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巖的西部是一個奇麗異常又相對經濟落後的地方,分布著富山、上鄭、嶼頭、平田、上垟、茅畲6個鄉和寧溪鎮,面積457平方公裡,佔全區總面積的近一半。
10年前,黃巖西部「六鄉一鎮」共有198個村居,3.7萬戶,11.7萬人口,不到全區總人口的20%,收入只有全區的3%,農民人均純收入不到全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一半。全區被列為省市級重點扶持的低收入農戶集中村,全部分布在西部山區,其中省級重點幫扶村152個,市級重點幫扶村46個。
2002年,黃巖區委、區政府專門成立了西部扶貧開發管理委員會,提出了分三步走的總體構想,第一階段抓基礎設施建設,第二階段以抓農業產業化為主體的經濟建設,第三階段重點搞好新農村建設。經過10多年的發展,黃巖西部山區扶貧開發成效明顯。
窮則思變多管齊下
黃巖區委區政府首先以交通道路建設為重點,多管齊下,努力改善山區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大力實施「村村通工程」,累計投入資金1.58億元,完成道路修建125條,326.4公裡,除個別深山人口稀少的小村外,基本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和西部山區「一小時交通圈」,使6萬多群眾受益。
其次,黃巖區出臺了高山移民等優惠政策,不斷推進下山脫貧和安遷工程。2002年以來,全區共建成移民小區(點)48個,移民3357戶、11385人,其中外遷易地移民355戶、821人,極大地改善了下山移民的生活條件。投入1300多萬元實施安遷工程,地質災害區的883戶、3150人完成搬遷,其中建成地質災害隱患點移民新區8個,安置移民347戶。
再次,走社會化大扶貧的路子。自2002年省、市、區各級與西部山區198個貧困村開展結對幫扶以來,共籌集幫扶資金3779.5萬元,對壯大西部山區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公益事業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西部198個行政村全部納入結對幫扶,其中,省級結對63個,市級結對35個,椒江結對30個,其餘70個村由區裡結對。同時通過項目開發使西部真正富起來,使西部人民過上幸福生活。
產業帶動脫貧致富
目前,黃巖西部「六鄉一鎮」注重高效農業,全力打造環長潭湖經濟圈,發展高山蔬菜、特色水果、筍竹兩用林、花卉和中藥材「五產兩帶」,已建成高山蔬菜2萬畝、東魁楊梅3萬畝及柑橘、枇杷1萬多畝、筍竹兩用林1萬多畝的基地。同時組建了284家專業合作社和110家家庭農場,流轉土地2.4萬畝,為農業產業經營規模化打下了堅實基礎。據統計,2019年該區西部通過發展特色產業,創產值8500多萬元,帶動農戶6500多戶,戶均增收13000元,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目標。
與此同時,依託黃巖西部山區的自然優勢,採取政府引導、市場運作、多元投入、社會參與的開發機制,促使西部旅遊產業風生水起。
長潭水庫青山環繞、水質清澈、視域開闊,綠道騎行、風景觀光、生態休閒等「慢輕旅遊」獲得遊客的青睞;以環湖綠道串聯農家樂、精品民宿、現代觀光農業園、旅遊景區;以嶼頭鄉為主體,進一步統籌柔極溪流域,整合沙灘古街、中國傳統村落布袋山、上鳳等村落,完善旅遊配套設施,挖掘文化元素,提升景區內涵,打造嶼頭生態旅遊區;以「黃巖之源黃巖石」為文化精髓和品牌形象,整合富山大裂谷、黃巖大瀑布等景區生態資源,做好對烏巖頭古村落、半山古村落、寧溪古街、寧溪版畫村、半嶺堂古法造紙博物館等的保護,推動旅遊開發與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發展,打造綠色康養休閒區。嶼頭布袋山古村落是黃巖區全域旅遊開發中崛起的典型,2018年入選浙江省年度美麗景區村;嶼頭鄉柔川景區2018年被評為國家級4A景區後繼續發力,每年接待遊客近100萬人次。
責任編輯:餘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