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調查】諾基亞貝爾「出局」為何?2020國內通信設備市場迎新一輪...

2020-12-21 網易新聞

集微網4月6日消息(文/Lane),在新基建吹響5G網絡建設號角後,通信運營商與設備商市場迎來又一輪變局。

近日,中國移動公布了最受關注的2020年5G二期無線網主設備集中採購結果。在這一涉及28個省市自治區,數量達232143座站共計371億元的採購大單中,華為贏得了總合同份額的57.3%,中興通訊獲得28.7%,愛立信佔比11.5%,中國信科2.6%。而最令人訝異的結果是,諾基亞貝爾首次無標中選,引發業界各種猜想。

但其實早在此次結果公布前,便已有業界人士指出,根據中國移動此次集採最多4個中標人的競標規則,目前活躍於國內通信市場的五大設備商必有一家將出局,因此相對而言,傳統佔比靠尾的諾基亞貝爾與中國信科將有一家有極大概率無法出現在此次採購名單上,而最終這一出局者定格在諾基亞貝爾身上。

「不過,這還是打破了傳統「3+2」的運營商採購分配規則。」一位運營商人士告訴集微網。所謂「3+2」,即華為、中興、大唐(現已與烽火合併為「中國信科」)三家中國設備商與愛立信、諾基亞貝爾兩大海外設備商。多年來中國三大運營商的採購份額,都由這五家設備商瓜分,其中,愛立信和諾基亞貝爾兩者份額雖常有浮動,但總體而言二者相加保持在25%左右。

而伴隨著諾基亞貝爾的出局,這一空出的市場份額也主要由華為、中興所分食,這也使得中國設備商在國內通信市場的佔比份額進一步擴大。考慮到當下時值中美貿易摩擦頻仍與中國5G商用關鍵部署年的語境,2020年Q1的此次中移動集採所引發的通信設備市場變局,或許會成為又一場對未來國內電信市場格局走向影響深遠的標誌性事件。

諾貝出局事出有因

如果以2019年作為中國5G元年標誌,那設備商的份額之變也是早有跡可循。

從構成劃分上來看,5G網絡建設可分為核心網、接入網、承載網三大部分。上述運營商人士告訴集微網,在三部分採購中,核心網的升級需求與採購份額最少,承載網則由於涉及光網升級佔據份額次席,而份額最高的則落在5G獨立組網SA模式中要求更新替換率最高採購數量最大的接入網設備,這也使其成為5G招標中最具價值也最受業界關注的部分。

公開數據顯示,2019年國內三大運營商約13萬基站,其中按佔比來看,華為約佔50%,中興約佔20%,大唐電信約5%,而愛立信和諾基亞貝爾合起來約佔25%。興業證券一位分析師告訴集微網,從2019年的結果來看,華為佔據半數比例是近年來國內運營商集採的常規結果,因此可視作與此前持平,但相比於過去在國內市場接近25%的份額,中興實際上是略有退步的。

該人士同時指出,雖然中興份額在2019年進一步被壓縮,但海外廠商的未來其實才最不為業界看好,這其中包括國際局勢與技術領先度兩大原因。「一方面,2019年中美貿易談判多次僵持,同時海外多國在5G領域打壓華為與中興等中國廠商的事件不斷發生,使得投資市場傾向於認為,國內電信業將會更趨向於扶助國內廠商。」該人士表示。

另一方面,該人士認為,近年來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廠商5G技術持續領跑,也使得運營商的確更加青睞本土廠商。以5G專利為例,據lplytics統計,以華為中興為代表的中國廠商在全球5G標準必要專利(SEP)佔比36%,遙遙領先美國、韓國、芬蘭等國家,但即便如此,一位長期在3GPP擔任5G標準制訂的中國設備商人士仍告訴集微網,中國廠商有時為了不過分「高調」,甚至會主動放棄某些標準制訂的主導權。但從中也可得窺,中國設備商在5G領域的領先程度。

外力與內因的雙重結果更是反映於近日發布的設備商財報中。財報顯示,2017年,諾基亞研發支出超過49億歐元(53億美元),2018年下降至46億歐元(50億美元),到2019年已經下降至44億歐元(48億美元),與此對比,華為與中興2019年研發費用相比2018年都有增長,分別達到1317億元與125.5億元人民幣。「這也或多或少反映了目前在設備方面諾基亞落後於幾大競爭對手的原因。」該人士稱。

「所以諾基亞貝爾的出局看似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該人士表示。

運營商喜憂參半

而在設備商市場格局生變的同時,作為與其命運息息相關的上遊產業鏈直接供主,運營商市場也面臨喜憂參半的明潮暗湧。

日前發布的三大運營商2019年財報顯示,除中國移動扭轉了去年上半年的營收下滑頹勢外,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延續了營收萎縮的態勢。但如果細究淨利則會發現,中國移動和中國電信雙雙遭遇下滑,分別同比下降9.5%與3.3%;只有中國聯通淨利同比增長11.1%,逆大勢而出。

對此,一位資深通信業觀察人士向集微網表示,5G建網成本投入的壓力其實遠遠高於新業務增長給運營商帶來的提升,中國聯通的逆勢是建立在其混改的基礎之上,也側面說明了運營商轉型的重要性。但2019年運營商在5G建網上的投入還不是最大的,如果按今年的投入來算,三家財報應該會更加「難看」。

此前集微網曾報導,根據運營商公布的2020年5G建網規劃,中國移動預計到2020年底將建成30萬個5G基站,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則將共建共享25萬個5G基站。加上中國廣電,業內預計,2020年中國將至少投資建設55萬~60萬個5G基站。按照一個5G基站約45-50萬元的成本預估,2020年整個中國運營商市場在5G接入設備上的投資規模將高達2500億元左右。

而截至2月底,中國移動5G基站已超過8萬個,相比2019年年底5萬的數據,整個2020年Q1的建站數為3萬左右。中國電信在用5G基站規模超過6萬,今年Q1建成4萬座5G基站,並與中國聯通共享超過2萬座;中國聯通可用5G基站也已超6萬座。

「在今年5G建網投入如此之大的背景下,降本增效肯定還會是運營商的主旋律。」上述人士表示,對運營商來說,5G的建網周期保守預估要持續10年,加上高盈利應用業務還未出現,收回成本將是一項非常遙遠的任務,因此,運營商在今年設備商採購價格上預計還將進一步壓低空間,這種傳導或將使得佔比規模較小的設備商日子更不好過。

2020:疫情黑天鵝與新基建的博弈

雖然隨著4G業務的萎縮以及ICT融合帶來的轉型壓力,全球運營商與設備商近年來整體都在下行軌道徘徊,但5G的到來還是為全球通信市場增加了新的增長動力。據GSMA日前發布的《中國移動經濟發展報告2020》顯示,預計在2020年,全球70%的5G連接將來自於中國。到2025年,中國5G用戶的滲透率將增至近50%,與韓國、日本和美國等其他主要5G市場相當。2020年至2025年,中國運營商將在其5G網絡上投資超過1600億美元,佔其總資本支出的90%。

日前發布的運營商財報也佐證了這一積極的預期。財報顯示,中國電信5G的ARPU(每用戶平均費用)為91.90元/月,而中國移動表示4G用戶切換為5G用戶後的ARPU比切換前提升了6.5%,在整個2019年三大運營商綜合淨利潤達1384億元人民幣的前提下,運營商也更容易擁有更長遠的耐心看去等待新一輪營收的增長。

但是,新冠疫情的出現成為2020通信市場的一大黑天鵝。集微網此前曾報導,疫情使許多行業分析機構紛紛下調了對2020年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出貨量的預期。同時,集微網從運營商處了解到,疫情的管控將極大增加基站站址獲取、網絡部署安裝的工作難度,從而最終拖慢5G的部署速度。

雖然在此背景下,新基建的提出提振了國內市場對於5G建設的信心,但對此,也有分析師認為,對於設備商市場而言,這或許會加劇如今國內與海外設備商過於分化的局面。

「2020年全球疫情的加劇造成了對資源的恐慌,使得大國之間的政治關係更趨於緊張,並且對全球經濟造成了極大衝擊,在此背景下,2020年的國內通信設備市場或將進一步收緊,這對愛立信以及諾基亞貝爾等海外設備商而言不一定是好事。」興業證券分析師向集微網表示,目前海外疫情的持續本就對以其市場為主體的愛立信與諾基亞造成了極大衝擊,而此次在中國市場的敗走,很可能只是開始的一個信號。

該分析師還認為,如果華為為代表的廠商繼續遭遇海外打壓,國內市場的扶持將是註定的,而這將惡化如今的局面。

諾基亞的財報顯示,其一直在努力爭取在大中華區的市場份額,但2019年第四季度該地區的收入同比仍下降25%至4.69億歐元。該分析師表示,從制衡風險與掌握話語權的角度來看,運營商顯然是不願意看到這樣過於懸殊的競爭格局的。

當然,資本總額的投入還是會給各大運營商帶去一些利好。僅中國移動日前便表示,其已經完成了覆蓋50個城市的5G部署的第一階段,現在的目標是到2020年底在全國安裝30萬個基站。為此其總資本支出預留了1800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增長8.3%。

「新一輪格局其實已經形成,但能否改變的主動權其實已經不在設備商和運營商手裡了。」該人士表示。(校對/Kelvei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相關焦點

  • 韓市場調查機構發布5G通信設備市場佔有率報告
    韓國《朝鮮日報》12月7日報導,韓市場調查機構Deloro7日發布今年前三季度5G通信設備市場佔有率統計報告。報告稱,主要5G通訊公司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三星電子的市場佔有率從第二季度開始大幅變動。以美國開始制裁華為的第3季度為起點,愛立信、諾基亞等歐洲公司市場佔有率急速上升,直追華為,華為則從2季度最高點的43.7%下降至3季度32.8%。
  • 2019中國通信產業榜通信設備商100強出爐
    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揭曉,2018-2019中國通信設備技術服務商100強出爐,華為、中興、諾基亞貝爾榮膺前三。 經過30年的競合,到2015年隨著諾基亞和阿爾卡特朗訊合併,只剩下華為、愛立信、諾基亞、中興四家全球性的設備商,並在競合中達到了某種平衡,兩大歐洲老牌巨頭諾基亞和愛立信,受益於美國市場的5G搶先卡位,因而佔據先機。華為和中興,則憑藉端到端的5G技術和產品解決方案能力,各自在中國、歐洲等市場深耕。
  • 「芯調查」英特爾再掀5G基站晶片路線之爭:白盒化背後的新一輪通信...
    這一組織由全球22家運營商、117家產業公司組成,意圖有計劃地推進無線接入設備的白盒化進程,其中自然也包括國內的三大運營商,後者更是在不久前成立開放無線網絡測試與集成中心(OTIC),意圖直指O-RAN在國內的商用落地。圖:近日,英特爾推出全球首款10nm5G基站SoC凌動P5900,繼續瞄準白盒基站市場發力。
  • 諾基亞貝爾助力國網建設世界上單跨距離最長的電力通信工程
    7月21日,諾基亞貝爾宣布,於近期中標國家電網公司(SGCC)四川雅中至江西南昌±8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配套通信項目。工程建成後,該項目將成為世界上單跨距離最長、傳輸容量最大的電力通信工程。此次雅中-江西特高壓輸電工程將全部採用諾基亞貝爾1850TSS-320光傳輸設備。1850TSS-320是新一代增強型多業務光傳輸平臺,支持原生態TDM與分組業務融合處理,是一款大容量高可靠性的綜合多業務承載設備,定位於高速光網絡核心組網。
  • 一聲嘆息:成立33年後 「上海貝爾」成為過去式
    作為老牌合資企業,上海貝爾已經走過了30多年的歷程,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上海貝爾就以郵電行業首家中外合資企業身份聞名國內外,「國資委直屬」、「中外合資」的雙重身份使上海貝爾在早年全球通信設備市場都非常「吃得開」。
  • 諾基亞貝爾告別國企身份,股權關係由相關中央企業管理
    6月3日,國資委發布關於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不再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的公告。公告顯示,經國務院批准,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不再列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企業名單,按照股權關係由相關中央企業管理。
  • 美國高科技公司層出不窮為什麼沒有移動通信設備商?
    被稱為通信業裡的聖殿的"貝爾實驗室"就是AT&T的研發機構。如果說科技研發,現在也沒有任何一個企業的研發部門可以和當年的貝爾實驗室相比。AT&T因為反壟斷法被拆分,除了幾個運營商之外,還分離出來了生產通信設備的朗訊科技。
  • 諾基亞貝爾成為ZETA中國聯盟副主席單位,將推動國內及歐洲的ZETA...
    導語:2020年9月22日,諾基亞貝爾在第三屆ZETA中國聯盟日會上宣布以副主席單位身份加入ZETA聯盟,成為聯盟又一名重量級推手。
  • 收購阿朗後 諾基亞要裁員了
    對於諾基亞收購阿朗的交易,法國政府表示了同意,但是前提是保證在法國地區的崗位數量。在宣布收購計劃時,諾基亞已經承諾,除了阿朗公司之前已經宣布的裁員計劃之外,在未來兩年內,諾基亞不會削減法國業務的工作崗位。上周五,蘇裡再度強調說:「如果交易涉及到法國,你必須保證法國政府支持收購交易,理解諾基亞的戰略構想。」
  • 和華為競爭的是一家名叫「諾基亞西門子特朗訊貝爾北電」的公司
    看到一個段子,和華為競爭的是一家名叫「諾基亞西門子摩託羅拉阿爾卡特朗訊貝爾北電」的公司,至於這家公司的名字為啥這麼長,看完你就知道了。華為的發展並不是一帆風順的,2000年的時候,網際網路泡沫破滅,華為雖然是行業龍頭企業,但日子也不好過。
  • 諾基亞+阿朗,合併後將形成巨大專利優勢
    巨大專利優勢  「它們的合併通過商務部反壟斷審查的最大障礙並不是來自設備市場,而是專利影響。」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採訪時,電信專家付亮指出。  實際上,諾基亞和阿朗的合併,在電信設備行業是老四對老三的合併,沒有通過合併形成對市場的絕對掌控。
  • 全球電信設備市場排名:諾基亞15%,愛立信14%,華為份額有多少?
    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電信設備市場報告最近權威的市場研究機構發布了最新的2020年第一季度全球電信設備的市場報告,此報告中表明了在整個電信設備市場裡,各個電信設備品牌的在市場的佔比情況。其中排名前五的分別為華為(市場佔比28%)、諾基亞(市場佔比15%)、愛立信(市場佔比14%)、中興(市場佔比11%)、思科(市場佔比6%)。從上面的這組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華為品牌在市場的佔有率上遠遠領先於其他品牌的電信設備,其中我國的華為和中興兩個品牌加起來就佔了市場總額的39%,幾乎佔據了全球通訊設備市場的半壁江山。
  • 愛立信和諾基亞,通信雙雄為何都出自北歐?
    1865年,諾基亞成立於芬蘭的坦佩雷,初期業務是生產木漿和紙板。誰也沒想到,這兩個不起眼的小作坊,日後會逐漸壯大,成為全球通信設備行業的跨國巨頭,上演了現實版的「雙城記」。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瞬息萬變,在5G全面開啟之際,通信業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
  • 中國百年通信:死棋的活路
    雖然70年代諾基亞線纜和微波傳輸設備在全球的份額不斷增長,但因為他的前任凱拉莫梭哈了彩電業務,衝進飽和市場,造成過量庫存積壓,累計損失了71億芬蘭馬克,把諾基亞搞得苟延殘喘,自己也在一片指責裡黯然下臺,並在1988年12月2日自殺。雖然四年後改選奧利拉為總裁,但沒有人相信這樣一個銀行家兼財務經理,能夠帶領幾乎奄奄一息的諾基亞殺出重圍。
  • 諾基亞和阿朗聯姻 從兩強爭霸到三足鼎立
    從兩強爭霸到三足鼎立全球電信設備廠商的大變動還發生在上一輪北電的離開,摩託羅拉的放棄之際。2011年之後,愛立信、華為、阿朗、諾西、中興五大設備廠商排名一直在微調,不是這個上去就是那個下去。然而,隨著全球電信市場進入緩慢增長期,一些處於弱勢的設備廠商開始思變。阿朗2013年確定轉型方略:專注於IP、雲和超寬帶接入。
  • 諾基亞和阿朗聯姻 從兩強爭霸到三足鼎立 - 電科技 | 創新未來 與...
    這是一場新的變動,也昭示著電信設備市場將從兩強爭霸走向三足鼎立。從兩強爭霸到三足鼎立全球電信設備廠商的大變動還發生在上一輪北電的離開,摩託羅拉的放棄之際。2011年之後,愛立信、華為、阿朗、諾西、中興五大設備廠商排名一直在微調,不是這個上去就是那個下去。然而,隨著全球電信市場進入緩慢增長期,一些處於弱勢的設備廠商開始思變。阿朗2013年確定轉型方略:專注於IP、雲和超寬帶接入。諾基亞則將手機業務變賣,償還負債,聚焦網絡、HERE地圖和技術三大版塊。
  • 愛立信搶下通信設備市場一哥寶座:華為5G份額僅排第四
    過去幾年,華為一直是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設備供應商,但是近日《日本經濟新聞》援引市場研究機構IHSMarkit的數據報導稱,在2018年的移動通信基礎設施全球份額方面,中國最大通信設備製造商華為的排名已經降至第2位,瑞典愛立信時隔2年奪回首位寶座。如果只看5G市場份額的話,華為更是令人意外的只排在了第4位。
  • 我國央企中唯一的合資公司:註冊資本69億元,第二大股東是諾基亞
    這家企業是我國央企中唯一的合資公司,註冊資本69億元,第二大股東是諾基亞。我國央企中唯一的合資公司,註冊資本69億元,第二大股東是諾基亞,這家公司就是上海諾基亞貝爾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成立於1983年,註冊資本69億元,擁有16000餘名員工,是國務院國資委監督管理的央企中唯一一家合資企業,也是諾基亞在我國的獨家運營平臺公司,在國內31個省市布局了服務網絡,業務遍布全球50多個國家和地區。該公司擁有強大的研發能力,為運營商和非運營商客戶提供信息通信解決方案,同時在IP網絡、光網絡和5G領域等領域發展較快。
  • 諾基亞貝爾闢謠:給中國聯通的信不代表我司態度!網友齊呼看不懂
    如果說,未中標中國移動5G大單,諾基亞貝爾保持沉默也並不會引發太多關注。但卻奇怪的是,諾基亞貝爾向外界發布了一封「不忘初心」的聲明,再次引發業界網友的各種解讀。大多網友認可的觀點是諾基亞有抱怨中國移動的成分在內,因為表示自己「不忘初心」,那是不是就暗示中國移動忘了初心呢?
  • 諾基亞收購阿朗 裁員已在討論中
    根據這項100% 換股交易,阿朗完全稀釋後的估值為156 億歐元。交易預計最早於2016 年上半年完成。收購完成後,諾基亞股東將持有合併後新公司66.5%的股權。在這筆交易前,諾基亞和阿朗均已賣掉手機業務,以收入計目前在通信設備行業分別排名第五和第四,排在華為、思科和愛立信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