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駐香港特約記者 葉藍】香港特區政府上月公布的《財政預算案》被質疑派糖不均,導致部分階層未能受惠,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事後提出通過關愛基金「拾遺補漏」,又在香港社會引發熱烈討論。
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上月底公布財政預算案,在盈餘達1380億港元、創歷史新高的情況下拒絕全民派錢,一些人要求政府加碼。陳茂波因此擬對《財政預算案》做出調整,向18歲以上、預算案中不受惠的低收入及無收入人士派發現金津貼。據香港《星島日報》22日報導,特首林鄭月娥21日承認,自預算案公布後,特區政府聽到很多聲音,認為以前的「N無計劃」即沒有住在公屋、沒有領取綜援等人員未能受惠,因此他們想設計一個覆蓋面比較廣闊的關愛共享計劃,但她強調,這不等於全民派錢。報導同時透露,港府正積極考慮向18歲以上、收入較低及沒有收入又非政府福利網內的人士派發現金津貼,目前正研究派發金額及符合資格人士的劃線問題,但領取綜援、低收入津貼及長者津貼的人士,由於已有「三糧」,所以不會雙重得益。雖然還未確定現金津貼的金額,但估計會在3000至4000港元,受惠市民將以百萬計。
《明報》22日稱,「關愛基金專責小組」下周二將開會討論有關方案,估計最快本月底前可公布細節。港府傾向於以市民的每月收入劃線,很可能以現金形式派發,估計不會少於2000港元。香港《文匯報》稱,有關研究已接近尾聲,並已敲定「補漏」的對象。據政府統計處去年發表的報告,去年第三季度就業人士每月收入中位數為1.55萬港元,因此月收入低於這個數額、18歲至65歲的人士,將受惠於本次派糖;預料約有200萬人受惠,涉及款額接近40億港元。
不過,多個政黨均認為派發2000港元還不夠。身兼行政會議成員的工聯會議員黃國健稱,建議中的方案「太孤寒」,每人應派發至少4000港元,同時月薪1.55萬港元的劃線水平太低,應提高至月薪約2.5萬—3萬港元以下都受惠。新民黨主席葉劉淑儀認為至少應該派發3000港元,建議所有成年、沒有物業、沒有納稅的港人都能受惠。泛民陣營的民主黨主席胡志偉此前主張派發金額最多6000港元。他稱,香港有390萬打工仔,約110萬家庭主婦或不在勞動人口中,「政府既然希望在本次財政盈餘這麼豐厚的情況下,與市民大眾分享這個經濟成果,應該用一個更公道的方法處理」。一向反對全民派錢的議員田北辰則認為,港人不患寡而患不均,局部派錢會有後遺症,無論如何劃線都有人不開心,如同「出錢買難受」。他建議利用這筆錢成立基金處理一直未處理的議題,如改善市民的英語能力等。
2012年開始,香港特區政府每年公布貧窮人口狀況,計算方式是把香港市民總體入息中位數的一半釐訂為「貧窮線」。基本上一人住戶貧窮線為4000港元,兩人家庭9000港元,3人家庭1.5萬港元,4人家庭1.85萬港元。2017年11月發布的《2016年香港貧窮情況報告》顯示,香港2016年貧窮人口共有135.2萬人,比2015年的134.5萬人多了約7000人。與此同時,花旗銀行22日發布的最新香港千萬富翁調查報告顯示,去年本港有6.8萬名擁有1000萬港元或以上流動資產的富裕人士,按年增加15%。去年新增20多萬百萬富翁,令人數突破100萬人,按此推算,每7名港人便有一個百萬富翁。
此前,特區政府只試過一次全民派錢,2011年曾向18歲以上市民全民派發6000港元,花了大約240億港元。香港《文匯報》22日的社評說,似乎無論政府如何做,無論派錢與否,都會受到責難。社會關心分享成果、體現公平無可厚非,但面對香港傳統優勢持續減弱、競爭日益激烈的大環境下,確實不宜只看重眼前分配,更需要增強危機意識,如今周邊都在全力發展,香港的固有優勢已經不明顯,如果把精力都消耗在無休止的爭拗中,不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被別人超越在所難免。文章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靠的是自強不息、靈活拼搏的獅子山精神,而非坐等向政府伸手、望別人打救。今天香港的社會財富各方麵條件與當年不可同日而語,更要重振獅子山精神,放下矛盾同舟共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