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期,出現了一部優秀的古代諷刺文學作品《儒林外史》

2020-12-21 勇哥講歷史

18世紀中期,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一部優秀的古代諷刺文學作品《儒林外史》。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諷刺文學進入了新的階段,它的作者是吳敬梓。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生在一個以科舉成績優秀而聞名的家庭之中,從小就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閱讀各種經書,努力學習作文,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不過,吳敬梓對一些野史雜書和詩詞歌賦都很有興趣,利用閒暇時間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後來他之所以能夠寫出《儒林外史》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與他小時候這段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吳敬梓在十四歲那年跟隨父親吳霖去贛榆赴任。第二年,他的父親去世,族人趁此機會來搶奪他家的財產。這件事對他有著很大影響,使他對封建家庭道德的虛偽有了深刻的理想。因此,他認識到不能靠祖宗留下來的家業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從此之後,他變得放蕩不羈,反對封建禮教,過著慷慨豪放的生活。不久之後,他父親死時留下來的財產就被他揮霍一空,他只好將家產變賣,到南京靠賣文為生。他在南京結識了很多科技專家及知名的文人學者,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顏李學派的學者,他們代表了當時進步的思想,使得吳敬梓認識到科舉考試的危害。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非《儒林外史》莫屬。《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花費了二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現實主義章回體諷刺小說,主要講了下面幾個故事。明憲宗時期,山東兗州府的汶上縣有一個名叫周進的教書先生。他痴迷於科舉考試,為了能夠光宗耀祖,順利進入仕途,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到六十多歲,不但沒有考中進士,就連秀才也沒有考上。一天,他來到貢院,想起了自己多次在那裡參加考試,卻始終沒有考中的事情,一時間心情鬱悶,不小心撞到了號板上,昏了過去。醒來後,他異常痛苦,一邊在地上來回打滾,一邊痛哭流涕。幾個商人從貢院經過,看到周進的舉止後覺得他十分可憐,就決定幫助他。他們湊足二百兩銀子,為周進捐了一個貢生。周進非常感謝他們,還說以後必定會報答他們。不久後,周進再次參加科考,並考中了舉人,此後又考中了進士。他的朋友和親戚知道這件事後,一改往日對他不理不睬的冷漠態度,紛紛來到他家裡向他表示祝賀。

後來,周進被朝廷封為廣州學道,並主持了廣州的鄉試。他在閱讀試卷時,發現五十四歲的老童生範進的文章非常優秀,便讓範進考中了秀才。後來,範進又考中了舉人。範進在沒有考中舉人前,他的妻子和老丈人都瞧不起他,經常在家裡罵他。當範進得知自己考中舉人的消息後,竟然因高興過度而發瘋了,多虧他的老丈人狠狠地打了他幾巴掌,才把他打醒。此後,他變得富有起來,妻子和老丈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範進後來又考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山東學道。

匡超人本是溫州府樂清縣的一個普通百姓,外出做小買賣時流落到杭州。他在杭州遇到了一個叫馬二先生的人。馬二先生以選印八股文為生,他覺得和匡超人很有緣,就贈送給匡超人十兩銀子,並勸匡超人用功讀書,以後參加科舉考試光耀門楣。匡超人回家之後,便按照馬二先生的吩咐,用功學習八股文。樂清縣的李知縣十分欣賞匡超人,就幫助他考上了秀才。此後,匡超人更加用功地學習八股文,希望以後能夠出人頭地。後來李知縣出事了,匡超人擔心受到連累,就逃到了杭州。他在那裡與在衙門裡當差的潘三爺和頭巾店的老闆景蘭江結識,並在他們的指導下,學會了幫助別人寫訟狀及替別人參加考試的勾當。他又在馬二先生的幫助下,成為了選印八股文的高手。為了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他故意誇大其詞,說他已經印了九十五本八股文選本。眾多考生為了能夠順利考中,便紛紛購買,很多考生還把匡超人的牌位供在家裡。樂清縣的李知縣後來得到了平反,被調入京城做官,並把匡超人帶到京城。匡超人為了結識有權有勢的人,竟然娶了李知縣的外甥女,置妻子與孩子於不顧,致使妻子悽慘地死去。匡超人發達後,從來沒有想過要報答曾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和潘三爺,還在他們陷入困境時落井下石。

除了上述幾個故事之外,《儒林外史》還講述了其他類似的故事。這部作品藝術特色非常顯明,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進行典型的概括,從而顯露出很強的諷刺效果。此外,作者還將互相矛盾的事情放在一起,將事情的不合理性突顯出來,從而將這部作品的主旨從人身攻擊提高到諷刺科舉制度的高度。第二,這部作品採用章回體的形式,作者不用固定的情節和人物貫穿全書,而用揭露科舉考試的黑暗這個主題將全書貫穿起來,從而使這部作品更加靈活自如,可以隨意安排人物和故事,更好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全貌。第三,這部作品的語言簡潔、形象生動,經常用短短幾句話就將讀書人的醜態描繪出來。

《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古代諷刺文學作品,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吳敬梓也因為這部作品而受到後人的景仰。

相關焦點

  • 18世紀中期,出現了一部優秀的古代諷刺文學作品《儒林外史》
    18世紀中期,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一部優秀的古代諷刺文學作品《儒林外史》。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諷刺文學進入了新的階段,它的作者是吳敬梓。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生在一個以科舉成績優秀而聞名的家庭之中,從小就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閱讀各種經書,努力學習作文,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不過,吳敬梓對一些野史雜書和詩詞歌賦都很有興趣,利用閒暇時間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後來他之所以能夠寫出《儒林外史》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與他小時候這段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吳敬梓在十四歲那年跟隨父親吳霖去贛榆赴任。
  • 《王子與貧兒》|馬克·吐溫《儒林外史》式的諷刺手段
    在這部小說出版約一個世紀以前,中國清代文豪吳敬梓創作了一部章回體長篇小說《儒林外史》,與馬克吐溫一樣,他也用了諷刺的手法批判社會現狀與封建禮教和科舉制度,是中國諷刺文學的巔峰之作。這兩本名小說雖不是同一時期創作,《王子與貧兒》的時代背景十六世紀中葉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英國,《儒林外史》則描繪的是中國出現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萌芽時期,但它們具有驚人的共性:都用詼諧幽默的手法,寄入了作者的心懷情思,以寫實的手段諷刺社會醜惡現狀。
  • 【好書】吳敬梓《儒林外史》: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巔峰之作
    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儒林外史》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2] 《儒林外史》脫稿後即有手抄本傳世,後人評價甚高,魯迅認為該書思想內容「秉持公心,指摘時弊」,胡適認為其藝術特色堪稱「精工提煉」。
  • 批判「八股取士」,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文人吳敬梓寫的一部章回體小說,學者認為這部小說的藝術成就可以比肩文學名著《紅樓夢》。大家對這部小說有個共識,稱之為「官場百科全書式小說」。這部小說創作於18世紀中期,大概和《紅樓夢》出現在同一個時代。吳敬梓出生於官宦世家,雖然稱不上世代簪纓,但也算衣食無憂。
  •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世間萬事皆成文章
    《儒林外史》:寫盡儒林中人,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說起《儒林外史》,可能有些人不太熟悉,而說起《範進中舉》,很多人都會印象深刻,一個將自己20歲到54歲的青春押在了科舉這座「獨木橋」上,最後終於中了舉人卻喜極而瘋的科舉制度的殉道者。
  • 我省開拍大型諷刺喜劇電視劇《儒林外史》
    中安在線5月28日訊 今日上午,大型諷刺喜劇電視劇《儒林外史》籤約儀式暨新聞發布會在肥召開。記者從會上獲悉,本劇目前已進入開機倒計時,預計9月開拍,明年10月前後與觀眾見面。本劇導演將由執導過《大染坊》等作品的著名導演王文杰擔任,《甄嬛傳》導演鄭曉龍將任本劇藝術總監。
  • 《儒林外史》,一部寫透中國古代官場的百科全書式小說,值得一讀
    《儒林外史》,是清代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先以抄本傳世,初刻於嘉慶八年(1803年)。 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都在人間行走,有諷刺,有眼淚,有寒意也有溫暖。每個時代都會有這麼一段「外史」,而吳敬梓用一支妙筆寫下了自己的時代,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
  • 坎坷辛酸 筆刺士林——帶你一鍵賞讀《儒林外史》
    話 ● 經典 《儒林外史》誕生於18世紀,從「楔子」回的元末明初寫起,直到「幽榜」他由自身經歷和觀察所得,對八股取士制度和官僚制度有了痛切深刻的認識,於是懷著憤世嫉俗的心情,集畢生精力寫就了《儒林外史》一書。 《儒林外史》是飽含著作者的血淚,熔鑄著其親身的生活體驗,帶有強烈的作家個性的作品。書中所寫人物,大都實有其人。
  • 試議《儒林外史》的文學藝術特點
    《儒林外史》全書正是以封建知識分子為主要對象,描寫他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為影,全書故事沒有一個主幹,但有一個 貫穿其中的中心:反對封建科舉、封建禮教,諷刺因熱衷功名而造成的極端虛偽的社會風氣。
  •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與經典化建構 2019年02月18日 07:59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張義宏 字號 內容摘要:《儒林外史》「在英語世界姍姍來遲」
  • 淺析《儒林外史》與《官場現形記》諷刺之差異
    作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最傑出代表,《儒林外史》的出現影響了後世的文學創作,《官場現形記》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首先,在結構上,都是由相對獨立的小故事連綴而成,前一個故事出現的人物就是下一個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貫穿始終的中心線索,文章的若干小故事都是圍繞同一主題展開的,結構鬆散。
  • 批判科舉制度,白話文《儒林外史》,堪稱諷刺文學的佳作
    白話文小說《儒林外史》是一部長篇小說,成書於乾隆時期,到了嘉慶時期才得以印刻。該小說是以寫實的手法來表現人們對功名利祿的追求或不屑,同時表現了財富、名利對人們精神的侵蝕和作者對科舉制度的不滿與批判,大膽地諷刺了清朝時期的八股文和社會的黑暗。
  • 「專名校對本」諷世著作《儒林外史》
    書籍介紹《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長篇諷刺小說,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優秀的諷刺文學巨作。《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看到了科舉制度造成的嚴重社會問題,致力於以文字發聲,猛烈地抨擊科舉制度的價值問題,在整個封建時代引起了軒然大波。
  • 關於舉辦「全椒人解讀《儒林外史》」徵文活動的啟事
    吳敬梓是著名的中國古代小說家,也是全椒籍的世界級文化名人,他創作的《儒林外史》是有著思想家氣質的文化小說,有著高雅品位的藝術精品,是我國諷刺文學的鼻祖,是中國小說史上具有開創意義的傑作。《儒林外史》的藝術手法和其中折射出的思想和價值取向,對當今社會仍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 我國的六大名著,5部被拍成了電視劇,為何最後一部沒人敢拍
    不論是四大名著,還是《聊齋志異》和《儒林外史》,都是我國文學作品中的精品,它們都是趣味性和藝術性俱佳的名作,同時在世界各地都有很多的讀者。因為它們讀者多,所以拍成影視劇後,有讀者的追捧,可以保證收益,正因為資本逐利的本質,這些名著不斷被拍成影視劇。
  • 《儒林外史》的覺醒境界
    《儒林外史》的覺醒境界正是痛心於馬二之輩的沉迷,吳敬梓讓遲衡山斬釘截鐵地說:「講學問的只講學問,不必問功名;講功名的只講功名,不必問學問。」以功名為標的就會使學問變味,學問的真諦在於追求真理。實踐這種理念的,首先是以作者自己為原型的杜少卿,他也像現實中的吳敬梓一樣,寫了一部《詩說》。他批評「而今」「只依朱注」是「固陋」。
  • 《名著導讀:<儒林外史>諷刺作品的閱讀》教案
    他看透了當時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會風氣,通過寫作《儒林外史》,對醜惡現實進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顯示出民主主義思想色彩。3、內容簡介《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範性作品,作品以十多個既獨立又有聯繫的故事,展示了一幅18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
  • 【九年級(下)】《儒林外史》名著閱讀專項訓練
    著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 4.經典的諷刺文學藝術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簡括地論述了中國諷刺小說的淵源和發展。並認為《儒林外史》「戚而能諧,婉而多諷」,將諷刺藝術發展到了新的境界。吳敬梓的創作直接受到《史記》秉持公心的實錄精神與委婉曲折的諷刺手法的影響。首先,小說的諷刺對象是寫實的,諷刺描寫是真實的。
  • 古籍《儒林外史》相關知識的全面介紹
    形形色色,各行各業的人都在人間行走,有諷刺,有眼淚,有寒意也有溫暖。每個時代都會有這麼一段「外史」,而吳敬梓用一支妙筆寫下了自己的時代,小說白話的運用已趨純熟自如,人物性格的刻畫也頗為深入細膩,尤其是採用高超的諷刺手法,使該書成為中國古典諷刺文學的佳作。雖然是兩百多年前的古白話文小說,但是此書對現代讀者幾乎沒有閱讀障礙。 這部小說代表著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它開創了以小說直接評價現實生活的範例。
  • 作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高峰,其作者厭惡科舉?或許並不完全是!
    《儒林外史》被公認為中國古代諷刺小說的高峰。早在魯迅的研究之前,陳獨秀就稱讚其為「中國文學書裡很難得的一部章回小說」。胡適更是將《儒林外史》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相提並論,稱之為「一種活文字做的」的「活文學」。胡適自豪地宣稱「我們安徽的第一個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姚照,是全椒縣的吳敬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