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計在漢中遊覽半天。
漢中,簡稱「漢」、「天漢」、「南鄭」等。
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也與漢族這一稱謂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關係。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形成漢中盆地,自古就被讚譽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
追古溯源。
覽勝懷想。
撫今思遠。
在漢中,似乎都能如你所願。
這是一塊福天寶地。
這是一個神奇地方。
這是一個美麗家園。
從獨庫公路下來,就懷著歸思。
二十天的旅行,眼裡、心中裝了許多風情和故事。
風景看多了,心似乎也倦了。
但昨天傍晚從秦嶺出來,站在石門,看著一川煙雨的漢中盆地,看著旁邊的石門棧道,慵倦的心驀然一振,一種滄桑、深沉、蓬勃、明快、親切、慰籍、安寧、愉悅的複雜情感油然而生……
我知道,這是同種根源的觸摸與相融,這是相同血脈的共振與親和,這是共生靈魂的召喚與問候……
在這裡,要讓心靜下來,才能聆聽到空氣內、泥土裡、水流中的聲音和信息。
在這裡,要讓情寧下來,才能感知到一塊磚、一片瓦、一句話所蘊含的故事和期許。
因此,這次不想深入地去看漢中,把她留給今後,留給一次最好的相約,相遇。
今天,就先窺其一斑,略慰心懷。
首先,到了古漢臺。
古漢臺是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宮庭遺蹟地。劉邦初封漢王,居漢水之濱,得漢中物資,而得天下,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臺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臺。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臺。
可以說,這裡是漢文化發祥地。
品鑑了古漢臺中的漢中市博物館收藏的石門十三品、出土文物、古書畫等文物。登上瞭望江樓,懷著莊重之感,俯視城區,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之後到了拜將壇(臺)。再一次對景追思了一代英傑,被稱為「國士無雙」的漢大將韓信的故事。
或擊掌感慨,或扼腕嘆息,或雄心勃發,或沉眉思忖……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名節常在人情世故中。
唉!!
昨日進城,一路見「興漢勝景」景區的宣傳牌。似乎很是宏大。決定去瞧個究竟。
驅車到了地方,放眼一望,果然氣派不凡。
看景區介紹,原來這是漢中市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建設全國獨一無二以漢文化為核心的全方位景區。
景區名為「興漢勝境」。
景區將承襲千餘年漢文化濃縮於此。內含5大漢文化核心主題景點、興漢客棧、文化展示體驗區、特色商鋪和餐廳及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
「興漢文化」以文化歷史、漢文化底蘊進行深究。景區內現擁有漢文化博物館、漢樂府、興漢城市展覽館、漢人老家街、絲路風情街五大主題聚落,更以漢文化博覽園為核心弘揚漢文化、展現漢中「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美譽。
「興漢淵源」則以漢水灌溉古今漢文化歷史,從西周時期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至後來兩漢三國漢文化底蘊的積累,跨越千年,隨著時間輪轉,承載往時漢中故事,成就而今興漢勝境。而諸葛亮、張騫、蔡倫等傑出人物都在漢中留下了深刻足跡。勝跡歷歷、史冊煌煌、流傳千古之美名。
「地理環境」取漢中市地處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秦嶺北立,巴山南臥,中部是富饒的漢中盆地;母親河漢江發源於漢中寧強縣。自然和人文景觀名播中外,地理氣候環境得天獨厚,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爛的明珠。
這個景區共投資500多億,歷時五年打造,至今仍沒完全完工。是一個氣勢恢宏而又精雕細琢的集歷史、文化、建築、飲食、旅遊、休閒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目前景區大部分開放,白天有《漢頌》歌舞劇表演,晚上有大型露天實景水上(舞臺、水幕)《天漢傳奇》表演。
觀看這些表演就待今後吧。
現在,歸心如箭。
漫步、徘徊、駐足在先祖堂、先聖堂、先賢堂、漢文化博物館等觀賞區,在深刻感受中華漢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意深沉、輝煌燦爛的同時,你還會為景區的精巧布局、建築風格、物件設計等醒目提神,驚喜讚嘆。
這是歷史的淵藪。
這是文化的城廓。
這是藝術的殿堂。
這是智慧的舞臺……
兩個多小時,才「走」了一遍。
倘若有心用情,似乎要用畢生才能體味這景、這觀、這想。
這是一場盛宴。
無論對視角。
無論對精神。
出了「興漢勝景」。似乎對一切沒了興趣。
但到了漢中,不去看看漢水,不去摸摸漢水,情感上過不去。
於是駕車到了「興漢溼地公園」。
漢水洶洶,蘆花蕩蕩。
大橋飛渡,高樓壁立。
下到江邊,掬起一捧淺黃的江水,在額頭拍了拍,一股清涼傳到腦際,清心醒神。
似乎心滿意足,不再有什麼留戀。
駕車前往下一站————光霧山。
早兩年就惦記光霧山秋天的紅葉了。
光霧山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和陝西省漢中市交界處。以秀麗奇特的群峰為代表,蒼翠茂密的森林植被為基調的自然景觀。詩人高平詩云:「九寨看水,光霧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
我則是奔著光霧山的紅葉而來。
下午四時,到了陝西四川交界處「蜀門秦關」。
正觀景間,在上山時被趕超的四位騎行者亦到來,彼此幫著拍照,彼此相詢。
知他們三男一女四人,十多天前從四川德陽出發,從秦嶺穿越了個來回,今天到此。
上山時,望著他們的身影,皆穿著運動服,戴著騎行帽,還以為他們是青年人。
抵近相視,才發覺四人皆老人,平均年齡六十五歲。雖倦容難掩,卻也精氣俱佳。
與他們合影留念,互道尊重,揮手相別。
望著他們的背影,我想十年後的我會是怎樣……
離開「蜀門秦關」,下行不遠,就到了光霧山景區服務中心。
到了景區大門,見遊人三三兩兩齣來,不見一人進入。
唉,都下午五時許了,誰會這時候進去。
但這不是原因。看紅葉還是看其他什麼風景,早晨和傍晚是最佳時辰。
因為這時候的陽光最美。
但從昨天到現在,我還沒見到一絲陽光。
此時,雲霧把四周山峰壓得密密實實。
甚至有細細雨沫微微飄來。
此時,實在不是賞景觀葉的時機。
徘徊許久,難以決定去留。
驅車慢慢在景區外的風情街上走著,看著兩旁的旅館飯館,終於決定下榻於此。
在小旅館廳堂小憩。見兩女士在旁。相詢得知,她們來自蘇州,已到處遊歷十餘日,剛從光霧山景區內出來,正翻閱手機上今日所拍照片。
聊起光霧山,聊起紅葉,聊起旅行,聊起……
其中陳女士是一資深旅行者,十餘年間,已獨自或相約朋友遊歷了大半個中國。
話語通,心相投。
遂相邀AA制共進晚餐。
呵呵,五菜一湯,有雞有肉,有時蔬山珍,還有一杯紅酒,更有兩美女,這頓晚餐,當餘味半月。
圖片(一)巍巍古漢臺,泱泱華夏魂
圖片(二)功名千古事,仍憶大將軍
圖片(三)勝景當觀瞻,興盛尚奮爭
圖片(四)漢水何澹澹,天地氣浩浩
圖片(五)秦關連蜀門,兩看不相聞
圖片(六)雲鎖巴蜀路,不見光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