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造句「我爸是李剛」

2020-12-19 搜狐網

  來源:讀者報·影響力周刊

  李啟銘可能從未想過,他的行為給整個社會拋下了一枚炸彈。不管是受害者陳曉鳳、張晶晶,還是註定將要遭遇牢獄之災的「官二代」李啟銘,甚至至今仍處於「灰色籠罩」下的河北大學,似乎都已成為某種犧牲品

  全民造句「我爸是李剛」

  □ 本報記者 金 希

  「我爸是李剛。」

  河北大學校園飆車案事發後,這句話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網絡,儼然成為2010年最火的段子,甚至有微博推出「我爸是李剛」造句大賽。

  網絡上發出種種譴責之聲,也有少數人站出來為肇事者辯解。民眾譴責「官二代」,學生發帖「洩憤」,戲謔之人爭做視頻調侃,人人網掀起口水大戰,「李剛門」愈演愈烈。

  然而,在各種聲音相互交鋒之時,公眾卻未能真正沉靜下來,去思考究:一起交通肇事案演變成了一場轟轟烈烈的公共事件。究竟是何原因,一個似乎無異於其他酒後肇事的年輕司機,儼然成為了罪不可赦的眾矢之的。

  一句話「點燃」公憤

  「我在前面走,聽到汽車加速的聲音,特別害怕。同學提醒我上人行道。」一個目擊者事後回憶稱,「感覺有風,速度特快。」

  事發當日是2010年10月16日,對於才進入大學校園不到兩個月的陳曉鳳和張晶晶來說,嶄新的大學生活正迎面而來。張晶晶萬萬不會想到,就是在這樣一個晚上,自己的夥伴失去了生命,原本充滿美好憧憬的大學生活,在血色中坍塌??

  當晚21時35分左右,李啟銘駕駛黑色轎車從河北大學工商學院生活區南門進入,據說是去接女友的。

  河北大學坤輿園生活區內,設有限速5公裡/小時的標識,從南門到事發地點易百超市門口,約300米行程內有三道減速帶,這一切對酒後駕車的李啟銘來說,似乎沒有起到任何警示作用。

  「那輛黑色的車搖擺不定,東倒西歪地駛來,當時它猛地衝向便道臺階,搖搖晃晃的,幾下衝到我面前……當車直接向我衝來的時候,我大腦一片空白。」一位剛從易百超市出來的目擊者這樣描述黑色轎車撞人前她看到的情景。

  21時40分許,在快撞上這位目擊者之前,黑色轎車突然急促地左轉衝向左邊車道。這位目擊者倖免逃過一劫,但災難卻降臨在了陳曉鳳和張晶晶的身上。

  當時張晶晶正陪著陳曉鳳練習輪滑,即使李啟銘試圖再次向左打方向盤,也沒能消彌災難,車子直接撞上了她們。陳曉鳳瞬時被車撞飛,落下時砸在黑色轎車副駕駛位置的擋風玻璃上,張晶晶被車前右邊的反光鏡撞倒。兩女生「腳對著腳」躺在地上,被撞飛的陳曉鳳傷情嚴重,頭部在流血。

  「我還能動,看曉鳳沒有動,以為她沒事,沒想到她永遠不動了。」倖存的張晶晶回憶起當時驚悚的一刻,愣愣地出神,眼睛裡閃著驚魂未定的恐懼,一切都來得太突然。

  這一切,除了事發地點是在位於河北保定的大學校園之外,似乎和一起普通的交通肇事案沒有太大的差別,然而,之後李啟銘的所作所為,卻引發了一場震怒公眾的道德評判。

  撞倒兩個女生後,李啟銘的車並沒有停下,反而右拐繼續加速駛向女生宿舍馨雅樓。

  「車子緊接著加速開走,沒有停車下來看看傷者如何,整個過程我都是僵硬的,驚呆了。」那位差點被撞的目擊者描述稱,撞人後兩三分鐘,李啟銘的黑色轎車原路返回,經過易百超市門口的事發地點時,「沒有減速,更沒有停下來,直接從躺在地上的兩個奄奄一息的女孩身邊駛過。」

  見李啟銘欲驅車逃逸,河大的學生立即追趕。見此情景,肇事車加速逃逸,但終因大門被同學及保安關閉,李啟銘才被攔截在生活區南門內。被攔截後,李啟銘呆在車裡足有四五分鐘,一直不下車。門衛要求他熄火,並交出駕照、行駛證等進行登記。幾位目擊者形容李啟銘當時很「囂張」,下車時「一身酒氣」,甚至和門衛「有說有笑」。

  「把人撞了還這麼淡定?」有人當場質問。

  「礙你們什麼事?」李啟銘氣焰更旺,「看把我車刮的……我爸是李剛。」

  因為李剛的真實身份,讓民眾對李啟銘的行為更加憤怒。李啟銘的父親李剛實為河北省保定市北市區公安局副局長,頭上一把晴雨都管用的大傘,似乎「理所當然」地助長了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輕人的氣焰。

  「我爸是李剛」一言既出,李啟銘就算是悔青腸子也追不回來了。這句話此後引發了民眾一波又一波的猛烈炮轟,李啟銘的行為被網友認為是「對社會公平的公開叫板」。

  「真相」屢曝不斷

  因為李啟銘的一句「叫囂」,李剛這把「保護傘」似乎失去了效力。2010年10月24日,李啟銘因涉嫌交通肇事犯罪被保定市望都縣人民檢察院依法批准逮捕。這個未完成的結果,對死傷者及家屬,對社會大眾,都算是有了一個最初的交待。

  其實,事情遠遠沒有這麼簡單,「保護傘」雖然沒有張開,但因為長期潛在而形成威懾力,引起了連鎖反應。各路媒體齊聚保定,尋求「真相」,但是誰也無法理清一團又一團牽扯不斷的「亂麻」。

  事出之後,網上言論從抨擊李啟銘慢慢轉向了抨擊「河北大學集體沉默」,因此引發了河北大學師生與外界的一場口水戰。

  「車禍發生後,陸陸續續有很多同學聚集過來。有打電話報警的,還有反應很快的同學能夠報出肇事車牌號。我記得有個男生振臂一呼,叫一群人去學校門口堵這輛車!河大的同學從來都是熱血的,我們沒有冷血的沉默!」人人網上,一位自稱是目擊者的河大學生對抗「河大集體沉默」的言論。

  之後,網上散播出一連串的「河大封口令」、「死傷者宿舍集體保研」之說,引起了一輪「河大衝擊波」。

  「我們班沒開班會,我問了本科師弟,說河大開會沒封口,只說了注意安全,不過有人說班裡有目擊者的都開(班會)了,但是這個無從調查」,河大一位研究生對「封口令」一說也不能確定。

  河北大學否認「封口令」的存在,而網上又傳出「受傷女子同宿舍的女生被保送河北大學研究生」的消息。10月23日晚間,某微博中曝出「張晶晶秘密同意了河北大學校長提出的和解方案,張晶晶放棄上訴,可以得到巨額賠款,保送河北大學研究生,將來還可以讀河北大學的博士,專業由她自己選」。該帖子還提到,「李剛家屬也表示,如果張晶晶放棄上訴的話,將來她可以進保定好的單位工作!」但河大和張晶晶本人,均否認保研與和解的說法。

  「本來保研就是要走程序,至少專業排名前三吧。反正我現在是知道了,張晶晶這孩子算是完了。以後就算她通過自己努力達到保研標準,被媒體知道了,也要說她是因為這個事保的研」,河北大學一位老師說。

  在知名記者王克勤的調查報導中,河北大學11位目擊者集體要求不透露真實姓名,事後傳出河大「封口令」。有學生坦言「不敢說,他(李啟銘)家勢力太大,今後我們還要在保定生活」,甚至連死者父親陳廣乾(音)都說出「內幕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們(李剛父子)是有權的人,在保定市以內他都可以託到好多關係吧……我是害怕呀。」

  學生因恐懼權勢而緘默不言,受害者本人及家屬依然處在恐慌中,學校任何行為都被認為不作為,似乎無形的壓制讓整個事件中涉及到的人與事,都不得不處於被動狀態。而蜂擁保定的媒體,卻依然得不到有關人士站出來澄清的「真相」,沒有人能夠說清,究竟是何種壓力,讓事情越來越複雜化。

  「做了錯事就得勇於承認,壓制是沒有用的,勢必會釀成更大的反抗,古今中外例證無數。因為是自己的孩子就掩護他們的惡行,對死者傷者是褻瀆,對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群體,都是極壞的樣本。我們是保定人,但不意味著我們要包庇他的一切,倘若遇到類似的情況,是不是都要這麼處理?這樣下去的家庭、學校、城市,只能說很悲哀」,一位保定網友說。

  但事情受到無情壓制後,「李剛門」這個地雷才剛剛點燃導火索。「拔出蘿蔔帶出泥」,網友甚至人肉出李剛有五套房產,河大校長被爆出論文「抄襲」並與李剛有私下交易,甚至有傳聞眾多企業將不聘用河大畢業生……但這些說法都無從考證,而所有的這些無形的演變,被「冷眼旁觀」之人,挖得翻天覆地。

  「某些無良之人的評論確實是激起了無知人士的獵奇心理,大家對不和諧的事情最感興趣。但是大學畢竟還是學府,無論人們如何質疑學校的制度,校長的辦事方法或者『封口令』什麼的事情,這裡終歸是學生學習的場所。逝者已矣,莫非還要生者也無法安心學習和生活了?」河大有學生在無奈中發出聲音,「說什麼河大的學生軟弱不敢有作為,更有甚者叫囂著不要錄用河大畢業生。這些人和在受傷的學妹病床前逼問『你同學已經死了,你是怎麼想的?』的人有什麼分別?」

  河北大學被「圍攻」,保定被「圍攻」,甚至是最無辜的學生也被「圍攻」,挖不出「真相」就拿種種未能證實的事情開刀,不管是網絡還是現實,總有一些「無良之人」和「無知人士」唯恐天下不亂。河北大學的學生很激憤,但他們這次真的「沉默」了,因為他們知道這樣下去只會「越說越亂」。

  李啟銘可能從未想過,他的行為給整個社會拋下了一枚炸彈。而不管是受害者陳曉鳳、張晶晶,還是註定將要遭遇牢獄之災的「官二代」李啟銘,甚至是至今仍處於「灰色籠罩」下的河北大學,似乎都已成為某種犧牲品。

  「官二代」生存法則

  「他剛來不久就發生這個事了,有點孩子氣,畢竟還小,但是人不是想像中那麼壞」,李啟銘在電視臺的同事這樣評價他。

  事發之前,22歲的李啟銘剛剛從河北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專業畢業,在保定電視臺實習,和兩名受害者一樣,他的人生也剛剛起步。

  網上有少數派站出來為李啟銘「申冤」,稱李啟銘當時是以求救的語氣說出「叔叔,我爸爸是李剛」,但這樣希望博得同情分的說辭沒能奏效。無論是怎樣的語氣,怎樣的心態,在肇事逃逸的情況下,搬出自己的「官一代」父親,究竟是何目的,李啟銘自己知道,民眾也知道。

  「他們就是養尊處優,有特權階層存在短時期內無法避免,但是不能因此威脅到他人的權益,我們也應該盡力維護公平原則。」河北大學新聞系某學生說。

  「他們」,顯然已經不單單指李啟銘一個獨立個體。李啟銘酒後肇事逃逸,也不僅僅是一起單純的交通肇事事件,由此引發的爭論,已經波及到社會中的另外一些人,他們和李啟銘有著某種一致性——都是「官二代」。李啟銘不僅僅丟自己的人,丟李剛的人,還無形中代表著「特權階層」丟了所有「官二代」的人。

  「我認為他是拿他(李剛)作為一種後盾,我不認為他是害怕,他就是下意識,家裡怎樣怎樣,你能把我怎樣」,陳曉鳳的哥哥陳林這樣評價李啟銘的言行。

  「年少輕狂、家教不好、沒有社會責任感」,李啟銘已經是一個讓人「恨得牙痒痒」的負面形象。在社會公眾的眼中,這個「官二代」的所有歷史都被忽略,而現在的所作所為,無疑讓他的一生都抹上無法磨滅的汙點。

  李啟銘儼然已經成為「中國式庇護」的炮灰。也許在事發之前,他是一個「有點孩子氣,但人不壞」的青年,但是當危機來臨,這種潛藏在內心的尋求「特權庇護」的有恃無恐的心理,徹底控制了他的行為,顛覆了他以往所有的人格。

  在事發之後,李剛父子接受央視採訪,李啟銘在鐵窗後面淚流不止,哽咽著不斷懺悔,李剛面對鏡頭聲稱「決不袒護」,老淚縱橫。然而即使再真誠的致歉,都不能夠彌補死傷者及家屬內心的創痛,更無法平息社會大眾對於「官二代」,對於「特權階層」最真實的憤怒。

  「我們50後和60後是不是應該檢討下自己,我們該怎麼樣做父母。隨著時代的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父母有錢或者有權,或者有名或者有資源,但是不管怎樣,你都應該一如既往地去做父母該做的事情,你不該給孩子一種可以超越了你的錢、你的權、你的名、你的資源的那種行為」,在央視一期針對「李剛門」事件的節目中,白巖松一語中的。

  當「背靠大樹好乘涼」成為一種生存法則的同時,「官二代」可曾想過,「乘涼」也是需要有一定的原則性的。而更值得「官一代」深思的是,拋棄「特權思維」是否應該從自己做起,是否應該從對「官二代」的教育著手。

  人人網出現一篇日誌,有人推測,如果李啟銘當時沒有說出「我爸是李剛」,那麼一切很有可能被掩藏,李啟銘肇事很有可能被掩蓋事實從輕發落,「中國式庇護」再一次成功,「官二代」依舊保持著風馳電掣無所畏懼的「英勇」,相應地,由「李剛門」引發的種種公共事件,也不會連鎖爆發。■

(責任編輯:高瑩)

相關焦點

  • 當年的「我爸是李剛」事件,已經10年過去了,李公子怎麼樣了?
    (文|歪媽)「我爸是李剛」這句曾經轟動一時的網絡用語相信大家都知道,而在這句話的背後,卻是致使兩名女生一死一傷的悲慘事件。讓人憤怒的是,在發生這樣的事情之後,李啟銘當場不但沒有後悔、害怕等情緒出現,反而非常囂張的衝著圍觀同學喊出「我爸是李剛,你們想告就去告」「看把我車颳得」等等令人憤怒的言語,隨之開著車揚長而去。此事一經報導,就引起了廣大網友們的熱議,李啟銘喊出的「我爸是李剛」也立馬成了人們調侃的段子,而李剛也被網友們戲稱為「四大名爹」。
  • 重慶墜江公交車,我爸是李剛,你當過憤青嗎?
    當我看到那段車內和道路監控的時候,我就感覺,雖然女乘客嚴重幹擾了司機,但當時公車前方不需要進行緊急避讓,司機沒必要急打方向盤。所以我在一個視頻下面評論道:司機好像也有問題。結果我收到了我這幾十年來最多的回覆。最初的評論還是同我爭辯,到後來完全變成了問候,我家親戚不論有的沒的,全被無腦網民問候個遍。
  • 當年那個喊著「我爸是李剛」的少年,十年過去,如今生活怎樣了?
    有些孩子一出生就生在了終點線,家裡條件富足安康,父母事業有成,可以說是十分幸運了,但是幸運也是相對存在的,如果沒能正確運用這些幸運,再大的幸運最終也會變成不幸,當年那個囂張大喊「我爸是李剛」的孩子,他的生活就深刻反映出了這一點,他的家本來是非常有錢有勢的,他本也得到了父母毫無條件的溺愛和喜愛
  • 現有「我爸是李剛」,古有李世民,連閻王爺看到都要親自去迎接
    現有「我爸是李剛」,古有李世民,連閻王爺看到都要親自去迎接西遊記裡面有個細節,很多人都沒有看明白。這個時候魏徵匆匆趕來說:你不用擔心,我有一件事情告訴你,保管你可以長生不老。李世民說:我馬上就要死了,如何能保得我長生不老?
  • 長春一餐廳開業打宣傳橫幅 稱其老闆是李剛(圖)
    城市晚報訊 昨日15時許,在長春市桂林路與同志街交會處附近,一條紅色條幅吸引了不少路人的圍觀,「**餐廳登錄(陸)春城,我們老闆是李剛」。  「我爸是李剛。」這句簡單的話語,不僅讓市民記住了肇事司機李啟銘,同時,這句話被載入了百度名片裡。
  • 評論員帶你讀神話故事 | 我爸是阿波羅
    前幾年有一句很火的話「我爸是李剛」,被人用來嘲諷跋扈「官二代」。在神話故事中,這樣拼爹的「神二代」故事又豈會缺少?在古羅馬作家奧維德的《變形記》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法厄同是日神阿波羅與海神之女克呂墨涅的兒子,一次他與小夥伴厄帕福斯發生爭吵。這個厄帕福斯也是個「神二代」,是宙斯與伊俄之子。
  • 小學生造句,網友都看笑了:未來的段子手,老師:真有才!
    小學生造句,網友都看笑了:未來的段子手,老師:真有才!老師要求小學生用,終於,居然,根本造句。一般小學生都會想到,我終於完成了作業,我終於回到了家等等,而這位小學生就比較奇葩了,而是我終於考上了大學,這麼小就知道考大學,雖然費盡了千辛萬苦,不過再看他的下一句,立刻就笑噴了,我居然沒考上大學,還有我根本沒考上大學,每一個句子都沒問題,只是合起來怎麼就這麼怪怪的呢?孩子你到底有沒有考上大學啊,老師也只能說一句真有才,然後都打了對。
  • 我牛吃草造句是什麼梗套路?用我牛吃草四個字造句答案
    我吃牛草是什麼梗?牛我吃草造句什麼意思?用我牛吃草造句的正解?用我牛吃草造句反套路?網上流行一種喪心病狂情侶遊戲,規則是這樣的:女生告訴男生,用「我」,「牛」,「吃」,「草」四個字來造句,讓他先回答。因此想要了解的小夥伴們,就讓小編給大家詳細的講講吧。
  • 每日一笑:老師:同學們,你們誰能用發展來造句?
    吃飯時我問她為什麼不把她老公一起叫來。老婆閨蜜回:出門時跟我吵了一架,現在正在家裡哭呢!我無奈的說道:你跟我媳婦不愧是好閨蜜,性格一模一樣。這時老婆來了一句:親愛的,你這麼會說話,是不是也想哭呢?我:……2、我小時候非常調皮。有一次帶小夥伴去挖紅薯,結果被我爸知道了,我爸狠揍我了一頓。他怒氣衝衝的對著我說:你小子可以啊,挖紅薯都挖到自己家頭上來了,還霍霍了整片地裡的紅薯!
  • 孩子懶的最高境界,詞語造句一個「我」字,用遍整本作業
    學習是沒有捷徑的,很多孩子為了少寫作業,開始用各種"方法"代替,其實回想當年,我也曾在抄寫英語單詞的時候,同時用兩支筆寫,這也算童年回憶之一了。豆豆爸一直為孩子作業拖沓一事擔憂,明明別的孩子一個小時可以做完的作業,他們家豆豆,就得兩個小時,其中還要夾雜著諸如"我餓了"、"我要上廁所"、"動畫時間到了"的理由,經常把作業拖到夜裡9點以後。
  • 萬水千山總是情——記朝陽山水畫大師李剛
    朝陽市臺辦主任高宏偉這樣評價李剛,李剛的山水畫如此受海峽兩岸人士的欣賞和讚譽,主要原因就是:他用情意做鋪墊,用愛心做呼喚,用山水做奉獻,將祖國的美好畫卷、朝陽人民的真情實感盡情展現在臺灣人民的眼前。
  • 小學生魔性造句走紅,令人忍俊不禁,看得出來對爸爸媽媽意見不小
    然後這名小學生就在用「越發」造句的時候,表達出了對媽媽的不滿,他說「我不寫作業,媽媽就越發想打我了。」看起來這是把對作業的不滿轉嫁到了媽媽頭上啊! 然後下面這位小學生,可能對媽媽的教育方式有些不滿,所以他在用「打」字造句的時候,就造了一個這樣的句子,「如果我不聽話,媽媽就會打我。」
  • 首都航空飛行員李剛:二十五年始終如一 奮鬥成就光彩人生
    「機組調整頻繁給飛行計劃調度工作帶來不小壓力,我必須保障航班生產,堅守工作崗位,克服困難。」回憶起公司成立之初,人手不足,技術待提升的現狀,李剛說。2013年颱風登陸三亞期間,李剛執行航班任務,受惡劣天氣影響,航班在關艙後未能正常起飛,風力超標,客梯車無法對接飛機,作為機長的李剛,指導乘務員安撫旅客、耐心解釋,飛機在風雨中停留了十餘個小時。
  • 我媽才走我爸就給我找了個後媽,有了後媽,親爸也變成了後爸……
    我媽才走了沒半年,我爸就給我找了個後媽,後媽還慫恿我爸讓我從家裡搬了出去,連家裡的房子現在都已經過戶到了後媽的名下。現在我是有家不能回,自從有了後媽,親爸也變成了後爸…我媽自從生病以後,我爸就跟人間蒸發了一樣,一兩個月都不見他的蹤影,一直都是我在我媽身邊照顧她,直到半年前,我媽還是傷心的走了。我媽走了以後,我爸開始經常帶著一個阿姨回家裡過夜。我很討厭他們,對他們從來沒有過好臉色。
  • 我爸是李剛,我爸是『嚴書記』,又來一個拼老公的
    近日,網上傳播成都金蘋果幼兒園班有位小女孩打同學,老師將她單獨安排座位失誤發在家長群裡,隨後小孩的家長在群裡威脅該老師『x老師,你馬上給嚴同學道歉,否則,我通知你們集團領導來給你講講你對嚴書記的女兒說這話是什麼意思』。
  • 「倒數第一」的語文試捲走紅,看到試卷後,網友:你爸臉都要氣青
    小學學渣語文試捲走紅,網友:你爸看到臉都要氣青!用關聯詞造句,小學生分分鐘讓老爸回家「跪榴槤」為了給學生備考,老師特意在考試前給學生留了一份與考試題很類似的關聯詞造句作業,在這份作業裡學生需要用各種關聯詞來造句。結果,這位小學生的所有造句都在「賣老爸」。
  • 小學生「偷懶」造句走紅,父母看後追著打,不料老師給滿分!
    「有我一個還不夠嗎?」於是,小學生就把自己的怒氣發洩到造句中……看看這位可憐的小學生,多麼可憐,四個句子有三個都跟「生二胎」有關:「誰有辦法不讓媽媽生二胎呢?「媽媽要生二胎,可是我不想讓她生。」由此可見,這個「熊孩子」對媽媽生二胎有很大意見啊!不過,我們看看第三個造句,媽媽和醫生生二胎……孩子,不怪你媽媽看到這句話後會氣得臉色發綠,你爸看到後也會揍你啊!
  • 《友珍的婚事》與《李剛的婚事》:跨越63年的兩篇「婚事」
    我在外面採訪趕不上這頓生日飯,有點遺憾,但高興的是,兒子準備了一個特殊的生日禮物——今天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的通訊《李剛的婚事》。  為什麼這麼說呢?請對比兩篇文章——《友珍的婚事》《李剛的婚事》  一篇是湖南青年報特約記者唐大柏1955年發表在《湖南青年報》上,一篇是光明日報記者唐湘嶽發表在今天的《光明日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