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木版年畫 貼起來的風土人情濃厚親切

2020-12-25 中國網旅遊中國

春節將至,吉鼠呈祥。在福建漳州木版年畫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顏仕國家裡,一幀老版年畫《老鼠娶親》幽默詼諧、趣味盎然,讓人忍俊不禁。而在市級年畫傳承人顏朝俊的作坊裡,也有一幅融入漳州水仙花、香蕉葉以及方孔銅錢等吉祥符號而創作的《招財鼠》生肖年畫,構圖疏朗,清新雅致,承載著更多閩南文化元素,頗具親切感。

木版年畫是一種祈求,一種裝飾,更是一種傳統民俗。漳州木版年畫具有濃鬱的閩南地域文化特色,如《獅頭銜劍》《文武門神》《招財王》《年年添丁》《魁星踢鬥》《老鼠娶親》《九流圖》等,極富民俗韻味,充滿中國民間藝術的張力和詼諧。有的年畫可見閩南長期依託海外商賈形成的開放型海洋文化特色,是海上絲綢之路的有力見證。其特殊年味,不僅勾連閩臺兩岸鄉愁,也成為海外僑胞對鄉土故園的情感寄託。

年畫世家 刀筆傳承情濃意切

今年54歲的顏仕國是漳州顏氏木版年畫的第六代傳人。他自小在木版、染料與紅紙間穿梭,習得印刷技藝。2006年,顏仕國帶著近百幅年畫趕赴西安參加全國木版年畫展,漳州木版年畫獲得國內專家的高度讚譽。2008年,顏仕國與父親顏文華共同列為第二批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018年,顏仕國成為漳州木版年畫唯一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目前,他家位於漳州古城的老房子裡收藏著兩千多個文字字版,上百塊年畫雕版。

顏仕國說:「漳州木版年畫構圖大方,風格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誇張,色彩絢麗,雕版線條剛柔相濟。按題材和功用的不同,可分為門神畫和門畫、宗教用年畫、燈畫和紙紮畫、連環畫和風俗畫、葫蘆笨等五大類。」他家收藏的雕版以明代、清代的居多。

據介紹,顏氏家族世代以製作木版年畫為業,產品達200多種。抗日戰爭時期,許多木版年畫作坊倒閉。顏家便將各家的木版年畫木雕底板收購,集於一家。顏氏漳州木版年畫主要流傳於閩南、嶺南一帶,並遠銷臺灣、香港及東南亞等地。但「文革」期間,由於被列為「四舊」,上輩人捨命保版,由於數量巨大,他們把一部分雕版藏在地洞裡,另一部分寄存鄉下親戚家。顏朝俊說,那時爺爺甚至逼父親發毒誓來保護雕版。不幸的是,藏於地洞的那部分雕版被白蟻蛀食一空,寄存鄉下的那些得以留存。其中,一部分屬於明代的雕版尤為珍貴。

顏仕國屢次提到「對傳統文化要有敬畏之心」。與堂侄顏朝俊所走的將年畫時尚化的文創路徑不同,顏仕國發揮珍藏老版多的優勢,固守經典、限量版的營銷策略,專供年畫愛好者和藏家收藏、品賞。但他也在有節制地嘗試創新。他將「梅花福字」「招財童子」等老版年畫,加了工藝大師手工編織的精美棕框,典雅別致,惹人喜愛。「棕」在閩南語裡諧音「沾」,棕框福字,就有沾染福氣的寓意和好彩頭。

最好的創新 是融入日常生活

顏朝俊的爺爺顏玉成與顏仕國的父親顏文華是親兄弟,在過去,顏文華負責年畫套色印刷,顏玉成負責雕版,分工明確,因而顏朝俊自小模仿著家中長輩,摸索雕版技巧。

近日,記者到訪時,顏朝俊正在他的年畫傳習所裡復刻一幅立姿的老版年畫《招財王》。畫面中財神騎著獅子,手上拿著香蕉葉、寶珠,身旁侍立著兩個「憨番」,手捧各色寶物。閩南話中,「蕉」諧音「招」;「憨番」指外國人,表現萬國來朝。這幅年畫意在祈求招財進寶,體現了閩南地區長久以來與海外通商、密切往來的開放型海洋文化。

這些年,顏朝俊不斷尋找古老的閩南年畫圖案,復刻失傳的木版,讓那些留存在老一輩記憶中的鮮活圖案重現江湖。

顏朝俊同時致力於讓傳統年畫對接文化創意產業,為此他辭去穩定的工作,專心投入其中。他創新年畫題材,將漳州現今的地方特色融入年畫中去;並創新手法,在一些作品中使用棉籤點繪,製造畫面的立體光影;創新載體,將年畫元素融合搪瓷杯、T恤、書籤、冰箱貼等。顏朝俊認為,「最好的創新就是將年畫融入日常生活可看可用的這些東西裡。」

前不久,顏朝俊與文創團隊合作,以漳州籍現代作家林語堂為原型創作了《語堂印記》系列文創產品,獲得第六屆福建文創獎非遺文創開發類銀獎。談及未來,顏朝俊表示,將堅持復刻與文創兩條路並行。重點在與專業文創團隊合作,研發更符合當下市場需求的年畫衍生產品,如動漫、APP、遊戲等等;還計劃開展主題研學活動,讓更多青少年了解、學習漳州木版年畫。

一門技藝長久繁榮不可或缺的關鍵有二,一是傳承,二是創新。對此顏氏家族的後人們正各盡所能地做出努力。

顏仕國的堂兄顏志仁,向記者展示了他新刻的年畫雕版《獅頭銜劍》。雕版技藝是年畫製作工藝中要求最高、技術性最強的工作。圖中獅頭紅眉圓目,五彩鬣毛飛張,雙目圓瞪,赤口鋸牙,口銜七星劍,額間印有八卦,十分威猛。

近年來,已經沉寂20多年沒有刻版的顏志仁,感到「國家越來越重視『土』的老東西」。他重新拿起刻刀,出山之作即是海外華人圈最為熱衷的武財神「關帝」像和民眾討喜的《魁星踢鬥》。

年畫的回歸 有鄉愁也有年味

「漳州、泉州、臺南同屬閩南文化圈,年畫大同小異,年味大致相同,共同勾勒出閩南木版年畫的完整藝術風貌。」福建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王曉戈說,閩臺民間信奉的神祇眾多,兩地年畫中存有古老的神話元素,「這些本土文化、民俗文化才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文化自信的根源脈絡。」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特色,我們要創造新時代的新門神,或門神文化新產品。」王曉戈說,傳統的漳州木版年畫技藝可以和當代設計結合起來,讓年輕人參與進來。比如,做動漫、卡通、APP,做動態效果,用新的工藝、新的視覺符號元素把這項古老的技藝往前推。

他想請老藝人多刻幾個雕版。「有些技藝,該進博物館的就請進博物館,但要把核心元素提出來,讓它活下來、傳下去。」王曉戈舉例說,像配圖、線條和感覺以年輕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再往前推,這個東西不見得要貼在門上,也可以做在器具上、印在包上,讓圖像廣泛地傳播,而不是拘泥於貼門上。

福建省漳州文化產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嚴永德正在進行民間藝術的活化嘗試,他從漳州年畫提取閩南民俗文化元素,開發伴手禮、郵票、畫冊等文創產品。「市場將瞄準東南亞有故土情懷的人群。」嚴永德說,「有些東南亞回來的僑胞,到我這裡來買年畫,買的是一種記憶和情懷。」

可不是嗎?年畫是貼起來的風土人情,漳州木版年畫的回歸,有鄉愁也有年味,自有其歷久彌新的文化魅力。

相關焦點

  • 好玩的年畫,快來玩——零距離體驗灘頭木版年畫
    為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人民群眾節日期間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歡樂祥和、喜慶熱烈的濃厚春節氛圍隆回縣文化旅遊廣電體育局主辦、隆回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承辦的「非遺過大年,文化進萬家—灘頭木版年畫精品展」活動於2020年1月17日上午10時在隆回九龍廣場舉行!
  • 異域同繪——當清代木版年畫遇上日本浮世繪
    葛飾北齋 富嶽三十六景·凱風快晴 25×38cm 紙本 1831年 中國美術館藏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展覽共展出中國美術館藏作品129套(138件),其中日本浮世繪75件、清代木版年畫52套(61件)、明清時期中國畫2件。展覽分為「同源與流變」「形象與風格」「技藝與受眾」「生產與發行」四個部分;從淵源、技術、發行及風格等方面探討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的異同。
  • 還有清代木版年畫精品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
  • 純手工製作,國家級非遺佛山木版年畫復活,變身「國潮IP」
    這張年畫,出自佛山馮氏世家木版年畫百年老鋪,一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劉鍾萍之手。 佛山木版年畫始於宋元,盛於明清,歷經過700年風雨興衰後成為了首批國家級「非遺」。這些要經過20多道工序、純手工製作、有著「萬年紅」之稱的木版年畫,過去曾是家家戶戶爭相採購的「年貨」,並遠銷海內外;也一度因為被嫌棄「俗氣」而生存艱難。
  • 看展 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近日在中國美術...
    近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展覽分為美人、戲劇、風景三個板塊,展示了日本浮世繪與清代木版年畫在題材選擇和形象塑造方面的異同。浮世繪中的美人往往姿態曼妙、衣衫華美,而清代木板年畫中的女性姿態端莊、溫柔嫻靜。
  • 一同露面的還有清代木版年畫...
    中國清代木版年畫和日本浮世繪歷史淵源深厚,各具藝術風格與民族特色,在17至19世紀的東方世界相映成趣。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甄選一百餘件作品展出,為觀眾帶來美的盛宴。
  • 日本浮世繪竟然和中國的木版年畫同源
    清代木版年畫部分選取了天津楊柳青、江蘇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四川綿竹、河北武強、福建漳州等重要年畫產地的代表性作品。實際上,中日兩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在文化藝術上交融互鑑,綿延千年。自古以來,兩國人民保持著文化與藝術領域的密切交流。文學如此,美術亦然,日本浮世繪的興起與中國明清木版年畫有著緊密聯繫。
  • 貼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傳統民間藝術形式,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農曆新年貼年畫,是中國人特有的傳統習俗,起源於唐代,宋代成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依然流傳於民間。清代乾隆年間是木版年畫商品化高度發展的繁榮昌盛時期。年畫的題材空前擴大,祈福迎祥、消災除禍的神像畫功能。年畫的形式分為大門畫、屋門畫、炕頭畫等類別。
  • 山東木版年畫展暨年俗講座與非遺展演,為2019韓國「歡樂春節」增添...
    今天我們舉辦「山東木版年畫展暨年俗講座、非遺展演」,用樸實喜慶的畫作展覽為2019歡樂春節活動添上絢爛的一筆。主要嘉賓剪彩開幕式上舉辦了《迎春接福——山東楊家埠木版年畫賀年展》、《春節禮俗與年畫講座》以及非遺展演體驗活動等,展示了山東傳統年俗和春節文化,營造了濃厚的節日氛圍,為首爾民眾帶來了節日祝福和問候,與首爾民眾共迎農曆己亥豬年春節。
  • 「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開展
    2020年8月5日,由中國美術館主辦的「異域同繪——中國美術館藏日本浮世繪和清代木版年畫精品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展。此次展覽既是文化和旅遊部2020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項目,也是中國美術館「典藏活化」系列的又一重要展覽。
  • 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中 灶王爺和財神「組團」出現
    在我國農村,許多地方還保留著傳統灶臺,牆上也貼著一幅灶王爺的畫像。在山東濰坊市寒亭區,楊家埠木版年畫十分著名,以西楊家埠村為中心,許多村都有木版年畫的製作傳統。作為當地年畫體系中一個重要內容來源,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也十分有特色。據當地一位年畫愛好者介紹,楊家埠年畫中的灶王爺常常「組團」出現,一張年畫既有灶王、灶王奶奶,還有財神、宅神,可謂既保佑發財又能鎮宅保平安。
  • 十餘年收藏5000多件年畫 他把民居改建成藝術館
    提起年畫,大家想到最多就是貼「門神」,但你知道年畫中最著名的武門神都有誰嗎?貼年畫有哪些講究啦?在咱們重慶,就有這樣一位年畫收藏家李煉,十餘年裡收齊了18家國家級非遺年畫,藏品超過5000套(件)。如今,賦閒在家的李煉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通過舉辦展覽、講座、活動以及涉足文創品開發與自媒體傳播,推廣年畫藝術,「讓年輕人喜歡上年畫」成了他一直以來的收藏心願。
  • 鳳翔木版年畫傳承之困
    鳳翔木版年畫《魏徵上朝》「始於唐代,興於宋代,盛於明清」的鳳翔木版年畫,是全國著名木版年畫之一。每逢大年三十,全家人歡歡喜喜地在門窗、牆壁上貼上新的年畫,在大門上張貼門神,祈求來年家宅平安、風調雨順。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把目光轉向了印刷精美而又價格低廉的現代畫上,木版年畫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從民間年俗轉為觀賞收藏。如今,在鳳翔本地從事木版年畫刻板印製的人寥寥無幾,後繼乏人。
  • 嶺南吹來和煦風 86件佛山木版年畫亮相武強年畫博物館
    2020年12月25日,由武強年畫博物館、廣東省佛山市博物館共同舉辦的「嶺南吹來和煦風--佛山木版年畫特展」正式開幕!86件佛山市博物館館藏木版年畫亮相河北武強,再現嶺南地區獨特文化藝術風格。本次佛山木版年畫特展,近百幅精美的佛山木版年畫亮相武強年畫博物館,佛山木版年畫代表了嶺南地區獨特的文化藝術風格,與北方麥黍文化的武強木版年畫相呼應,成就了兩千公裡之遙的中國南北兩方競相開放的兩朵絢麗的民族藝術之花,為這座民間藝術殿堂再增光彩,為大家欣賞獨特的嶺南民間藝術也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也為武強年畫界及其他繪畫藝術愛好者研究創新提供了難得的史料和借鑑。
  • 天南地北金東人29丨黃菁菁:復興木版年畫的鄉土情懷與擔當
    2018-09-11 15:08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金東報導組 徐冠瑩 程夢倩 攝影 葉帆眼前的黃菁菁在談吐中有著一種文化人特有的淡然藝術氣質,很難與那位能夠毅然決然放下步入正軌的文化投資事業,回到家鄉金東為填補浙江木版年畫空白而奮鬥的女強人聯繫起來,因為放棄遠比創造更需要勇氣
  • 佛山木版年畫第28代傳承人馮錦強 賣月餅籌建年畫博物館 「要把...
    不到20歲回鄉傳承木版年畫        「佛山是中國木版年畫的其中一個產地,佛山木版年畫曾經是四大木版年畫之一。它始於宋元時期,明清到抗戰前為全盛時期,印製木版年畫的作坊一度有幾十家,從業人員達4000多人,年產量幾千萬。佛山木版年畫中的『門神』是珠三角地區家家戶戶每年的必備之物,它的影響力遠至東南亞及世界各地的華人區。」 馮錦強對廣州日報記者講述了自己的祖輩與木版年畫的淵源。        「我的曾祖父叫馮標,是廣州花縣也就是現在的廣州花都人。
  • 10條路中1條走通 木版年畫可傳承-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1936年11月出生於佛山,技藝傳承於父親馮均,系馮氏木版年畫第二代傳人,1949年小學畢業後從事木版年畫製作並堅持至今。他原來只從事木版年畫的開紙、套印技藝,改革開放之後,他對木版年畫各個工序進行學習和鑽研,目前是廣東全面掌握傳統佛山木版年畫工藝的唯一傳人,2004年4月被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2007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佛山木版年畫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和「中國民間文化傑出傳承人」。
  • 上海舊校場木版年畫展東京開幕
    上海舊校場年畫源於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之一的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此次展出的52幅上海市歷史博物館收藏的舊校場年畫精品,是老上海城市文化發展的圖像記錄,體現了近代中西文化交融和「海派文化」消費趣味的變化。  中國文化中心主任石永菁表示,由東京中國文化中心舉辦的「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內容豐富。
  • 這件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前身
    館藏最早的西漢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   在揚州博物館館藏文物中,有一件1997年西湖胡場墓出土的西漢木刻版畫,這件2000多年前的木刻版畫,被認為是揚州木版年畫的前身上述負責人說,在研究和實踐中都表明,揚州文化具有一定的延續性,西漢木刻版畫,可以認為是揚州後期某些藝術的前身,「比如明清書籍上的版畫、木版年畫,都可以認為是漢代木刻版畫的延伸和傳承。」
  • 滑縣木版年畫,你知道那些畫中的神像都代表什麼嗎?
    滑縣木版年畫的畫幅大小多樣,在以前,普通農民的土房子低就會買小一點的,而富裕大戶人家有可能貼整個外牆大小的年畫。據當地人口述,單單一個祖宗軸就有「連二」、「連四」、「連八」、「連十」、「連十二」等不同的尺寸,其中祖宗軸「拾貳名義」高度可達六尺長,而一些神像單像也有不同大小的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