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拍攝是攝影中常用的一種拍攝手法,嚴格意義上講,逆光包括全逆光和側逆光,全逆光通光是指光線從被攝人物背面照射過來;而側逆光則是光從人物背面照射過來並且與相機有一定的夾角。由於逆光人像攝影,通常可以在人物的臉部產生輪廓光,同時當光線進入鏡頭,還會產生一些衍射現象,使得拍攝畫面產生更加惟妙惟肖的意境,因此常常被人們選擇為拍攝題材。
在逆光人像拍攝時,如何拍出正常曝光的照片?不至於產生人物變成「大黑臉」欠曝畫面或者因拍攝角度與用光掌握不好產生的過曝以致畫面亮部的色彩細節損失嚴重的照片,本期我便與大家一起分享逆光人像拍攝的幾點注意事項。
拍攝鏡頭儘量選用大光圈廣角鏡頭,如50mmf/1.8定焦鏡頭或35mmf/1.4鏡頭,突顯被攝主體及背景虛化效果更好。當然用長焦鏡頭也可以進行逆光人像的拍攝,就看你在景深與光圈大小上如何選擇題材得到你想要得到的效果。
逆光拍攝測光選用點測光為宜,對準人物臉部、眼睛進行測光較好,由於一天時間中,太陽光線的照射角度、高低不同(早晨與下午、黃昏角度較低、中午照射角度較高),由於角度的不同,我們在逆光拍攝時,還要處理好人物與影子的構圖最佳效果。最好選擇下午5點之後至太陽落山這段時間拍攝較為適宜,這個時間段的光線比較柔和,光線的角度較小,光比反差不大,更容易拍出人物的輪廓光與環境光暈效果。
拍攝模式我們可以選擇光圈優先模式或m檔手動模式。但是必須要提高一檔曝光,目的便是為了獲取人物臉部及身體暗處更多的細節。避免拍出「大黑臉」的欠曝畫面。構圖上儘量讓被拍人物處於一種較深色背景中,如一些建築物或樹林。
拍攝角度,主要看光線照射到人身上的角度而定,通常中午光線的角度較高,可選擇仰一點角度拍攝,方能拍出逆光人像的明暗輪廓線條美(局部背部有天空,用光掌握不好易過曝),那麼我們五點鐘之後拍攝時,相機的角度可以與人物處於同一直線,無需仰拍或者俯拍。通常逆光人像拍攝最好還要進行手動白平衡調整,為了表現黃昏拍攝人像呈暖色調,我們可以將色溫K值適當調高一些,如此在人臉與身上所反映出的橙暖色調與環境光相融合。
逆光拍攝人像時,我們通常需要採用閃光燈或反光板來進行補光,反光板選用銀色反光板比較好。補光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我們拍攝人像的時候,曝光不足拍出「大黑臉」效果。同時也是為了能夠保留人物臉部更多細節;閃光燈的打光方向,最好從高處往低處投射到人物臉部或身上。
側逆光人像攝影時,掌握好用光與拍攝角度,我們還有可能拍出「金達爾效應」的畫面,(金達爾效應:當一束光線透過膠體,從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觀察到膠體出現了一條光亮的「通道」,這種現象被稱為經達爾效應)。通常所謂的耶穌光,便是丁達爾效應的形成。
以上為今天分享的全部,歡迎您的關注、留言、轉發,我會繼續與大家分享光影中的那些故事與拍攝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