漸:女歸吉。利貞。
彖曰:漸之進也,女歸吉也,進得位,往有功也。進以正,可以正邦也。其位剛得中也。止而巽,動不窮也。
象曰:山上有木,漸。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下卦「艮」是山,上卦「巽」是木,山木為「止」義,但是山上有木,木漸漸成長,於是山也隨著漸漸增高,所以卦名取「漸」。
進取,不應急功近利,而要循序漸進。這就如同女子出嫁一般,按照婚嫁規矩,一步一步地來,才是吉利的。循序漸進,還應堅守正道,才會有利於進取、發展。
我國古代,從訂婚到結婚有六個程序,納採、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據說此「六禮」自西周始。西伯作六十四卦卦辭時,是在商代的末年,可能在那時還沒有明確的「六禮」程序。但那時肯定己有了一定的程序,西周的婚禮「六禮」很可能是在商代婚儀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由此,西伯才會在漸卦卦辭中以女子出嫁來喻進取的循序漸進。
初六:鴻漸於幹。小子厲,有言無咎。
象曰:小子之厲,義無咎也。
鴻:大雁,是一種水鳥。幹:水邊、岸邊。小子:老師稱弟子也叫小子,在此當青年人講。
「象傳」說:年青人踏入社會,對於世事都不了解,恐怕會惹禍上身,也就很危險。但是只要踏實地,按步就班地來,不暴躁,循序漸進,照道理說應當就不會有災禍的。
這一爻是說,凡事得一步一步來,不可太勉強,否則反而招惹是非。
六二:鴻漸於磐(pán),飲食衎衎(kàn),吉。
象曰:飲食衎衎(kàn),不素飽也。
「磐」是大石。是和樂壯。「素飽」與素餐同,不勞而食的意思。
「初六」是在水邊徘徊的鴻雁,「六二」己漸進到磐石,堅固平坦,是落腳最安穩的場所。「六二」柔順中正,與上方的「九五」相應,所以說是磐石,可以在上面和樂的飲食。「二」是臣位,「五」是君位,又有「九五」賜給俸祿,使「六二」和樂飲食。但「六二」並不是尸位素餐,具備中正的德性,能夠輔佐君王,地位安定,所以吉祥。
這一爻,說明漸進應穩當踏實。
九三:鴻漸於陸。夫徵不復,婦孕不育,兇。利禦寇。
象曰:夫徵不復,離群醜也。婦孕不育,失其道也。利用禦寇。順相保也。
「九三」在下卦的最上方,鴻雁己漸漸地走上陸地。「九三」與「上九」,同是陽爻,不相應,只好與情意不合的「六四」陰爻相親。丈夫指「九三」,因為情意不合,一去不回;婦指「六四」,也因為不正常的婚姻,懷孕生下的嬰兒,不能養育,所以兇險。不過,「九三」剛爻剛位,極為堅強,因而,防禦外敵有利。
「象傳」說:丈夫一去不回。因為「九三」與「六四」相親,離開下卦「初六」、「六二」的同群夥伴。「醜」是類的意思。妻子懷孕,生子不能養育,是違背了夫婦的正道。有利於防禦外寇,是由於上下團結,可以自保。
這一爻,說明漸進不可剛強過度,以致離群,剛強只適於防禦外敵。
六四:鴻漸於木,或得其桷(jué),無咎。
象曰:或得其桷,順以巽也。
六四以陰居陰,處得其位,但是沒有援應,而又凌乘九三之剛,居於不可居之處,故爻辭以大雁棲居高木之上為喻,說明他身處危境。不過,六四居位柔正,又上承九五之陽,有柔順之德而又能漸進不躁,謙遜待人,故雖處險惡之境,也可轉危為安,宛如大雁棲於高木,如果能夠獲得一根橫平之柯,自然也就居位穩當,安無事了。
這一爻是說,謙遜待人,漸進不躁,可轉危為安。
九五:鴻漸於陵,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吉。
象曰:終莫之勝吉,得所願也。
九五取象於「鴻漸於陵」,陵是高崗,這是大雁所能棲息的最高處了。所以這也是漸進的最高境界。九五以陽居陽,而且居中得正,有中正之德,這也是漸進所要具備的最好條件。當然任何漸進都需要一個過程,處漸之時,好事壞事都不可能立見分曉。
這一爻是說,處漸之時,一定要樹立必勝的信心,修養中正之德,最終會得到吉祥。
上九:鴻漸於陸,其羽可用為儀,吉。
象曰:其羽可用為儀吉,不可亂也。
《說文》:「陸,大陵也。」其羽可用為儀,它的羽毛可作文舞的道具。
漸進的過程,到此己是登峰造極,上九身處巽卦之上,為人謙卑,而況以陽居陰,失其正位,使得上九更不願高高在上,而欲超然於進退之外,所以爻辭才說「鴻漸於陸」。
爻辭「其羽可用為儀」,就是揭示上九這種精神境界的。羽是德行的比喻說法,儀指的是風範。上九這種居功不傲的高超美德,這種不為地位所累的高尚節操,足可作世人的表率與楷模,值得後人敬仰與學習。
《象傳》說「志不可亂也」,正是讚揚上九頭腦清醒、心境高潔、不貪戀祿位的志向。
漸卦由停頓的狀態,邁步向前時,應採取漸進的原則。前進才能建功,前進當然要剛毅,但也要把握中庸原則。不可以勉強,不可以冒進,應當穩當,依據狀況,把握時機,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循序向前邁進,動靜順乎自然,才能安全,行動不會窮困。如果剛強過度,不停的冒進,就有危險。當然,在漸進中,會有阻礙,但邪不勝正,必須以正當的方式突破。超脫於世俗之外,不為名利所累,則可進退由心,可以說是進的極致。
循序漸進是事物發展的一個普遍規律。力量薄弱不要緊,只要循序而進,可以避免失誤。循序漸進應該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之上,但是並不排斥正當的外力援助。當力量尚嫌不足時,應儘快尋找一個比較平安的環境,漸漸壯大自己,再徐圖進取;所處環境不安穩時,要善於應變,運用柔順的方法爭取強者的援助。漸進的道路也有曲折,也有種種阻礙,應該認識到這種複雜性。儘管道路曲折,前途卻是光明的。
事物慢慢地在發展,事業也逐漸地步向成功,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是從草原一步步進入中原,得到天下的。
公元1162年,在蒙古 斡難河畔迭裡溫孛勒答黑地方,有個男嬰呱呱落地。他右手握著血塊,「眼神如火,容顏生光」。按當時的蒙古諳語,這是吉祥的象徵。那天,嬰兒的父親——蒙古乞顏部的酋長也速該,帶領部眾襲擊塔塔兒人,取得了勝利,抓到了兩個戰俘。其中有個戰俘名叫鐵木真,為了紀念這次勝利,也速該把剛剛生下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
鐵木真9歲那年,他的父親帶著他到弘吉剌部首領特薛禪家定婚。在回家的路上,也速該被塔塔兒人認出,用毒酒害死。乞顏氏族失去首領,勢力中衰,鐵木真的家族一時陷入困境。他母親帶著幾個孩子,以及少數忠實的部眾,「拾著果子,掘著草根」,艱難度曰。
青少年時代的鐵木真,歷盡艱辛。有一次,為了躲避泰赤烏部的侵擾,逃進了山林。後來忍不住飢餓,下山尋找食物,不幸被俘。他被套上木枷。到處示眾。鐵木真利用泰赤烏人舉行宴會疏於防備的機會打倒看守人,幾經周折,逃回家中。在磨難中,鐵木真得到鍛鍊,養成了機敏慎重、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性格。
在克烈部的支持與協助下,鐵木真打敗了蔑兒乞部,俘獲了大量的蔑兒乞部人作奴隸。從此,鐵木真登上了草原的政治舞臺。
經過這次戰爭,鐵木真的力量迅速壯大,一些在過去困難時刻離開的鐵木真家族,也紛紛向鐵木真靠攏。在王罕的支持下,鐵木真陸續戰勝了主兒乞部、蔑兒乞部、乃蠻部、泰赤烏部等。公元1201年,鐵木真與王罕聯合打敗了札木合,並將塔塔兒部消滅。這樣,西起鄂嫩河上遊,東至興安嶺、蒙古高原的東部地區,都歸併到鐵木真的號令之下了。
隨後克烈部和乃蠻部遭鐵木真大軍攔截,許多人墜崖而死,太陽罕也在亂軍中死去。鐵木真取得了完全的勝利,蒙古草原成為鐵木真的一統天下。
公元1206年,蒙古的貴族、功臣們,在鄂嫩河邊舉行大聚會,一致推舉鐵木真為全蒙古的大汗,並上尊號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蒙古語「強大」的意思。這一年,鐵木真45歲,大蒙汗國宣告成立。
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國以後,在軍事、行政、法律、文化等各方面,都開創了一套新的制度。
公元1211年初,西夏納女稱臣,1214年6月,成吉思汗圍攻金中都,1215年5月,中都終於被攻破。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利用西遼內亂的機會,滅了西遼。
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西徵時西夏不肯出兵為藉口,再次出徵西夏,並佔領了西夏都城的外圍。西夏王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得不投降。由於天氣酷熟,年老體衰的成吉思汗染上了斑疹傷寒,病情一天天加重,他自知不久於人世,對幼子拖雷和諸大將交代了聯宋滅金的方略。後來窩闊臺滅金,基本上遵循了他的遺囑。
從鐵木真一步步地構建自己的權力範圍,到後來大元一統天下,這中間的過程是緩慢而曲折的。其實任何強大的事物莫不如此。企圖忽略過程一蹴而就,不僅違反了基本規律,也會導致難以有任何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