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紀中期,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一部優秀的古代諷刺文學作品《儒林外史》。它的出現,標誌著我國古代諷刺文學進入了新的階段,它的作者是吳敬梓。吳敬梓,字敏軒,號粒民,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他出生在一個以科舉成績優秀而聞名的家庭之中,從小就接受傳統的儒家思想教育,閱讀各種經書,努力學習作文,希望通過科舉考試進入仕途。不過,吳敬梓對一些野史雜書和詩詞歌賦都很有興趣,利用閒暇時間閱讀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後來他之所以能夠寫出《儒林外史》這樣優秀的文學作品,與他小時候這段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
吳敬梓在十四歲那年跟隨父親吳霖去贛榆赴任。第二年,他的父親去世,族人趁此機會來搶奪他家的財產。這件事對他有著很大影響,使他對封建家庭道德的虛偽有了深刻的理想。因此,他認識到不能靠祖宗留下來的家業過著沒有意義的生活。從此之後,他變得放蕩不羈,反對封建禮教,過著慷慨豪放的生活。不久之後,他父親死時留下來的財產就被他揮霍一空,他只好將家產變賣,到南京靠賣文為生。他在南京結識了很多科技專家及知名的文人學者,其中對他影響最大的當屬顏李學派的學者,他們代表了當時進步的思想,使得吳敬梓認識到科舉考試的危害。
吳敬梓一生創作了很多文學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非《儒林外史》莫屬。《儒林外史》是吳敬梓花費了二十年的時間寫成的現實主義章回體諷刺小說,主要講了下面幾個故事。明憲宗時期,山東兗州府的汶上縣有一個名叫周進的教書先生。他痴迷於科舉考試,為了能夠光宗耀祖,順利進入仕途,他多次參加科舉考試,一直考到六十多歲,不但沒有考中進士,就連秀才也沒有考上。一天,他來到貢院,想起了自己多次在那裡參加考試,卻始終沒有考中的事情,一時間心情鬱悶,不小心撞到了號板上,昏了過去。醒來後,他異常痛苦,一邊在地上來回打滾,一邊痛哭流涕。幾個商人從貢院經過,看到周進的舉止後覺得他十分可憐,就決定幫助他。他們湊足二百兩銀子,為周進捐了一個貢生。周進非常感謝他們,還說以後必定會報答他們。不久後,周進再次參加科考,並考中了舉人,此後又考中了進士。他的朋友和親戚知道這件事後,一改往日對他不理不睬的冷漠態度,紛紛來到他家裡向他表示祝賀。
後來,周進被朝廷封為廣州學道,並主持了廣州的鄉試。他在閱讀試卷時,發現五十四歲的老童生範進的文章非常優秀,便讓範進考中了秀才。後來,範進又考中了舉人。範進在沒有考中舉人前,他的妻子和老丈人都瞧不起他,經常在家裡罵他。當範進得知自己考中舉人的消息後,竟然因高興過度而發瘋了,多虧他的老丈人狠狠地打了他幾巴掌,才把他打醒。此後,他變得富有起來,妻子和老丈人都對他另眼相看。範進後來又考中了進士,被朝廷任命為山東學道。
匡超人本是溫州府樂清縣的一個普通百姓,外出做小買賣時流落到杭州。他在杭州遇到了一個叫馬二先生的人。馬二先生以選印八股文為生,他覺得和匡超人很有緣,就贈送給匡超人十兩銀子,並勸匡超人用功讀書,以後參加科舉考試光耀門楣。匡超人回家之後,便按照馬二先生的吩咐,用功學習八股文。樂清縣的李知縣十分欣賞匡超人,就幫助他考上了秀才。此後,匡超人更加用功地學習八股文,希望以後能夠出人頭地。後來李知縣出事了,匡超人擔心受到連累,就逃到了杭州。他在那裡與在衙門裡當差的潘三爺和頭巾店的老闆景蘭江結識,並在他們的指導下,學會了幫助別人寫訟狀及替別人參加考試的勾當。他又在馬二先生的幫助下,成為了選印八股文的高手。為了能夠賺到更多的錢,他故意誇大其詞,說他已經印了九十五本八股文選本。眾多考生為了能夠順利考中,便紛紛購買,很多考生還把匡超人的牌位供在家裡。樂清縣的李知縣後來得到了平反,被調入京城做官,並把匡超人帶到京城。匡超人為了結識有權有勢的人,竟然娶了李知縣的外甥女,置妻子與孩子於不顧,致使妻子悽慘地死去。匡超人發達後,從來沒有想過要報答曾幫助過他的馬二先生和潘三爺,還在他們陷入困境時落井下石。
除了上述幾個故事之外,《儒林外史》還講述了其他類似的故事。這部作品藝術特色非常顯明,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作者對現實生活中的人物進行典型的概括,從而顯露出很強的諷刺效果。此外,作者還將互相矛盾的事情放在一起,將事情的不合理性突顯出來,從而將這部作品的主旨從人身攻擊提高到諷刺科舉制度的高度。第二,這部作品採用章回體的形式,作者不用固定的情節和人物貫穿全書,而用揭露科舉考試的黑暗這個主題將全書貫穿起來,從而使這部作品更加靈活自如,可以隨意安排人物和故事,更好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的全貌。第三,這部作品的語言簡潔、形象生動,經常用短短幾句話就將讀書人的醜態描繪出來。
《儒林外史》是一部非常優秀的古代諷刺文學作品,對當時及後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吳敬梓也因為這部作品而受到後人的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