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客乘坐遊船在南極欣賞冰川。
本報記者 倪 浩
遺世而獨立的南極洲,正以它孤冷傲奇的神秘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人。2019年春節前,途牛南極遊產品熱度持續上升,報名人次同比增長近一倍,由南美至南極單筆訂單價格亦創下100萬元紀錄。同時,中國旅遊研究院的報告顯示,南極洲作為中國遊客最遠的出境目的地,2018-2019旅遊季有望迎來1萬人次遊客到來。全球每5個赴南極的遊客中就有一個來自中國,中國已然成為全球南極遊的「超級大國」。
預計2023-2024南極季,中國將成第一大客源國
南極的美:單調、冷清、簡潔,但異常有力。
海面上,那種紋絲不動的寧靜能讓人聽見自己的呼吸,如果不是有小雪花飄落,時間在那一刻都是凝固的。
在南極,企鵝基本不怕人,經常是一隻企鵝夾在人群中默默行走。我最愛的還是帽帶企鵝,畢竟穿完燕尾服還不忘帶個禮帽,這種嚴謹認真的精神實在太可愛了。
蘇州遊客「一隻賊船」2018年12月20日,從廣州出發,開啟了她歷時18天的南極之旅,回國後於1月30日在馬蜂窩及其同名微信公眾號上留下了上述文字。2月13日,這位蘇州女性遊客告訴《環球時報》,世界每個角落她都想去,但南極作為地理一極,其獨特性最強。
2月12日,眾信旅遊奇蹟旅行副總經理馬文婷正在南極韋德爾海域帶隊,北京的上午漂起了雪花,而南極卻是漆黑的深夜。她在微信上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在北半球處於嚴寒之時的12月至次年 2月,南極卻迎來了它一年中最適宜旅遊的季節。她目前所在的南極海域近日氣溫最低也不過攝氏零下5度,比北京還暖和很多。這次馬文婷所帶南極遊團隊共190位中國遊客,其中30多位為獨自前往,且都為年輕人。「我也覺得很驚訝,這麼多年輕人哪來的經濟實力來南極呢?六年前我第一次到帶團到南極時,團裡幾乎都是中老年人,或者高淨值人群。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了,這是一個很明顯的變化。」
致力於極地探險旅行的極之美總經理張景然向《環球時報》提供的南極IAATO年會報告顯示,全球南極遊人數自2013年起至2018年持續增長,2017-2018旅遊季共有51707人到達南極,同比增長16%。目前,美國仍然是遊客數量最多的國家,約17063人,佔比33%;中國遊客總人數則躍居第二,約8273人,佔比16%。澳大利亞、德國遊客人數分別是第三和第四,分別佔比11%、7%。 張景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過去5年,中國遊客平均增長率是美國平均增長率的3.5倍,是全球增長率的3.1倍。預計2023-2024南極季中國將第一次超越美國,成為前往南極人數最多的國家。
馬文婷表示,南極遊在普通大眾心中非常遙遠和神秘,但其實南極遊越來越像休閒旅遊,對遊客身體以及對惡劣環境的適應要求並沒有太多要求。「它實質上是一個郵輪產品,每天雖然都有登陸活動,但不會走得特別遠。從國內坐飛機30多個小時到南美是最大挑戰。到了南極以後,不會特別辛苦。」
多彩的南極玩法
根據馬蜂窩向《環球時報》提供的南極旅遊攻略,南極最佳旅遊時間為11月至次年的3月,其中12月至次年1月是旅遊旺季。在中國出境遊目的地中,南極遊為最貴的旅遊地。加上往返南美的機票和當地住宿等費用,15天左右的行程最低預算為每人6萬元。根據到達地點以及對遊輪艙位級別的不同,常規旅遊項目的預算從6萬元起向上可到十幾萬、三十幾萬元不等。而一些到達南極點的高端產品通常為60萬元起。南極旅遊項目中,包括坐衝鋒艇觀看南極冰川;近距離觀賞南極野生動物如企鵝、海豹、鯨魚;以及參觀中國設在南極的科考站長城站等。
2018年春節前後,阿里旗下的飛豬以每人5萬元的低價招攬了4個包船共計2000名遊客造訪南極半島。飛豬相關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是有史以來中國乃至全球規模最大的一次南極系列包船遊。這一「創舉」使當年中國赴南極的遊客達到6000名,中國超過澳大利亞成為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客源國。飛豬工作人員介紹說,2019船季,飛豬繼續將包船合作擴大到5個船期,這意味著2019年將有近2500名中國遊客登陸南極。
極之美專注於更高端的極地之旅,張景然表示,很多高端客戶的訴求是追求更極致的探險體驗,南極點作為全球最具挑戰的目的地,與之高度契合。目前,全球每年只有100餘人能抵達南極點,他們可以拍攝僅在南極大陸才能看到的世界上最大的帝企鵝,拜訪俄羅斯Novo科考站,體驗冰川徒步、冰牆攀爬、搭乘雪地改裝車馳騁南極大陸。「南極點產品的售價為60-80萬元。」
這塊淨土美麗而脆弱
「因為《南極條約》的規定,人要距離企鵝5米開外,不能影響『原住民』的生活。但備不住企鵝經常自己跑過來『碰瓷』,讓我們被動違規。」遊客「一隻賊船」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為保護南極,1959年生效的《南極條約》條款非常詳盡,不遵守者將被禁止上船,自然大家都會去遵守。
飛豬為赴南極遊客制定了史上最嚴要求,單是環保規範和注意事項就有30餘項。比如,登陸時,遊客要被吸塵器「吸身」,以防止無意中將隱藏的物種留在南極;遊客不可帶走任何在南極的動植物、人造物品,不可餵食、觸摸鳥類和海豹等。飛豬的客人在出發前先要籤定這一「不平等條約」。因為,南極不同於其他旅遊目的地,由於溫度低,自淨能力很差,一塊香蕉皮在南極需要180年才能被分解,而人類的排洩物則需要更長時間。
北京聯合大學旅遊學院副院長張凌雲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說,整體而言,南極遊目前還是一個小眾市場,但基於全球龐大的旅遊人口,隨著赴南極遊空海承載能力的增加,到達南極旅遊的人會越來越多,勢必對南極脆弱的生態環境造成壓力。他表示,南極面向全球公開,並沒有對到達人數的限制。雖然對於南極的保護已擁有較為完備的國際條約與法律體系,但南極當地沒有執法監督機關,因此目前對南極環境的保護主要靠遊客自覺以及旅遊組織方的教育、提示以及監管。
「個別中國遊客在南極環保方面有時比較粗心,或者是忘情冰山冰海的同時忽略了一些規則。但哪怕一個小的舉動對南極而言都可能是一個比較大的傷害。」連續多年帶隊南極的馬文婷表示,「南極是一片淨土,它不能忍受任何環境上的損害。」
張景然認為,各大旅行社嚴格遵守《南極條約》,且遊客登陸較淺,「遊客到了南極發現那純淨之美,才能更喚醒他內心的環保意識。」「一隻賊船」認為,少了人類的染指,南極還原了地球和自然的原始面貌。她在馬蜂窩上的遊記中寫道:「在南極,空幻之感常自動開啟,內心的本真也毫無戒備地開啟。萬物造就了我們,我們也隨時會回到萬物中去。那種感覺,叫做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