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商情報網訊: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居民消費結構逐步升級,從以「物質消費」為主轉向以「精神文化消費」為主,極大地刺激了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我國政府積極出臺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各項政策,使社會力量投資文化創意產業熱情高漲,文化創意產品和服務豐富多樣,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逐年提升。2010-2018年,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從11052億元增長至38737億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16.97%,佔GDP比重由2.75%增長至4.21%,呈現逐年穩步上升的態勢。
數據來源:統計局、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2019年末,納入統計範圍的全國各類文化和旅遊單位35.05萬個,從業人員516.14萬人。其中,各級文化和旅遊部門所屬單位66775個,減少60個;從業人員69.49萬人,增加2.43萬人。
數據來源:文化和旅遊部、中商產業研究院整理
深度融合發展的路徑逐步形成
隨著文化創意產業規模的擴大,其深度融合性特徵逐步顯現,與旅遊業、傳統製造業、農業等逐漸形成「越界、滲透、提升、融合」的多樣路徑。以旅遊業為例,文化與旅遊有天然的聯繫,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創意產業與旅遊業二者融合發展,通過舉辦文化旅遊節慶活動、打造高品質旅遊演藝產品、開發文化旅遊工藝品等,一方面以文化創意引領對旅遊資源、衍生產品等的開發,以文化的活力提升旅遊項目、旅遊產品等的內涵;另一方面也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極為廣闊的應用空間,成為其快速發展的重要引擎。
產業集聚化逐步形成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化發展趨勢逐步形成,在產業集聚化形成的過程中,聚集區內部的各省市也充分認識到文化創意產業對於地區經濟增長、推進地方產業結構升級轉型的重要意義,相繼出臺了相應的保障促進政策。
文化創意產業推動文化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
近年來,雖然我國文化產業快速發展,但文化產業結構仍存在著投入結構低端化與同質化、產業關聯性不強、區域發展不平衡、人才結構不合理等問題,直接影響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水平、質量和效益。近年來,文化服務業佔比均遠大於文化製造業和文化批發零售業,同時也保持了更快的增長速度。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上述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創新發展、優化文化產業結構的重要因素。
文創產業發展趨勢
(1)「一帶一路」建設為文化創意產業跨地區融合及走向世界提供了新機遇
「一帶一路」是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的雙核戰略,而文化創意產業作為經濟與文化雙核戰略有機結合的重要載體,能夠在此過程中推動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跨地區發展融合及「走出去」,與沿線國家和地區實現互惠共贏。一方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及地區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國際市場,根據國外不同受眾群體的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我國文化創意企業可以有針對性地開發適銷對路的文化創意產品;另一方面,沿線國家及地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人文風俗為我國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豐富的文化資源,注入了新的活力。
(2)高新技術在文化創意產業中的重要性逐步加強
為將創意設計方案真實完整地呈現,需要提供從前期的創意策劃、方案設計,中期的現場製作及後期維護等全流程解決方案,而全流程解決方案覆蓋多層次、多方面的技術。因此,推進文化創意產業科技創新,利用高新技術更新文化創意產品的創作模式和傳播方式,能夠實現創意設計和文化科技的雙輪驅動。未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必須依賴於相關領域強大的高新技術,二者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趨勢。
(3)以集群化為特點的協同發展趨勢
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完整的產業鏈為依託。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已經初步形成了以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示範園區和基地為龍頭,以省市級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基地為骨幹,以各地特色文化產業群為支點,共同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的格局。目前,我國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和聚集區建設初具規模,但特色還不明顯,未來發展需要加強對特色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的培育,建設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4)「網際網路+」逐步融入文化創意產業的實踐之中
「網際網路+」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與文化創意產業具有良好的融合效應,能夠利用信息化、物聯網、智能化等創新技術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創新提供低成本、多渠道的技術平臺;同時,網際網路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生產和消費的重要平臺,促使創意人員從網際網路思維方式考慮用戶的需求,使文化創意服務與產品更能適應網際網路的生產和傳播需要。作為一個以創新為驅動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需要緊隨網際網路的潮流,不斷更新自己的內容和形式,保持產業發展的生命力。
更多資料請參考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0-2025年中國文創行業市場前景及投資機會研究報告》,同時中商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策劃、產業園策劃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