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黑的夜晚,一隊人馬呼嘯而至,他們一個個包裹在厚實的蒙古袍裡,有人還斜跨著一副古老的弓箭,箭壺裡面插著箭鏃鋒利的箭杆,他們停留在山崗上。稍停頓即默不作聲下馬,點燃一堆篝火,篝火很旺,照亮了半個夜空。在篝火旁,這夥人焦急地走動著,翹首望向黑洞洞地遠方,似乎在等待著什麼,篝火中木柴燃燒的聲音噼啪作響。
一隊人馬就這樣靜靜地等待,難耐地等待著……
時間不算長,一個奇異的現象出現了。只見遠處也點燃了一個火堆,火堆處,隱約有人影,一群緊張而忙碌的身影。看到對面的火堆和人影,山崗上的人群反倒有了一絲喜悅之色,輕鬆了許多。於是,他們像勇敢的戰士,重新跨上馬背,向著漆黑夜空裡的火堆疾馳而去。這如同古代戰爭中的場景,其實是鄂爾多斯婚禮上娶親的一個環節——背負弓箭的新郎與他的一隊娶親人馬,以篝火為約定信號,到達女方家迎娶美麗的新娘。
這就是鄂爾多斯蒙古族的婚禮,這樣的情景讓我們仿佛回到了800年前的蒙古草原上,仿佛感受到了久遠而古老的遊牧民族的婚俗禮儀。
鄂爾多斯部蒙古族源自成吉思汗中軍萬戶的卻薛軍將士。成吉思汗在公元1206年建立大蒙古國,當他在斡難河畔樹起九斿白纛之時,也建立了萬戶長制的軍政體系,中軍萬戶是他親領指揮的一支堅強隊伍,中軍萬戶裡的護衛卻薛軍,是由大汗最親近的「四傑」「四狗」等將士後裔組成的虎狼之師,成吉思汗去世後,卻薛軍的一部分將士成為了專司祭祀供奉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護者,即成吉思汗陵忠誠的「達爾扈特」。忽必烈建立元朝之初,對成吉思汗八白室的守護、祭祀和供奉欽定了一整套管理制度,同時護衛大汗四大斡耳朵的成吉思汗忠誠勇士也納入了成吉思汗八白室守護者群體,久而久之,在歷史上形成了「鄂爾多斯部」。鄂爾多斯部傳承的卻薛軍禮俗和四大斡耳朵禮俗是蒙古汗國大汗與哈屯夫人之禮俗,即蒙古汗國宮廷之禮俗真諦,所以,鄂爾多斯部蒙古族的婚禮,無疑是一場具有800年前蒙古族宮廷遺俗之古老的婚禮。
盛夏的鄂爾多斯蘇泊罕草原上,藍天綠地,牛羊遍野,微風吹過,留下一片清香的味道。此時一場實景「鄂爾多斯婚禮」正在激情演繹,那娶親出發的祈福讚頌,帶給了遊客快樂與祝福;那疾馳奔發的馬蹄震天,無意間驚起了草叢中翻飛的蝴蝶。這是一場熱烈喜慶、原汁原味的鄂爾多斯婚禮。當男方與女方見面行禮,當娶親與送親敬酒祝福,當激越的鄂爾多斯民歌聲響起,這一切都再現了鄂爾多斯蒙古族婚禮的真情實景。這時,我們不禁要問,鄂爾多斯婚禮的文化特色體現何處?
第一、鄂爾多斯婚禮形式多樣。鄂爾多斯婚禮有數不清的儀式程序,如祭天祈福、乘馬娶親、路祭過界、篝火為信、閉門迎婿、獻羊祝福、求名問庚、女家晚宴、掰脖力智、分發梳頭、離別父母、路途競戲、倒氈迎新、拜灶接勺、起舞放歌、酒羊盛宴等等。在這些主要的婚禮程序之中,又有大大小小,既有固定的儀式,也會有一些「節外生枝」的儀式。總體上講,三天三夜的鄂爾多斯婚禮,是從一個儀式習俗走向另一個儀式習俗,每一個儀式習俗的完成,也預示著下一個儀式習俗的開始,一連串的儀式習俗匯聚成了鄂爾多斯婚禮的全部程序。所以,鄂爾多斯婚禮,也被稱作「禮俗裡的鄂爾多斯婚禮」。
第二、鄂爾多斯婚禮禮儀獨特。鄂爾多斯婚禮有魅力無窮的獨特禮儀,正如開篇的場景一般,鄂爾多斯婚禮有神秘靜夜裡篝火為信的聯絡方式,此刻會把人們帶到一個古老戰場的情景之中,又比如鄂爾多斯婚禮有閉門迎婿和求名問庚的神仙鬥智,男女雙方能言善辯者「各為其主」,一次次「粉墨登場」,考量對方,提出一個個神仙般的「問題」,意在難倒對方,獲得滿堂喝彩。其中有一個場景是男方娶親隊伍來到女方家門口,新郎和祝頌人卻被一條橫飛而出的彩帶攔住,四位大嫂扯住了彩帶不讓他們進去。祝頌人以特有的口氣尋問道:
頭頂你家高高的門楣,
腳踩你家寬寬的門檻。
新郎今日特意登門,
叩問親朋貴客大安?
經過再三問候、徵詢,一直不答話的四位大嫂終於說話了:
看你掛冠錦袍,像是探親的嘉賓;
看你披弓掛箭,像是打生的獵人;
若是走錯了門庭,南有大路可尋;
若是找不到獵狗,北有深山老林。
男方祝頌人接道:
為著隆重的禮節,穿上了長袍馬褂。
為著蒙古的禮節,騎上高頭大馬。
為著軍隊的禮節,背了箭囊弓服。
為著阿爸訂下的金玉般的良緣,
額吉許諾的磐石般的婚約,
我們才千裡迢迢來到你家。
就這樣,男方祝頌人與四位大嫂在門口唇槍舌戰,經過一番鬥趣後,終於在交出了象徵聘禮的牛犢紅筒袋裡裝的禮物後,被允許進門了。
第三、鄂爾多斯婚禮規格較高。所謂的規格,對鄂爾多斯婚禮而言是指所承載著的婚禮習俗的級別,即鄂爾多斯婚禮所蘊含的遊牧民族宮廷文化的厚重性。事實上,鄂爾多斯婚禮文化是13世紀蒙古汗國宮廷文化的薈萃,在婚禮上有繼承哈屯和貴婦傳統特徵的服飾與頭戴,如鄂爾多斯蒙古族婦女特有的長坎肩「烏吉」莊重典雅,華麗無比的婦女頭戴「陶勞蓋久」,這樣一身新婚盛裝,美麗的鄂爾多斯蒙古族新娘盡顯古老遊牧民族宮廷禮儀的高貴氣質。
在婚禮上有品不盡的美食,那潔白的奶食裡,分出了鮮奶、酸奶、奶酪、奶皮、酥油、白油,還有奶茶、奶酒;那肥美的肉食裡,做出了手把肉、肥血腸、鮮肉腸,還有「秀斯」全羊。「秀斯」,在《蒙古秘史》裡稱為「烏查」,是800年前成吉思汗時代蒙古宮廷中最高禮儀的盛宴,「秀斯」盛宴,在鄂爾多斯蒙古族中得以保留傳承,保留的不僅僅是擺在尊貴客人面前肥美的全羊,同時還傳承了完整「秀斯」盛宴的禮儀與祝頌,這是一道地地道道古老的宮廷大餐、文化大餐。「秀斯」盛宴至今依然完整系統地再現在「天驕聖地,鄂爾多斯」草原上,每逢盛大的節慶,如成吉思汗祭祀、成吉思汗蘇勒德祭祀、遍布草原的千百座敖包祭祀、鄂爾多斯七旗會盟的莊重儀式、盛大隆重的盟旗直至家庭那達慕和捉馬駒節,鄂爾多斯蒙古族都要擺放「秀斯」全羊。鄂爾多斯婚禮中,不僅將「秀斯」作為重要的飲食,更是將「秀斯」作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禮儀,尊為盛宴,擱之首位。
第四、鄂爾多斯婚禮文化厚重。鄂爾多斯婚禮記述著蒙古族厚重的文化,從婚禮那繁複禮儀、美味飲食、華麗服飾、端莊頭戴、力智較量、崇尚天地、尊祖敬老的禮俗,再到激情歌舞、深情祝讚。其中,尤以鄂爾多斯婚禮上的民歌極具代表性,婚禮的三天三夜,無時無刻不在民歌中蕩漾,伴隨著優美動人的歌聲,男女雙方的氈帳內履行著婚禮的所有程序,完成著婚禮上一項一項的儀式。喝著奶茶,品著奶酒,唱著鄂爾多斯民歌,這就是鄂爾多斯婚禮,無不彰顯出古老而深厚的蒙古族歷史文化底蘊。
此刻,我們的耳畔響起了一首婚禮上的歌,一首經久不衰的鄂爾多斯婚禮《送親歌》:
在那沙灘上奔跑的,
是那前額上嵌著玉點的駿馬。
就要離開父母氈包的,
是那身穿蟒緞長袍的姑娘喲。
在那冰灘奔跑的,
是那脊梁上撒滿銀花的駿馬。
就要走進陌生氈包的,
是那頭戴珠寶玉器的姑娘喲。
鄂爾多斯婚禮上的傳統祝詞讚頌,是蒙古族宮廷厚重文化的直接體現,是一種酣暢淋漓的表達。每當我們身臨婚禮現場,見到那一個個禮讚的畫面,總可以欣賞到祝頌人那似歌似詠、生龍活虎般表演出來的祝頌場景,而在他們那高亢優雅、氣貫長虹的聲聲頌詞裡,飽含著遊牧民族古老的文化氣息。
現在,讓我們再欣賞一個婚禮的場景:婚禮正式開始,娶親隊伍裡的新郎和伴郎等一行人,在暮色中跪到祿馬風旗祭臺前,祝頌人一手持著盛滿鮮奶的銅奶桶,一手用箭杆的頂端蘸著鮮奶,撒向長空,敬獻天地神靈,同時抹畫新郎和他要騎乘的駿馬以及他背在身上的弓箭,與此同時,祝頌人高聲讚美著弓箭和駿馬。
《弓箭贊》讚頌如下(節選):
順從著天意從仙閣降到人間,
成吉思汗聖主常將你佩在身邊。
抵禦外寇你如逼鼠的家貓,
射擊目標你像飛馳的閃電。
這支百發百中的神箭喲,
請歆享一隻整羊的祭奠。
站立在眾人中間的新郎喲,
祝您婚姻幸福無邊。
《駿馬贊》讚頌如下(節選):
在那金色的世界上,
你蕩起的一溜煙塵。
就像浩渺的天空下,
升起了長長的彩虹。
你跑到哪裡,
哪裡就留下芳名。
你讓誰人騎乘,
他就能百戰百勝。
你像是主人家裡萬世不朽的金桌,
你像是英雄身邊永遠牢固的銀凳。
你的騎士長生不老,
你的畜群繁衍無盡。
跨在你背上的主人喲,
永遠幸福安康。
這兩首祝讚詞裡面,在讚美弓箭和駿馬的同時,明確講述著「成吉思汗聖主」的英名四射,威力無比,折射出弓箭與駿馬在那古老的英雄主義時代備受尊崇的榮耀與威儀,極大地體現出鄂爾多斯婚禮上浪漫情懷與英雄情結的交織匯聚,體現出鄂爾多斯婚禮上神聖使命與追逐幸福的共生融合,這是一種古老牧歌的高詠,這是一種久遠文化的沉積。
鄂爾多斯婚禮為何具有13世紀蒙古汗國宮廷遺俗,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第一、正如前文提及,鄂爾多斯部源自於守護成吉思汗英靈的特殊使命,他們將中軍萬戶的卻薛軍大汗禮俗與成吉思汗四大斡耳朵的哈屯夫人禮俗完美結合在一起,形成了鄂爾多斯部獨具特色的13世紀蒙古汗國的宮廷文化遺俗。而且由於鄂爾多斯部職責所使,在供奉祭祀成吉思汗英靈不可改變的傳統習俗之際,鄂爾多斯部傳承的「宮廷文化」其古老屬性始終未有大的變化。在歷史上雖經元明清及民國各個時期的歲月衝刷,也未改變鄂爾多斯「大汗宮廷文化」的本質。
第二、鄂爾多斯蒙古族其實還有一個歷史背景也極為特殊,那就是在成吉思汗生命的終點之戰——公元1227年,徵滅西夏之役收官之時,大汗逝去。尊崇大汗之意,成吉思汗金身北運故地實行秘葬。而這時為了管理剛剛收復的西夏之國,留下了大批徵戰的蒙古人,這裡就有蒙古汗國的忠誠大將和無敵勇士,靠他們才將雜亂的戰場變成為蒙古汗國的穩固江山。而這些習慣於草原上生活的蒙古人首選了狀如蒙古高原的鄂爾多斯草原,從這一刻他們開始了在鄂爾多斯的長久駐牧。從此,在鄂爾多斯歷史上就有了大汗政權機構管理者後裔的世代傳承,同時也傳承了宮廷文化的遺俗。
第三、鄂爾多斯部居於黃河幾字彎,蒙古族舊時稱作「寶日陶亥」,即「河套」之意,現在稱為「鄂爾多斯地區」。鄂爾多斯地區處於一個極為特殊的地理位置,長長的黃河從西、北、東三面緩緩地繞過鄂爾多斯,就像一條吉祥的黃色哈達,從一位草原巨人的頸項搭過,順著左右雙臂向外微微張開,飄灑自如,優雅流淌,而在她的腰間又有一座巍巍的長城,宛如金色的腰帶,橫亙東西,屹立草原。黃河與長城,在歷史上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鄂爾多斯文化封閉彎區,將鄂爾多斯牢牢地包裹在黃河、長城與草原三位一體的獨立生存環境下。當15世紀成吉思汗八白室來到寶日陶亥「河套」之地後,鄂爾多斯部就處於這樣的一個文化封閉彎區。公元1649年,清朝在蒙古設立盟旗制,更加嚴格地禁止盟旗之間的隨意往來,蒙古文化完全處於片狀式的發展狀態,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也無例外地進入了封閉的文化傳承路徑。總之,當鄂爾多斯部進入河套地區,鄂爾多斯婚禮罕見地傳承保留了蒙古汗國時期「宮廷婚禮」的古老遺俗。
第四、正是因為鄂爾多斯蒙古族特殊的部落來源,客觀上有了直接繼承13世紀蒙古社會最高層面古老文化元素的條件,所以,鄂爾多斯蒙古族文化中傳承保留了以成吉思汗文化為靈魂的蒙古汗國的宮廷文化、成吉思汗帝王系列的祭祀文化和13世紀古老的遊牧文化,這三大文化構成了鄂爾多斯蒙古族獨具特色的文化特徵。如此,鄂爾多斯婚禮同樣具有了成吉思汗時代蒙古汗國「宮廷婚禮」的文化特徵。
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鄂爾多斯婚禮作為鄂爾多斯重要的民族民俗文化,備受牧人的喜愛,更受遊客的驚讚。鄂爾多斯婚禮於2006年5月20日成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項目,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之一。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黨和政府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高度重視,鄂爾多斯婚禮如沐雨露春風,古老的「宮廷婚禮」煥發出新機,蓬勃發展。目前,以國家級傳承人齊畢力格、曹納木等為代表的國家級、自治區級、市級和旗區級傳承人有11位,還有與鄂爾多斯婚禮有關的祝頌傳承人、服裝傳承人、飲食傳承人、民歌傳承人、祭祀傳承人、手工藝傳承人等大約超過100位之多,非遺項目傳承保護體系已經健全完善,非遺傳承人已經層層密布普及,鄂爾多斯婚禮的非遺保護與傳承正在如火如荼地弘揚發展。
回顧歷史,改革開放之初的鄂爾多斯面臨著貧窮落後的局面,鄂爾多斯婚禮文化一度走入低谷。但是,此時卻有鄂託克旗的幾位「文化人」聚在了一起,他們激烈地討論著一個話題,如何將鄂爾多斯婚禮由民間搬上烏蘭牧騎的藝術舞臺,以藝術表演的形式詮釋鄂爾多斯婚禮的深邃與魅力。當時,這些聚在一起的人群中間就有牧民出身的烏蘭牧騎隊長熱喜,有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的知識分子陳育寧,就是他們的思想創意與藝術碰撞,在20世紀80年代初,讓鄂爾多斯婚禮第一次綻放舞臺。正如陳育寧回憶道,是我們幾個「臭皮匠」,湊在一起,編寫出來鄂爾多斯婚禮的舞臺劇本。現在,我們看到他們編寫的鄂爾多斯婚禮舞臺劇本,用蠟筆刻寫,又用手推的油印機滾子印刷,幾十年過去了,紙張已經泛出來黃色,好像在默默地傾聽著我們對它的讚嘆。
為了探究鄂爾多斯婚禮從民間民俗文化走上民俗藝術的舞臺,我們也追蹤了舞臺藝術一步一步走過的印記。當年,鄂託克旗烏蘭牧騎首次將鄂爾多斯婚禮搬上舞臺之後,鄂爾多斯各地的烏蘭牧騎隊伍和藝術團體幾乎同一時間,都將鄂爾多斯婚禮搬上了各自的舞臺。鄂爾多斯婚禮伴隨著改革開放40多年的歷程,由點帶面,由舞臺到屏幕,由專業藝術到旅遊演藝,火爆了鄂爾多斯草原大地,傳遞到了內蒙古各地乃至國內外無數的舞臺。這裡面有歌舞表演的鄂爾多斯婚禮,有民俗展示的鄂爾多斯婚禮,有旅遊演藝的鄂爾多斯婚禮,有草原實景的鄂爾多斯婚禮,有音舞史詩的鄂爾多斯婚禮,有電視屏幕的鄂爾多斯婚禮,各種類型的鄂爾多斯婚禮不一而足,極大地傳承弘揚了鄂爾多斯婚禮的藝術特徵與文化魅力。
對於鄂爾多斯婚禮的保護與傳承,在探索舞臺婚禮的同時,也開始了從民族文化遺產角度的搶救工作,最初開始的是鄂爾多斯蒙古族著名文化專家哈斯畢力格圖,他也是當代鄂爾多斯蒙古族著名的詩人,他於20世紀80年代初深入牧區,通過採訪在牧民中間的鄂爾多斯婚禮祝頌人、婚禮儀式的主持人等等後,以筆記、錄音等形式搜集記錄了一大批珍貴的調查資料,此後他編寫出版了蒙漢兩種文字的《鄂爾多斯婚禮》一書,為他這本書做出翻譯的是蒙古民俗專家郭雨橋先生,具有蒙漢文紮實功底的郭雨橋先生以流暢的筆觸,以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文化特色翻譯出來的漢文版《鄂爾多斯婚禮》,形成了不可多得的《鄂爾多斯婚禮》蒙漢文姊妹篇。後來,哈斯畢力格圖先生還出版了《鄂爾多斯貴族婚禮》等一系列的婚禮研究著作與文章。特別難能可貴的一點,他自己就是一位活躍在草原上著名的祝頌人,他在第一版的《鄂爾多斯婚禮》電視專題片中展示了他作為鄂爾多斯婚禮祝頌人的成功形象,以他的祝頌詞語,以他的流暢韻調,以他的灑脫姿態,形成了鄂爾多斯婚禮祝頌人的一些固定態式,影響了草原上許多的祝頌者。
在鄂爾多斯婚禮傳承與保護的道路上,還有一位執著的蒙古族文化專家、鄂爾多斯婚禮國家級傳承人齊畢力格,他是一位從鄂託克旗烏蘭牧騎走出來的藝術家,是一名編劇,同時還是一名詞作家和文藝評論家,他的劇本《銀碗》獲得過自治區「五個一工程獎」,他創作的民族風情歌舞《鄂爾多斯婚禮》獲得2004年自治區專業文藝調演金獎。他現在雖已退休,但仍然是鄂爾多斯各個旗區烏蘭牧騎的「寶貝」,仍然活躍在烏蘭牧騎文藝戰線上。而我們要著力推薦的是他作為鄂爾多斯婚禮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近年來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了鄂爾多斯婚禮傳承保護與創新發展的事業上,他主張設立的「鄂爾多斯婚禮日」,是在鄂爾多斯每年舉辦一次鄂爾多斯婚禮文化節慶活動,由各個旗區輪流舉辦,活動日將舉辦婚禮民俗展示、婚禮藝術表演、婚禮文化傳播等活動。此項活動已成為鄂爾多斯婚禮非遺傳承的重要文化活動之一,受到了全社會的重視與關愛。齊畢力格這位文化藝術戰線上的老兵,作為一名鄂爾多斯婚禮文化的傳承者,為此獻出了他的全部熱情與智慧,贏得了社會對他的讚譽與稱頌。
鄂爾多斯婚禮的樂曲再一次奏響,它成為了時代的交響,成為了鄂爾多斯文化的經典樂章。進入新時代,鄂爾多斯的城市與鄉村,農村與牧區,工礦與學校,無不綻放著藝術大繁榮,文化大發展的燦爛花朵,鄂爾多斯婚禮也迎來了美好的春天。當我們走進綠色的草原,在潔白的蒙古包裡,會趕上一場傳統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婚禮;當我們走入繁華的城市,我們在奢華的婚宴大廳裡,會遇上一場獨具特色的鄂爾多斯蒙古族婚禮,無論傳統與時尚,總會唱起鄂爾多斯古老的民歌,總會唱誦鄂爾多斯豪放的祝讚,總會真情傳遞鄂爾多斯蒙古族婚禮文化的禮俗真諦。這一刻,我們擎起鄂爾多斯禮俗式婚禮文化傳承保護與弘揚發展的接力棒,讓古老悠久的民族文化煥發更加璀璨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