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劉皓然】為冰川辦葬禮!據瑞士發行量最大的報紙《一瞥報》23日報導,當地時間22日,瑞士氣候人士為阿爾卑斯山脈冰雪枯竭的皮措爾冰川舉辦了一場莊重的「告別儀式」,正式宣告這座冰川的「死亡」,為全球氣候危機再次敲響了警鐘。據世界氣象組織觀測,人類在最近五年間經歷了有史以來的「最熱時段」,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持續上升,大自然的反噬就在眼前。
瑞士的「冰川輓歌」
當地時間22日,一支奇特的「出殯」隊伍在瑞士格拉魯斯山集結。約250名當地居民、登山愛好者和環保權益人士身著黑色服飾,向海拔2700米處的皮措爾峰進發。經過將近兩個小時的跋涉,一行人抵達目的地,並為迅速消融的皮措爾冰川舉行了「告別儀式」。伴隨著阿爾卑斯長號奏出的哀樂,隨行的牧師與環境科學家分別發表紀念冰川的「悼詞」,活動參與者還特意獻上了花圈。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冰川學家馬特亞斯·胡斯表示,自1850年以來,瑞士境內有超過500座冰川消失。其中只有50座擁有自己的名字。所以今天人們紀念的皮措爾冰川不是瑞士失去的第一座冰川,但可以說是人們研究得比較徹底的冰川當中第一座消失的。
「冰川」通常是指極地或高山地帶存在的天然冰體。在冰川形成的地區,降雪、積雪的速度常年超過融雪的速度,一些巨大冰川的成形能跨越幾個世紀。冰川的大小並無明確標準,國際慣例通常把覆蓋面達到10萬平方米的冰體視為「冰川」。據科學家回顧,皮措爾冰川早在1893年就已經被納入冰川監測系統。受氣候變化影響,它在2006年起開始迅速消融,短短十幾年間竟「蒸發」了80%至90%,面積僅剩2.6萬平方米,「還不到4個足球場大」。瑞士氣候保護協會的負責人德賈科米表示,從科學角度上說,冰雪成分的大量流失已令皮措爾失去了「冰川」的屬性,成為全瑞士第一座正式被學界「宣告死亡」的冰川。
德賈科米說,它的消失極具警示意義:在瑞士,80%冰川的規模與之相仿,如果現在不做出應對措施,那麼皮措爾的命運可能代表了瑞士冰川生態的未來。瑞士《新蘇黎世報》稱,瑞士研究人員4月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阿爾卑斯山上的冰雪可能將在80年內完全融化。冰川的消失,將嚴重影響瑞士的旅遊業,並可能出現各種自然災害,對瑞士來說將是一大打擊。瑞士人已開始採取各種辦法拯救冰川,包括用布遮住冰川、製造人造雪等。
全球冰川加速消融
冰川變化是環境科學家研究氣候變化的重要參照,它們直接影響著人類農業灌溉、日常用水供應、動植物生態,以及海平面的高度。美國《國家地理》雜誌稱,在近一個世紀以來,全球冰川生態經歷著劇變:自1912年以來,素有「非洲屋脊」之美譽的吉力馬札羅山的冰川成分持續萎縮,截至2009年已經減少了85%左右。學界早在10年前就已發出警告,「赤道雪山」的奇觀或將在2022年左右完全消失。「世界屋脊」狀況也不容樂觀:學界預計,喜馬拉雅山中部和東部大部分區域的冰川將在2035年消失。
「德國之聲」稱,瑞士並非首個為冰川舉行「葬禮」的國家。2014年,冰島奧基庫爾冰川被宣告「死亡」、「享年」700歲;今年8月,冰島政府為這座冰川舉行了「國葬」——冰島總理雅各布斯多蒂爾親自出席了儀式。奧基庫爾冰川的「墓志銘」極具警示意義:「謹此紀念國家首個失去冰川地位的山峰……在未來200年間,我國的所有冰川皆有可能會面臨同樣命運。」
在科學家看來,類似的活動極具教育意義:因為「氣候變化」的概念對於普通人來說往往不過是一堆「駭人的數字」和「複雜的科學模型」,而這種活動形式卻能讓人們直觀地感受到氣候變化的危害。
氣候問題難成共識
就在皮措爾冰川的「葬禮儀式」第二天,2019年聯合國氣候峰會在一片「抗議聲」中艱難開幕。英國廣播公司(BBC)稱,從上周五起,全球多地爆發大規模的氣候抗議活動,覆蓋了墨爾本、柏林、紐約和孟買等國際大都市,總參與者高達數百萬人;這場全球性運動受到了瑞典氣候問題活躍人士桑伯格的「號召」。這位備受爭議的未成年「氣候鬥士」宣稱,這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氣候罷工(罷課)」運動。21日,法國巴黎舉行的氣候遊行活動迅速轉變成一場大規模暴力事件,當地無政府主義者混入遊行隊伍,肆意放火、打砸商鋪,法國警方向暴力人群發射煙霧彈,並逮捕了160多名不法之徒。美國的氣候團體更是準備在當地時間23日發起「華盛頓停擺」運動——阻斷街道、中斷通勤,行動時間與氣候峰會同步。
然而有輿論認為,聯合國制定的減排目標難以達成共識。英國《每日電訊報》稱,由於氣候峰會組織方只允許有新的減排目標宣布、或是協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國家發言,仍舊支持使用煤炭的日本、澳大利亞、南非等國在此次大會上不具備發言資格。就在多國元首22日趕往紐約、準備參會時,美國總統川普和澳大利亞總理莫裡森還在俄亥俄州共同參觀工廠,擺明了是要「高調缺席」。
有媒體評論稱,各國在氣候事業上「四分五裂」的現狀,難免要讓氣候權益人士感到失望。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學者尼古拉斯·斯特恩直言:「我認為現階段我們無法期待重大突破。」
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