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法國宣布正式解除近兩個月的「禁足令」。兩天過去了,法國人迫不及待地湧上街頭,理髮、逛書店、曬太陽……恨不得把長達兩個月的損失都補回來。
與此同時,政府官員、醫生紛紛在媒體上呼籲:別大意,小心第二輪新冠疫情暴發。
解禁後的輕鬆,與新冠病毒共存的緊張,像一枚硬幣的兩面。「疫情究竟改變了什麼?我們變了麼?」這是縈繞在很多法國人心頭的問題。
01
「我的口罩放哪兒了?」
法國人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香水和化妝品。但疫情改變了法國人的生活習慣。
5月11日,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一家化妝品商店的工作人員戴口罩迎客。新華社發
法國一家市場研究機構調查發現,「禁足令」期間,人們不得不選擇遠程辦公,香水和須後水銷量大幅下降。
「參加電話會議,誰還刮鬍子呀?」「每天不出門,為什麼要化妝?」法國消費者這樣回答。
該調查還顯示,一旦解禁,這一趨勢將扭轉,因為法國人重新開始注意自己的「顏面」。
法國全國的理髮店在「禁足令」中作為「非必需」經營場所被迫關閉。據法國媒體報導,解禁當天,全國有超過8萬家理髮店重新開門。法國人把理髮當成解禁後的頭等大事。
5月11日,在法國巴黎一家髮廊,顧客與工作人員均佩戴口罩。新華社發
11日一大早,記者走到街角的理髮店,發現門上已經貼出「預約已滿」的告示。出於衛生安全考慮,面積不大的理髮店裡每次只允許兩名顧客進入,其他人要在門外排隊。
顧客進門後用消毒凝膠洗手,然後沿著地上的引導符號前進,確保兩名顧客間距不少於一米。店裡的工作人員都戴著口罩。顧客離開後,工作人員會把顧客的座椅進行消毒。
理髮店老闆洛朗說,為了控制顧客數量,理髮店改為提前電話預約,結果一周的預約一下子都滿了。截至目前,他看到來理髮的顧客都自覺佩戴口罩,遵守安全距離。
5月11日,人們走在法國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新華社發
巴黎街頭,戴口罩的人的確比以往增加了很多。《巴黎人報》說,法國人的口頭禪,已經從「禁足」時的「我的鑰匙和電話放哪兒了?」,變成了解禁後的「我的口罩和洗手液放哪兒了?」
02
「請給我一本書!」
法國人的生活中,更不能沒有書和陽光,即便是在疫情期間。
據法國媒體報導,11日全國有3300家書店重新開張,法國媒體還報導了法國人解禁首日在書店排隊買書的情況。
巴黎十四區一家書店的老闆多米尼克·馬聚埃告訴記者,「禁足令」期間,很多讀者依舊從線上訂購書籍,他會送貨到家。銷量最大的三本書依次是加繆的《鼠疫》、加西亞·馬爾克斯的《霍亂時期的愛情》和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
4月26日,在法國巴黎,一名戴口罩男子的身影映在書店的玻璃窗中。新華社發
另一家書店的負責人瓦萊麗告訴記者,她從來沒有經歷過長達兩個月和讀者隔離、只與書相伴的日子。今天看到門口排隊的顧客,「眼睛一下子溼潤了」。她買了一大盒口罩放在店裡,供讀者自取。
書店裡,顧客路易斯告訴記者:「兩個月了,我除了買食品,從沒出過家門。我今天必須到書店轉一轉,買些書。請給我一本書!無論哪本,都可以。」
03
「別毀掉兩個月的努力」
由於大巴黎地區疫情仍然嚴重,政府要求當地公園繼續關閉。巴黎市長伊達爾戈12日呼籲重開公園並允許市民戴口罩入園,遭衛生部長韋朗的否決。韋朗提醒說,恢復正常生活必須謹慎行事,不能毀掉抗疫成果。
5月11日,在法國北部城市裡爾,人們在路邊曬太陽。新華社發
克裡希市的市民大道上,陽光明媚,人們成群結隊在大道上散步。艾洛蒂戴著口罩和6歲的女兒在長椅上曬太陽。她告訴記者,「禁足」期間也能在這裡散步,但解禁之後不用再隨身攜帶「出門證明信」。
「呼吸新鮮空氣比以前方便多了。」不過她也有擔心:「大街上人太多了,很多人不戴口罩,完全不遵守社交距離。千萬不能把兩個月禁足在家的努力毀掉。」
11日解禁當天,巴黎塞納河畔和聖馬丁運河邊就成了大批年輕人聚會的場所,一些飲酒的年輕人不保持社交距離,和前來提醒的警察發生了衝突。巴黎警察局當晚不得不發布聲明,禁止在上述兩地出售酒類商品。
法國總理菲利普表示,解禁後,法國人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可能像從前一樣生活。「我們必須學習和病毒共存。」他說。
5月11日,人們在法國巴黎特羅卡德羅廣場散步。新華社發
法國政府網站1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法國新增確診708例,新增死亡348例,比前一天均有所上升,這讓法國人很難輕鬆得起來。
正如《巴黎人報》所說:「無論是在公共運輸中還是大街上,做好安全防護的人隨處可見,這反映出人們心底對可能出現的第二輪疫情的擔心。逐步解禁,法國人摸索前行,仿佛回到了熟悉的環境,但是雙眼不得不保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