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科技人才是創新的未來!
2019年4月,廣州市科協正式啟動「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以下簡稱「青託工程」)項目,旨在幫助青年科技人才在科研黃金時期做出突出業績,來自廣州地區高校、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的20名青年科技人才獲得10萬元的資助。
如今,兩年託舉期將滿,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長情況如何?
12月17日,在廣州市科協「青年科技人才託舉工程」工作會議上,市科協一級調研員、市科技社團黨委書記程志鵬介紹,2019屆的託舉成果遠好於預期。11人次分別入選國家、省部、市級人才計劃,8人晉升為副高級職稱,1人晉升為正高級職稱,4人走上了單位的領導崗位,共發表高水平論文160餘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30餘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項10餘項,部分託舉對象還到國外學習深造等。
「經過兩年的託舉,入選人才在科研能力、個人成就、社會影響力和認可度等方面都有顯著提升,取得了實實在在、有目共睹的成績。」程志鵬表示。
2019屆「青託工程」的成績單可謂是「亮閃閃」,具體可以概括為三個「新」。
第一個「新」
支持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成長成才有了新突破。借鑑中國科協實施「青託工程」的成功經驗,廣州市科協「青託工程」貼緊廣州市科技創新前沿和主導產業的基礎與應用研究所需人才,推賢選能,唯才是舉,從產學研結合的各個環節發現、培育人才,以項目帶經費、帶服務方式,推動市科協和團體會員寬領域、多專業、長周期聯繫科技工作者,實現了聯繫服務體制機制的跨越式發展。
第二個「新」
遵從人才成長規律,推動青年科技人才進軍科技創新事業有了新路徑。通過多次調研,市科協和團體會員共同為青年才俊的成長成才通過政策、經費、師承等方面的支持,為其技能提升、職場發展鋪路搭橋,指導青年人才夯實「職場入門期」、築牢「事業定型期」、掀開「創新黃金期」,早日成為德才兼備、勇於創新的學術帶頭人、產業科技領軍人才。
第三個「新」
秉持開放協作精神,合力推進「青託工程」建設發展有了新前景。項目實施期間,市科協注重對託舉人物和事跡的總結宣傳,截至目前,組織人物專訪15人次,通過「兩微一端」推送宣介文章近20篇,推送量超過10萬人次,得到了政府相關部門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託舉對象代表聲音
廣東省科學院新材料研究所高級工程師
張小鋒
在「青託工程」的支持下,我從工程師晉升為高級工程師,先後入選廣東省科學院「百名青年培養計劃」(2019年)、廣州市「珠江科技新星」(2019年)、廣東省自然科學傑出青年基金(2020年)。立項以來,「青託工程」非常關注我們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和成長,而不是成果的堆積。事實上,我們從未被告知要用多少篇文章結題,要寫多少專利。它希望我們利用想像力進行自由開放地探索,如果需要幫助,還能通過科協調配資源,為我們提供智力和後勤保障。青託項目不是一個帽子,是一個平臺,一個志同道合的發展平臺。感謝廣州市科協搭建的平臺。
華南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系副主任
樊天慧
廣州市的「青託工程」做得很腳踏實地,很有成效,搭建了一個平臺,讓各位青年才俊可以互相學習、交流和合作。這兩年間,在青託項目的支持下,我主持承擔了8項各類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面上項目、青年項目,還有廣東省重點領域研發計劃、廣東省海洋經濟發展重點項目,獨立承辦全國性學術會議,擔任廣東造船工程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等。感謝科協提供的機會和舞臺,沒有你們同行和激勵,我難以走下去。希望有機會反哺科協、青託的提攜,但有所託,必盡全力。
採寫:吳曉嫻
供圖:廣州市科協
編輯:王彤
【來源:廣州市科協】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