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首都領地首席廳長:繼續加強坎培拉與中國的教育文化交流

2020-12-16 人民網國際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首席廳長安德魯·巴爾接受人民網獨家專訪(攝影 賀吉)

人民網雪梨3月16日電(盛楚宜) 澳大利亞首都領地首席廳長安德魯·巴爾日前接受人民網的獨家專訪,就首都領地的城市發展、旅遊項目、教育文化等方面進行了介紹。巴爾表示,將繼續推進坎培拉與中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

澳大利亞的首都坎培拉至今已有102年的歷史。據巴爾介紹,坎培拉的人口約佔澳大利亞總人口的1.5%,且即將突破40萬,而坎培拉的經濟總量約佔到全澳的2%。在澳大利亞選首都時,新的聯邦政府在雪梨和墨爾本之間難以定奪,最終選定了在兩個城市之間再建立一個城市作為首都,就有了如今澳大利亞最大的內陸城市——坎培拉。

城市宜居水平高 國際航線即將開通

談及坎培拉的城市特點,巴爾說,在坎培拉約有30%的人口為聯邦政府工作。其次,佔據第二大人口比例的就是為首都領地政府工作的人群,負責市政工作以及教育、醫療等服務。此外,在大學就業的人口比例排在第三位。巴爾稱,坎培拉擁有澳大利亞所有大學中世界排名最高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在國防、信息通訊科技產業以及高檔葡萄酒和食品出口方面也頗具實力。

巴爾還提到,坎培拉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評選為世界最佳宜居城市之一。坎培拉的居民受教育程度高、收入高、身體素質強、人均壽命長。他說,從OECD的衡量標準來看,坎培拉可以稱得上是澳大利亞最宜居的城市。

坎培拉坐落在首都領地的東北角,首都領地範圍內的絕大多部分土地都是國家公園,以保護自然資源。巴爾說,從坎培拉到風景迷人的海灘和滑雪場只要兩小時。坎培拉作為區域中心有著極佳的地理位置,這裡的產業、旅遊乃至經濟都非常多樣化。

在巴爾的眼中,坎培拉還是一座「故事之城」。他認為,所有人們期望在澳大利亞得到的體驗在坎培拉都能滿足。2016年,坎培拉的第一條國際直飛航線,將從新加坡開啟,直飛坎培拉,並可以從坎培拉直飛至紐西蘭的首都惠林頓。從前,國際遊客來到坎培拉,必須要從雪梨、墨爾本或布裡斯班轉機,即將啟動的直飛航線將為坎培拉吸引更多國際遊客。他還強調,中國是坎培拉最大的遊客來源國,坎培拉也歡迎更多中國遊客前來旅遊。中國留學生也在坎培拉的留學生中佔據很大比例。留學生們在坎培拉生活愉悅,也吸引了他們的家人前來旅遊。 

城市注重多元文化 華人社區活動參與度高

巴爾表示,坎培拉的華人社區非常強大,在各項文化活動中有著很高的參與度。每年二月,坎培拉會舉辦澳大利亞國家多元文化節,吸引約25萬人齊聚市中心。巴爾興奮地談到,在坎培拉近40萬人口中,有25萬人參與其中,華人社區對這一活動做出了很大貢獻。坎培拉也是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的所在地,使館別致的景色也為坎培拉增添了一道風景線。同時,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者也選擇在坎培拉進行投資。

巴爾強調,中國農曆新年項目將是坎培拉各項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坎培拉在中國農曆新年期間有一系列的慶祝活動。這裡有著眾多來自不同的國家地區的人群,坎培拉文化的豐富性與多樣性,可見一斑。華人社區不僅積極參與到重要的中國節日活動中,在其他城市活動中也常常可以看到他們的身影。

優質教育資源集中 城市人口年輕化

談及坎培拉的教育資源,巴爾表示,這裡擁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坎培拉大學、新南威爾斯大學坎培拉分校、澳大利亞天主教大學坎培拉分校以及坎培拉科技學院,是世界上最好的學習園地之一。他說,這五所高等院校在教育資源上極具優勢,這種世界級高等教育的密集程度也是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同時,這也是坎培拉人口受教育程度高以及員工效率高技能強的原因。

巴爾還介紹了坎培拉的留學生大使計劃,計劃旨在幫助留學生更好地融入社會,在學校與不同文化的人積極交流。同時,這裡的大學也會為新生的住宿及各方面提供有力的幫助。在坎培拉,九分之一的坎培拉居民都在大學就職,巴爾稱這裡是「大學之城」、「教育之城」。

巴爾推薦剛來這裡的留學生可以在坎培拉好好體驗澳大利亞的生活,坎培拉可以說是全澳唯一一個距市中心不遠就能到處看到袋鼠的城市。此外,坎培拉的人口年輕化水平高,最大的年齡層人群是大學生,年齡介於20歲到29歲之間。

兩國關係進一步發展 對華文化交流持續推進

巴爾指出,中澳兩國的首都北京、坎培拉之間的合作非常重要。作為首都領地的首席廳長,巴爾的第一次出訪是到坎培拉的姐妹城市——北京。這次訪問展開了兩所城市間更多的對話,促進了「雙贏」。中澳自貿協定的籤署,也為更多的合作機遇打開了大門。

巴爾最近一次訪問中國,還到訪了許多其他的城市,例如與深圳達成了經濟發展合作關係,以期促進科技和學生交換方面的合作。巴爾還表示,未來坎培拉出口最大的優勢是高檔紅酒和食品,中國對此的需求量也一直居高不下。

巴爾認為中國是一個非常多元化的國家,他去過的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香港雖然都是大城市但各具特色。他說,中國無疑取得了高速的經濟發展,同時也與各國之間保持了友好往來。巴爾說,近年來中澳兩國關係發展迅猛,澳大利亞與中國的往來可以追溯到40多年前,無論是兩國關係還是城市間的合作都在不斷取得進展。

最後,巴爾表示會一如既往推進坎培拉與中國的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巴爾介紹,坎培拉的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正在舉辦「大清世相」展覽,其中一些展品是首次離開中國國家圖書館在國外展出。能在坎培拉舉辦這樣一個展覽,巴爾表示非常榮幸。巴爾還計劃在今年4月再次訪問中國,讓更多的中國人將坎培拉作為留學、旅遊和投資的目的地。

(責編:紀   宇、常紅)

相關焦點

  • 澳大利亞坎培拉北京花園竣工 石材與故宮相同
    11月6日,作為北京市政府贈送給友好城市坎培拉的一份珍貴禮物,坎培拉「北京花園」正式竣工,竣工典禮6日上午舉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馬朝旭和澳大利亞首都領地政府首席部長凱蒂·加拉格爾女士等出席了竣工典禮。值得一提的是,工程所用石材均是北京房山青白石,與北京故宮所用的石材完全相同,因此北京花園是地地道道的「北京製造」。
  • 澳大利亞首都在哪?坎培拉——最「與世隔絕」的首都
    作為澳大利亞的首都城市,這座城市卻格外的低調。作為澳大利亞的政治中心,坎培拉不僅擁有國會大廈,澳大利亞等法院以及眾多政府部門與外交機關,同時也是澳大利亞許多全國性社會文化機構的所在地,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坎培拉大學,澳大利亞體育學會等等。坎培拉又被稱為「大洋洲花園城市」,全城樹木蒼翠,鮮花四季。
  • 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 (一)
    讓我們從首都坎培拉開始我們的行程吧!   坎培拉 (Canberra) 是澳大利亞的首都。是澳大利亞的第八大城市,但它卻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內陸城市。   坎培拉位於澳大利亞首都領地(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的北端;它的位置在雪梨的西南方向,墨爾本的東北方向;離雪梨280公裡;離墨爾本660公裡。   1901年1月1日,澳洲各個州結成聯邦形成了澳大利亞聯邦, 那時還沒有首都領地 ACT喔 (見下圖)!1908年,通過公投決定將選擇一個中立於雪梨和墨爾本的位置建立聯邦首都。
  • 澳大利亞首都建築協會(ACTCG)成立大會在坎培拉成功舉辦!
    「首先,我謹代表中國大使館祝賀澳大利亞首都建築協會的成立!中國作為澳洲多年以來的合作夥伴,華人企業應為坎培拉建築行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提供更多的工作機會。我們非常期待看到未來與坎培拉政府的深度合作以及華人企業與當地建築行業的融合。」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區國際事務專員 Mr Brendan Smyth發表講話:
  • 駐澳大利亞大使馬朝旭出席坎培拉北京花園竣工典禮
    2014年11月6日,象徵中澳兩國人民友好合作的北京花園的竣工典禮在坎培拉市格裡芬湖畔舉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馬朝旭、澳大利亞首都領地政府首席部長凱蒂·加拉格爾女士等中澳嘉賓出席。既有澳大利亞園林空間開放、舒適實用的特點,又有鮮明的中國古典園林風格和元素,傳遞著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的古老智慧,體現了中澳優秀文化的水乳交融。
  • 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火勢依然嚴重 一消防飛機洩漏數千升阻燃劑
    人民網坎培拉2月5日電 據澳媒綜合報導,日前,澳大利亞首都領地正面臨失控的山火災情。一架消防飛機在飛行過程中遭遇氣流,導致2500升阻燃劑傾倒在坎培拉市中心的主要道路上。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導稱,事件發生後,有關部門立即開始地面清理工作。
  • 澳洲山火逼近首都坎培拉,民眾度過「本年度野火季最難的一天」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程靖澳洲山火持續逼近首都坎培拉,上周首都領地(ACT)自2003年後第一次宣布進入緊急狀態。▲山火逼近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 圖/BBC/Martin Ollman據《坎培拉時報》報導,上周,首都領地的山林過火面積超過了全區地域的20%,其中奧洛羅山谷大火蔓延至超過5.6萬公頃的地區,為2003年以來最嚴重的山火。
  • 林火繼續逼近澳大利亞首都
    這是2月1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以南的一個小鎮附近拍攝的林火澳大利亞官員說,林火2月1日繼續逼近首都坎培拉和周邊地區,過火面積超過350平方公裡,逐漸顯現「失控」態勢。  高溫和強風助推大片林火逼近澳大利亞首都直轄區,坎培拉和周邊地區前一天進入緊急狀態。澳大利亞政府建議當地居民做好疏散準備。  這是首都直轄區2003年以來首次進入緊急狀態,顯現這一地區本周末面臨潛在風險。緊急狀態將持續72小時。
  • 中國藏文化交流團訪問坎培拉
    新華社坎培拉8月30日電(記者趙博)中國藏文化交流團30日訪問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與澳政府官員、智庫、媒體記者等舉行了多場交流活動,全面介紹了西藏歷史、文化、宗教和當代發展,展現了今日西藏的面貌。  由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組織的中國藏文化交流團首先會見了澳大利亞政府官員。
  • 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著名高校一覽
    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著名高校一覽坎培拉是澳大利亞的首都,位於澳大利亞山脈區的開闊谷地上,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著名高校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坎培拉大學等。澳大利亞國防學院獨立的軍事教育系統澳大利亞國防學院(ADFA)是一所服務於三軍的聯邦軍事學院,通過澳大利亞國防軍隊和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獨特合作關係為澳大利亞國防部隊陸海空三軍的初級軍官提供軍事和高等教育,同時它還為普通公民提供研究生教育。澳大利亞國立大學連續十年澳洲第1簡稱ANU,是一所坐落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的世界級著名研究型國立綜合大學。
  • 圖說澳大利亞首都爭奪戰,雪梨和墨爾本為何會敗給不知名的坎培拉
    眾所周知,澳大利亞的首都是坎培拉。然而在1901年1月1日澳大利亞聯邦誕生之際,這裡還是一片人跡罕至的牧場。那麼坎培拉為何能從新南威爾斯州的一處牧場發展成為國家首都呢?在此之前,墨爾本暫時肩負首都之職,同時墨爾本議會大廈升級為澳大利亞聯邦的國會駐地。後來經過縝密的勘測和慎重的抉擇,一個有山有水的福澤之地被選定為了澳大利亞新首都所在地,它就是坎培拉,一個東北距雪梨280餘公裡,西南距墨爾本660餘公裡的地方。坎培拉是一個點綴在綠葉之中的氧吧,而其之所以有此殊榮,完全源自一份經典的設計方案。
  • 澳大利亞又一家中文報紙《澳大利亞新報》創刊
    澳大利亞報業集團坎培拉分社社長郭燕在創刊儀式上致辭。 賴海隆 攝   中新網坎培拉3月18日電 (記者 陶社蘭 賴海隆)澳大利亞又一家中文報紙《澳大利亞新報》18日在坎培拉創刊。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新聞參贊曹賽先致辭。
  • 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一切都源於雪梨和墨爾本的首都爭奪戰
    世界上有超過190個國家,那就有超過190座的首都,這些首都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和區位條件。「坎培拉」為什麼是首都?由於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政治中心,往往集中了國家的大量政府機構,從而對全國就具有極強的輻射作用,會吸引人口和產業往首都地區集中,所以很多國家的首都都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也是全國最大的經濟、交通、教育、國際交往中心。比如北美洲墨西哥的首都墨西哥城、非洲埃及的首都開羅、南美洲阿根廷的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等都是如此。
  •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首次在北領地舉辦國慶招待會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成競業(右三)、北領地首席部長岡納(右二)、北領地行政長官奧哈羅蘭(左三)、達爾文市市長瓦茨卡利斯(右一)出席了中國駐澳使館首次在北領地舉辦的國慶招待會國際在線報導(記者 費菲):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10月14日晚在北領地舉行招待會,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
  • 科普 | 澳洲的首都,為什麼是坎培拉?
    雪梨和墨爾本是澳大利亞最大、最著名的兩個城市。雪梨位於澳大利亞東南部的,瀕臨澳洲植物學灣,是澳大利亞最大的城市,人數超過500萬,2000年曾舉辦過奧運會,為世人所熟知。墨爾本是僅次於雪梨的第二大城市,人口有400多萬,工業發達,是澳大利亞的工業和文化中心,和雪梨不相上下。然而夾在雪梨和墨爾本之間的坎培拉,作為澳大利亞的首都,似乎默默無名。
  • 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出席多元文化節活動與僑胞交流
    中國僑網2月27日電 據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館網站消息,日前,澳大利亞國家多元文化節在坎培拉舉行,中國駐澳大利亞大使成競業前往活動現場,走訪華人社團攤位,慰問當地僑胞,並與僑團和志願者們親切交流。成競業大使在華人社團發起的支持武漢抗擊疫情的橫幅上親筆籤寫「中國加油,武漢加油」,前來參加多元文化節的當地民眾紛紛在橫幅上簽名,祝願中國抗擊疫情早日取得最終勝利。
  • 中國留學生在坎培拉被打傷
    10月23日,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的Woden公交站,兩名中國留學生在放學後被當地青少年團夥攻擊,隨後發生衝突,被三十多人圍毆。10月27日下午,一名留澳學生李力(化名)告訴北京青年報記者,這兩名留學生受傷嚴重,其中一名學生的右眼被縫7針,眉骨斷裂。
  • 山火濃煙封鎖首都坎培拉,澳大利亞部分政府部門被迫轉移辦公
    去年9月至今,澳大利亞多地山火險情仍在蔓延。新南威爾斯州森林大火的濃煙持續籠罩在澳大利亞首都坎培拉,據當地美國廣播公司(ABC)5日報導,坎培拉空氣品質急劇下降,負責災難和緊急情況應對的澳大利亞應急管理局(EMA)已暫時關閉其坎培拉總部,重要崗位員工將遷至其他地點工作。
  • [新華](海外涉華)中國西藏文化交流團在坎培拉大學舉辦講座
    新華社坎培拉4月12日電(
  • 2018澳洲最佳旅遊城市:坎培拉!
    1913年3月12日,澳大利亞首都正式命名為坎培拉,這一名字來自於原住民語言「Kamberra」,意為「相聚之地」。 澳大利亞國家科學與技術中心作為澳大利亞的首都,這裡匯聚了商界、政界、教育界和研究領域的傑出思考者,偉大的思想在這裡誕生、交流並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