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獨駕萬裡行》(十九)壯哉!漢中

2020-10-21 楊中華的詩和遠方

預計在漢中遊覽半天。

漢中,簡稱「漢」、「天漢」、「南鄭」等。

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是漢王朝的重要發祥地,也與漢族這一稱謂的形成有直接不可替代的關係。

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水的源頭,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 位於陝西省最南端,北依秦嶺山脈,南屏巴山淺麓,形成漢中盆地,自古就被讚譽為「天府之國」和「魚米之鄉」。

追古溯源。

覽勝懷想。

撫今思遠。

在漢中,似乎都能如你所願。

這是一塊福天寶地。

這是一個神奇地方。

這是一個美麗家園。

從獨庫公路下來,就懷著歸思。

二十天的旅行,眼裡、心中裝了許多風情和故事。

風景看多了,心似乎也倦了。

但昨天傍晚從秦嶺出來,站在石門,看著一川煙雨的漢中盆地,看著旁邊的石門棧道,慵倦的心驀然一振,一種滄桑、深沉、蓬勃、明快、親切、慰籍、安寧、愉悅的複雜情感油然而生……

我知道,這是同種根源的觸摸與相融,這是相同血脈的共振與親和,這是共生靈魂的召喚與問候……

在這裡,要讓心靜下來,才能聆聽到空氣內、泥土裡、水流中的聲音和信息。

在這裡,要讓情寧下來,才能感知到一塊磚、一片瓦、一句話所蘊含的故事和期許。

因此,這次不想深入地去看漢中,把她留給今後,留給一次最好的相約,相遇。

今天,就先窺其一斑,略慰心懷。

首先,到了古漢臺。

古漢臺是劉邦駐漢中發跡而定鼎,宮庭遺蹟地。劉邦初封漢王,居漢水之濱,得漢中物資,而得天下,故將國號定為漢。他駐過的高臺就被後人尊稱為古漢臺。宋代的張少愚有「留此一坯土,猶是漢家基」的詩句,其中的「一坯土」,就是指殘存的高臺。

可以說,這裡是漢文化發祥地。

品鑑了古漢臺中的漢中市博物館收藏的石門十三品、出土文物、古書畫等文物。登上瞭望江樓,懷著莊重之感,俯視城區,追往撫今,感慨萬千。

之後到了拜將壇(臺)。再一次對景追思了一代英傑,被稱為「國士無雙」的漢大將韓信的故事。

或擊掌感慨,或扼腕嘆息,或雄心勃發,或沉眉思忖……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名節常在人情世故中。

唉!!

昨日進城,一路見「興漢勝景」景區的宣傳牌。似乎很是宏大。決定去瞧個究竟。

驅車到了地方,放眼一望,果然氣派不凡。

看景區介紹,原來這是漢中市按照國家5A級景區標準建設全國獨一無二以漢文化為核心的全方位景區。

景區名為「興漢勝境」。

景區將承襲千餘年漢文化濃縮於此。內含5大漢文化核心主題景點、興漢客棧、文化展示體驗區、特色商鋪和餐廳及完善的配套服務設施。

「興漢文化」以文化歷史、漢文化底蘊進行深究。景區內現擁有漢文化博物館、漢樂府、興漢城市展覽館、漢人老家街、絲路風情街五大主題聚落,更以漢文化博覽園為核心弘揚漢文化、展現漢中「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美譽。

「興漢淵源」則以漢水灌溉古今漢文化歷史,從西周時期中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至後來兩漢三國漢文化底蘊的積累,跨越千年,隨著時間輪轉,承載往時漢中故事,成就而今興漢勝境。而諸葛亮、張騫、蔡倫等傑出人物都在漢中留下了深刻足跡。勝跡歷歷、史冊煌煌、流傳千古之美名。

「地理環境」取漢中市地處中國版圖地理幾何中心。秦嶺北立,巴山南臥,中部是富饒的漢中盆地;母親河漢江發源於漢中寧強縣。自然和人文景觀名播中外,地理氣候環境得天獨厚,是中華大地上一顆璀爛的明珠。

這個景區共投資500多億,歷時五年打造,至今仍沒完全完工。是一個氣勢恢宏而又精雕細琢的集歷史、文化、建築、飲食、旅遊、休閒等為一體的綜合性景區。

目前景區大部分開放,白天有《漢頌》歌舞劇表演,晚上有大型露天實景水上(舞臺、水幕)《天漢傳奇》表演。

觀看這些表演就待今後吧。

現在,歸心如箭。

漫步、徘徊、駐足在先祖堂、先聖堂、先賢堂、漢文化博物館等觀賞區,在深刻感受中華漢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蘊意深沉、輝煌燦爛的同時,你還會為景區的精巧布局、建築風格、物件設計等醒目提神,驚喜讚嘆。

這是歷史的淵藪。

這是文化的城廓。

這是藝術的殿堂。

這是智慧的舞臺……

兩個多小時,才「走」了一遍。

倘若有心用情,似乎要用畢生才能體味這景、這觀、這想。

這是一場盛宴。

無論對視角。

無論對精神。

出了「興漢勝景」。似乎對一切沒了興趣。

但到了漢中,不去看看漢水,不去摸摸漢水,情感上過不去。

於是駕車到了「興漢溼地公園」。

漢水洶洶,蘆花蕩蕩。

大橋飛渡,高樓壁立。

下到江邊,掬起一捧淺黃的江水,在額頭拍了拍,一股清涼傳到腦際,清心醒神。

似乎心滿意足,不再有什麼留戀。

駕車前往下一站————光霧山

早兩年就惦記光霧山秋天的紅葉了。

光霧山位於四川省巴中市南江縣和陝西省漢中市交界處。以秀麗奇特的群峰為代表,蒼翠茂密的森林植被為基調的自然景觀。詩人高平詩云:「九寨看水,光霧看山,山水不全看,不算到四川」。

我則是奔著光霧山的紅葉而來。

下午四時,到了陝西四川交界處「蜀門秦關」。

正觀景間,在上山時被趕超的四位騎行者亦到來,彼此幫著拍照,彼此相詢。

知他們三男一女四人,十多天前從四川德陽出發,從秦嶺穿越了個來回,今天到此。

上山時,望著他們的身影,皆穿著運動服,戴著騎行帽,還以為他們是青年人。

抵近相視,才發覺四人皆老人,平均年齡六十五歲。雖倦容難掩,卻也精氣俱佳。

與他們合影留念,互道尊重,揮手相別。

望著他們的背影,我想十年後的我會是怎樣……

離開「蜀門秦關」,下行不遠,就到了光霧山景區服務中心。

到了景區大門,見遊人三三兩兩齣來,不見一人進入。

唉,都下午五時許了,誰會這時候進去。

但這不是原因。看紅葉還是看其他什麼風景,早晨和傍晚是最佳時辰。

因為這時候的陽光最美。

但從昨天到現在,我還沒見到一絲陽光。

此時,雲霧把四周山峰壓得密密實實。

甚至有細細雨沫微微飄來。

此時,實在不是賞景觀葉的時機。

徘徊許久,難以決定去留。

驅車慢慢在景區外的風情街上走著,看著兩旁的旅館飯館,終於決定下榻於此。

在小旅館廳堂小憩。見兩女士在旁。相詢得知,她們來自蘇州,已到處遊歷十餘日,剛從光霧山景區內出來,正翻閱手機上今日所拍照片。

聊起光霧山,聊起紅葉,聊起旅行,聊起……

其中陳女士是一資深旅行者,十餘年間,已獨自或相約朋友遊歷了大半個中國。

話語通,心相投。

遂相邀AA制共進晚餐。

呵呵,五菜一湯,有雞有肉,有時蔬山珍,還有一杯紅酒,更有兩美女,這頓晚餐,當餘味半月。

圖片(一)巍巍古漢臺,泱泱華夏魂

圖片(二)功名千古事,仍憶大將軍

圖片(三)勝景當觀瞻,興盛尚奮爭

圖片(四)漢水何澹澹,天地氣浩浩

圖片(五)秦關連蜀門,兩看不相聞

圖片(六)雲鎖巴蜀路,不見光霧山

相關焦點

  • 《西北獨駕萬裡行》(十七)穿越秦嶺(上)
    將經過天水,寶雞(陳倉)等地。拉開了穿越秦嶺的序章。秦嶺一直是心中的一個念想。這個念想來自兒時一部破損的《三國演義》。劍門關,子午谷,五丈原,祁山,陳倉道,街亭,崤山,漢中……諸葛亮,司馬懿,姜維,趙雲,鄧艾,魏延,張郃,黃忠,馬謖……以及神農氏,秦始皇,白起,李冰,李白,酈道元……太多太多的地方,太多太多的人物,太多太多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讓我夢繞神牽
  • 西北獨駕萬裡行(二)
    昨天清晨從釣魚城出發,一路向西北而行。橫貫了四川。中途稍作休息外,一直驅車趕路。出了巴蜀,穿越秦嶺。在傍晚六時許,到了甘肅西和縣,在縣城裡找了一家旅店,歇息了一晚。 早晨八時,扯開薄薄晨霧,出了西和,開始了艱苦卓絕的一天。 今天原計劃到蘭州,看看這座黃河上的第一城。
  • 《西北獨駕萬裡行》(十八)穿越秦嶺(下)
    這次我主要是要走褒斜古道,故從寶雞經由太白縣到達漢中。因斜谷的北口在眉縣,這次不能遊覽,只能沿著褒水向南走褒谷道。出了太白縣城,公路沿褒水相依而下,在崇山峻岭間穿梭,但沒有了盤山路,遇水架橋,逢山打洞。所向無阻。能夠暢通無阻,全是道班工人們的功勞。一路上,見到許許多多的工人們在風雨中維護著公路。
  • 《西北獨駕萬裡行》蘭州一日(十六)
    今夜,就坐在中山橋頭(蘭州市鐵橋)寫此遊記。面對著流光溢彩的白塔山公園,面對著奔流不息濤聲深沉的黃河,面對著熙熙熙攘攘的遊人,我心悠悠,我情綿綿,我思蕩蕩。四圍院牆建為長廊,長廊上鐫刻著一幀幀碑(石)刻。院子中央是草聖張芝(張旭之兄)的石刻塑像。院子臨河一側。有一五層高塔,上書「草聖閣」三個草書匾額。從第一層開始逐層往上欣賞,有從鍥形文字、甲骨文字、簡刻文字及真草篆隸各個時期不同體裁不同書家名人的墨寶字跡。在第三層,正中位置有于右任先生書寫的四方豎體草書。
  • 遊記 | 西北之青河,獨駕之行
    遊記 | 西北之青河,獨駕之行人類追求美,從來是不計成本的。作為愛好攝影的我更是如此,這次獨駕的內容,便是探尋和記錄美好。
  • 西北獨駕萬裡行(一)
    二、遊覽 (一) 《釣魚城簡介》 釣魚城,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坐落在重慶市合川城東5公裡的釣魚山上,其山突兀聳立,相對高度約300米。山上有一塊平整巨石,傳說有一巨神於此釣嘉陵江中之魚,以解一方百姓饑饉,釣魚山由此而得名。
  • 西北獨駕萬裡行(之三)嘉峪關懷古
    嘉峪關是古代「絲綢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國長城三大奇觀之一(東有山海關、中有鎮北臺、西有嘉峪關)。嘉峪關始建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由內城、外城、羅城、甕城、城壕和南北兩翼長城組成,全長約60千米。今天,祖國萬裡邊疆,多少英雄兒女持戈待旦,餐風飲露,視死如歸地守衛著祖國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寸土地,都閃耀著光輝。每一個戰士,都是一座雄關。之所以來到這裡,是要借這雄關,再一次砥礪胸中的豪氣!之所以平心靜性,是因為衛國護家,是每一個中華兒女應有的擔當和責任。上午十時,在雄關下吃了一碗熱騰騰的羊肉泡饃,又踏上旅程。
  • 《西北獨駕萬裡行》(十四)
  • 西北獨駕萬裡行(四)
  • 《西北獨駕萬裡行》光霧山秋韻(二十)
    站在旅店的窗前,看著雲霧把米倉山(光霧山)遊客服務中心的尖頂壓得緊緊。唉!終是天不隨願。不象我,連進入景區(看紅葉)的勇氣都沒有。與她有一句沒一句地聊著,不覺間到了南天門。看來老天還是通情達理的。爬著爬著,雲霧漸漸淡了,把四周的山峰忽遮忽露地放出來,引起一串串驚豔聲和相機的咔咔聲。呵呵,到這裡,要說說光霧山的山了。
  • 《西北獨駕萬裡行》巍巍崑崙壯行色(十三)
    但行遊到後來,越來越覺得對旅行的意義,有了不同的理解和認識。以其說是旅行觀景,不如說是以景修心。借大千世界的人文風情,為即將或正在褪色的生命加點鋼,焠焠火!進入青海,沿途風光與前兩日塔裡木的沙漠瀚海,胡楊草甸小同大異。
  • 《西北獨駕萬裡行》
    出了且未縣城,是一片平疇,生長著一行行一排排的白楊樹,高高的,直直的,俊俏如美男子。道路兩邊是一塊塊方形的田地,種植著各種果樹和農作物。在這我第一次看到了棉田。前些日子,從喀納斯湖出來往獨山子的路上,經過了新疆建設兵團的一些基地(農場),不過是夜裡。
  • 《西北獨駕萬裡行》(十一)穿越沙漠公路
    行到一處。見路上碼放著幾大堆已包裝好的瓜。 下車與瓜的主人聊天。 知道這地方大地名叫安迪。 這裡的瓜統稱安迪香瓜。鼎鼎有名,銷往全國各地。 見已包裝好的同規格的包裝箱,大瓜裝兩個,中瓜裝三個,小瓜裝四個。批發價七元一公斤。一箱約二十斤,一百多元錢。那幾堆約有幾百箱。瓜主說,地裡還多。 我說你是村裡的種瓜大戶了。
  • 《西北獨駕萬裡行》又見青海湖(十四)
  • 《西北獨駕萬裡行》之穿越獨庫公路(1)「八」
    這次新疆行,亦把之作為主要行程。【獨庫公路,即獨山子至庫車的217國道。北起克拉瑪依市獨山子區,縱貫天山南北,南端連接阿克蘇地區庫車市,全長561公裡。今天能走則走,不能走就在獨車子等一兩天,實在走不了就另行安排行遊路線。上午11時,天高陽麗。在獨車子吃了一大碗麵條後,驅車上了路,出了市區,便上了獨庫公路。不久,便遠遠地看見了雪山,平滑的公路筆直地鋪向雪山。漸行漸近。雪山愈來愈雄偉高大。白雲懸浮雪山之上,似髮絲飄逸飛揚。
  • 《西北獨駕萬裡行》(結束篇)玉水金盤品閬中
    (一)清晨。錦屏山頂。如張飛……(三)上午十時,光華樓。眺望四圍風光,光華樓上,填了一詞,以抒情懷。《南鄉子(單調)-登光華樓》覽勝登樓,滿眼風物競自由。一水三山鋪錦繡,回首,四廓古風日月厚。(四)上午十一時,閬中古城。
  • 《西北獨駕萬裡行》之「再見!喀納斯」(七)
    (一)揮手自茲去看了該看的,抒發了該抒發的。沒看到的留給想念,沒抒發的溫養心田。乘興而來,是為斯景。飄然而去,乃真性情。喀納斯!來之前在夢裡。喀納斯!從今後在心中。清晨,獨自站在喀納斯河新橋上,看著在晨曦中漸漸明麗嫵媚的喀納斯,深深吮吸了幾口清新的空氣,身心煥然,依稀超凡脫俗。
  • 漢中遊記(三)
    吃過午飯,我們來到縣城北的朱䴉棲息地——陝西漢中朱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我通過看簡介,才知道,以前日本、朝鮮、韓國、中國都有朱䴉,後來由於人為和自然因素,日本、朝鮮朱䴉相繼絕種,中國洋縣野生朱䴉在八十年代僅剩7隻,後經國家搶救、人工繁殖,現在大約有野生、人工朱䴉400餘只,故朱䴉有「東方寶石」的美譽,難怪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前總理朱鎔基將洋縣朱䴉作為國禮贈送日本,使它們成為中日友好的使者。
  • 15天,6人拼車西藏行,詳細遊記(合集)
    引言我的西藏行來的很倉促,拼車老闆已經找好了4個人,別克商務車(GL8)還有一個空位,臨走前一天,老闆才找到了我。拼車費4千,他還想讓我路上能幫他開上一段,我倒挺樂意,我喜歡駕車的感覺。經過一番猶豫,我決定去吧!
  • 秦巴天府,真美漢中(一)
    這是漢中,位於川陝交界處的漢中,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稱。>漢中盆地是油菜花的故鄉,油菜花的天堂,浮光躍金,把漢中裝綴成一隻巨大的山水盆景,是中國最秀美的山水風光之一。這裡擁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和各種地方美食,被譽為「中國棧道之鄉」和「西北的水利明珠」,也是褒姒故裡,有中國「棧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