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吳川西行60公裡,是廣東著名的海港城市湛江。湛江舊稱廣州灣,當年法國侵略者曾設租界於此,當地人民為保衛疆土,曾以「寸土寸金」為口號,與侵略軍開戰,至今湛江赤坎街頭還留有一座「寸金橋」,作為歷史的見證。湛江市區,分為赤坎和霞山兩個管區,相隔10餘公裡,中有林蔭大道相連。近年在兩區間設立了開發區,又一條大道橫貫南北。大道兩旁高樓林立,街中花團錦簇,中間聳立著這座港城的城徽——三張鼓起的風帆,象徵「風正帆弦」。開放改革中的港城,正以新的姿態,迎接各方來客。
湖光巖是湛江市一個美麗的風景區,在雷州半島東岸,距霞山市區 18公裡。那裡原是古代的一個火山口,陷積成湖,湖面從東北向西南呈橢圓形,面積3.6平方公裡,最深處28米。四周青山環抱,湖水清綠如藍,晶瑩似鏡,據說鵝毛掉到這湖裡也會沉底的。湖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山嶺,形似獅子,一大一小。東邊的大獅嶺腳下,有座楞嚴寺,是宋代僧人孫琮創建的。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冬,因力主抗金和反對高宗南遷而被罷免了宰相職務的李綱,被貶海南途中,曾到此遊覽,並題寫了「湖光巖」三字,鐫刻在楞嚴寺背後的高崖上,現湖光公園大門的「湖光巖」三字,就是據此臨摹的。李綱和當時楞嚴寺住持孫琮同是福建邵武人,自幼相好,此次他鄉相逢,感慨萬分,因寫下《贈琮師》詩一首,現書寫在寺內側壁上。只是寺內沒有蘇東坡的墨跡,連郭沫若先生亦感到惋惜,因留下了「惜無蘇軾墨,但有李綱書」的詩句。民間傳說蘇東坡曾到過湖光巖,並與寺中和尚一起進餐,同來的五臺山普淨長老想吃魚,便問蘇東坡「蘇」字如何寫,並建議把其中的「魚」與「禾」換個位,把魚端到自己面前,把飯(禾)換給蘇東坡。從此湖光巖的和尚開了戒,可以吃魚,「蘇」字也可寫成「蘓」,不算白字。近年,湖光巖周圍又營造了一道道防護林帶,風吹林響,微波拍岸,風景更為清勝。
硇洲島,是湛江東海面的一個小島,因南宋末年宋端宗敗退至此,不久駕崩,年僅八歲的趙昺被擁立為帝,便把這小島升格為翔龍縣,並在此修建皇城水寨,以圖興邦,因而聞名天下。這裡是一個火山島,千奇百怪的巨石遍布島上,有的狀若猛虎,有的形似蝙蝠,有的酷似天梯,有的儼如銅鑼。東邊海岸上還有一道石牆,人們稱之為「宋皇牆」,傳說是當年宋軍修築的,其實是一道天然屏障。大概是當年南宋君臣正是看到這裡地形險要,才決定在此駐足的吧。 島的「 」字,寓意是用石牆來抵禦匈奴 (外族)之侵略。傳說宋帝昺登基之後,曾決定在島上建築皇城,擬將廣州灣至津前大海填平,使東海島與 洲連成一片,再造萬頃良田供20萬軍馬屯墾。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傳令各路神仙前來相助,把三山五嶺之巨石化為禽畜,趕將起來,霎時間飛沙走石。誰知這一來,驚醒了島上酣睡的土地公。在他管轄的領地內動土,居然沒有告知他。一怒之下,他假裝雞啼,眾神仙以為天快亮了,匆忙留下還末點化成真的石狗、石虎、石豬,趕回了天宮。而海神推來的沙,形成了東海島的飛龍灘;島上的水田裡,至今還留有許多腐木瓦片,傳說就是那時留下的。皇城沒有建成,不久元軍追來,宋軍移師崖山,後覆沒於新會崖門,這是歷史事實。人們把這一失敗遷怒於島上的土地公,於是把它扔進了大海,把土地廟通通剷平,只在村頭地腳用那千瘡百孔的海石給他壘個小石庵,作為對他的倒行逆施的懲罰。如今,島上還有個宋皇村,有宋皇井、宋皇碑、聖旨匾、藏寶洞以及翔龍書院等遺蹟。
硇洲島今天已成為湛江東海的一顆明珠,全島一片鬱鬱蔥蔥,環島公路綠樹成蔭,小汽車、摩託車穿梭來往,一派繁榮景象。島上還辦起了翠海旅遊區,那明淨的沙灘,神奇的海石,鮮美的龍蝦、鮑魚,都在召喚著各方來客。
中國北疆的一顆明珠、一塊寶地:呼倫湖
南京第一座寺院,棲霞古寺賞紅葉
太行山東麓,倒馬關與六郎碑
領略西域風情:珞巴族的民俗民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