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明星魚「莽子」被捕食,傷的是公眾的心,捕食野味何時休

2020-12-26 劉老師談特殊教育

重慶明星魚「莽子」被捕食事件回顧

重慶大渡口公園,有一張風景名片---明星魚「莽子」,「莽子」是家喻戶曉的靈性鯉魚。2011年,已有二十多斤的「莽子」被放生在大渡口公園。「莽子」的顏色並不鮮豔,但是它體格健壯,身材碩大,在魚群中很快脫穎而出,吸引了人們的眼球。而且作為魚群的「排頭兵」和「領頭羊」,漸漸熟悉了人們的餵食規律,只要有人站在池邊大喊「莽子」,它就會聞聲而來,浮出水面,翹首企盼。多年來深受附近人們和遊客的寵愛,每次路過此地,必須要進去看一眼才安心。而且多少外地遊客慕名而來,都是為了一睹「莽子」的風採。「莽子」在公園裡生活的九年,深受人們的喜愛,今年已經長成一條40多斤的黑色鯉魚,十分有靈性,和人們和諧相處,成為人類的好朋友。大渡口附近多少人從小朋友長成大朋友,「莽子」見證和陪伴著他們的成長。

可是,最近不幸卻降臨在這個大渡口人們的摯愛親朋身上。4月23日晚上10點多,「莽子」被人擄走。5月1日,據當地警方通報,偷捕「莽子」的4人投案被行拘,據交代,23日晚22時許,四人在大渡口公園附近一餐館就餐飲酒後,臨時起意到公園池塘用漁網捕撈魚,四人狡辯並不知道自己偷捕的是一條明星魚。

事件的警示教育意義,傷的是公眾的心、公眾的情

四人捕食明星魚「莽子」,已被行拘,違法亂紀必將受到法律的制裁。但從社會公德和道義上講,這不僅僅傷了一條魚,更傷的是公眾的心、公眾的情。多少年來,明星魚「莽子」已成為人們的一種心靈寄託,一種靈魂的陪伴。它牽掛著多少人的心,牽掛著多少人的情。「莽子」出事後多少人夜不能寐,多少人淚流滿面,多少人在公園裡翹首企盼,祈盼它的歸來------如今「莽子」再也回不來了,它終於還是被它視作朋友的人類給「獵奇」捕食了(儘管捕食的四人自稱並不知道是一條明星魚,但大眾都清楚,如果不熟悉「莽子」,能輕易把它捕獲嗎?)。四人所面臨的除了法律的嚴懲,還將受到公眾道義的審判,不知四人將如何面對?

捕食野味何時休

新冠肺炎疫情的突然襲來,造成了一場世界範圍的傳染病疫情。疫情溯源顯示,新冠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歷史如此相似。2003年SARS病毒已經給奢食野味者敲了一記警鐘。但教訓並未被認真吸取,很快食用野生動物的風氣又捲土重來。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再次發出警告,人們應該重新審視人類與野生動物的關係了。

《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其中指出,

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個人認為,明星魚「莽子」雖然不在野生動物保護名單上,但它的「社會價值」已經和公眾利益緊緊聯繫在一起,應該也在禁食之列。捕食野味何時休?

想了解明星魚「莽子」為什麼人們喊一聲就遊過來浮出水面,可以讀讀下面的書

你有什麼觀點和意見?可以發表在下面的評論區,歡迎關注劉老師談特殊教育,感謝點讚與分享!

相關焦點

  • 重慶大渡口公園的名片、明星魚」莽子「竟然被吃掉了
    大渡口公園的名片、明星魚「莽子」竟然被人偷走了!作為一條重慶本土「明星魚」,「莽子」的安危,這兩天牽動了無數重慶網友的心。市民很多都比較氣憤,有的被氣哭。「莽子」是四川重慶方言,意思是笨笨傻傻可愛的胖子,光這個外號足以見市民對其的喜歡程度。
  • 關於「明星魚莽子」被人偷吃,為什麼會引起網友的憤怒!
    一條魚稱為「莽子」。全身青白相間,非常漂亮。當遊客來湖邊吃東西時,高喊「莽子」,他們可以看見從池塘深度刷一次「大傢伙」。然後水面上發生騷動,「莽子」拍打著水面,搖頭,在岸邊附近搖頭抓食物。它們看起來像萌寵可愛!飼養員餵他已經十多年了。每天我都看到他在池塘和自由裡快樂地遊泳。我說不出我有多高興!
  • 莽子魚被偷:世間因果皆有報,天網恢恢豈可逃?
    「莽子」是重慶大渡口公園的一條大鯉魚,身長超1米,重約四十斤,只要有人現在水池邊大喊「莽子」,它就會問訊趕來。這頗通靈性的行為迅速讓它獲得人們的喜愛,成為公園裡的「大明星」。4月29日,重慶日報稱重慶大渡口公園的明星魚「莽子」被人偷走。
  • 美洲虎捕食鱷魚,真的只是「貓吃魚」那麼簡單嗎?
    把美洲虎捕食鱷魚和貓吃魚混為一談,其本意是為了營造出一種「某一類動物天生克制另一類,美洲虎只要是鱷魚就能捕捉」的觀點,事實上這個論點犯了好幾個錯誤。第一,對鱷魚的分類認識不清,鱷魚屬於爬行類,並非中文名字帶個「魚」字就屬於魚類啊,類似的常見誤會還有哺乳類的鯨魚,也時常被誤認為是魚類。
  • 《綠色地獄》新手怎麼捕食 新手捕食技巧分享
    導 讀 在《綠色地獄》(Green Hell)遊戲中,新手玩家對捕食可能不太熟悉,小編今天整理了一份關於捕食的一些介紹,希望對各位玩家有所幫助,快來看一看吧
  • 小藍企鵝是如何捕食的?
    這類海鳥的捕食行為一般都鮮為人知。因為,儘管你可以守株待兔等它們上岸了,通過分析糞便來獲知它們吃了什麼,卻很難在茫茫大海上準確追蹤和觀察它們是如何吃到的。研究人員對此展開研究,證實已發現小藍企鵝是成群打獵的,甚至還有不少會一同出海、一同返回棲息地。小藍企鵝吃成群的小魚、小蝦、小蟹和小八爪魚之類。定位這些動物群並不容易,即使遇上了,單兵作戰也勝算微茫,群體圍攻才是最好的捕食方式。
  • 捕食悖論:長成一副吃藻的樣子,會影響吃別的嗎?
    這些物種代表了覓食特徵各不相同的魚類,其中某些已經演化成以單一種類的獵物為生,某些則捕食多種來源的食物。某些種類慈鯛的頭部形狀和特徵證明了它們對特定來源食物的適應性(圖1)。慈鯛類魚演化出捕食特異性的一個例子是小鱗奇齒麗魚(Perissodus microlepis)。這種魚有著彎曲的頭部,當它遊到一條較大的魚旁邊時,會突然襲擊並撕咬其鱗片。
  • 曾在5億年前遠古海洋中捕食的線紋心蝦長著愛心形的頭部
    曾在5億年前遠古海洋中捕食的線紋心蝦長著愛心形的頭部 來源:新華網時間:2020-09-02 10:59:22 記者1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人員最近在山東臨沂發現一種約5億年前的原始節肢動物:線紋心蝦。
  • 鳥能捕魚,有種魚也能捕鳥,而且還是捕食飛行中的鳥
    我們習慣性地認為魚類就是鳥類的食物,但其實在自然界之中,不僅鳥能捕魚,魚也能捕鳥,而且能夠捕食鳥類的魚還不在少數。比如我們常見的鯰魚、鰻魚和梭子魚就經常會捕獵鳥類為食,不過這些魚類只能夠捕獵停留在水面上的鳥類,對於翱翔於藍天的鳥兒則無能為力。
  • 掏肛、寄生、當舔狗……動物為了捕食究竟有多努力
    因此,下面需要先探討一下「捕食」的概念。 捕食(predation)屬於生物間的相互作用,通常可看作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的全部/部分為食,前者為捕食者,後者為獵物。
  • 太平洋有種以水柱為武器的魚,噴出水柱2米多遠,專捕食水面昆蟲
    在魚類的食物鏈中,有大魚吃小魚的肉食魚類,也有吃水生植物、水中的浮遊生物等草食魚類,當然昆蟲也在魚的食譜上,這些昆蟲一般為水生昆蟲,水面外的昆蟲就比較難捕捉。但在大自然中,偏偏就有更喜歡捕食陸地上昆蟲為食的魚——噴水魚。
  • 重慶40斤重網紅鯉魚「莽子」,再也回不來了!
    近日,重慶大渡口公園有條叫「莽子」的明星大鯉魚,成為了很多市民關注的對象。前段時間,它被偷走了,現在偷魚的人找到了,但「莽子」卻最終回不來了。對於這條在公園裡生活了10多年的明星鯉魚,好些市民說,與「莽子」有感情了,再見兩個字真的很難說出口。
  • 江蘇夫妻倆捕食50多隻斑鳩、黃鼠狼:就想嘗嘗野味
    打獵,曾經是人們賴以為生的重要生存方式,但現在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打獵已經不再是人們獲得食物的主要方式了,然而據12月12日紫牛新聞的報導,江蘇一對夫妻倆竟然捕食了50多隻斑鳩、黃鼠狼!這還了得?執法人員在二人的冰櫃內搜到了還未來得及吃的「留用食物」,「就想嘗嘗野味,誰知卻犯了法」。據了解,山斑鳩、珠頸斑鳩、黑水雞、黃鼠狼都是受國家保護的陸生野生動物,丁某二人也因食用國家保護動物被警方帶走。進了局子的丁某和吳某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分別被判處拘役3個月,1個月20天,本著坦白從寬的原則,兩人都被判緩刑4個月。
  • 捕食動物排行榜 獨佔鰲頭者竟是蜘蛛
    全球蜘蛛的身體重量總約合2500萬噸,這些蜘蛛捕食的獵物重量總和在4000萬-8000萬噸之間。 人民網訊 據BBC報導,生物學家計算出,全球的蜘蛛每年要吃下4000至5000萬噸的食物,在捕食動物排行榜中獨佔鰲頭。科學家說,蜘蛛的胃口大的相當於每年全球人口消耗的肉和魚的總重量。 最新一期的《自然科學》雜誌上發表了科學家的報告。領導這項研究的英國布裡斯託大學的科學家納芙勒爾博士說,是一本1958年出版的著作《蜘蛛的世界》給了他此項研究的靈感。
  • 捕食雞鴨!往返高山大海之間!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在海南,有一種魚的「生存遷徙路徑」十分有趣——它們生於大海,長在高山,最後會再回歸大海。這一路跨越山水,它們以自帶的生存習性為「導航方向」,完成路途漫漫的遷徙。這種魚就是花鰻鱺。海口五源河國家溼地公園一條逆水而遊的花鰻鱺。
  • 南海有一種怪魚,酷愛吃海鳥,為了捕食甚至學會了「飛行」
    南海的魚類資源極其豐富,據統計其中西南中沙群島海魚的魚類高達2000多種,其數量位居我們四大海區之首,南海擁有如此龐大數量的魚種,當然也少不了會有一些稀奇古怪的魚種,比如:鳥類會吃魚似乎並沒有什麼問題,是個很普通的常識,但是在南海有一種怪魚,酷愛吃海鳥,為了捕食甚至學會了
  • 這些小傢伙是怎麼捕食的
    將其麻痺,然後將生物體拖入自己體內,這就叫吞噬作用,很多微生物體內都有毒絲泡來保護自身,這是一種充滿毒素的小魚鱷狀結構,位於微生物細胞上用來捕食的特定部位,當這些微型的魚鉀觸碰到被捕食的生物時,就會釋放毒素,被捕食的生物就被麻痺了,這是我形中,這種單細胞生物有張巨口,這是袋形中,這種單細胞生物有張巨口,這是華形蟲,這種單細胞生物有張巨口,對於它體內的草履中來說,情況就不大妙了,由於我形中體內存在毒絲泡
  • 水鳥捕食 「同向」為鄰
    在捕食時,一種叫做瓣蹼鷸的珍稀濱鳥會表演一種不同尋常的水舞:它們在水面上快速旋轉,一隻腳比另一隻腳更用力地蹬水,以產生向上的噴射,將微小的的昆蟲和甲殼類動物
  • 高考作文輔導10:倡議書之「抗擊新型肺炎,拒絕捕食野生動物」
    這次肺炎的第一例感染者與隨後十餘名病人都來自野生動物市場,而多年前SARS的第一位感染者正是一名野味廚師……這些事實無一不告訴我們:捕食「野味」是病毒傳播關鍵的一環。「SARS的源頭是蝙蝠不假,但是它發展的舞臺是廣東野生動物市場和酒樓、餐館。如果沒有我們濫用果子狸,食用果子狸,那麼病毒從蝙蝠到果子狸再到人的傳播鏈就不會發生,當年的SARS就不會爆發。」
  • 誰在指揮捕食和逃跑(關注)
    羅敏敏實驗室提供  捕食和逃跑這兩個瞬間啟動的行為,對動物而言事關生死存亡。那麼,是大腦中的哪個部位在操控動物的捕食和逃跑?  這個至關重要的「指揮部」,被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羅敏敏實驗室率先找到。  2月2日,神經科學領域頂級期刊《神經元》(《Neuron》)在線發表了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