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吉鼠呈祥。在福建漳州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顏仕國家裡,一幀老版年畫《老鼠娶親》幽默詼諧、趣味盎然,讓人忍俊不禁。而在市級年畫傳承人顏朝俊的作坊裡,也有一幅融入漳州水仙花、香蕉葉以及方孔銅錢等吉祥符號而創作的《招財鼠》生肖年畫,構圖疏朗,清新雅致,承載著更多閩南文化元素,頗具親切感。
木版年畫是一種祈求,一種裝飾,更是一種傳統民俗。漳州木版年畫具有濃鬱的閩南地域文化特色,如《獅頭銜劍》《文武門神》《招財王》《年年添丁》《魁星踢鬥》《老鼠娶親》《九流圖》等,極富民俗韻味,充滿中國民間藝術的張力和詼諧。有的年畫可見閩南長期依託海外商賈形成的開放型海洋文化特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力見證。其特殊年味,不僅勾連閩臺兩岸鄉愁,也成為海外僑胞對鄉土故園的情感寄託。
年畫世家 刀筆傳承情濃意切
今年54歲的顏仕國是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的第六代傳人。他自小在木版、染料與紅紙間穿梭,習得印刷技藝。2006年,顏仕國帶著近百幅年畫趕赴西安參加全國木版年畫展,漳州木版年畫獲得國內專家的高度讚譽。2008年,顏仕國與父親顏文華共同列為第二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顏仕國成為漳州木版年畫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目前,他家位於漳州古城的老房子裡收藏著兩千多個文字字版,上百塊年畫雕版。
顏仕國說:「漳州木版年畫構圖大方,風格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誇張,色彩絢麗,雕版線條剛柔相濟。按題材和功用的不同,可分為門神畫和門畫、宗教用年畫、燈畫和紙紮畫、連環畫和風俗畫、葫蘆笨等五大類。」他家收藏的雕版以明代、清代的居多。
據介紹,顏氏家族世代以製作木版年畫為業,產品達200多種。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木版年畫作坊倒閉。顏家便將各家的木版年畫木雕底板收購,集於一家。顏氏漳州木版年畫主要流傳於閩南、嶺南一帶,並遠銷臺灣、香港及東南亞等地。但「文革」期間,由於被列為「四舊」,上輩人捨命保版,由於數量巨大,他們把一部分雕版藏在地洞裡,另一部分寄存鄉下親戚家。顏朝俊說,那時爺爺甚至逼父親發毒誓來保護雕版。不幸的是,藏於地洞的那部分雕版被白蟻蛀食一空,寄存鄉下的那些得以留存。其中,一部分屬於明代的雕版尤為珍貴。
顏仕國屢次提到「對傳統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與堂侄顏朝俊所走的將年畫時尚化的文創路徑不同,顏仕國發揮珍藏老版多的優勢,固守經典、限量版的營銷策略,專供年畫愛好者和藏家收藏、品賞。但他也在有節制地嘗試創新。他將「梅花福字」「招財童子」等老版年畫,加了工藝大師手工編織的精美棕框,典雅別致,惹人喜愛。「棕」在閩南語裡諧音「沾」,棕框福字,就有沾染福氣的寓意和好彩頭。
最好的創新 是融入日常生活
顏朝俊的爺爺顏玉成與顏仕國的父親顏文華是親兄弟,在過去,顏文華負責年畫套色印刷,顏玉成負責雕版,分工明確,因而顏朝俊自小模仿著家中長輩,摸索雕版技巧。
近日,記者到訪時,顏朝俊正在他的年畫傳習所裡復刻一幅立姿的老版年畫《招財王》。畫面中財神騎著獅子,手上拿著香蕉葉、寶珠,身旁侍立著兩個「憨番」,手捧各色寶物。閩南話中,「蕉」諧音「招」;「憨番」指外國人,表現萬國來朝。這幅年畫意在祈求招財進寶,體現了閩南地區長久以來與海外通商、密切往來的開放型海洋文化。
這些年,顏朝俊不斷尋找古老的閩南年畫圖案,復刻失傳的木版,讓那些留存在老一輩記憶中的鮮活圖案重現江湖。
顏朝俊同時致力於讓傳統年畫對接文化創意產業,為此他辭去穩定的工作,專心投入其中。他創新年畫題材,將漳州現今的地方特色融入年畫中去;並創新手法,在一些作品中使用棉籤點繪,製造畫面的立體光影;創新載體,將年畫元素融合搪瓷杯、T恤、書籤、冰箱貼等。顏朝俊認為,「最好的創新就是將年畫融入日常生活可看可用的這些東西裡。」
前不久,顏朝俊與文創團隊合作,以漳州籍現代作家林語堂為原型創作了《語堂印記》系列文創產品,獲得第六屆福建文創獎非遺文創開發類銀獎。談及未來,顏朝俊表示,將堅持復刻與文創兩條路並行。重點在與專業文創團隊合作,研發更符合當下市場需求的年畫衍生產品,如動漫、APP、遊戲等等;還計劃開展主題研學活動,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學習漳州木版年畫。
一門技藝長久繁榮不可或缺的關鍵有二,一是傳承,二是創新。對此顏氏家族的後人們正各盡所能地做出努力。
顏仕國的堂兄顏志仁,向記者展示了他新刻的年畫雕版《獅頭銜劍》。雕版技藝是年畫製作工藝中要求最高、技術性最強的工作。圖中獅頭紅眉圓目,五彩鬣毛飛張,雙目圓瞪,赤口鋸牙,口銜七星劍,額間印有八卦,十分威猛。
近年來,已經沉寂20多年沒有刻版的顏志仁,感到「國家越來越重視『土』的老東西」。他重新拿起刻刀,出山之作即是海外華人圈最為熱衷的武財神「關帝」像和民眾討喜的《魁星踢鬥》。
年畫的回歸 有鄉愁也有年味
「漳州、泉州、臺南同屬閩南文化圈,年畫大同小異,年味大致相同,共同勾勒出閩南木版年畫的完整藝術風貌。」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戈說,閩臺民間信奉的神祇眾多,兩地年畫中存有古老的神話元素,「這些本土文化、民俗文化才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根源脈絡。」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我們要創造新時代的新門神,或門神文化新產品。」王曉戈說,傳統的漳州木版年畫技藝可以和當代設計結合起來,讓年輕人參與進來。比如,做動漫、卡通、APP,做動態效果,用新的工藝、新的視覺符號元素把這項古老的技藝往前推。
他想請老藝人多刻幾個雕版。「有些技藝,該進博物館的就請進博物館,但要把核心元素提出來,讓它活下來、傳下去。」王曉戈舉例說,像配圖、線條和感覺以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再往前推,這個東西不見得要貼在門上,也可以做在器具上、印在包上,讓圖像廣泛地傳播,而不是拘泥於貼門上。
福建省漳州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嚴永德正在進行民間藝術的活化嘗試,他從漳州年畫提取閩南民俗文化元素,開發伴手禮、郵票、畫冊等文創產品。「市場將瞄準東南亞有故土情懷的人群。」嚴永德說,「有些東南亞回來的僑胞,到我這裡來買年畫,買的是一種記憶和情懷。」
可不是嗎?年畫是貼起來的風土人情,漳州木版年畫的回歸,有鄉愁也有年味,自有其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