津楊柳青畫社《山水畫皴法》,蔡金順繪 步驟一:用中鋒筆勾勒出石頭的大體輪廓,小轉折處可用側鋒補充。
  • 如何畫山石、煙雲、流水
    一、山石畫法  (一)石分三面
  • 走近巨匠 | 傅抱石有恐水症,卻是水雲霧的造境大師
    傅抱石(1904—1965),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早年留學日本,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他擅長畫山水,以「抱石皴」著名。胡志亮還敘述了傅抱石畫《鏡泊飛瀑》草圖時的故事,當時傅抱石必須涉水穿過一小段水流,而那水流大概也就一米深,傅抱石卻非常害怕,最後別人不得不背著他過河,而他在別人背上一直緊閉雙眼。我想,當藝術家緊閉雙眼的時候,腦袋裡是不是已經有了新的水意象了呢。
  • 傅抱石山水畫:妙造自然與古為新
    傅抱石(1904年—1965年),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生於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餘,現代畫家,「新山水畫」代表畫家。早年留學日本,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1949年後曾任南京師範學院教授、江蘇國畫院院長等職。
  • 張大千創造潑彩山水,傅抱石獨創抱石皴,有人說張大千不如傅抱石
    傅抱石的山水畫風格和張大千的山水畫風格是不同的,在學習繪畫上他和張大千有著相同之處,是以臨摹為主,但是他並沒有拘泥於古人,而是把古人的繪畫作為基礎和沉澱。傅抱石在開始的時候是以美術史論引起後人重視的,他推崇文人畫,這個繪畫思想也影響著他的一生。
  • 學起來:山石勾、皴、擦、染、點、技法圖解,簡單實用
    石是山水畫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石分三面』,應把石畫成有空間感和有一竅不通厚的度才對。當石立於土坡或水面上時,石下不應只勾一條線,否則,石就浮在上面,缺少體量感。中國山水畫中山石紋理千變萬化,古人用勾、皴、擦、點、染等幾個基本步驟或再增加提的程序,皴筆又總結出了不少方法,本章主要介紹幾種常用技法:解索皴、豆瓣皴、斧劈皴、米點皴、披麻皴和雨點皴等。畫石的基本流程畫石包括勾、皴、擦、染、點、提6個基本步驟。
  • 山水畫基礎技法之山石畫法教程,石分三面畫法步驟詳解
    畫山當先練石,練石先寫石態。石形千姿百態,初學者當以淡墨勾輪廓,漸用濃墨。用淡墨勾線,可改可救。熟練者亦可濃淡墨出自同筆,一揮而就。勾勒輪廓線要中、側鋒並用。運筆要分輕重,筆觸需頓挫有力,刻畫出山石之質感。古人云「石發三面」應察其陰陽向背,以皴筆畫出,使其具有立體感。
  • 氣勢取勝,獨創皴法,傅抱石繪《蜀山風光》
    到了近現代,描述蜀山風光的畫作就更多了。在這些名家裡,傅抱石畫的蜀地山水別具一格,既捕捉到了山勢的險峻,又畫出了雲霧繚繞的奇幻。能夠畫出這種兼顧氣勢與情懷的蜀地山水,得益於傅抱石獨創的皴法——抱石皴。
  • 嘉德秋拍 傅抱石《一生好入名山遊》山水畫看俏
    傅抱石傅抱石曾言:「我認為一幅畫應該像一首詩,一闋歌,或一篇美的散文。因此,寫一幅畫就應該像作一首詩,唱一闋歌,或做一篇散文。」尤其在中歲入川後,讓他的山水更具靈性,晚年一些描寫心性的遣興之作,尤其讓人看到他的真性情。傅抱石獨創「抱石皴」畫山石飛瀑,破筆散鋒,順來逆往,盡顯雄偉之氣。
  • 山水皴法——披麻皴圖文詳解
    披麻皴以柔韌的中鋒線的組合來表現山石的結構和紋理,這種線條好像分散披離的麻皮,因此而得名。常用於表現土坡或峰稜不太明顯的石塊。披麻又分長披麻、短披麻兩種,用中鋒筆,圓而無圭角,彎曲如同畫蘭草,一氣到底,線條遒勁。
  • 蕭平丨傅抱石山水皴法解析
    本文就傅抱石山水畫中所反映出來的種類皴法,分析他對皴法傳統的繼承、改革和創造,以期對後學所啟迪。皴,字典上的解釋是:(一)皮膚受凍或受風吹而乾裂。(二)中國畫的一種畫法,塗出物體的紋理或陰陽向背。其實,畫中的皴,是從自然生理的皴借用來的。皴,原是形容詞,皮膚的裂紋,在有規則和無規則之間,正如山石和土地的裂紋一樣。
  • 國畫技法13:米點皴 雨點皴 釘頭皴 馬牙皴
    雨點皴亦叫豆瓣披,為長點形的短促筆觸,常用中鋒稍間以側鋒畫出。它能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是由盛唐畫家詩人王維所創造。在畫史上運用雨點皴的成功範例是北宋範寬,他的皴法被人稱為「槍筆」,他的山水具有「峰巒渾厚,勢狀雄厚今的獨特風格。
  • 山水畫技法講解——披麻皴
    披麻皴是山水畫皴法之一,亦稱"麻皮皴",由五代董源創始,如元·湯垕《畫鑑》所述:董源"山水有二種:一種水墨礬頭,疏林野樹,平遠幽深,山石作麻皮皴。"其狀如麻披散而錯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在《瀟湘圖》中運用披麻皴來表現南方秀潤多姿的山水風景。
  • 這些「皴」能認對一半,你就是行家
    B和C 雨點皴和釘頭皴 「雨點皴」也叫「豆瓣皴」,由範寬首創,按這種皴法畫出來的筆觸像雨點一樣,短促有節奏感,最適合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 A.披麻皴 B.雨點皴 C.抱石皴
  • 這些「皴」能認對一半,你就是行家!
    >B和C 雨點皴和釘頭皴「雨點皴」也叫「豆瓣皴」,由範寬首創,按這種皴法畫出來的筆觸像雨點一樣,短促有節奏感,最適合表現山石的蒼勁厚重。,喜歡用渴筆側鋒、轉折橫刮的筆法來表現西湖一帶的山石結構,這種像「折帶」似的墨線,就是他自創的「折帶皴」。
  • 傅抱石寫生山水《待細把江山圖畫》
    年),原名長生、瑞麟,號抱石齋主人。擅畫山水,中年創為「抱石皴」,筆致放逸,氣勢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霧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氣魄雄健,具有強烈的時代感。人物畫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著有《中國古代繪畫之研究》、《中國繪畫變遷史綱》等。
  • 寫意山水三:如何畫山石?
    一、石分三面一般來說,山石形狀各異,至少能看到三個面。但由於山石是多面體,可見應不止三個面,三面是指大形而言,是畫石的最低要求。畫石時,中側鋒結合,大體是亮面線條較細,暗面較粗。畫石步驟:先勾勒輪廓,再皴石紋,然後再幹筆側鋒擦出山石質感,最後用淡墨染暗部,產生立體效果。在筆墨應用上,點子最明顯,次為勾線,皴弱於勾,擦弱於皴,染墨要淡於前者,且不可出現明顯筆痕,如圖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