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廣州,始于越秀。越秀是千年廣州古城的中心地帶,自古以來人才輩出。在這裡生活、探索、奮鬥、創造的人們,書寫著廣州越秀這片土地的故事。
他們或在舊城根和老街巷中出生成長,或在傳統藝術和工藝中傳承堅守,或在創意園和科技園中探索創新,或在萬變的商業世界中逐夢前行……在各行各業中引領開拓的人們,展現了越秀區在不同領域的發展歷程和特色成就,他們的氣質,正是這片土地可感的溫度。
「壹號見·見人見智」, 廣州越秀區政務微平臺「廣州越秀發布」攜手《南方人物周刊》,一起尋訪廣州越秀的精彩人物故事,感受「領•秀」們獨特的風採和溫度。
本期人物:企業家邵建明
廣州海印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被譽為「商貿奇才」。現任廣東省第十三屆人大代表、廣州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委員、廣州市越秀區第十五屆政協副主席、廣東省工商聯副主席、廣東民營企業商會會長、廣州市民營企業商會會長、廣州專業市場商會會長、廣州市越秀區工商聯主席、廣州市越秀區總商會會長等社會職務。
作為一名商人,邵建明有足夠的自信把握流行趨勢。在他看來,這是一名商人專業能力的體現。二十多年來,海印集團的商業項目沒有一個重複的。1998年港澳臺韓美文化風靡,邵建明創立了「流行前線」。1999年全民健身潮,海印集團做了運動城……別人說他總是趕上了趟,他認為這「沒什麼特別」,「我是本土商人,通過創新去滿足廣大市民的要求,也根據時代節奏進步來創新,體現我們企業的發展競爭力。」
商人要「明道、取勢、優術」
邵建明對數字極為敏感,這是對商業有興趣的基礎。他生於東山,從小受越秀「千年商都」氛圍的薰陶,這裡也成了他走向人生輝煌的起點。
25歲那一年,邵建明以5000元起家創建了廣州海印實業集團公司,他在珠江北岸海印橋腳開設的廣州第一家電器專業市場——海印電器總匯,開啟了海印集團的專業市場招商發展之路,並在接下來的十幾年逐漸創造了包括海印布料市場、「流行前線」、東川名店運動城以及海印繽繽廣場在內的多個商業地產奇蹟。2003年,他殺入資本市場,借殼上市,在資本市場稱雄;2006年又斥資2.83億元收購總統大酒店;2007年總統數碼港開業;2009年承租中華廣場物業。經邵建明之手的承租物業,幾乎是「做一個旺一個」,投資成功率高達百分之百。
坐落在大沙頭路與大沙頭三馬路交界處的海印廣場,是一座集各大名牌電器、通訊用品、辦公自動化設備、電腦、音像製品銷售和商務寫字樓於一體的大型專業產品商場。
位於廣州市中心烈士陵園地鐵站上蓋的中華廣場,是廣州最受歡迎的購物中心之一。
海印集團如今已躋身中國500強民營企業,而且成為廣州民營控股商業類上市公司,是廣東省、廣州市的百強民營企業。公司目前的經營涵蓋商業運營、文娛演藝和金融服務等多個領域。邵建明本人也獲得了2015年廣東省勞動模範和2016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的殊榮,2016年擔任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首席執行會長。
位於北京路182號的潮樓,是年輕人逛街的好去處。
「粵商」的特質伴隨著邵建明成長,「理性」與「務實」成為兩個最顯著的標籤。
「我總結廣州的商人有兩句話,一個是理性,一個是務實。少說多幹,或者是只幹不說。正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吃苦肯幹,不喜歡拋頭露面。廣州是千年商都,是千年不衰的商業型城市,這和其他地方是很不同的,重商文化是廣州的根。」
邵建明生活自律,每晚11點一定睡覺,早上5點半一定起床,閱讀大量新聞和政治、經濟、哲學方面的書,他愛看書,也愛思考。「管理是很雜的,是複合型思維不是線性思維,什麼都要懂一點。而做生意最大的本質是,要做事,先要做人。」
邵建明辦公室的書架一角。
他堅信商人要「明道、取勢、優術」。「明道,道路在哪裡?我們進入新時代,你要按照新時代的要求來做;取勢,國家提倡發展新興戰略性產業,企業就要順勢而為;最後才是優術。很多人把『術』擺在最前面是不對的,算帳算得再好有什麼意義呢?把『術』擺在前面你就是小聰明,沒在根本上做好。」
另闢蹊徑,逆向思維
在廣州商人圈裡,對邵建明的評價大多是「思維另類」。他總能另闢蹊徑,將眾人不看好的項目運營成功。
1990年,邵建明大學畢業,愛好做生意的他沒有參加大學生應聘,而是選擇了創業,做起了小生意。一次機緣巧合,他租用別人物業創建了海印電器城,那些年廣州人家裡的電器,幾乎總有幾件來自海印電器城。邵建明認為海印電器城的成功源於改革開放。
(攝於90年代)
在他看來,廣州處於改革開放的前沿,臨近港澳,深得改革開放之先風,較早產生了商業萌芽。老百姓也解決了溫飽問題,產生了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邵建明意識到下一步便是提高生活質量。他發現,老三件縫紉機、單車、手錶開始向電視機、冰箱、音響轉化,消費升級需求巨大。「既有政策,又有市場」,他開設了電器城,大獲成功。往後的布料城、運動城、「流行前線」,看起來門類不同,其實都是同一套邏輯——在切合時代潮流的前提下滿足人民需求。
(攝於90年代)
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剛剛平息,商業氣氛慘澹。邵建明改造了在建的一號線地鐵出口的老防空洞。洞口上方正對著烈士陵園。這裡平時人少,只有清明節掃墓時熱鬧。他請專家評估,結論是一切可能經營的要素都不存在。
但是,邵建明認為當時港澳臺韓美文化正在被大眾接受並為年輕人所喜愛,他們對流行產品的需求正在增長。地鐵開通後,這批人將成為主要通勤人群,會成為主要的客流。基於這一市場定位,「流行前線」應運而生,並在開業當天造成轟動效應。
1999年,省人民醫院對面的一個商業物業要出租,門診部正對著商場,救護車、病人來來往往,沒人敢接盤。
當時全民健身運動火熱,邵建明認為和健康的人相比,病人對健康有更迫切的渴望。痊癒的病人也有強烈購買體育用品健身的需求。他決定將這塊地打造成運動城,以低價接下了這個物業,開業後立刻火爆起來。
在他看來,廣州市民消費心理特別理性與成熟,純粹的低價對他們不那麼有效,他們是因為有用而買,並不因為便宜而買。「海印、『流行前線』等的生意額仍在穩步提高。我們通過設定不同的主題,持續創新銷售環境和手段。只要有很強的差異性,我就能不依賴價格戰,做出有品質的消費。相反,如果沒有特色,在廣州『不因便宜而買』的消費氛圍下,再便宜也做不下去,必然死路一條。市場已經發展到犬牙交錯、相互交織制約的成熟階段,我相信各種業態頭頂自有一片天。」
「逆向思維,其實也很簡單,就是看問題不看表面,要複合性多角度地去看問題。如果大家一窩蜂的時候,更要冷靜思考。」邵建明認為,商機是無處不在的,只是你要用心去發現它。
目前,海印集團已經形成一套自己的打法。隨著網際網路和新技術的發展,他積極探索將傳統商業插上網際網路的翅膀。現在大量的消費者通過網際網路點餐,而花城匯海印旗下的100家餐飲店每天平臺上有一萬多人,飯店都一位難求,通過平臺送餐、引流、聯繫,營銷精準,推廣到位,效果極佳。
下一步,是將這套打法推廣到海印集團的所有項目,「我們下一步就是要把它們打通。以後形成我們海印集團的現金券,可以領我們的免費券積分券到又一城超市、到電器城都可以換耳機、換光碟,現在慢慢要把這些數據打通。」
「我最大的想法是能夠使我們傳統企業真正適應潮流,通過科技手段煥發青春,轉型並不轉行。廣東話講得很好,不熟不做,老的企業也可以煥發青春。」
差異化發展,存量裡面找增量
人物周刊:越秀是千年商都核心,您對越秀的轉型升級有沒有什麼建議?
邵建明:越秀區地盤不大,我一直都在想,在現在複雜多變的經濟形勢下,怎麼去發展?明確地說,我覺得不要太多去想增量,更多應該是在存量裡面找增量。越秀區老城區承載的歷史文化資源,是其他城區都不具備且無法代替的,因為它是老祖宗給你的、積累了幾千年的。為什麼不在這裡做文章? 我們叫差異化。我們有好多優勢,教育、醫療……不可代替的東西都可以挖掘出來,我們需要把歷史文化傳承發展的東西都挖掘出來。
對越秀有感情,趕我都不走
人物周刊:您小時候的越秀和現在的越秀有什麼不一樣嗎?
邵建明:基本上沒差別。越秀區就是老城區,人文情懷還是很濃烈的,其實更多的城市精髓和歷史也在這老城區,文化的傳承、歷史人文包括我們民俗民風飲食習慣還挺好的。
人物周刊:您對越秀區有沒有什麼特別的感情?
邵建明:肯定有感情,感情深到什麼程度,趕都不走了。我也遇到過大量的誘惑,其他地方的招商引資政策開出誘人的條件,但我還是沒走。人是有情懷、有情感的。我在這裡土生土長,我不走,在這裡奉公守法才對得起鄉親父老。
文/甌江 攝影/梁瑩菲
更多信息請關注:廣州越秀發布
相關新聞連結:
金城:中國為什麼出不來宮崎駿
許欽松:藝術家應有使命感
倪惠英:戲曲是圓的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