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什麼都有的汕尾公眾號
全國只有 1% 的人關注了
你看你多不一樣
「年華已不再」
汕尾有過一個名字,叫「小香港」。
很多人嘲諷過這個名字,因為他們覺得現在的汕尾,配不上這個名字。
可曾幾何時,他是真的擁有這個名字的。
中山碼頭,沿著在如今的二馬路中段,一直走到大馬路,有一條街,叫「碼頭街」。碼頭街的街頭,就是昔日的中山碼頭,這個碼頭也是「小香港」這個名字的來源。
而如同今日的中山碼頭一般的物是人非,汕尾這座城市,也漸漸的被世人遺忘。
中山碼頭,如今已經不在了。
只留下這一條名叫做碼頭街的巷子,還向世人證明著他的存在。
香港90年代曾經有一部電影,叫《馬戲小子》。這部片由午馬導演,元彪、甄子丹、溫碧霞等主演。
這部片,在汕尾的各大地方取景。城區的5千噸碼頭,中山碼頭,麻皮街都有涉及。
碼頭街的老人告訴我們,其實中山碼頭並不是消失很久,他的離開,也就是10幾年前,而他從落寞到繁華,卻經歷了快100年。
當年商鋪林立,而如今只剩下一座座破爛的老房子,或者即將被變成商品樓的它們。
清末民初,是汕尾最繁華的時期。
沿著碼頭街往上面走,順著成興街,可到關帝廟。由於靠港的船隻和前來朝拜關帝廟的人越來越多,而逐漸搭建了做買賣的棚寮貨棧和住宅,由於較早期的潮商、客商和廣府商的遷入與本邑殷富地主的加盟,便在這裡形成了「百商開泰」的汕尾港古商埠。
據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修整汕尾關帝廟前街碑記》記載:「汕尾一鎮,舟楫雲屯,商旅雨集,亦海邑一大區會也」。
故碼頭街當年的街道兩側,商鋪遍地,琳琅滿目。
碼頭可直通香港,廣州等地,所以每一次香港客一回來,踏上祖國土地的第一個腳印,就停留在碼頭街。
帶來的東西被世人稱為「香港貨」。
汕尾的老話把「肥皂」叫「番兒皂」,而水泥叫「紅毛土」。
「番」指的是「外國」,「番兒皂」就是外國來的皂,而「紅毛土」指的是這種東西來自於英國(英國人的頭髮為紅色),故把水泥叫做「紅毛土」、
諸如此類的,還有「番薯」,「火水」。
可見當年的外貿能力。
汕尾人也總是會有一個當年「偷渡」去的香港親戚。
每次過年就會帶著香港貨回來,在汕尾的家庭來說,已經是常態。
參考汕尾民俗老師黃吉慶老師的文章中書寫到:在碼頭街一帶,是汕尾港當年酒肆旅館最為集中的地段,有中興、大興、東亞、南京、金陵、大同、東南、貴安、泰安、廣安等眾多旅店。
民國時期設有麻將賭座、舞廳、鴉片煙榻等娛樂設施。據說南華旅店招客很有特色,在競爭客源方面屢出新「招」,每當香港船泊港時他們就主動打著「南華旅店」的紅燈籠到中山碼頭候客,雖然檔次低,但主動出擊生意不差。
檔次較高級的東亞酒店則聘請講「白話」(來自珠三角)女迎賓前去碼頭接行李。酒樓食肆方面這裡有「雲泉」、「春利」、「良友」、「眾友」、「天天」、「謙頃」、「金龍」、「銀龍」、「有德棧」等多家。
在飲食方面,當時最出名的要算海城人張迓所開的「春利茶樓」。據說廣東省長兼粵軍總司令陳炯明曾在此宴請故舊親朋。1925年3月16日,國民革命軍第一次東徵時,廖仲愷乘「永豐艦」來汕尾時就在「春利茶樓」參加當地商家各界20餘人的歡迎座談會。
「雲泉茶樓」在汕尾港也很出名,其茶樓商號系民國時期當地著名的書法家鄭祖武(系我地下黨情報組長)所書,據說一字值一錢黃金,故民間有著「一字值金」之美談。該茶樓的茶點也是非常出名的,其「廣式點心」深受食客們的青睞。
此路段還有4家相館和供有錢人租用的「專合」單車鋪,據云當年的單車大多是舶來品;最受人青睞的是「客家路」牌,其次是「瑪麗」、「獅牌」等,租者以小時計算租金。
此路段還有吳友香開的香菸鋪,據云供售的有英國的老刀牌、黑貓、哈德門、金帆,美國的紅錫包和國內上海產紅金龍、白金龍、黃金龍、美麗等國內外香菸牌子。
汕尾進出口商行都是官商大戶,他們資金足、批量大,與各大商埠都有聯莊、聯號經營,因而行情信息靈通,甚至壟斷了汕尾鎮、乃至從汕尾出貨的海陸豐各主要墟鎮的市場。
如汕尾「泰昌行」用大量白銀與香港「美孚行」作押,承辦火水銷售,壟斷了海陸豐以及惠來縣的「火水」(煤油)市場。
其它從香港輸入的棉布、百貨、西藥、洋雜等也在汕尾有較大的行口,其中的「上盤行」也在操縱市場。
潮商的「南通公司」也是本港大鹽商之一,時諺有云:「發財有沒有發過南通。」據說該公司曾組織潮劇「榮福班」(系澄海籍人)赴安南(現越南)、高棉(現柬埔寨)、香港等國家和地區演出,時間一個多月。
如果你有空去碼頭街走一走,你會發現如今的它,兩旁除了破爛的房子以外就是由現人更改的商品樓。
碼頭街的老人很熟悉的說到,這家人以前是賣米的呀,他們是賣餅的。
商鋪如數家珍,現在卻都門窗緊閉。
碼頭也已經是一條平淡到無奇的街道了,小小的街道,只能通行一輛小汽車。
如果不留意,路過此處,他就是一條無人知曉的街道。
當年的繁華已經不再,如同汕尾之前那個當年名副其實的美稱「小香港」一樣。
如今的汕尾,也在廣東省的經濟排名中墊底多年。
人們甚至開始嘲笑當年「小香港」這個名字,如今的汕尾,是真的配不上這個名字了,只是他真的存在過,汕尾,也真的曾經繁華過。
一代又一代,年華已不再。
但願家鄉,有一天,也能重拾年華。
「汕尾,也曾經繁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