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有著「美食王國」的美稱,無論是在高雄還是在臺北、臺中,夜市總是火樹銀花,小吃店鋪和小攤一家接著一家,臭豆腐、棺材板、牛肉麵、滷肉飯……
臺灣因其特殊的歷史背景,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融合了荷蘭、葡萄牙、日本、閩粵乃至大陸數十個省份及原住民美食精華於一爐,創造出享譽全球的特色美食,並以極具親和力的街邊小店和夜市形式出現,每年都吸引全世界數千萬人造訪臺灣,只為一飽口福,盡情饕餮。
牛肉麵
牛肉麵是臺灣平民美食,遍布臺島大街小巷。臺灣牛肉麵是當年渡海赴臺的老兵因思念家鄉而發明的特殊飲食。細細品來,牛肉麵可以說匯集了中華美食精華,比如上海菜的紅燒,廣東菜的煲湯,還有四川菜的辛辣味等。
臺灣的牛肉麵有「一清二白三黃四綠五紅」之說,「一清」是熬煮的高湯,「二白」白肉鍋,「三黃」喬麥麵,「四綠」香菜、青蒜,「五紅」辣椒,五味齊全才算得上一碗美味的臺灣牛肉麵。不禁想到了舒國治先生說過:「湯頭,色較清亮,有椒香氣,有姜衝氣,亦有近似淺淺的沙茶的藥香氣;簡而言之,清鮮也。」
簡短的幾句話,卻蘊含了味道的內涵和精髓。光是看文字,口中頓覺潤澤,已經饞涎欲滴,更遑論腹中之貪了。
滷肉飯
走遍臺灣,到處都能看到滷肉飯。這是臺灣最為常見的經典小吃。在臺灣不同的地方吃一碗滷肉飯,不僅能感覺到味道的異同,還能感覺由此而起的文化和風情。滷肉飯在臺灣南北地區有不同的意義。
在臺灣北部,滷肉飯為一種淋上含有煮熟的碎豬肉及醬油滷汁的白飯的料理,有時醬汁裡亦會有香菇丁等成份。此種做法在臺灣南部稱作「肉燥飯」;而所謂的「滷肉飯」,在臺灣南部是指有著滷豬三層肉的焢肉飯。
擔仔麵
擔仔麵是一種發源於臺南地區的小吃,全名亦可稱為度小月擔仔麵。它是臺灣省臺南最有名的一道傳統面類小吃。
其發源時間可能為清朝時期,由於臺南臨海,故許多人家以捕魚為業,但是臺南夏季七、八月份時常有颱風侵擾,風雨加交導致不易出海捕魚,生計頓時艱困,故稱颱風來襲頻繁、生計維持不易的月份為小月。
因此有些漁家在無法出海捕魚時候,就改賣麵食以維持生計、度過小月,而後漸漸產生「度小月擔仔麵」這道美食。
度小月擔仔麵最獨門的配方就是特製的肉燥,嚴選臺灣黑豬後腿肉,配以臺灣特產紅蔥頭及調料,長時間細火精燉而成,只有特定傳人才能知道肉燥調配的配方和比例,加上鮮美甘甜的甜蝦湯頭,另外有一尾蝦、蒜泥、香菜相佐提味。
麵條本身筋道彈牙,湯料清爽而鮮美,再加上簡單卻豐富的配料,一碗就讓你嘗盡懷舊古早味道。
蚵仔面線
蚵仔面線是臺灣極具特色的小吃,主要原料為蚵仔(小牡蠣)和面線,蚵需先拌太白粉。蚵仔面線的優劣決定於蚵的大小與新鮮度,拌太白粉時也必須注意蚵的完整。
面線也以手工制的為佳,大骨或柴魚熬煮的湯頭更鮮美健康,配上各種調味料之後,鮮香的蚵仔面線保證吃完還回味無窮。
棺材板
「棺材板」是臺灣有名的小吃之一,把麵包做成像一個袖珍棺材一樣的造型,裡面盛滿了美食。或許是由於製作特別、口味特殊,加上名稱的怪異,成為臺灣盛行的獨特小吃。
傳統的「棺材板」是把厚片土司挖空炸酥,再以西式料理方式烹調雞的內臟,放在炸過的土司裡,最後把一片薄薄的土司皮蓋上去。
裡面的餡料有魚、蝦、雞肉、墨魚、豌豆、胡蘿蔔……佐以濃稠的醬料,口感十分豐富。有些店家為求吉利,將其改稱為「官財板」。值得一提的是,「棺材板」一定要趁熱吃,這是因為放在麵包裡的餡料放久了易變酸。
珍珠奶茶
珍珠奶茶是臺灣飲品界響噹噹的代表,據說它發源於臺中有名的春水堂。早期春水堂用搖搖杯泡茶並搖出茶的泡沫,發明了泡沫紅茶,後來又加入像珍珠的粉圓,因此誕生了珍珠奶茶。
濃香的奶茶遇上Q彈的珍珠,解渴又有嚼勁,很快就風靡全臺乃至世界。從那以後,珍珠奶茶產生了各種經變化後的口味,包括芋頭茶、茉莉花茶或者咖啡,冷熱飲均可。
肉圓
肉圓是用是以地瓜粉、在來粉、太白粉加水調和成的米糊,包裹著豬肉、香菇、筍乾等配料製成的食品。在臺灣是非常重要的傳統飲食之一,以彰化和新竹兩地最為出名。彰化肉圓除了蒸的步驟之外,還要經過油炸;新竹肉圓的作法則僅以蒸籠蒸熟即可。吃起來外皮Q韌,內餡香醇,有咀嚼的樂趣。
蚵仔煎
雖說源自閩南的「海蠣煎」,蚵仔煎如今已成為臺灣最知名的風味小吃之一。地道的蚵仔煎用蚵仔、青菜、蛋和少量的地瓜粉漿調製,成品周邊薄脆,內裡細嫩柔滑,蚵仔量多鮮美,淋上醬汁,甚為美味。
蚵仔煎雖然到處都吃得到,但是很多人還是要到蚵仔產地去吃,例如要到臺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去,因為要做出好吃的蚵仔煎,最首要條件便是採用新鮮的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做出來的蚵仔煎自然豐盛多汁。
生煎包
生煎包是上海非常有名的面點小吃,經小攤、夜市發展為具有臺灣風味的小吃。做法與上海生煎包基本相同,先是面朝上放入鍋裡煎,半熟後在鍋中加入水改成水煎,最後再灑上芝麻,一份地道的臺灣生煎包就此出爐。
幾乎在每一個夜市都能見到生煎包的蹤影,但真正的美味必須要現做現吃才能體會得到。
割包
割包,原本是一種發源自福州的小吃,有時寫作「刈包」。不管是割包還是刈包,內行人絕不會按字典的標音來念,相反的,念guàbāo才夠「地道」。事實上,guà bāo是閩南語的發音,guà就是「割」,原來指的是將半圓形的特製饅頭「割」成兩半,再夾入餡料「包」起來食用的簡便小吃。
多由長橢圓形的扁平麵皮對摺而成,至於割包的內餡,傳統上用的是片狀的焢肉(醬油滷製的五花肉)、酸菜、花生粉以及香菜。有些人嫌焢肉太肥不利健康,殊不知焢肉就是要有一定比例的肥肉才好吃。
只有瘦肉口感偏柴,講求健康卻可能犧牲了美味,得失之間,就留給個人斟酌取捨了。割包裡的酸菜能適度平衡焢肉的油膩,甜花生粉搭配上鹹焢肉,新鮮的香菜修飾了醃漬的酸菜。
這樣油而不膩、鹹中帶甜、鮮醃交錯的食物交響曲,就在一個小小的割包中自由地開展。因為其形狀及內餡,所以在臺灣亦被稱作虎咬豬。
甜不辣
「甜不辣」這個詞最早來自於日本,臺灣甜不辣正是日本Tenpura的音譯。「甜不辣」和「天婦羅」都是用魚糊被製成各種各樣的形狀和尺寸, 一般而言,油炸後再與蘿蔔、豬血糕等其他食材一起水煮的吃法稱為甜不辣,至於魚漿直接油炸後就淋上甜辣醬食用的則稱為「天婦羅」。
甜不辣基本上是以日式風味呈現的臺灣美食,添加了更多的糖、更結實的魚肉糕,並使用了具有標誌意義的醬汁。
涼圓
涼圓是臺灣南部常見的農村小點心,臺灣北部並不多。涼圓的外皮由地瓜粉、日本太白粉等物所製成,蒸得晶瑩剔透、QQ軟軟,內包紅豆沙或綠豆沙製成的餡,冰冰涼涼,完全不膩。
大腸包小腸
大腸包小腸在臺灣已有二十年的歷史,因其美味又獨具特色已經成為臺灣十大知名小吃之一。這是臺灣1990年代興起的一種特殊小吃,說穿了很簡單,就是將體積較大的糯米腸切開後,再夾住體積較小的臺式香腸,即成為「大腸包小腸」,與美國的熱狗有異曲同工之妙。
而臺灣某些地區的夜市也會提供豪華版本的大腸包小腸,除了香腸之外,還會加上各種如蒜頭、花生粉、酸菜等配料,藉此創造更豐富的口味及口感。炭火燒烤的大腸外皮微酥,內餡米粒飽滿,夾上風味絕佳的香腸,鋪上酸菜、小黃瓜、薑片與菜脯蛋等小菜,一口咬下肉汁四溢,滿嘴的美味。
鹽酥雞
臺灣鹽酥雞香氣濃鬱,口感外酥脆,內鮮嫩多汁,在臺灣夜市隨處可見,是極受熱捧的人氣食品。東吳大學教授曾泰元在一篇文章中寫道:吃鹽酥雞,喝啤酒,真的很勾魂……有機會來臺灣吃鹽酥雞喝啤酒,別忘了叫上我哦……我,我真的是教授……」可見鹽酥雞是有多大的魅力。
蔥油餅
人們對於蔥油餅這種簡單又美味的食物的熱愛大概是古今各地都一樣的,多少年傳承下來,蔥油餅依然出現在街角的小吃攤上或是明亮的店堂裡,在大陸的各個城市,也在隔著淺淺海峽的臺灣島上。花蓮的「炸蛋蔥油餅」十分出名,外皮金黃酥脆、內層Q嫩,餅裡面還有蛋液,吸一口,大力咬下一口,半生不熟的金黃蛋汁隨即流下,無比絲滑。
焦香的脆皮蔥油餅加上香滑的蛋液,再搭配上不會死鹹和不會太甜的獨門醬汁,咬下一口,鮮香四溢。
胡椒餅
熱騰騰剛出爐的胡椒餅,外酥內香的好滋味,多年來在臺灣已是超人氣的午後點心之一。皮薄餡料多是胡椒餅的一大特色,堅持使用精選上等瘦豬肉加上特調醬汁醃漬,包進大把嫩綠清香的宜蘭蔥,沾上白芝麻在排貼在特製古陶窯上以炭火高溫烘焙。一口咬下剛出爐的胡椒餅,香味四溢、外皮香酥、餡多鮮香,肉香、蔥香及胡椒香在口中久久繚繞。
鼎邊銼
傳統鼎邊銼原本是在福州人的家常小吃,後來變成臺灣特色小吃之一。所謂「趖」,為閩南語詞彙,原義為蠕動、遊動,在此即指米漿沿鼎邊翻滾的動作。
沿火熱的大鍋邊緣一抹而成薄皮,成形的「趖」,風乾後再取出剪成塊狀。烹煮時,時常搭配蝦仁羹、肉羹等煮成湯食,亦可搭配其他食材,包括金針菇、香菇、魷魚、丁香、竹筍、金勾蝦、高麗菜、蒜頭酥、芹菜等配料。
炸蝦卷
外皮酥脆、入口即溶是所有炸物好食的關鍵,臺南有名的炸蝦卷正是最佳示範。將新鮮撈捕的大蝦以麵粉包裹,放入油鍋炸好,起鍋後淋上甜醬、酸薑和芥末,成為一道酸酸甜甜、嗆鼻醒神的美食。
魚丸
在臺北淡水,做魚丸、賣魚丸的比比皆是。這裡做的魚丸,是以上等鯊魚打成漿,加少許太白粉和水,魚丸中包肉燥,因此做出的魚丸堅實又脆,咬時還得小心碎肉燙舌。魚丸雖好吃,可吃起來也有門道。
在入囗時得先把丸子咬開一小囗吸吮肉餡與湯汁,如果你大口咬,包你燙得嘴皮發麻。如果還意猶未盡,有些店還備有鮮肉包、餛飩湯,肉餡道地,外皮全手工製作,口味獨到。
花枝羹
電影《艋舺》裡,帥哥趙又廷就提著魷魚羹出鏡了好幾次。這種味道平民的食物,臺灣人更喜歡把它叫做「花枝羹」。士林夜市上,花枝羹的攤位數量之多也足以表明其受歡迎程度之高漲。
花枝羹要好吃,主要取決於花枝的鮮度。肥美、色白、鮮嫩是挑選的標準,而花枝的脆爽度則是以打鹽水一個多鐘頭的方式處理出來的。花枝羹以鮮嫩肥美的花枝為主料,加上大塊筍塊和胡蘿蔔,調和著勾過芡的濃稠湯汁,羹湯酸酸的口感配合得恰到好處,再加些蒜末和洋蔥,整碗湯頭的滋味更是香氣四溢。
藥燉排骨
藥燉排骨是臺灣市集中常見的進補湯品,食用歷史悠久,屬於臺灣特有肉骨湯。一般都是將大根的排骨放入與十幾種傳統藥材一起煮燉,從豬骨與藥材中汲取精華,湯頭喝起來濃鬱十足,甘醇並飄著淡淡中藥香,排骨燉到軟爛,入口即化,美味又營養,冬天喝尤其保暖。
鵝肉
臺灣最棒的餐桌上一定要有鵝肉。在臺灣農場裡養殖的鵝,絕對沒有浪費,從它的皮膚到血都被製成了各種佳餚。
全臺專門吃鵝肉的名店也不少,一般選用優質的鵝肉,先文火燜煮,冷卻後再澆上滾燙的鵝油淋湯,讓肉質Q彈肥嫩,帶著清甜香氣,沾上特製調味醬更好吃。
三杯雞
臺灣的美食眾多,而最最好吃又讓人口口相傳的一定少不了一道經典名菜--【三杯雞】,三杯雞顧名思義和三杯有關,因其烹調時使用一杯臺灣米酒、一杯醬油和一杯黑麻油(或香油)而得名三杯。
臺灣三杯雞起源於江西菜三杯雞,客家人將做法帶至臺灣後,改良創新,用臺灣米酒代替甜酒釀、黑麻油(或香油)代替豬油,同時加入羅勒(九層塔)提升香氣,從而創製出了具有臺灣特色的臺灣三杯雞。
阿給
阿給是日文「油豆腐」的音譯,是臺灣淡水鎮有名的小吃之一。阿給的做法是將油豆腐的中間挖空,然後填充炒過的冬粉(有些店家使用的是沒有炒過的冬粉)、浸泡過滷汁,以魚漿封口,加以蒸熟,食用前淋上甜辣醬或其他特殊醬汁。因為豆腐吸收了湯汁,所以每咬一口都會有湯汁迸出,滋味十足。
芒果冰
CNN與高端旅遊雜誌《TRAVEL+LEISURE》評選出全球最佳甜點,前身為臺北永康街「冰館」的ICE MONSTER內的芒果冰榜上有名。臺灣本島盛產芒果,肉厚多汁,新鮮美味,於是在臺灣吃到的芒果冰無論是口感還是分量都讓人驚喜。
麻糬
在臺灣很出名的甜點,是日本的舶來品,發音mochi,於是臺灣人稱它為麻糬。用糯米粉制,有的外面裹花生粉,有的包內餡,最常見的是豆沙,芋泥,芝麻,花生等。咬一口,Q勁十足,內餡細膩香濃,甜度恰到好處,很有風味。
太陽餅
太陽餅,也叫「日頭餅」,是一種麥芽糖做餡的薄餅。這種小吃源起於臺灣中部,為臺灣最有代表性的特產之一。太陽餅餅皮酥而易碎,哪怕用手輕碰也會掉渣,內餡則是香甜可口,不膩不粘。
米血糕
米血糕在臺灣是一種已經有著百年以上歷史的街頭小吃,米血糕是指以米和血所做成的特色米食糕點。米血糕是指以米和血所做成的地方特色米食糕點。中國南方多以米食為主,常利用蒸、煮方式,改變米食型態。米血糕主要有鴨血糕和豬血糕兩種。
米血糕常見於路邊攤,蒸熟後多以沾醬、花生粉或香菜對外販售,做為主食或零食均可。秋冬期間,米血糕也是熱門火鍋料首選之一,唯不能久煮,易黏鍋底、焦味四起。
筒仔米糕
筒仔米糕是一樣常見於臺灣各地的糯米類小吃,是和油飯、米糕相近的食品,將糯米、香菇、肉片等餡料放在鐵罐、瓷罐或竹筒中炊煮而成的傳統美食,在食用時經常會以香菜作為佐料,其一是配色,其二是配味。
金瓜米苔目
金瓜米苔目是臺灣澎湖縣的特色美食,也是最具當地鄉村風味的小吃。製作時要把米篩架在鍋子上,鍋中煮水,再把調好的米糊倒在米篩上,用手來回搓,讓米糊通過篩孔擠到下面的滾水中煮熟,再加上金瓜(南瓜)一起炒拌,即成黏糯彈鬱、甘甜芬芳的美食。
碗粿
這個臺語發音近似"哇貴"的碗粿,雖然同樣是百年前從粵、閩、潮汕等地傳入,但幾經変化之後,沉澱下來成為獨具臺灣特色的小吃,而這個小吃更尤其以臺灣嘉義、臺南和高雄三地為此小吃的重鎮,此三地的百姓更在生活中習慣食用碗粿。
碗粿之所以命名為「碗粿」,是因為用碗做容器將米漿蒸熟做的粿,分為甜鹹兩種口味。當地人認為,好的碗粿在形體上,中心會有點凹陷的才是正宗和好吃,而非製作上的失誤,唯有凹陷的碗粿,才會看起來很實吃起來很嫩。
月亮蝦餅
月亮蝦餅,最初是從泰國菜中「舶來」的,最後卻演變為了臺北士林夜市上一道讓人慾罷不能的可口小吃。臺灣淡水草蝦、墨魚、白蝦仁等新鮮海鮮加上老闆的配方剁成漿,再將蝦漿包在兩塊全麥麵皮中間,鋪好麵皮之後再用刀背拍打均勻,這樣蝦餅就更有彈性。
下鍋炸成金黃色,配上特製的泰式甜辣醬,香、 脆、 甜、酸, 滿口留香,讓人無法忘懷。有人描述,每一口咬下去不僅有餅皮的酥脆,還可以清楚感覺到蝦子鮮嫩彈牙的口感。
豪大大雞排
上世紀1990年代末發源自臺北士林夜市的豪大大雞排,絕對算得上是雞排界的「翹楚」了。豪大大雞排在製作中採用臺灣中藥獨特配方醃製,炸制後表皮蓬鬆,松香可口,咬上一口,油分和肉汁一起充盈出來,絲絲可見的雞肉在口中融化,香味迴蕩在唇齒間,讓人久久難忘。
鳳梨酥
鳳梨酥是臺灣的著名小吃,外皮酥鬆化口,內餡甜而不膩,此種「中西結合」的鳳梨酥,連西方人也讚賞有加,故逐漸成為島外觀光客最喜歡的臺灣手禮之一。鳳梨閩南話發音又稱「旺來」,象徵家業興旺,子孫旺旺來的意思,因此常被用來逢年過節時饋贈客戶親友,討個好彩頭。
能夠用自然生長而成的土鳳梨,加上蔗糖、麥芽糖製作而成的真實天然的美味,那就是微熱山丘的鳳梨酥了。口感細膩潤滑,絕對是鳳梨酥裡面最佳明星。
花生卷冰淇淋
吃過的人都這麼評價,臺灣的花生卷冰淇淋,就是那種最「古早」的味兒。當冰淇淋的甜,遇上沙質地花生的鹹,這份鹹甜鹹甜的滋味,在炎熱的夏天,是臺灣人都喜愛的美味。
夜市、路邊攤隨處可見,它討喜的程度,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讓人愛不釋口。現刨的花生粉口感很好,脆脆的,香氣也夠,冰淇淋綿密冰涼,再加上香菜的提味,真是融在嘴、甜在心的好滋味。
鹹粥
鹹粥是臺南特色,吃鹹粥的時候可以發現,米飯並不是跟湯一起煮,所以米飯就能保有最初的嚼勁,就類似日本的傳統美食湯泡飯,將米飯的原味配上清香的湯頭,總讓很多明明不愛吃粥的人喜歡上。
鹹粥中頗具代表性的蝨目魚粥以新鮮蝨目魚用水煮方式料理,湯頭用魚骨熬煮而成,魚肉紮實鮮甜,湯頭清甜不膩。而比較起名聲更顯赫的蝨目魚粥來,土魠魚粥以抹鹽煎炸過的土魠魚剝碎一起入飯下湯,上頭再灑一點炸透的蔥酥或芹末韭末油條末,不用像吃蝨目魚時得要時時留心著以筷子剪拈魚肉剔挑魚刺,酣暢淋漓痛快爽氣。
吳寶春麵包
2008年,吳寶春憑藉酒釀桂圓麵包獲得了麵包屆中的奧林匹克比賽Coupe Lousie Lesaffre 世界團體賽銀牌,2010年世界盃麵包大師賽中他的荔枝玫瑰麵包獲得歐式麵包組冠軍。
聽說,他在高雄開的首家麵包店第一天賣出5000個麵包。「吳寶春麥方店」在臺灣僅有兩家,總店在高雄市,而唯一的一家分店則開設在臺北市的松山科技園區。店裡一向門庭若市,想必大家都想前來嘗嘗獲得世界麵包大師賽冠軍的作品吧!
芋頭酥
芋頭酥又叫香芋酥、紫芋酥,是臺灣有名的甜點美食特產。芋頭酥精選臺灣大甲區的紫色檳榔心芋做餡,純手工捏制,像盛開的紫色玫瑰花妖豔迷人,咬上一口,酥鬆的口感滲入柔滑細膩的內餡、清香軟糯,美味無與倫比。
糖村牛軋糖
百萬網民評選全球十大零食,臺灣糖村牛軋糖上榜。糖村的牛軋糖,最適當伴手禮送人,一定不要錯過。糖村牛軋糖採用來自法國諾曼第的牛奶製成的天然奶油,加上美國加州的大顆杏仁,奶味香濃,口感柔軟不粘牙,原味就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